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815章

作者:肉丝米面

  坐在一旁的直隶总督大臣邹学玉,则是眼生欢喜。

  现在外头的金银兑比已经是一比三了。

  要是这个时候银号代表朝廷,确定下来一比十的兑比。

  邹学玉情不自禁的便笑出声来。

  到时候,恐怕就是遍地悬尸了。

  众人对邹学玉的笑声,选择了无视和包容。

  毕竟这些天,邹学玉承受了太多的诽议。

  这位大明朝第一位直隶总督大臣,如今所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

  商号和银号的设立为什么会选在这个时候,在略显仓促的情况下开张。

  所为的,就是支持直隶总督衙门,在直隶道为朝廷先行尝试洪武新政的再次革新。

  夏原吉继续说道:“微臣以下令户部,凡直隶道一十八府百姓,可于随后设立于各府县之银号分号,以宝钞按市价兑换钱钞,或再往后以宝钞兑换银钞使用。”

  朱允熥当即肯定,并说道:“银钞不可发行过多,此乃朝廷之信誉,当以银号总号压仓金银为准,依照数额发行,不可使之成祸乱社稷之物。”

  金银铜钱的铸造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至于银钞,也就是银票,皇室和内阁都很慎重。

  提醒了一句,朱允熥的目光便移向了一旁的孙狗儿。

  银号和商号,虽然都是由宫里和宫外一同管理的。但银号却还是以朝廷为主,用的人也多是从朝廷调过来的。而商号却几乎都是内廷二十四司衙门出的人。

  毕竟即便是现在,在朝堂之上那些官员看来,商人依旧是不入流的。即便是为国生财,对于他们而言同样是不能触碰的。

  这就给了内廷二十四司衙门的人一个能得以出宫当差办事的机会。

  孙狗儿见太孙殿下的目光看了过来,便当即起身。

  “回禀殿下,商号已从银号借贷百万两,用以此次直隶道秋收之际,下乡收购百姓粮食。”

  朱允熥面带笑容。

  既然直隶道那些人想要借计亩征银一事,准备着大发一笔,他就不会介意趁此机会狠狠地敲打他们一番。

  “孤前番去过一趟上林苑监,少师说的很中肯,今年是少有的丰收之年,稻谷长得很不错,收成想来也会有惊喜。加之近来天公作美,收成之际也无风雨,谷子打下来晒两日就可入库。商号是为百姓造福的,粮价当比照往年,以此为基础,万不可短缺了百姓。”

  孙狗儿连连点头。

  到这里,今天的事情大抵也就定下了。

  商号、银号,这个时候设立,确确实实就是为了针对直隶道境内的那些想要在对抗总督衙门之余,趁机大发一笔的人。

  朱允熥目光幽幽,他与邹学玉一样,很想看看到时候直隶道地界上,到底能有多少悬尸。

  对这些已经知道或以垄断、或以抬价压价等方式,肉鱼百姓的人,朱允熥向来是痛恶的。

  既然他们能用抬高银价的方式,来低价收购今年秋收下的粮食。

  朱允熥不介意让这些土包子看一看,金融战争到底是怎样的。

  尤其,是在以强权的统治下,进行的金融战争。

  从玄武湖回宫的马车上,朱高炽默默的坐在靠窗的位置,眼神不时的瞥向朱允熥。

  朱允熥被盯得有些烦了。

  睁开双眼,瞪了朱高炽一眼。

  朱高炽立马说道:“你别说这些事情,都是你才想到的!我深以为,你是在回京之前,就想好了这些事情,对不对!”

  他没有疑问,而是很肯定,这是在质问。

  朱允熥默默的点点头。

  “新政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必须要做出新改变。”

  “直隶道的设立是在我的意料之外,没想到咱们家老爷子还是会有这么大的魄力。”

  朱高炽抿了抿嘴:“所以你就借机,将这些事情办下来了?”

  “对啊。”朱允熥露出笑容:“既然地方上人的敢抬高银价,甚至是不惜抵押也要筹措银子,就为了能从百姓手中剥下一层肉,好肥了自己。那孤……自然不吝用银号定下一个钱钞等比,叫他们这一回个个都成破落户。”

  “仅仅是直隶道?”朱高炽有些怀疑。

  朱允熥摇了摇头:“银号自然不限于直隶道,宝钞现在已经开始有败落的苗头了,但朝廷现在很有钱,只能说是刚刚好踩在这个时机上。但真正要紧的还是后面的银钞,以金银锚定,日后我大明再对外交易上,才是真正大显神威的时候。”

  用一张张的纸还回来海量的资源,继而彻底掌控这个世界上所有已知地区的经济命脉。

  朱允熥很想尝试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做成。

  朱高炽又说道:“那商号?”

  朱允熥看了一眼小胖,轻声道:“有些事情可以交由民间去做,但有些事情,我以为还是得掌握在朝廷手上为好。”

  车厢里安静了下来。

  朱高炽想了想,最后轻轻的靠在车厢上。

  他现在很想看到,那些筹措了一堆银子,最后发现却花不出去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

第六百三十八章 直隶道即将遍地哀嚎

  朝廷设立大明银号及大明商号的消息,是伴随着洪武二十九年的秋收正式开始的。

  深秋里,江南大地上是一望无际的金黄。

  而那些田埂和山上的林木,就成了装点着一块块金黄琥珀的翡翠镶嵌。

  这是富饶的场面。

  田间地头,无处不在的,都能听到百姓们发出的喜悦的笑声。

  这是有关于丰收的日子。

  大明洪武二十九年是个难得的丰收年,家家户户的田地里都引来了粮食增产的消息。

  百姓们走进放光水又晒干了的稻田里,将那些被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的稻谷杆子割下,捆扎在一起。

  当一片片的金黄琥珀是留下一丛丛短短的根茎,百姓们便会带着满脸的笑容,将远比身子更重的稻谷挑在肩上,送到村庄外的晒谷场。

  家中的妇人们便会立马将那一颗颗饱满的稻谷,从沉甸甸的稻穗上分离出来。

  各家各户都有一块专属的晒谷场。

  打下来的稻谷,就会立马被摊平在晒谷场上。

  今年的光景甚好,秋收前好一段时间开始,便是整日整日的万里无云,如今秋收开始了,也不见会有什么雨水落下。

  这时候已经到了正午,温度最高的时候。

  秋老虎阵阵灼人。

  从天未亮就开始出门的百姓们,按照过往的经验,开始从稻田里走出来,几家人聚在一起,躲在田埂上种植的分界树绿荫下。

  几家人的伙食被孩子们装在竹篮里,送到了田埂上。

  忙活了一阵天的大人们便开始大口大口的补充着能量,像这样在正午还能有干饭吃的日子,只有在农忙的时候才会出现。

  便是这些年大明国力日益强盛,百姓们也开始逐渐流行起一日三餐来,但正午和晚上还是以稀饭伙食汤饭为主。

  孩子们在家里,早就围着娘亲、祖母吃饱了肚子,这时候便在田地里逮捉着各种昆虫。

  稚童的欢声笑语,取代了百姓们农活时那吭哧吭哧的声音。

  应天府靠近镇江府的江边庄子上。

  男人们放下了手中的镰刀,躲在林荫下,吃着家中孩子送来的干饭,随着肚子里装进去食物,闲聊也就开始了起来。

  “今年老天爷开眼,过年时咱们家也能多些肉吃了。”

  一个穿着短袖,戴着草帽的汉子,黝黑的脸上挂着浓浓的笑容,淳朴憨厚。

  “要是年年都能有这般好年景才是真的好哦。”有人感慨了一声。

  大明立国已经快三十年了,便是鱼米之乡的江南,也是少有像今年这样的好年景。

  “放宽心吧,咱们现在用的粮种,可不都是上林苑监的袁少师带着人弄出来的?就算是往后有坏年景,天老爷瞎了眼,有袁少师在,咱们还带怕的?”

  有人忽然提到了袁素泰。

  而对于百姓们来说,尤其是对于应天府的百姓们来说,袁素泰就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人物。

  谁都知道,如今家家户户粮食增产,渐渐都能带着饱肚子上床睡觉,都是因为朝廷仁政,少师袁素泰操劳辛苦,给他们带来的好日子。

  “听说袁少师现在已经满头白发了,还整日都在衙门里带着人,想着怎么让咱们家的地增产。你们说这次忙活完了,咱们是不是去一趟,也给老人家送点各家的土特产?”

  淳朴的大明百姓,很单纯的想着是袁素泰让他们吃饱了肚子,那他们就不能忘了人家的好。

  却有人在一旁嘀咕道:“少师那可是个大官,天天都在忙着大事情,咱们还是不要去耽误少师老人家的大事情了。”

  “心思总是要做到的,大不了咱们给东西放在门口就走,这样也不耽误少师老人家的事情。”

  事情似乎就这么确定了下来,几家男人商量了一下,该带些什么东西送给袁素泰。

  随后话题便开始宽泛了起来。

  “你们听说了没有,朝廷这一次要在咱们这里变法子了,不再收粮食,该收银子了。”

  “这是好事啊,卖了粮食把银子给前面村子那头的税署小年轻们,咱们也不用再去服徭役了。官府要是有事,还得给咱们银子去做活。”

  “合该是说咱们大明朝要盛世了。”

  作为京畿之地,百姓们对朝廷的各项政策的了解,总是掌握的更加全面。

  向心力,也远比其他地方的百姓更深一些。

  众人对直隶道如今要改行计亩征银,革除徭役,改为官府雇佣做工,保持着一致的看法。

  “就是有点麻烦咯,还得拉着粮食卖给那些粮铺。要是这帮奸商趁机压价,咱们还能凑足银子?”

  百姓并非真的愚钝,经验告诉他们,商人是不靠谱的。

  尤其是在这种事情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