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客无心随白鸥
“难道来到天界也要站队吗?”
“等你看完自会明白。”
对天界的情况,君少典没有说太多,只是拿出一本书。
抱着书的天奇道者有些无奈。
在人间被苍皇逼着站队,等来到天界,被苍皇的父亲逼着站队,他是不是白来了?
不过,天奇道者对天界的了解确实匮乏。
遂翻开卷宗第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有无创诞之前,世间浑沌一片,无所有,亦无所无。
在看到其中记载的内容后,天奇道者就明白这卷史书不简单,接着翻到第二页。
世界逼压至极点,天道冥冥流转间,孕化出一股玄玄奥妙的奇特能量。
世间混沌破碎,有无初成,而这股创世之能在扭转混沌之后消散无形,只余一缕气息存留世间,经过诸般际遇,后世有人谓其为「荒神」。
关于「荒神」法严天师同样有所耳闻。
他翻开第三页。
有无初成,世界立定,但世间仍旧空无一片,只余破碎后的混沌元素流行世间。
随着时间流逝,经历漫长岁月,混沌元素逐渐稀释消解,又相互聚拢融合,化作各种能量。
质纯者清,质杂者浊;清浮于上,浊沉于下;故凡世天地,上下就此成型。此界生灵由清浊交融而成,故能于凡间所存留。
接着,是第四页。
聚拢融合的能量中,有些许极奇特的能量流经过不断淬炼与融合,产生奇特变化,逐渐诞生灵智,化作元灵,后世人称「神明」。
最初的神明只有三位,其中两尊神明诞生后聚结「清」之元素,创造了高于世间的独特小天地,超脱于凡世天地,天界就此成型。
创造天界的两位神明,其中一位为「空无」之化现——佛陀,另一位则为一尊能够衡量运转世间能量的神明,人称——招拒之神。
两人联手创造天界的事迹,于天界流传,被称为「神佛创世纪」。
天奇道者稍感意外,继续向后翻去,欲一观究竟。
元初三神中诞生最早、亦是最晚的神明,是一尊以太阳为图腾的至高之神。
言其最早,是因其本源远比其余神之元灵更早诞生;言其最晚,是因其现化人间最晚。其于「天道」中凝聚本源,乃是天道之垂枝,故位列众天神之长。
在天界初成后,天神现化于人间稳固天界,得神佛认可为天界之主。
书页被天奇道者从容翻动,君少典只作见证不发表看法。
因天界诞生,大多数飘散世间的高纯能量集合受到吸引,流入天界,受天界滋养孕化为神之元灵,成为神明。少数高纯能量集合,则因未能化为元灵,进而被规则以逐渐稳固的天地所拆解与吸收。
神之元灵乃是「清」的极致体现,故而能在清圣所成的天界生活。
在凡世天地形成的同时,混杂不堪的能量逐渐下沉,凝聚为又一种独特的空间。
因其乃「浊」之现化,故而拥有着不断吸引浊质的特性,而凡世生灵体内的魂魄,便是浊质的一种。
平时因与肉体交融,维持混沌平衡而得以避免吸引,但在肉体死亡无法承载魂魄后,失去依附的魂魄便会流入此地,世人称其为「幽冥」。
天奇道者一页一页翻过去,这本史书的内容让他完成对天界、对神明的祛魅,祂们并不比人族高贵,也曾与其他族群一样,文明未开,暴野当道,割据混战。
天界诞生之后,一些神之元灵内存在着自混沌时期遗留而来的混沌气息,混沌气息非有非无非清非浊,使至清的神之元灵产生急切的吞噬渴求,与之相应,神之元灵亦是混沌气息最为渴求之存在,体内存染混沌气息的神明堕化,在天界诞生了一场大战。
战中,招拒之神激战诸神,挫败群雄,奠定天神之统治。
祂于天界为第一武神。
不仅是因为战功,更因为祂创造了第一部神明使用的武学,所以能发挥的战力更强,祂能更有效使用自身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而在第一次天界大战中,有一尊独特的神明崭露头角。
天界诸神,佛陀自空无中诞生,天神自天道本源中诞生,而她却同时沾染了空无与天道,自混杂中特生一枝。
其名,源点更迭·妙始劫。
妙始劫于天界大战中欲与天神夺位,可惜连天神的面都没能见到,便为招拒之神斩落左眼而战败。
天界大战,致使天界一角崩塌,大战余波自天界破碎出的缝隙传入人间,令山河破碎,天地无光。
天界破碎产生的缝隙在苦境,但崩塌的一角则在宇外,后人称之为「宇宙之眼」。
第815章 天之魔道与佛魔创世纪
夺位之战大败,部众几乎全灭,妙始劫重创逃入人间,其所划天界界域真空家乡因一炁溢散而在战中被打崩,亦伴随下界,在天凡转化间被炼化为一颗宝珠在人间引发过大战。
而妙始劫被招拒之神斩落的左眼,在落入凡间时冥合天道运转,转化圣魔熵元分散。
于苦境者,被一只玄蛛所得。
玄蛛结网时,有人经过,在观察玄蛛所结之网时,竟从中感悟到逆反圣熵的奥秘,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更见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夺天地玄机。
是日,一画开天,令乾坤不能藏其秘。
始知天界诸神究竟为何。
天神乃神之元灵,为混沌开辟后所诞生的至清至纯的庞大能量,急剧压缩所诞生,其迎合大道所产,应天地而成。
存在形式类似于人间所谓之灵魂或元神。
诸神因应天地而成,故而以天地为躯,只有元灵而无寻常意义上的肉身,只有类似于寄体或庐舍的躯壳。
在由能量淬炼出灵智的过程中,神之元灵会蜕出些许残部,这些残部,便是神之元灵最为适配且最初的躯壳。
对浩瀚天地而言,神只是一种突变,虽然是天地的灵魂,但并不稳定。
诸神诞生是天道流转的结果,故而逝去亦要依从天道的铁律。
神之元灵只有在天界才能保持稳定存在,一但进入清浊交融的凡间,便有被天地发现,不断被天地汲取吸收进而消亡的可能。
因此,神明若踏足凡间,既不可大量运用自身力量,亦不可以杀死凡间生命,一但杀死凡间生命,便将沾染凡世的气息,将被天地发现。
即使再强的天神也无法违背此则,至多依靠其深厚底蕴,在天地的消解下坚持更久,神要在凡间行动,必须要有一具在凡间所成,以凡间事物所就的躯壳,只有以躯壳掩护,神才能在人间自由活动。
八卦的诞生,让人族能借之趋吉避凶,在那个时代更好地生存。
在八卦诞生之前,人族所修,乃是燧皇开辟的祭祀之法。
天地万物有灵,以特定方法观想感悟,便能在识海中形成相应的「灵」,即图腾之灵,或者祭祀之灵。
在大荒,只有拥有灵才能修行,灵与魂结合便是灵魂,便是元神。
人族天生有魂魄有灵性,变强的速度极快。
八卦始生,皆连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以及兵象始明于世,曰《山坟》。
画八卦创《山坟》者名庖牺,庖是厨,牺是牺牲,庖牺的意思是部落中主持祭祀,祭拜先祖的首领。他当时还是族内的大巫。
创出《山坟》后更名伏羲,他要让地上的生灵不再受天神威胁,让他们能挺直腰杆活着。
乱世中,伏羲统万族,王天下,被尊为——
羲皇。
燧皇给大地带来火与光明,让地上生命能更好的繁衍生息,羲皇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终结乱世带领各族躲避灾祸。
时光不断推移,羲皇之妹不忍苍生罹难,在修行有成后毅然挺身而出,修补天穹之上破碎的缝隙,史称女娲补天。
支撑天地的原生四柱,已在天界大战流入下界的余波中破碎,于是再立四柱,抟土创造了护柱圣兽,看守神柱不毁。
各族感激涕零,尊其为——娲皇。
燧皇,羲皇,娲皇,所修之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从合入天地转变为制而用之,因为他们发现,修行,就是身入天地的过程,到最高境界会变成等于神之元灵的存在。
而羲皇已经了解到神明的弊端,若想推翻他们,必须另辟蹊径。
三皇退位、登天,为后来者开辟道路,一个细微调整使后天生灵区别于天神,最终的成就相似但不相同。
后来神农创《气坟》,轩辕创《形坟》,人族王者以「易」为核心,走出各自的道路,过程中既有抵御外敌,亦有内部斗争,但核心永远只有一个。
诸皇在退位后皆选择登天而去,自大燧开凡人入天之先河后,人族不断完善修行体系,不断进步,在天界的势力越发壮大。
人间历经尧唐虞舜、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天界存在的矛盾逐渐激化。
因为,天神不会进步!
神明创造出武学、神通,但都是对自身力量进行延伸,无法涉及全新的道路,事倍功无,后天生灵却能学习、解析他们的武学神通,其中佼佼者更是蜕变成与他们相似的存在。
人族恐怖的进步速度,让天界诸神第一次感到恐惧。
第二次天界大战就此爆发。
九皇举九方天界,与以「天神」为首的天界神明厮杀,此战之规模更胜上回天界大战。
人族最能打的轩辕拦下招拒之神,羲皇拦下天神,燧皇拦下佛陀,剩下的就是双方兑子,人族不断有强者身亡,高居天界的神明不断被斩杀,战场从天上转移到地上,真仙于人间埋葬,神祇在人间消亡。
激烈战争致使人间时空破碎,产生了时空回显,过往的时空片段重叠到现在的时间线,重现后的人事物与过往产生不同,不明真相的后人下意识走上前人的道路。
第二次天界大战,人族五成强者为族而死。
天界神明更是十不存一。
这只是比例,实际数字更加怵目惊心,尤其是人族一方。
最终结果,天界格局重新划分,因人族的九方天界在战中崩毁,故天界以天神为轴,分六神并立。
青帝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玄帝颛顼氏,天神,招拒之神。
在此之后天界亦称六天之界。其中,招拒之神为天神下属,其余各方名义归属,实际投票都是四比二,不听调不听宣。
在经历第二次天界大战后,又过去许久,招拒之神重新回顾人间,深觉人类之劣性,叛天而去,创立天之魔道。
此举引发轩辕不满,直接掀了桌子,得来不易的和平又被打破。
幸好有第二次大战的前车之鉴,天神在全线开战之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将双方劝下转而以人间为赌。
招拒之神自此自号——弃天帝!
因其悖天创魔,昔日与佛陀联手,一同创造天界的「神佛创世纪」之壮举,也变做了「佛魔创世纪」。
“原来如此……”
天奇道者翻到最后一页,将书卷合拢,长长吐了一口气:“天界历史竟然这般复杂,与人间所留记载全然不同。”
上一篇:开局威胁女主,这个反派我当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