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妖孽 第2314章

作者:流浪的十七少

李斯苦笑道:“陛下行事高深莫测,我虽然陪伴陛下多年,也是猜不透,看不准,而且,南阳距离咸阳不过是千里之遥,区区几日就能回,为什么不等陛下回来,就先让朝臣商议此事,我越来越想不明白了。”

坑儒是御书房密议,在廷尉府还没审问结束之前,并没有宣告天下,推行法儒大典,科考取士,是为了收拢天下士子之心,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却需要制定详细的制度,确定推行的方法。

按照李斯的打算,是等几件急事处理完毕之后,在商议这种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

如果天下士子视若无睹,或者推行不利,庙堂之上等于出了一个大笑话,最倒霉的就是李斯,首当其冲成为皇帝的替罪羊。

皇帝的天问,剑锋是对准的自己,还是别人,让李斯心中更加的惶恐起来。脸色难看的看向尉聊:“国尉,这件事应该如何去做。”

尉聊倒是洒脱:“还能怎么办,将陛下的旨意宣示群臣,叫大家上书议论呗。”

李斯急道:“国尉,此事重大,李斯也想将此事赶紧办成,但是陛下不回咸阳,却传旨让群臣商议此事,摆明了短时间之内不回咸阳,出征狼族的事情怎么办,太子遇刺的事情如何解决,胡毋敬可是整天督促廷尉府追查凶手。

而这段时间,天知道十八皇子会不会再玩出什么花样。”

尉聊其实比他还急,针对将闾遇刺,已经做出了种种安排,就等着皇帝降下雷霆之怒,将矛头指向胡亥和赵高。

即便是弄不死他们,也的将他们赶出咸阳宫,赶出咸阳城,让群臣看清楚行事,皇帝没有易储之心,然后将闾在带兵出征,专心征缴狼族,不用在担心咸阳图谋他太子之位。

却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下了这么一道旨意,一下子全部打乱了全盘步骤,难道,章邯没有将太子遇刺的真相禀报皇帝。

不可能啊,章邯在太子和胡亥之间并没有偏颇之心,而且,素日言谈也露出对赵高的鄙夷,应该早就将这件事禀报上去了。

一旦皇帝彻查此事,已经隶属国尉府的罗网,就要开始追查远在东郡执行秘密任务的惊霓,从而将胡亥潜伏在庙堂和江湖的势力一扫而空。

即便是章邯的调查结果不能指明一切,但是却可以将咸阳一连串发生的事情说明白,而且还能含蓄的指向胡亥,以皇帝的精明,岂能视若无睹。

皇帝为什么置若罔闻,却将文兴大治当成急不可待的事情,皇帝究竟想要做什么。

刚才还明月过大江的尉聊,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李贽心中一动:“要不要我在去一趟东宫,问问太子。”

尉聊断然摇头:“太子之所以将这种神奇的印刷术,假借焱妃之名献给陛下,就是不想居功。”

李斯点点头:“国尉说的不错,功高震主,太子这也是不想让陛下为难……”

“那现在应该怎么办。”李贽愁的小脸都白了。

“先将此事通报给在咸阳的三公六卿,尽量不让这道口谕显得突兀,显得太过仓促,以免引起百官无谓的猜测。”李斯稳定了一下心神:“让百官先知道朝中有这个声音,之后在将此事宣告给群臣。”

“宰相稳妥。”尉聊赞道,李斯这个人,在政见上不是没主意,而是不敢拿主意,做事全靠揣测上意,只要皇帝给他划出一个道道,他就能将其完善。

说来说去,还是厕中鼠的心思,生怕自己做的事让皇帝不高兴,丢了宰相之位。

当官之道本来就是如此,但是,显然尉聊和他不是一路人,眼珠子一转:“过两日就是李贽和太子冬狩车战吧!”

李贽点点头:“是,伯父,太子也是你的徒弟,如果他欺负我,你可得给我做主。”

尉聊点头而笑:“不过,这件事,还需你在车战之时透露给太子。”

“为什么伯父不亲自告诉太子,或者让李贽跑一趟也行啊!”李贽茫然道。

“皇帝的心思很难猜。”尉聊笑道:“所以,能不接触就不接触。”

李贽没明白,但是李斯却听明白了,皇帝突如其来的一招,将他们通盘计划全都打乱了,必须进行修正。

皇帝想要做什么,李斯也弄不清楚,只能打起精神,商议皇帝交代的事,这件事的影响实在太过深远,牵涉过于重大,皇帝这个诏命一公布,朝廷上就炸了窝。

推行法儒大典,百官没有异议,但是科考取士,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而且,也和每一位大臣有切身关系,大争之世,争辩之风顿时开启,文武百官全都投入到了辩论之中。仅仅一天之后,朝臣们各种意见就交到了宰相官署。

毫无异问,反对的官员远远多于赞同者,赞同的声音几乎听不见。

第0132章 血腥的味道

庙堂重臣悄然就分成了三派,老成持重的一派说,从三代开始,就是君王和大臣从民间选取大贤,选贤的标准不仅仅是学识,还有能不能恪守孝道,团结友邻,处事公正,这样才能保证选举的大贤当官之后,公忠体国,公正廉明、

推行法儒大典,乃是当朝好事,但是,科考取士择优的标准只不过是对法儒大典的精通程度,却没有办法验证人品。不能够保证做官之后,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历朝历代,都曾经出过身负绝世才学,却卑鄙奸诈的小人,一旦掌控大权,就做出祸国殃民之举。所以,应该慎重之。

出身军伍的大臣却说,帝国一直是耕战赏爵,有耕战之功的贤才才能在朝中当官做吏,科举制度,却是不管有功无功,只要身负才具,精精读法儒,就可以在朝中当官,开天下黔首侥进之门,占据朝堂官吏之位,而有功之军卒,耕种之农夫,却无从安置,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天下生乱。

而反对派,却因为附庸胡亥而反对,言辞也激烈起来,帝国轻儒,儒家学说从来就不曾经成为帝国主流,李斯另辟蹊径,妄图融合法儒力压百家,诸子百家在江湖,一直都不肯安分,如果以帝国之力,推行法儒,势必要取代诸子百家学说,从此诸子百家会成为反对帝国的主流。

李斯图谋不轨,意图以帝国之力,推行法儒,分明是想成为一代宗师,却置帝国天下于不顾。

而更多的人却是因为个人,家族,和故乡的利益强烈反对,选贤取士,看似简单,但里面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内幕,任何一个选贤做官的官吏,势必对举荐之官吏感恩戴德。俯首听命。

而官员选贤,都是从故乡好友,子弟中选取,和自己有恩怨的,即便是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在选取之列。

而中原六国故地,文教发达,所以,中原的下级官吏也是最多的,废掉选贤制度,无疑会触动他们的个人,家族和故乡利益。

李斯却是一言不发,只是将群臣上书,按照反对的理由分成了四份,然后八百里加急送到南阳,呈送皇帝御览。宰相弄不明白的事,自然要皇帝决断。

就在满朝文武大臣激烈的讨论科举取士这件关系到个人利益的大事,将闾蓄谋已久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悄然命令停止了一切行动。

如果是仅仅如此的话,只能说是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他的部署,只消加以调整,完全可以在突发事件解决之后再次发动。

但是父皇的反应太出乎意料了,庙堂上发生的一切,根本就瞒不过他的耳目,却没有一点的反应,而在这时,他却抛出了一个震动天下的话题,谁敢说这两件毫无瓜葛的事情之中,没有一条联系的线。

将闾看清楚了这一点,却猜不透父皇的意图,所以他也很不安。

将闾身上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年在庙堂和江湖也是处处布局,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大秦帝国,但他毕竟是不容于法,所以,他对父皇的心思极为敏感。

一直以来,他都是智计百出,庙堂就像是一头雄健的老牛,被他牵着鼻子走。

而这一次,却完全的脱离了他的掌控,让他心中惴惴不安,索性躲在东宫之中,静静的反思,是不是这些年在帝国庙堂呼风唤雨无往不利,让自己有点忘乎所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