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好的人生献上祝福 第665章

作者:村长万岁

嗯,虽然没有手舞足蹈,但也差不多了,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别觉得夸张,谁要突然赚这么几千万,谁都会傻屌的。我们项泰的心态可还没把赚一个亿当成是小目标。

然而,他笑着笑着,突然觉得不对劲,因为他发现除了他们这一桌外,其他地方意外的沉默,他看了眼,才发现所有人都在盯着他们看……

尴尬。

项泰没有丝毫的犹豫,径直的朝着前方台上走去,同时还说道:“那我可以继续我刚才的说法了。我知道大家会有很多困惑,为什么会有两副一摸一样的真迹,这种不合理的东西怎么会存在的呢?”

他觉得装逼可以,打脸就不要了,毕竟在座的不是大老板就是大师,打他们脸就没必要了。在所有人开口前,他就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一边走一边说道:

“甚至可能还有的问,是不是孙老先生偏爱小女儿,提前把消息告诉了她呢,会不会就是一场作假的游戏?”

他走到孙昕石身边的时候,把这个还站着的男人给按回道椅子上,见他脸色发青,笑着对他拱了拱手,才走上台,拿着话筒说道:“如果有人有这种想法的话,就是对孙老爷子的不尊重了,她偏爱谁我不知道,但孙老爷子对这些珍品的重视程度肯定不会参杂着私情,不然的话,为什么要当着这么多来宾的面来这一场呢,私下给了不就好了?”

他扫过坐在前面的几个人,现在老大和老二家两个,反而安定了一些,而最小的两个儿子,脸色都挺差的。

这两幅画,项泰第一次看的时候也很惊讶,为什么会有相同的购买信息?这就说明了一点,说明孙老爷子从外国带回来的时候,带的是一幅画,而不是两幅画。

可外国的拍卖行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会把两幅当作一幅来卖呢?

那么结论就很简单了。

这两幅画,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幅画。

“大家平时喜不喜欢看电影?"

第370章.到底能赚了多少钱?

“曾经我看过一部片子,其实是讲造假美元的,里面就提到了一种手艺……”

两幅画本来是一幅画,这个结论其实项泰最开始也难以接受,但想着想着,想到现实中真的存在很多这种事情。

“你是想说揭画?”台下很快就有人反映了过来,但就算这么说了,那几位大师依旧在摇头。这个手艺他们自然清楚,但还是觉得不太可能。

一画两揭的东西他们也不是没见过……只是……那是有修补痕迹的啊!

项泰回答道:“正是如此。”

古代纸张的质量并没有那么的好,一层宣纸薄又不好保存,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所以那时候大师作画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夹宣来作为记录画卷的纸张——顾明思议,用几张宣纸整合在一起作画。而宣纸很容易被墨水所浸透,这就产生了先天的条件。

然后又涉及到一种手艺——揭画。

揭画的手法相传最早出现是因为古代人通常用书画送礼,但是真迹只有一个,白白送人了觉得太可惜。那么怎么样才能既留下真迹,又送别人真迹呢?于是他们就发明了揭画这种手法。至于这种说话到底靠不靠谱,那现在也无从考证了。

只是在现在来说这手艺难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并不像是一些小说里夸张到什么无人知晓的地步,对外行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神秘,但对书画修复的人而言,并非太难。

其实装裱大师大部分也很擅长揭画,尤其是文物修补的大师,很多时候他们揭画并不是为了造假,是为了将已经装裱,但因为破损、受潮等原因损坏了的作品,从裱纸上揭下来,再重新装裱。

装裱大家都知道,为了保护画纸多保存,装裱师会在画的背后垫了很多层宣纸。而重新装裱,则需要将这些纸张从背面一层一层的分离开来,其实这就是揭画的手艺了。

因为纸张过的时间久了,里面的纤维早就断了,所以,分离出来的前任装裱师弄上去的一层层纸,其实有可能是一层层的碎片。而修复要做的是,将最后一层“画芯”弄出来了,接下来只需要再像前人做过地那样,在“画芯”背后糊上新的纸头,这重新装裱的任务,这文物修复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当然了,一些不老实的装裱匠人……就会使用这种办法偷窃别人的书画,这就成了造假。他们,会去去揭画作的“画芯”,也就是那张夹宣纸。

而和大家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大家会认为掀开来的是两副一模一样的。其实不太可能,就算技术再好,也的看运气,大部分情况下,去动画芯的夹宣,会让真迹毁于一旦,运气好一点的,会出来一张画和若干带有墨迹碎纸片。而运气逆天了,今天大发了,正正好好出来两幅画了,那也不太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因为墨水渗透的力度不一样,渗透的力度也不一样导致了画作上必然会有偏差,下面一层的会淡一些——书法作品因为苍劲有力,渗透力度还比较均匀,所以还好一些。

如果为了造假,那肯定是需要再补上几笔,填补修复的。

之所以这些大师们都没往那边想,就是因为,这两幅画,一模一样的程度太高了,又没有后来加工过的痕迹,就像是完美复刻了一样。

而且……正常人谁会冒险去做这种事情?就算是为了造价,大部分人都会拿一些不太昂贵的东西去做,因为揭画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大了,等于是把这一亿拿出来打水漂了。

“的确是不太可能,但孙老先生做到了。与其说是孙老先生做到的,不如说是这幅画,倪瓒大师画的《山水庭院》,让孙老先生完成了做到了这件事情。”

要想完美的揭开这幅作品,前提条件就非常的苛刻,第一,不能是单层宣纸,而是采用的是夹宣,而且是上好的夹宣。第二, 这幅作品正好是写意的风格,几乎没什么工笔的部分,工笔的部分因为渗透力不强,揭开之后颜色会很淡,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来。

这是关于作品的前提条件,倪瓒大师的这幅作品恰好满足了。倪瓒家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所用宣纸绝对是上好的作品,而他的画作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擅长写意画风。这幅山水庭院,恰恰也是这个风格,不重工笔,构图简约。

前提条件满足了,然后,就不得不感慨,孙老先生的运气了。

技术是前提,运气才是决定性的命脉。

这可能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次壮举,在上天的眷顾之下,他真正做到了将这幅作品分裂成了两副,运气极好的是,两层纸的墨水浸透程度一模一样。因为就算运气好到一张纸整个下来,但偏差还是很大的,经常会出现色彩不如原作,要在原画上加以描补,再用熏旧的手法使之变旧才行。

只是孙老先生的运气真的好,但凡他进行任何修补了,哪怕加上了仅仅一笔,作品就会变成“赝品”,而现在,是完完整整的两副作品。

而只要加上填补的痕迹,这些眼尖儿的大师都会看出来,之所以没看出来,是因为他们都下意识的觉得整幅作品是一气呵成的,而不是填补出来的。

一般而言,那副作品是上面的那一层纸,才是唯一的真迹,但现在这个问题,连项泰都没办法分辨了,因为孙老先生根本没在画上动任何的动作,那这幅作品,从概念上来说,就是变成了两份真品。

“纸张,笔锋,工艺,再加上一点点的奇迹,才造就了这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或许很难相信,但既然大家对这两幅画都有些拿不准,为什么不去相信一个小小的奇迹呢?”

“说实话,其实你们说的区别都没有,有的是光线在骗眼睛,有的是印象除了问题,要我看来……”他笑着看玩笑的说道:“这两幅作品摆在一起,反正我是‘舒服了’,不管拿放大镜看还是拿任何东西看,都是‘舒服’了。”

“哈哈哈哈……”场下的一些老板发出了善意的笑声,今天这个舒服了三个字,估计会永远记在他们脑海里了。

“我觉得不如让各位专家再重新品鉴下这两幅画吧?”

项泰这么一说了以后,那些专家们都重新走上台,再次研究起这两幅画作,而他突然回想到刚才孙昕瑜的话,说她父亲为了这幅画,借钱也要拍下来——其实孙老先生对书画并没有太多的喜爱,至少比起瓷器来少很多,之所以对这幅作品这么执着,可能是他觉得……

这幅作品一定可以成为让他从一个“大师”,变成“奇迹师”吧。

因为,这到了最后一步,就是单纯的看运气了。

“项先生说的没有错。”主持人也拿着信封,接着说道:“孙老先生在信中写道:‘你们肯定没人猜对吧,这幅作品是我亲手揭的,完成了以后我实在是欣喜万分,但为了不影响他人,所以一直都把这个秘密埋到了心底, 但实在是忍不住想看老家伙知道真相后的脸色,所以在这几年看到你们我就想笑,现在,终于可以说出来了,想必你们依旧是不相信吧?’”

“‘但事实就是,我做到了!’”

“‘随你们怎么鉴定,这就是两个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