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妖孽 第2176章

作者:流浪的十七少

李斯揣摩圣意习惯了,嬴政早就知道扶苏和东胡部落的关系,这种时候还故意贬低将闾,就是想听听自己这个丞相的肺腑之言。

先不说这个妖孽太子文治武功,心智全都超人一等,即便是和将闾的关系,他也不能顺便踩上一脚。

当年嬴政一怒之下,颁布逐客令,如果不是将闾,自己和尉聊早就成了一介布衣。

而将闾在桑海费尽心机让自己重回荀夫子门下,抹掉了自己身上的背负的耻辱。

虽然嬴政做主,让胡亥成为自己的女婿,但是李斯从内心深处,还真没将这个野心勃勃的十八皇子和将闾相提并论。

不管是心思缜密还是心狠手辣,二人都不在一个档次上。更别说现在将闾掌控了南国军政大权,唯独欠缺的就是对南阳大营和九原大军的掌控。

而南阳大营和九原大军,才是嬴政皇帝真正的底线。既能防备将闾尾大不掉,做出谋逆之举,也是帝国最后的安全保障。

而王贲和蒙恬,对帝国的忠心无可置疑。皇帝暮年太子壮年,本来就是一种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所以,这些年,嬴政故意宠信一无是处的十八皇子,甚至还让他成为帝国宰相的女婿。真实的目的,就是让在庙堂之上的群臣,弄不清楚圣意归属,不至于一窝蜂的投靠了将闾。这样对于皇帝自身才是最安全的。

皇帝担心李斯何尝不怕,在桑海小圣贤庄荀夫子一番告诫,已经彻底让他明白了心中的忧虑。

虎狼成性的太子,一旦真的回归朝堂,难免会有一番血腥清洗。

而已王翦为首的将军,本身就是将闾坚定的支持者,而执掌廷尉府的蒙毅和姚贾,也是他的铁杆,甚至连顿弱,郑国,尉聊这种帝国老臣在确立太子的时候,更是旗帜鲜明的站在了他的一方。

唯独自己这个宰相,这些年为了配合皇帝陛下打压太子,做出了许多违心之事。

嬴政淡然的看着李斯,这个帝国宰相瞬息之间眼神多变,分明是明白了许多事。也不忍心过于为难他,话锋一转:“不知李斯对九原战事有何看法。”

李斯心中一惊,愕然的看着皇帝:“回禀陛下,臣是文臣,对战事一向看不明白,不过,蒙恬连番大捷,说明战事对帝国有利,而且蒙恬戊边多年生性谨慎,不会做出冒险之举。”

嬴政轻哼一声:“不管是当年的老秦,还是昔日的燕赵各国,对待东胡和狼族都是以防御为主,不让他们踏入国土酿成祸事而已,但是,这种威胁始终存在。”

李斯也是一叹:“草原辽阔,地域不亚于中原,而生存环境也极为艰苦,即便是攻城略地,也不会向草原大漠开疆扩土,所以,昔日各国都是以防御为主,从来就没想过主动出击,即便是当年赵国军神李牧,也是死守雁门,不敢贸然进攻草原。”

李斯没提大秦,而是婉转的说出了对匈奴和东胡作战的艰苦,自从统一中原,嬴政一直都有将这种边患斩出的想法。但这对帝国来说,无疑是危险之举。

嬴政何尝不明白李斯的苦心,但是,王翦和蒙武已经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而现在匈奴王庭盘踞在北古城,距离蒙恬所部不过千里距离,一旦王翦蒙武归去,蒙恬从九原回归奔丧,九原大军等于无主,如果消息泄露,狼族趁机偷袭,大秦才会陷入危局之中。

主动出击威慑歼灭狼族主力,才能让他们不敢踏入中原一步,而帝国才能专心操办两位帝国功勋老臣的丧事。

对于接替蒙恬的太史腾和申犰,嬴政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如果是在中原作战,他们都是精兵强将,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涉足九原,也未曾和狼族交战过……一旦贪功冒进,损兵折将,对帝国和狼族的战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两名老将军生命垂危,同时束缚住了两名帝国上将,嬴政眸光闪烁,淡然一笑:“帝国战将如云,却不知有没有可比拟蒙恬之将。”

李斯震惊的看着皇帝:“陛下何出此言。蒙氏父子一直都是九原主将,对狼族极为熟悉,临阵换将乃是军中大忌。”

嬴政轻哼一声:“朕说过要换掉蒙恬吗?”

李斯正色道:“陛下,李斯对帝国,对陛下都是忠心耿耿,而且臣追随陛下这么多年,对陛下的秉性也是略知一二,如果因为皇子扶苏质疑蒙恬,不如将扶苏召回咸阳,但却不能质疑蒙恬,甚至做出换将之举。”

嬴政看着犯言直谏的李斯,心中最后一丝疑虑尽去,正色道:“蒙恬和朕本是同年,自幼陪侍在朕的身边,朕从来就没质疑过他,而扶苏不过是一头羔羊,如可能够左右朕对蒙恬的信任。但是,蒙恬却不得不回咸阳。”

李斯狐疑的看了一眼端坐在案几之后,悠闲喝茶的夏无且,一股寒意顿时弥漫心头,试探问道:“莫非是南阳有变。”

嬴政微微点头,却没说所为何事,正色道:“朕已经下旨,上卿内吏蒙毅和上将军王贲,已经连夜赶赴南阳,而蒙恬也许十日之内赶回咸阳。

所以,朕打算调遣陇右李信暂代九原将军之职,另派南阳将军太史腾和申犰赶赴九原辅佐。不知道李斯有没有什么修补没有。”

嬴政对李斯推心置腹,好像将乌衣惈那十箱子黄金放下了,但是李斯可没放下,君臣之道犹如夫妻,相互恩爱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好说。一些嫌隙摩擦彼此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一到彼此翻脸的时候,就会算旧帐了,你当初怎样怎样,我当初怎样怎样,都会一笔笔算个清楚。

第0823章 一言可废太子

宰相是帝王之下辅助帝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商鞅变法之后,大秦才将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以左为尊,所以才有左相右相之分。

但是,自从大秦征伐中原起,帝国宰相就不在过问军务,而是专注于国政,让帝王可以从繁杂的国事之中脱身,专心处理军事。而帝王也是军权独掌。而宰相最多就是调派军粮,军械,让大军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嬴政用将问李斯,李斯怎么都觉得不靠谱。

不过,嬴政既然问了,李斯也不敢不回答,沉思片刻:“李信才学武功,并不输于于蒙恬王贲,也是帝国难得一见的将才。但是,他所镇守的陇右,防范的却是东胡。乌衣惈虽然臣服大秦多年,但是,他代表的却不是东胡所有的部族。”

李斯说的谨慎,嬴政却一听就明白了,陇右距离咸阳不过是千里之遥,如果这种时候,东胡起了异心,两日之内就可以兵临咸阳。反而是九原,距离颇远没有这种顾虑。

而且,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李斯虽然收了乌衣惈的礼物,但并没有对东胡失去戒心。等同于他对扶苏也心存戒备。

嬴政微微一笑:“看样子,我对扶苏的处置,让丞相大人心中窃窃啊!”

李斯这次可不再敷衍,目光烁烁的看着嬴政:“陛下,其实这样处置皇长子,本来就极为不妥,帝国已经确立太子,昔日的兄弟,今时已经君臣分野。陛下虽然信赖蒙恬,肯定九原大军不会云从皇长子。

但是,别人却不会这样想,误以为扶苏在九原执掌了大军,给别人留下遐想的空间。也会给皇长子种下祸因。”

“朕知道你和将闾交好,但这句话是出自你的肺腑还是将闾之言。”嬴政脸色一变,凝重问道。

李斯苦涩一笑,诚恳道:“回禀陛下,世人皆看到太子对臣有援手之德,却看不到当年陛下对臣的知遇之恩,昔日臣不过是一介布衣,来到咸阳投靠在文昌侯坐下,在廷尉府当一个小吏。

嫪毐之乱后,陛下慧眼独具,让臣执掌廷尉府,这才进去了帝国的核心,成为陛下肱骨之臣。而现在已经是帝国左相。”

李斯抬头看了嬴政一眼,继续道:“这么多年以来,臣兢兢业业,虽然有点小人心思,却一心回报陛下当年的知遇之恩。”

嬴政默默点头,却没有打断李斯的话。

李斯继续道:“臣和太子交好不假,却没有自外陛下的心思,而是因为太子所思所想,皆比臣高瞻远瞩,让臣在处理帝国政务的时候,受益匪浅。

现如今皇帝陛下春秋鼎盛,臣却已经步入暮年,而太子却是少壮之时,说不定臣先一步辞别陛下,所以,即便是将来陛下传位于太子,臣早已是一冢黄土了。”

李斯的话说的很明白,将来太子继位,我这个从龙之臣在与不在还得两说,所以,谁当皇帝跟我没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