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状元郎 第669章

作者:日日生

浑身是铁,才能打几根钉子,一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无法面面俱到,事无巨细都插手,早完累死,也未见得有什么好的效果。

杨霖在吴玠等人的陪同下,正在校场检阅操练的士卒,陆谦过来抱拳道“少宰,外面来了一群高丽使者,说是要见少宰。”

“高丽?见我作甚?”

杨霖大感好奇,来到军营外,只见又是熟悉的面孔。那个号称陇西李氏之后,霍去病的传人的无耻之徒。

杨霖突然觉得有些好笑,招手道“李资谦,怎么追到幽燕来了?”

这位高丽权贵,弯着腰过来,笑道“见过殿下,承蒙殿下赐名,小臣不胜荣幸,已经改叫杨资谦,连宗祠都改了!”

杨霖一下子噎住了,突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半晌之后,叹了口气,道“你不错,挺好的,你来作甚?”

杨资谦一拍胸脯,道“大宋即为高丽宗主国,殿下又与小臣有赐姓之恩,于公于私,于国于家,我等都应该为您抛头颅洒热血。前者小臣听闻,那女真鞑虏,胆敢出兵南下,简直是气的七窍生烟。小臣已经上书国主,劝谏他及时宣战,并且自告奋勇来此为边关将领出谋划策。”

“出谋划策就免了,你有此心,本官已经十分欣慰了。”杨霖笑道“你马上回到高丽,做成征调民夫一事,硝烟一起,不知道有多少的物资,要运抵前线。你若是做成此事,我杨霖不会亏待了你。”

杨资谦眼睛一亮,甚至来不及说几句谄媚的话,转头一溜烟就没了踪影。

吴玠啐了一口,没好气地骂道“世间竟有如此人物,末将可真是开了眼了。”

杨霖若有所思地看着他消失的地方,突然笑道“此人十分有趣,我有意提携一下他,就看他有没有这个造化了。”

第六百二十五章 奸臣

高丽,开京城。

皇城内,灯火通明,隔着薄纱,灯光有些暗黄。

龙榻上躺着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下面跪着几个身穿高丽高阶官服的中年人。

这便是高丽当代国主王俣,已经是高丽的第十六任君主,自从登基以来已经十七年了。他登基之后,被辽人封为高丽国主,但是一直以皇帝自称。

高丽虽然虽接受宗主国的册封,却长期采用类似中原王朝的皇室制度,颇有“外王内帝”的色彩。高丽国王自称”朕“,国王的命令称为“诏”、“制”、“圣旨”;国王的继承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首都被称为“皇城”、“皇都”,高丽国王被尊称为“陛下”、“皇上”、“海东天子”等。

也就是对外装孙子,关上门却喜欢自嗨,什么大叫什么。

“诸位爱卿,李资谦上书,要朕对金人宣战。此獠包藏祸心啊。朕登基的时候,女真人势弱,先皇嘱咐朕,要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女真。”

“先皇高瞻远瞩,早就看出女真人一旦兴起,将会不可遏制,现在果然应验。朕不得不将东北九城归还女真。如今金宋争锋,大辽黯然退场,朕虽然修好大宋,但是却不知道这一场仗谁能打赢。

“女真人如此悍勇,若是贸然宣战,岂不是引火烧身。”

底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乃是高丽门下侍中尹瓘,曾经率领高丽兵马,北伐女真,打下了东北九城。

他沉声道“李资谦谄媚大宋权臣,连宗祠都改了,他只顾交好宋人,哪里管我们高丽的死活。陛下尽管放心,有老臣在,他不敢如何。”

这时候外面一阵慌乱,一个宫人推门而入,跪地道“陛下,陛下,邵城侯李资谦,带人进宫来啦!”

王俣剧烈地咳嗦起来,气的浑身发抖,这时候杨资谦已经冲到了殿内,他看了一眼地上跪着的两个老臣,不屑地冷哼一声,然后抱拳道“陛下,为何还不宣战?还有,臣奉命回来,要陛下征调举国民夫,从天津港到檀州,搬运辎重。”

尹瓘站起身来,怒声呵斥道“李资谦,你要造反么?你是大宋的臣子,还是陛下的臣子。”

“在下杨资谦,既是大宋的臣子,也是陛下的臣子,难道你不知道大宋和高丽,既是宗藩也是兄弟么?”

饶是尹瓘见多识广,也从未见过这样的人,他本是军中老将,身强力壮,虽然白发苍苍,但是依然勇武。

气急之下,上前就要擒住这个败类,门下侍中尹瓘拳脚虎虎生风。一向为他看不起的杨资谦,却丝毫不惧,冷笑连连。

直到尹瓘过来,才轻轻躲闪,一掌拍在他的后背,尹瓘顿时趴倒在地。

杨资谦跪地道“陛下,此人目无王法,在御前公然袭击同僚,臣请求陛下为臣做主。”

谁说不要脸的人就没有本事杨资谦幼读诗书,文采出众,后来从军,战功赫赫,如今当了权臣,众人已经忘记了曾经的骁将。

高丽施行的是贵族门阀制度,有些类似大汉王朝,那些权贵之家培养子弟,往往是文武兼备。

他们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可划分为贵族、两班、良人、贱人四个等级。门阀贵族互相联姻,垄断国政,享受免税免役的特权。顶尖的贵族门阀,大概有十五家,长期把持朝政。

杨资谦所属的家族,本是其中的一大支,现在被他把姓改了。

王俣躺在龙榻上,气的牙根发痒,胸口更加难受。

杨资谦有恃无恐,他料定国主不敢处置他,因为整个高丽,都不敢得罪大宋。

“来人呐,将李资谦拿下,等候发落!”

王俣浑身发抖,面色红润,做起了身子,扶着床头大声叫道。

周围的臣子和宫人全都大喜,陛下长年累月卧病在床,没想到今夜坐了起来,还这般有威势。

在地上的门下侍中尹瓘喜极而泣,爬了过来,侍卫们进入殿内,将杨资谦架起来,带了出去。

杨资谦丝毫不慌乱,只是淡淡地笑道“臣请陛下三思而行。”

幽燕,运河上游,今日竣工。

河畔人山人海,最前面一个巨大的石碑,一半掩埋在土里。

杨霖和张安等治河司的官吏,一人拿着一把铁锹,脸上都笑的十分开怀。

“今日在此埋碑,乃是千古盛世,诸位辛苦了!”张安大笑着说道。

杨霖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道“终于给我挖完了,你们治河司像是撒钱一样,把国库可给掏空了。再挖不完,我是真养不起了。”

杨霖也不是完全开玩笑,新政最困难得时候,他已经想到靠去南海殖民掠夺财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