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剑问明月 第97章

作者:今令冷泠

  若是齐国也加入合纵联军,则会增加巨大的变数,至于燕国,虽然军力不值一提,但在即将爆发的大战中,哪怕是一小支军队的力量都要考虑在内,压塌房屋的最后一片雪花可是至关重要。

  燕国,虽然没有压跨秦国这座大殿的力量,但当那最后的一片雪花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秦国也需通过外交方面的努力,让燕国置身事外。

  而杨明随着蒙骜学习兵法的事情也暂时被搁置,本已经决定卸甲归田的蒙骜不得不再次以上将军的身份进入朝堂,辅助相国吕不韦召集秦国诸军诸将商议排兵布阵、各地防御之事。

  此时,楚、赵、卫三国联军也已经集结于魏国境内,开始朝着韩国的方向前进,将在新郑汇合五万韩军进入秦国境内,穿过秦国三川郡,直赴函谷关。

  同时,有赵国偏师数万人越过太行山攻击秦国太原郡,有魏国偏师攻打秦国东郡、河内郡,有楚国偏师攻打秦国南郡,有韩国偏师攻打秦国上党郡。

  自历次诸国合纵攻秦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若开战,战场将东西绵延数千里,南北横跨大河、长江,在这个信息传输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可谓是能够进行的最大的规模的战争了。

  秦韩边境,巩县,被军士建于山顶的高台,五国的军旗迎着山风招展,有燃烧着大鼎中冒出滚滚狼烟,楚国春申君、魏国朱亥、赵国庞煖、韩国姬无夜、卫国公孙羽立于高台之上,背对众军,面向浩浩汤汤的一路东来的洛水,指水为盟,不灭秦国,誓不退兵。

  秦国这方面,从太原郡调回五万平阳重甲军、又从关中派遣出二十万大军,支援关外诸郡,使得秦国关外诸郡的秦国达到了四十万的规模,同时在函谷关集结二十万重兵,以对奔袭而来的联军主力,另有大将桓齮统领十万秦军屯驻华山,以有预备军,策应函谷关一线战场,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在这一场大战之中,秦国可谓是真正的精锐尽出,不说动员了超七十万的兵马,仅仅只是在将领方面,从上将军蒙骜,到平阳重甲军统领王齮,再到桓齮这个最有实力接替蒙骜成为下一任的秦国上将军的大将,再到诸多郡如蒙武、杨端和、李瑶这样的大郡统军之人。

  同时,一个之前在秦军中并没有多大名气的名字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王翦。

  时间来到秦王政的二月末,联军主力已经深入秦国颍川郡地界,越过了洛邑城,直扑重镇宜阳而去。

  此时的吕不韦也已经离开了咸阳相国府,前往秦军的蓝田大营,将带领十五万精锐前往函谷关。

  蒙恬,这位蒙家的第三代核心子弟,已经十八岁,也即将走向战场,以一个小卒的身份。

  蒙家属于蒙恬的小院中,蒙恬身着秦军的制式战甲,正踌躇满志的举起酒杯,对杨明道:“可惜,这一次还是不能与你一起并肩作战,真的是遗憾啊。”

  “你若是信得过我的话,就留在咸阳。”

  蒙恬在临行之际,只将杨明邀请至此,可见杨明在蒙恬心中的分量,对于这样的好友,杨明自然也不吝啬,于是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难不成甘泉宫缺一禁卫吗?”蒙恬难得地开起了玩笑道。

  “如果我说是呢?”向来喜欢好玩笑的杨明此时面对蒙恬的玩笑,却是十分严肃地说道。

  蒙恬闻言也收起了戏谑之色,作为杨明在咸阳城最好的朋友,杨明在了解蒙恬的同时,蒙恬也十分了解杨明,见杨明如此神色,蒙恬哪能还不知道杨明的态度。

  “这件事情可不是开玩笑。”蒙恬凝重道。

  “你若信我,就留在咸阳,到时候我会让你明白一句话。”杨明道。

  蕞城一战,对杨明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杨明又怎么可能忘记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蒙恬。

  “什么话?”蒙恬追问道。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杨明回忆道。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蒙恬默念着,随即将杯中酒意一饮而尽,感觉到一种来自灵魂的颤栗感,这句话岂不正是说在了每一个有着抱负的少年心中了吗?

  “好,那我就留在咸阳,等杨明你带着我立那不世奇功。”蒙恬道。

第168章 边骑入梦来

  秦王政六年,三月初,五国合纵联军先头部队与秦军交战于渑池,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北起秦国太原郡,南至南郡,东自东郡,西至函谷关面前数千里的战场之上,同时陷入了大战之中。

  在这一个个战场之中,函谷关的战场无意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其它的战争,无论是秦国取胜,还是合纵联军取胜,对于双方来说都只是土地人口的得失而已,还算不上是伤筋动骨,但函谷关却不一样。

  历次合纵联军多在此处折戟沉沙,秦军在此处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敌人,此处,可谓是凝聚着两军信念的所在。

  合纵联军若能攻破此处,最差的战果也是动摇秦国这些年来侵占着关外诸郡领土,而秦军若能取胜,则此次的大战差不多就已经赢了九成。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军与合纵联军在函谷关一线,都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一时间吕不韦、蒙骜等人与春申君、姬无夜等人隔着战场相望。

  当函谷关前厮杀声冲天之时,咸阳依旧平静,只有一车车的粮草兵器从各地的府库中调出,在王翦的押送之下,送往各处战场。

  甘泉宫也依旧平静,只不过,秦国身处大战之中,赵姬这位喜欢享乐的太后,也放弃了往日的享乐,这个时候,秦国正是上下一心对抗合纵联军的时候,身为秦国的太后,却在宫廷之中酒醉舞迷,那多说不过去。

  麒麟阁前,杨明正持着苍龙问天戟在一块巨大的磨刀石上磨砺着戟刃,在一声声的清脆的摩挲声中,戟刃在阳光下反射出幽幽冷光。

  而在杨明身边,则是正在摩着箭头的惊鲵,这些东西,都是杨明即将用上的东西。

  当杨明在甘泉宫准备着自己的武器之时,在距离咸阳城几近千里之地的河东郡边界,一支大军已经突然间出现在了此处。

  这支大军的足有十万人,其中骑兵占据了大对数了,还有相当规模的车兵步卒。

  河东郡同样也有大量的秦军驻扎,在这支十万人的大军突进河东郡之后,正面就迎上了前来阻击的秦军,一时间,河东郡化作了除了函谷关外,距离咸阳最近的一处战场。

  当河东郡爆出出惨烈的大战之时,一支不过五万人的精骑在战场中,神不知鬼不觉的绕过正面战场,沿着一条隐秘的魏国古道直奔蒲坂而去。

  这支精骑一人双马,尽是精锐,在全速之下,很快就来到了大河岸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了驻守在的秦军,随即隔大河与秦国关中平原相望。

  大河浮桥前,一员老将迎着狂风站在了大河岸边,他已经很老了,须发之间不见丝毫的黑色,唯有雪白一片,脸上的皱纹也已经难以掩饰,他的身体虽然依旧挺得笔直,但已经透露出了腐朽的气息,唯独一双眼睛,依旧精光四溢。

  他人虽老,但心却不老,今日,他就要完成一项壮举,一举突入秦国关中腹地,直插秦都咸阳而去,一举攻下那个百年间无人能够踏足的地方。

  他是庞煖,年轻之时岌岌无名,但终将会名扬天下的存在。

  “河东故地,我已经好多年不曾踏足这片土地了。”当庞煖眺望着大河对岸,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个身材魁梧的战将来到了他的身边。

  不同于庞煖身上的重甲,此时身上只披着一层轻便的皮甲,似乎皮甲对于他来说只是为了为了遮住形体,而不是为了防御一般。

  当然,他也确实不需要战甲来抵挡伤害,因为他的身体就是世间最强的防御,百战无伤,是为大梁披甲门,他是大梁披甲门的门主,也是魏国大将军,魏武卒的统帅,朱亥。

  这一次,赵国从北境调集数万边骑精锐奔袭咸阳,固然需要边骑精锐的速度,但对于攻城,赵国边骑毕竟不擅长,还需要拥有攻坚能力的步卒,而放眼天下,论到攻坚,又有那支军队能够比得上魏武卒。

  因此,在奔袭咸阳的大军中,除了三万多的赵军边骑之外,还有五千魏武卒精锐,他们将一起攻入关中,不惜代价,直奔咸阳而去。

  “秦国吞下去的,这一次我们会让他们吐出来的。”庞煖道。

  “该渡河了。”朱亥道。

  河东郡,是魏国真正起家的地方,一如太原之于赵国一样,可惜,无论是太原,还是河东,都已经成为了秦国的领土。

  一支不到五万人的兵马越过大河,一路朝着咸阳而来,哪怕这支兵马一路尽可能的一路潜行,但还是很快就被秦人发现了踪迹,一时间,这个紧急的军情被以最快的速度传向了函谷关的秦军大营以及咸阳的秦王宫。

  看着书案上的军报,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一支敌军竟然从河东郡一路穿插,进入了关中,而且还是朝着咸阳而来。

  秦王政倒是没有什么惊慌,但还是第一时间开始召集重臣以及留守咸阳的军中将领,开始商讨对策。

  从长安君成蟜,到昌平君熊启,再到泾阳君、阳泉君等等,一起出现在咸阳宫。

  军情他们已经得知,眼下又该何去何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一时间,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不到五万人的敌军直奔咸阳而来,先不说这些敌军能不能攻下咸阳,仅仅只是敌军出现在咸阳城下,就会对前线的秦军将士的军心巨大的影响,而军心这种东西,是真的能够影响一场大战的成败的。

  况且,若敌军兵临咸阳城下,远在函谷关的吕不韦要不要回兵救援?又该在什么时候救援?救援早了,会不会让前线出现变数,救援晚了,咸阳城若是出现了什么变故,吕不韦又是否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如今,大军精锐尽数集结在前线,咸阳守军不过数万人,而且关中平原之地,一路上又无险可守,一旦让敌军兵临城下,人心惶惶之下,大王和太后若是有什么闪失,实在不敢想象,还会动摇前线军心。”作为宗室的泾阳君率先开口道。

  “泾阳君有何良策?”端坐于王座之上的秦王政平静的问道,哪怕是敌军临城,也是丝毫不见慌乱之色。

  “大王和太后可暂离咸阳,前往旧都雍城,以避锋芒,待击退敌军,再返回咸阳。”泾阳君道。

  “寡人与两位太后若是离开咸阳,难道就不会动摇前线将士的军心和秦国百姓的民心吗?”秦王政反问道。

  “这……会有影响,但应该不大。”泾阳君道。

  “应该不大?国家生死存亡大事,也是应该这个词能够出现的吗?”秦王政道,未战先逃,他秦王政还丢不起那样的脸。

  见泾阳君脸色难看,秦王政稍微放缓了语气道:“泾阳君的好意,寡人知道,但如此危急关头,寡人若是不战而逃,又会让秦国百姓怎么看自己的君王,避走雍城之事,绝不可行。”

  “是臣短视了。”泾阳君的脸色稍微缓解了一点。

  他想要秦王政避走雍城,确实有一点私心,旧都雍城是秦国宗室盘踞之地,在雍城,秦国宗室的影响力无孔不入,若秦王政与三位太后避走雍城,那历代以来被打压的秦国宗室力量将会得到复苏的契机。

  但除了这点考虑之外,泾阳君也确实是为了秦王政考虑,毕竟咸阳城与当年初建之时,已经扩充了许多倍,在这个过程中,咸阳城初建时的城墙已经变成了内城城墙,而在更加广阔的外城区域,因为秦国的国防重线从来都不在咸阳,因此根本就没有修建,一旦让敌人突袭至咸阳,内城或可保全,但外城却绝难幸免。

  “大王,敌人深入关中,极易动摇军心民意,若是大王与太后避走咸阳,只会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见泾阳君受到训斥,身为长安君的成蟜稍作思索已经站了出来。

  “长安君可有良策?”秦王政看向成蟜自己的这个弟弟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眼下唯有一战而已,如今咸阳虽然力量空虚,但若将各家私兵奴仆计算在内,还能召集数万大军,大王可派出一人领兵出咸阳,阻击奔袭的敌军。”成蟜道。

  “还有呢?”秦王政追问道,却不见丝毫的喜色。

  “但敌人毕竟已经向咸阳奔袭而来,相对于奔袭敌军明面上的威胁,更大的威胁是对军民战心士气的威胁,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重占军心士气,所以,这个统兵之人的身份必须贵重。”

  成蟜说着已经看向了自己的王兄秦王政,意思已经不言而喻,说到身份贵重,整个秦国上下,又有谁的身份贵重过秦王政本人呢?

  迎上成蟜的视线,在秦王政的平静中却是深思之意。

  “长安君所说之言极有道理,大王,统兵之人的身份必须贵重。”在秦王政的沉默中,昌平君熊启却开口了。

  一时之间,大殿内的众人齐齐看向了熊启,其中有反应迅捷者不由有些疑惑,成蟜话语间的深意是什么,他们能够看出来,但熊启如此快速的附和对方,又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会成为楚系头面人物的熊启跳反了?

第169章 秦王与政儿

  听到熊启的话,成蟜也是有些茫然,他虽然想让秦王政亲自出咸阳,但却从未想过熊启会帮自己,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熊启现在位列九卿,又兼任咸阳宫校尉,谁不知道,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秦王政的心腹了,他又怎么帮成蟜?

  难道我提的建议还有我看不到的好处,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一时间,在成蟜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这样的疑惑。

  但有人看向成蟜的目光中则多出了同情之色,比如御史冯劫,比如阳泉君,甚至还有侍立在秦王政身边的赵高。

  在心思各异的众臣视线中,熊启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个人选,放眼咸阳上下,唯有一人最为合适。”

  听到这里,在成蟜的心中隐约生出了一丝不安。

  果然,熊启的声音再次在大殿中响起:“这个人就是长安君您。”

  随着熊启的视线落在自己的身上,成蟜的心如坠深渊,他虽早就想着能够领兵作战,进而扩充自己的权势,但却绝不想在眼下这般危及关头,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前线,那可不是立功,而是送人头,他长安君的人头在合纵联军那里还是很值钱的。

  “昌平君此言有理,长安君贵为大王亲弟,又熟读兵法战策,由长安君领兵阻击敌军,正是最合适的人选。”在成蟜手足无措的时候,身为御史的冯劫已经站了出来。

  看着落井下石的冯劫,成蟜不由握紧了拳头,惶恐的心中更是生出一阵怒意来,但他又该怎么面对眼下的局面,又该如何破解?

  说自己不能去?理由呢?眼下这种情况,根本容不得他有退缩之意,一旦背上怯战懦弱的名声,那在秦国上下,长安君这个封号就真的臭了。

  秦王政静静地看着自己的王弟,一时间根本没有看口的意思,平静而冷峻的面容之下,是谁也看不出他具体心思的神色。

  整个大殿陷入到一种难言的沉默之中。

  在成蟜的进退不得之中,即将崩不住的时候,秦王政终于开口了:“长安君年幼,难当如此大任,此事另议。”

  虽然成蟜动机不纯,但秦王政却不会将军国大事视为儿戏,让成蟜领军,哪怕是成蟜自己愿意,在眼下的情况中,秦王政也会拒绝这个提议,他方才的沉默只不过是为了惩罚一下自己这个自作聪明而野心勃勃的弟弟而已。

  听到秦王政的话,成蟜不由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不用上前线了,他虽然对自己的能力还算自信,但这份自信也要分什么时候,好在秦王政终于开口了。

上一篇:我并不想当英雄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