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之我不会武功 第488章

作者:十九代目

  就在这个时候,常威手里的人王法印光芒大放。仿佛触发了什么,人王的案桌上,爆发出一片光辉,常威只觉神思渺渺,待回过神来,却已见另一片天地!

  此刻常威身在一片虚空,这虚空浩瀚无疆,如同一道被割开的鸿沟。以常威混元金仙的境界,也觉得自己无与伦比的渺小。而这样的感觉便是在混沌中行走的时候,也没有过。

  常威此时已经怔滞住了。

  他平视着前方,整个人战栗起来——就在这道令混元金仙都感到渺小、感到难以跨越的虚空鸿沟的对面,一面巨大的墙耸立着!

  那是什么墙!

  人墙!

  淡淡的人道光辉在这面墙上流转着,上下四面,皆没有尽头!不知道这面墙有多高,不知道有多广!

  而这墙,不是砖石垒砌的,而是一个个人!

  密密麻麻,无数的人,大的、小的、老的,有亿亿万里高大的,有一尺的,有白发苍苍的,有稚子婴儿!

  他们就这样交错着、堆叠着,垒筑起一面令人难以想象的墙!

  震动!惊怖!

  常威瞠目、结舌,哪里还说得出话来!

  就这时,那墙震动起来,就好像这面墙是一面堤,而堤的对面,是一浪浪撞击着这堤坝的滔天洪水!

  要淹没一切的洪水。

  无数的人,手挽着手,心连着心,拼尽一切抵御着!

  他们不能发声,但常威分明感受到一道道目光,那是决然和赴死的目光!

  常威忽然想起,金人说的‘人王召集子民赴...’,赴什么?赴死!

  仙秦用尽一切铸造了这座洪流中的伟岸大坝,保护着那散布在混沌中的无量数宇宙村庄!

  所以,仙秦是人道宗主!

  所以,仙秦不愧对人道!

  那么,咸阳因何而空?答案就在眼前。

  人王因何不在?答案就在眼前!

  文臣武将因何不在?答案就在眼前!

  老少爷们儿因何不在?答案就在眼前!

  妇孺稚子因何不在?答案就在眼前。

  圣城的人们,并不愧对于他们圣城子民的身份!

  祖龙始皇帝铸长城以卫人道,仙秦的这一代人王,则与文武子民慷慨悲歌铸人墙以卫人道!

  所以说,祖龙家的,都是好样的么!

  所以说,劫数来的这般猛烈吗?!

  震动中,那人墙的背后,不知多大狂澜惊涛。人墙蜿蜒,震动,常威分明看到,那墙上,一些老弱妇孺在震动中化为灰烬!

  沉默的无言,肃穆的庄重,仙秦承继了大秦帝国的特质。赳赳老秦,赴我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常威神思恍惚,心中大悲大恸,恍然间,却业已回到了人王寝宫,那案台前。

  他怔怔无神目无焦距,恍惚,那案台上的无数大篆化作一条长龙,无声无息的没入了他手中的人王法印,法印在光炁蒸腾绕转中,化作一方四四方方的羊脂白玉大印。

  举印一看,正见印底八个大篆光辉流转,人道的一切奥妙,仿佛都在这八个字里面:‘薪火相传;人道永昌!’!

  人王大印!

  常威捧起这方大印,面无表情的转过身,此时,十二金人皆在堂中,左右分立。

  见常威转身,十二金人齐齐单膝拜倒,沉默无声。

  常威闭上眼,托起人王大印,信步走出人王寝宫,站在那台阶上,举目眺望,只见圣城咸阳,从外围开始,渐渐化作一片片恢弘的人道光辉,那环绕着圣城的长城,随着光辉的涌聚,向内紧缩!

  常威淡淡道:“帝江,去将丽雯带上来。”

  身后右侧,为首的金人顿首,迈步走下台阶,将邵丽雯带到常威面前。常威持印一激,一缕光辉印入邵丽雯妹心,隐约只听得一声惨叫,淡淡的五色斑斓的云烟从邵丽雯脑顶冒出来散去,片刻,邵丽雯睁开眼,眼神懵懂,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迎着她疑惑的眼神,常威并没说什么,又举目起来。只见长城紧缩着,咸阳渐渐化成一片光辉,从外围到城墙到一片片伟岸的建筑、军营,最终只剩下秦宫和骊山!

  直到秦宫也华为人道光辉,骊山也在这光辉中蒸腾,最终,只剩下人王寝宫。

  眼前已是无尽光辉,人道之重,在三尺之外!

  倏忽,那无量量光辉猛地暴涨,仿佛照耀了整个混沌,紧接着一缩,化作一点,伴随着长城的拥抱,彻底消失在混沌里。

  而常威,一手牵着邵丽雯,身边跟着十二个青铜金人,就如此孤零零的在混沌中。

  圣城咸阳,没了。

  但人道的光辉,永远不会落下!常威手中的人王大印,一如既往的绽放着光芒。仙秦的意志,永恒不朽!

第837章.三五章 变化

  大罗道祖是后天终极,明悟了后天一切变化的存在,而这后天的一切变化,无非天、人二字。

  天道变化,亦即一切后天的道的法则的变化。人道变化,亦即一切后天人道演化的可能性。

  所以常威愈是接近这个境界,便愈是了然——那大罗道祖,是知道这一切的。只是一切的变化有无数的可能,知道这无数的可能,并不意味着可以判定未来的变化一定是哪一条。

  有的认为是这一条,有的认为是那一条——尤其是人道的变化,最是难测。天道的变化有迹可循,人道的变化则莫测多端。

  劫发于人道,仙秦已经应了劫数,大抵很多道祖都知道的罢。但劫数这种东西,譬如洪水,堵不如疏,只能迎接,不能抗拒。

  “所以太玄道祖曾与我说,太夏道界很特殊。”

  常威收起人王大印,感叹道:“终于还是要在太夏道界搞清楚名堂。”

  看了眼身侧紧随的十二金人,常威知道,无论人王大印还是十二金人,都不是他的所有物,暂时大抵算是代管——仙秦终末了,承继人道的下一个时代的建制,才是人王大印和十二金人的归宿。

  “走罢。”

  ...

  常威在咸阳圣城经历的简单而长久的时间里,太夏道界,已去百年。

  百年风雨,太夏天朝几已崩解。

  先是,玄锐起兵,据西域,随后西南域、南域、北域几乎不分先后,同时揭竿。太夏八域,四个脱离掌控,烽火遍地,太夏中枢果断坐不住,强行按下内部争斗,调遣大军征伐。

  初时极顺,连占据了西域的玄锐,也被太夏禁军打的节节败退。眼看义军仿佛就要被扑灭时候,许多仙门下场了。

  仙道的大教大派,厉害人物层出不穷,各自下注一方,襄助之下竟将太夏禁军打崩了去。

  太夏受到重挫。

  如果说玄锐击败岳鹏举全据西域是第一个转折,那么这就是第二个转折,这标志着太夏失去了威慑天下的重要力量,失去了大部分掌控力。

  就在这个时候,张角高举黄天大旗,在冀州起事。一浪尚未过去,二浪接着汹涌——这些年,趁着太夏中枢的目光被其他地区的义军所吸引的空当,张角迅速在各域、州郡,发展黄天事业。

  他这一举事,声势之大,竟超过了之前三域共同起事的气象。

  这是第三个转折点。

  张角一起事,太夏全乱了。除了中州还镇压的住,其他地区全部成了一锅粥。

  太夏中枢忙调集大军镇压,张角以朱蓬为大将,统御大军与战,竟不落下风。

  这一下,整个太夏道界都看出了太夏中枢的虚弱。一直按捺着的东域,也举事了。

  从此天下大乱。直到常威回来,百年已去。

  百年烽烟,太夏道界的局势,渐渐鲜明。

  先是张角,势力遍布据北域、东北域两个大域,大军陈列大河,窥望中州。接着是玄锐,据西域、大半个西北域,气象仅在张角之下,其陈兵玉门,兵锋直指中州。

  随后有南域、西南域之主英琼——星灵子玩到半道上不相干了,就一股脑儿全交托了英琼,南域、西南域于是合流。不过南域和西南域外敌甚多,掣肘很大,因此英琼的势力在两位师弟之下。

  至于星灵子,却竟跑到东域去了——东域就是位列第四的势力,首脑唤作子任。这位东域之主甚是沉着,起事极晚,不出风头,但脚踏实地,做的确非常好,不少仙门都下注在他身上。

  这四个势力,便是如今有希望取代太夏的第一档势力。除此之外,夹缝中生存的,还有数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势力草头王,也都是风生水起。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武曌。也不知这位小九,是怎么混的,竟混入了太夏中枢——太夏帝君早不理事,朝中军政大权先是为国师所掌,后来在内外争斗之中,太夏宗室长公主太元公主脱颖而出,与国师分庭抗礼,而武曌,便成了太元长公主的贴身女官。

  常威归来之时,第四个转折正在进行——八方义军诸侯,此时以精兵汇聚于龙雀关外,将与太夏中枢决战!

  太夏是一个发展到强盛阶段的人道文明。比起仙秦这个主持人道的宗主而言当然不算什么,但也仅在人道宗主仙秦之下。

  各种技艺,臻至一个相对的极致。而中州作为太夏的中枢,防卫之森严,是寻常难以想象的——中州为大阵所护——太夏阵法技艺之极,唯有一座龙雀关可以进出。不打破龙雀关,便休想攻入中州覆灭太夏。

  所以陈列八方的义军,不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围困。张角陈兵大河北岸、玄锐陈兵玉门、英琼陈兵南阳这一概军事行动都不会威胁到太夏中州。中州只需谨守龙雀关,便可御敌于外。

  龙雀关镇压着中州的一切时空因素,要进中州,必须过龙雀关。

  此时龙雀关外,一切时空维度,皆被大军占领。八方义军各据时空节点,列起阵势。

  军炁冲天,杀气浩荡,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军阵,镇压了一切时空因素,简直群邪辟易,仙神皆不敢侧目而视。

  那龙雀关下,有一座中军大帐伟岸巍峨。此时帐中,诸侯汇聚。

  大大小小的诸侯首脑,以四强为中心,环座虚空。此时,正商议要事。

  正当是英琼说话,只见她身披甲胄,头盔置于身侧,英姿爽朗,背影挺拔,便听她道:“...我等起兵,只因太夏新律暴政悖逆人道、残害万众。而今聚兵于此,正要一鼓作气打破龙雀关,却中州传来太元长公主变法之事...”

  原来今日所议,却是中州有变。

  而今八方义军汇聚,士气高昂,正待打破龙雀关,一举攻入中州覆灭太夏,却谁也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太元长公主竟斩杀了国师,推翻了国师当政时颁布的太夏新律,并昭告四方。

  这事看起来好像问题不大,但涉及到一个名器的问题——各方义军起事,皆打的是反抗太夏暴新律暴政的旗帜,然而此时暴政既废,以太夏七百万年统治的深入人心,下面的百姓会怎么想?底层的将士会怎么想?

  士气已然受挫。

第838章.三六章 太元长公主

  于人道之中行事,便要遵循人道的规律。而名器二字,尤为重要。所谓师出有名,方才堂皇正大,若师出无名,不得一个‘正’字,那便是祸根。

  太元长公主诛国师,废暴政,此举必定能挽回许多人心。而此时,若八方义军强行还要攻打中州,便失了大义,法理上说不通,动摇了人心。

  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