临安不夜侯 第1128章

作者:月关

  “诸位,大宋朝廷派人送来了消息,大宋已经全面发动收复故土之战。

  大宋朝廷要求我们‘六千会’立即起事,以为宋军之内应。

  诸位,我们筹谋多年,如今建功立业,收复我汉家故土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辛弃疾有些兴奋地做起了战前动员。

  在座的,都是“六千会”散布在各地堂口的首领,公开身份都是私盐贩子。

  走私食盐就是与朝廷争税,历来是朝廷严打的对象。

  所以哪个私盐贩子手底下没有一群亡命之徒?

  辛弃疾志在驱逐鞑虏,光复汉家天下,更是有意扩张势力。

  后来,他又有了杨沅从大宋这边给予的各种支持,所以势力扩张的愈发凶猛了。

  这艘大船周围没有其他游船,他根本不用担心在船上大声疾呼。

  辛弃疾道:“诸位回去之后,立即各自准备,三天后,也就是七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事。

  各路奇袭所在府县,抄掠官府和金狗大户人家,方便携带的带走,不方便携带的就分给当时百姓,带不走的一把火烧了。

  事成之后,你们立即向济南府集中,我等合兵一出,先打德州,再打沧州,看看有没有机会,给燕京也来它一下子。”

  一个盐枭疑惑地道:“老大,凭咱们的人马和武器,打不下燕京城吧?”

  辛弃疾笑道:“咱们自然不成。咱们就是负责在金贼肚子里捣乱的,只要能搞的金贼腹痛如绞,手足抽搐,大宋官兵才更容易长驱直入啊。”

  “六千会”众首领顿时领会。

  三日之后,莱芜、泰安、淄博、聊城、禹城等地“六千会”成员同时举事。

  他们攻下州县官衙,开仓放粮,焚烧官署,以“六千会”核心成员为骨干,号召广大百姓参与。

  又召募了许多人马之后,便纷纷向济南府进发。

  “六千会”的大本营就在济南府,这里的起事是由辛弃疾亲自负责的。

  辛弃疾人如虎、马如龙,冲锋在前,万马军中连斩金军五员大将,彻底控制了济南府。

  随后他便汇合“六千会”各路义军,浩浩荡荡杀向燕京。

  金国这几年对百姓的压榨更厉害了,尤其是在杨沅智取天水、再夺宝鸡之后,金国为了筹集军费,苛捐杂税愈发沉重。

  这就使得辛弃疾义旗一竖,便有许多要活不下去的百姓踊跃参加,于是人马迅速壮大。

  虽说这样一支人马,真正能打的还是“六千会”的核心骨干,但是架不住义军人多啊。

  漫山遍野、乌泱乌泱的。

  而且齐鲁地区百姓大多好武,哪个村子都有自幼习武的人。

  因此他们打仗虽然没什么章法,可个人武力倒也不弱。

  一大群义军跟蝗虫过境似的一路杀过去,还真杀的金人有些手忙脚乱。

  完颜亮本想从中原调兵进入秦地,将被困宋军一口吞下,如此一来,主客之势易矣,

  却不想,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居然冒出一支如此规模的义军来。

  明知这是吞下宋军主力的绝好时机,可是义军眼看就要杀到燕京城下了,难道要跟义军赌,他们一定攻不下燕京城?

  燕京一旦有失,那金国就彻底完了,新金那边传来的消息,他们正向两国交界处悄悄增兵,显然是想坐收渔人之利。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完颜亮想冒这个险,满朝文武也不答应。

  所以,完颜亮只能忍痛放弃了向陕西增兵的想法,抽调兵马勤王。

  八月二十一日,秦州兵抵达箭筈岭,会合宝鸡宋军,轮攻箭筈关。

  八月二十九日,秦、宝联军踏着满地尸骸打下箭筈岭,徒单守素退守凤翔城。

  九月七日开始,分路突围的宋军陆续南下,在秦、宝联军的接应下,陆续通过了箭筈岭。

  九月二十二日,金军乔扮宋军溃兵,随同宋军溃兵一起南下,突然发难,重新夺回箭筈岭。

  金兵衔尾急追,趁乱又夺回了宝鸡城,宋军大部退守大散关,夏荷葵木则率残兵逃回了天水。

  至此,“建武元年”的伐金战役结束。

  金国在陕西的版图,除了孤悬于群山之中的天水外,已经完全恢复了杨沅征陕之前的状态。

  两淮宋军在此期间,强行改防御为进攻,好在他们是佯攻,损失倒是不大,还成功地牵制住了大量金国军队,为入陕宋军的突围制造了机会。

  此役,十八万宋军损失过半,最糟糕的是,所有重武器,不管是火炮还是床子弩,全部遗落在了陕西战场上。

  不过,好歹是救回了一半的入陕宋军,没有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只是,大宋朝廷却把山东义军给忘了。

  埋伏在金国腹地的这支民间武装力量,最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是宋军正式进入中原的时候。

  可是这次为了牵制金军,营救陕西宋军,大宋朝廷让他们提前发动了。

  入陕宋军被营救回来后,两淮宋军便停止了行动。

  唯独那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义军,像块破抹布似的被丢在了中原,无人关心。

  杨沅自从听了赵璩的劝,就决定马放南山做一个闲王了。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他隐藏了一些实力,是出于谨慎留的自保的后手。

  他的“同舟会”依旧活跃,却主要是用来监视有没有对其不利的事情发生。

  赵愭谋略陕西等一系列战略计划,他并不清楚,对于前敌情况,也谈不上了解。

  不仅是因为他的耳目现在的监察重点不在于此,还有一个极重要原因就是,确实做不到。

  如果有能力频繁出入战区,传递前方情报,那次数多了,不可能不被军中将领发现。

  现在杨沅正遭忌惮,只要他关注前方军情的事情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他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所以,他所了解的军机,都来自朝堂,他比朝廷获得这些消息还要滞后一些。

  不过,当大宋朝廷已经开始准备检讨损失,各路领兵大将准备开始推卸责任的时候,

  只有杨沅注意到,金国腹地还有一支孤军呢,这他娘的是没人管了?

第839章 我去

  杨沅直奔皇宫的和宁门。

  和宁门是大宋皇宫的后门,正门是丽正门。

  这是因为面南背北的客观要求,只能如此建筑。

  只是赵构当初在临安只能找出这么一块地方,出了丽正门不远就是钱塘江了。

  朝中文武大臣如果上朝从正门走,就得从临安城里过来,绕宫城走半圈儿,才能绕到正门。

  大宋的皇帝倒也“随和”,于是大臣们上朝就从后宫和宁门上朝了。

  每次科举殿试放榜,也是在和宁门旁边的东华门举行。

  只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从后宫门进来,可是要先穿过后宫区的。

  于是,刚从御花园出来的嘉国公主赵宁儿,就看到了这样一幕:

  燕王杨沅,着“金翠袍”,佩长剑,昂昂然直往皇宫中而来,目不斜视。

  头上一顶金冠,冠上有红色的羽毛,一袭红色袍衫,袍衫上用金线绣着的凤凰、蛟龙等神兽纹饰在阳光下若隐若现。

  金冠上的翡翠和腰带上的蓝宝石光彩夺目。

  由于杨沅龙行虎步,步伐过于急速,金翠袍下皂青色的长裤也若隐若现。

  赵宁儿吃惊地道:“不朝不节的,杨将军怎么这般隆重?”

  赵宁儿直觉的感到有些不对。

  杨将军可不是那么狂妄的人,虽然他有资格佩剑入宫,也有资格着金翠袍这样的隆重冠带,可是照理说,以杨沅的性情,不至如此。

  赵宁儿想了一想,便急急吩咐身边的人,一个去晋王府,速把晋王叔找来,另一个则跟上杨沅,想看看杨沅究竟要干什么。

  杨沅赶到御书房,便让太监入内传报。

  杨沅有“三不朝”的殊荣,其中的“赞拜不名”并不是说不经通报,就可以直接闯进皇帝的所在,而是说不喊他的名字。

  因为正常情况下,所有大臣在皇帝面前,都是应该自称和互称名字的。

  至于说皇帝礼贤下士,尊你一声卿,亦或呼其表字,呼其官职,那是皇帝跟你客气。

  朝堂之上,大臣们之间,通常就该直呼名字。

  皇帝传见某人时,太监也应该直呼其名。

  但杨沅就不可以直呼其名了,只能称他的官职或爵位。

  所以消息报进御书房,片刻之后便有太监出来,站在阶上,扬声道:“官家宣燕王觐见。”

  杨沅一甩袍袖,按着太皇太后吴氏所赐的“沉渊剑”,便昂然进入了御书房。

  杨沅进入御书房的时候,赵谌已经先他一步,避到了屏风后面。

  “燕王,今日入宫见朕,所为何事啊?”

  小皇帝赵愭诧异地站起身来,微笑地看向杨沅。

  杨沅拱手道:“官家,臣为山东义军而来。”

  “山东义军?”

  赵愭茫然了一瞬,他是真把还在金国腹地东挡西杀的那支义军给忘了。

  尽管当初急着催促这支义军起事时,他还封了辛弃疾为山东东路、河东北路忠义兵马大元帅之职。

  “燕王不必见礼,请坐。燕王寻朕,要说那山东义军何事?”

  杨沅听了这话,也是不由一怔。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