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来的不是吴挺,而是吴拱。
吴拱是原四川宣抚使吴玠的长子,也是一员悍将。
“绍兴和议”前夕,吴拱就是右武郎、泾原路兵马都监,后曾任后部同统制,阶、成、西和、凤州四州都钤辖兼成州知州。
绍兴二十九年时,任枢密院副都承旨,利州西路驻札御前中军都统制、同时兼任阶、成、西和、凤州副都总管兼成州知州。
不过,在朝廷制定对夏战略,先行整顿西军,也就是杨沅赴川的头一年,吴拱就被调离川峡地区,任湖北、京西制置使,成为大军中部军区的统帅。
这时他的地位已经不逊于“绍兴和议”前的岳飞了。
可见,赵瑗对吴家这些虎将还是非常器重的,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们世代镇守一地,久而久之,必成军阀。
将他调离西军后,朝廷依旧是重用的,只是不给他滋生众多家臣式部将的机会罢了。
接到吴璘病危的消息,朝廷这边也很慌。
在这个时代,主帅个人的作用太大了。
尤其是以这个时代落后的通讯条件,将在外,需要太多自行决断的事情。
如果主帅出了问题,换个人上去,哪怕他有这个决断的能力,也没有这个令人信服的威望。
这可是在打仗呢,那岂不是要出大问题?
但,吴璘指名要他的儿子吴挺接任西路军统帅,还是让小皇帝甚为不喜。
朝廷大臣对此也颇有微辞。
不可否认,吴老将军是忠的,但私心也是有的。
而且,他明显僭越了。
你可以举荐何人继任,哪有你来指定的道理?
当然,在此危急时刻能镇住这支大军的最合适人选,也的确得是吴家的人,还得是在吴家也甚孚人望者。
但,不管是出于帝王威严,还是不想西军统帅世袭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朝廷都不想“放虎归山”,让吴挺去西夏。
可是朝廷中能镇得住西军的老将不多了,而且刚死了一个吴璘,你就不怕再累死一个?
这可是要十万火急赶去赴任的,再派个六十多的老家伙,只怕他跑到西夏就得累死。
于是,魏相和晋王一商量,给小皇帝上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把吴拱派回去。
吴拱是吴玠的儿子,吴家军就是在吴玠手里壮大起来的。
以他的资历、威望、身份,做这个西路军主帅,完全合适。
而且,不会招来吴家人的激烈反弹。
可是,这二十多年来,执掌吴家军的可是吴璘。
叔侄再亲,那也没有父子亲。
朝廷在此当口儿,绝对不敢冒险没有吴家背景的大将接掌帅印。
但,又不想让吴家对于西军的掌控更进一步。
这要是再让他们在西夏立下大功时,一番封赏下去,一个国中之国就彻底出现了。
所以,便派出了缓冲式的人物:吴拱。
这二十多年来,执掌吴家军的是吴璘,现在接掌吴家军的不是吴璘的儿子,而是他哥的儿子,多少能让吴家势力的稳固,会产生那么一点松动。
当然,闹成郭家兄弟那样,再来个郭玉岫进这次告御状的事儿来,那也是朝廷绝对不想见到的。
内中这个平衡的分寸,不得不说,魏良臣和赵璩,还是把握的相当不错的。
吴拱接了圣旨,立即轻装出发,只率五百骑,日夜兼程奔向西夏,只希望能在叔父临终之前,见上他最后一面。
只可惜,他还未出兰州,西夏群狼已经嗅着血腥味儿,恶狠狠地扑向了老将刘锜。
第796章 胜败兵家事不期
刘锜驻军于零波山下,本来是要拔除驻扎此地的西夏军。
这支西夏兵马约有九千人,以零波山为依托,凭据险要,背城为营。
这样一支人马,如果放任不管,不管他兵发何处,一旦敌军下山,都会是他腹背之处的一个巨大隐患。
所以虽然山高路险,壁石林立,刘锜还是决定先把这颗钉子拔掉。
此后他再兵分两路,一路沿惟精山、杀牛岭一线,往赏移口、割踏寨逼近,进击威州。
另一路由沿鸣沙河,先夺沙陀城,再攻应理城。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吴璘在祈连山战线上打的有声有色,能压住白马强镇、宣化甘肃、西寿保泰三大军司,牵制卓罗和南、西寿保泰、静塞三大军司。
但是,刘锜正面左右有西夏嘉宁、祥桔两大军司,零波山上还有近万西夏驻军,而其腹背之后的西夏军,仿佛完全没有了宋军牵制似的,向他的后路疯狂包抄过来。
最先与刘锜部接战的是西寿保泰军司约万余人的队伍。
刘锜还以为是西寿保泰军司顶着吴家军的压力抽调精锐为自己当面之敌解围。
刘锜马上派兵阻击,双方接战一昼夜,西夏白马强镇先头部队、卓罗和南主力部队便先后赶到了。
消息报到刘锜的中军大营,刘锜顿觉不妙。
凭他多年的战阵经验,吴家军那边一定是出了重大纰漏,否则西夏军无法也不敢抽调这么多军队过来。
从地图上看,从侧翼和后路包抄过来的西夏军隐隐已成合围之势,这是要把他围困在零波山下。
刘锜当机立断,马上下令全军交替撤退,向柔狼山一线转移。
攻守之势,就此易也。
柔狼山一带的西夏军已经被他歼灭,他打算移师此处,同样背山为营,据险而守,待了解清楚吴家军那边情况,再做行止。
但是,从沙陀方向、惟精山方向,嘉宁军司和祥桔军司的西夏军也不计后果地冲了过来。
西夏军也知道,吴璘之死,可能会让吴家军陷入一时的混乱,指挥系统瘫痪。
但是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太长,宋国方面必有后手,吴家军也不会坐视混乱局面继续。
那份进奏大宋天子的奏疏上,落款是宣谕使赵婒。
作为监军,他甚至能节制主帅。
主帅既死,他就是全军最高统帅,此人就算刚刚赴任,也必然很快交接清楚,担负起指挥责任来。
所以,西夏军必须抢这个时间差,不计牺牲、全员进逼,尽快吞掉刘锜部。
到那时吴家军那边顺利完成交接,指挥系统恢复,也来不及了。
只是,刘锜的反应太迅速了。
刚刚察觉苗头,原本狼一般紧盯对手,步步进逼的刘锜,突然就像一头狡狐般逃窜开去。
西夏骑兵数量超过宋军,机动能力更强,这也是刘锜选择柔狼山,而不选择平川谷地撤退的原因。
撤军之中,再选择利于西夏骑兵冲锋的平川地带,那就真是找死了。
饶是如此,撤退之路也是艰险重重。
西夏军调动骑兵沿线阻止、侧击、追击,如群狼一般撕咬缠斗,拖滞着宋军行动速度。
而其后,则有更多的“狼崽子”不断作为新鲜血液补充进来。
刘锜反应虽快,还是难免在群狼的撕咬之下不断失血,步履艰难。
如果就此下去,刘锜的八万大军就要被拖死在这里,直到群狼就位,进入最后的狩猎阶段。
不过,深秋近冬,复杂多变的西夏气候,给了刘锜部一线生机。
在刘锜部大军从零波山下转移,赶往柔狼山的过程中,中间有数十里的一片平川地带。
这里本来是最利于西夏骑兵发挥他们的冲营破阵优势的地方。
所以刘锜以车阵列于外,做好了准备经过一番惨烈厮杀,付出重大牺牲才能脱离这个死亡区域的准备。
在他的预判中,经过这一路段,他的兵马或死或伤或流散,至少要损失四分之一。
但是,适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两山之间这片平川谷地是风口,风势尤其猛烈,狂风卷着沙土,铺天盖地,宛如沙尘暴一般。
从南线追击过来的西夏军各路骑兵顶着飞沙走石,根本难以寸进。
其实宋军这边也不好受,飞沙弥漫中,部伍相失,营阵大乱,边行军边防御的阵形已经不复存在。
只不过,这种最好的踹营冲阵的机会,南线西夏骑兵也用不上了。
从惟精山方向赶来的西夏骑兵是背风冲锋,倒是占了天时。
只是,这路兵马人数太少。
而且狂沙漫天的恶劣天气,他们本来也不用冲阵,宋军防御阵形已经被沙尘暴给冲毁了。
可他们一旦杀入宋军阵营,马上就从背风冲锋陷入和宋军一样的尴尬局面,优势全无了。
而骑兵一旦失去机动力,其战斗力还不如步兵呢。
刘锜麾下大将葛珣亲自率领刀斧手斩马腿,刺骑兵,将这支忘乎所以贸然杀入宋军队伍的西夏骑兵歼灭。
待全军成功转移至柔狼山,据险而守时,风暴天气尚未完全止歇。
刘锜点检损失,此番转移,损失战将九员,九千四百余人不知所踪,结局不外乎是被杀、被俘和风沙之中走失。
最糟糕的是粮草,风暴之中,大量粮车被遗弃于途。
这不仅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后勤压力,来不及焚毁的粮车落入敌军之手,还会大大缓解西夏军的后勤压力。
好在主力部队得以保全,刘锜便依托柔狼山脉,将全军分为六部,分别驻扎在大青峰、南泉峰、北嶂峰、大烟墩峰、青砂岘峰、黄家屲峰六处山上。
诸军首尾相顾,互为奥援。
最先追击过来的西夏兵以骑兵为主,这种地形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于是就地扎营,防止宋军继续转移,静候后续部队陆续抵达。
……
负责祈连山一线的吴家军是在老帅吴璘过世的第四天,发现情况不对的。
这几天西夏军一直没有对他们采取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