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时代 第258章

作者:造化斋主

慕容倾很想吐槽这个数字,但想想自己又不是这样的角色,还是省下口水,谈回正事:“想从钜子一事入手的话,得先了解最初的钜子,墨子是什么样的人。”

她回房间拿了一堆书出来,叠到桌子上,对司明道:“这些书都记载了墨子的生平事迹,其中的《微言墨义》系列,更是把墨子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拿出来分析,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推测墨子的心情和想法,事无巨细,足足写了两百万字。”

“呃,我还是挑个薄一点的吧,最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了解。”

司明挑了一本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墨子轶事》,快速翻阅起来。

墨子是什么样的人呢?

百家诸子中,墨子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完全不像一个“士”,也不像当时的任何一个知识分子,他既不峨冠博带,也不长袍广袖;他既不“食不厌精”,也不“脍不厌细”;他既不“出要有车”,也不“食要有鱼”。

相反的,他“短褐之衣”、“藜藿之食”,意思说他平日里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他“日夜不休”、“自苦为极”,日夜辛劳,从早忙到晚,从不想着享福,吃苦到了极点,堪比宗教的苦修士;他“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为了理想宁愿赴汤蹈火,死都不回头,真正的为理想而献身。

墨子不仅是思想家,还是实干家,他不会“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并作”、不会“空谈天下”,而是“言行合一”,既会说,也会做。

他不但有拯救天下的理想,也为拯救天下而行动,用《毛选》的话来评价,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墨子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四处奔波,都想找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君主,然而滔滔者举世皆是,即便是孔子,也只能空叹“我待沽者也”,等来等去,等到自己都快死了,也只等到一个迟来的子贡。

墨子则不同,他不肯等待,不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没人欣赏,他就自己干。

东汉的班固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意思说孔子待的地方席子还没坐热,就又跑到别处去推销他的政治观念去了,墨子待的地方烟囱还没熏黑,就又跑到别处去救世去了。

两个人都很忙,可是他们忙的内容和方式并不相同。

《淮南子》里说墨子“赴汤蹈刃,死不旋踵”。“踵”是脚后跟,“旋”是转向,“旋踵”的意思就是回头,“死不旋踵”就是死也不回头,到了黄河也心不死。

这样的精神,其实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有,但是他们都没有墨子那么决绝,那么不留后路,那么不死不休。

孔子虽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他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但他又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们虽然也很努力,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但他们还是为自己留下了退路,留下了失败时后退的借口,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绝不走极端,也不会孤注一掷赌上所有的筹码,失败的时候要保留有用之身,等待东山再起。

唯独墨子没有,他没有退路,没有借口,只是去拼命地做,他不说成仁取义,反正失败了就是一个死,死后的名声他从不在乎——墨子用鬼神之说恐吓君王别干坏事,自己却压根不信,或者他自信面对鬼神亦能无所畏惧。

别人撞了南墙就会回头,但墨子不会,等待他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把南墙撞破,要么把脑袋撞碎。

所以孟子虽然骂墨子“墨子兼爱,是为无父,是禽兽也”,但却又不得不承认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为济世度人,不辞劳苦,头皮也抓破了,脚后跟也磨穿了,是真正“行”为百姓的人——这世上“心”为百姓的人不少,但他们只是留在嘴上,鲜少付诸行动。

所以百家诸子都是思想家,可其中唯有墨子是实干家。

……

司明在房间里看了一整天,中饭和晚饭都是随便扒了几口了事,连虞疏影有没有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情都没有注意,只隐约记得,姚碧莲好像吐槽说“怎么出去一趟后,关系反而更恶劣了”。

在看完三分之一的书籍后,他放弃了全部看完的念头,揉了揉有些酸楚的眼睛:“不看了,墨子留下的记载不多,很多内容都重叠了,一群人在那翻来覆去的分析,若是墨子复生,怕是要用棍子抽他们的屁事,催他们去干实事,而不是在一旁耍嘴皮子。”

坐在旁边,陪着一起看书的慕容倾将手中的教科书合上,问道:“看完后有什么感想?”

“了解墨子的为人后,我更加觉得,不能让虞疏影当上钜子,至少现在的她不行,她对自己的智慧太过自信了,觉得自己能像演义里的那些军师谋士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动动嘴皮子,就能在谈笑间令樯橹灰飞烟灭,可现实中没有这样多智近妖的人物,就算有,也不该是钜子。”

钜子可以擅长嘴皮子,正如墨子也很精通辩术,他的口才就连名家的公孙龙也非常佩服。

公孙龙是谁?

光说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都不认识,但只要提一个非常有名的诡辩学说,大家就能恍然大悟,那便是“白马非马”。

这个在逻辑学上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公孙龙提出来的,

孔子的六世孙,大名鼎鼎并自认为聪明的孔穿,为了驳倒公孙龙的主张,找上门去辩论,结果被公孙龙驳得无以应对,灰头土脸的离开。

“白马非马”的提出轰动一时,折服了当时许多名辩智士,然而,墨子却用无懈可击的逻辑击倒了这位名自鸣得意的辩士。

他以排山倒海之势列举了四种推论:“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

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

且读书,非读也。好读书,好书也。

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

从而点破了“白马非马”的逻辑。

此外,墨子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指出“辟”、“侔”、“援”、“推”四种辩论方式的逻辑要求与常见逻辑错误。

在地球上,墨子的逻辑学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媲美,并列为形式逻辑三大源流。

然而,即便是口才如此了得的墨子,依旧坚持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事,要求钜子必须是一名实干家,这就是钜子候补必须前往各个国家进行历练的原因。

要成为一名钜子,除了能力以外,对道德、意志都有极大的要求,他不仅要能说会道,而且要身体力行,知识面要广博,还要有多技之长,要坚持站在群众的立场,懂得体察民心,品德上也要无可指摘,并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是所谓“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此外,钜子还要懂得分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即便处境再困难,也要坚持理想绝不放弃。

能满足其中一条要求,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满足两条要求,便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天才,至于达到所有的标准,更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

别怪墨子要求严苛,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肩负起钜子的重任,拥有让所有墨者都心甘情愿听他指挥的德望,所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以钜子为首领,徒众的进退出处,都听命于他,不得违反。

论组织性,其他诸子百家加一块,都不够墨家一巴掌打的。

地球上的墨子没能等到合适人选,只能退而求其次,缩减了要求,选了一个相对优秀的天才接班,最终导致了墨家的没落。

海洲因为有武学的存在,墨子本身就是化神强者,足足活了一百五十年,熬了这么久,总算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接班人,让墨家组织得以传承下去。

“必须得让虞疏影尝到失败,在成为钜子之前失败,顶多是她个人受到打击,可要是等她成为钜子后再尝到失败,那被牵连的人就数不胜数了。”

司明不认同虞疏影“领袖成功学”的理论,他认为钜子可以失败,但必须有行动力。

正如萧玄,他如今在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只怕连他自己都没有底气,但他依旧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并有了承担一切后果的觉悟,面对牺牲也毫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