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462章

作者:肉丝米面

  一直不曾开口的朱标,终于是于心不忍,开口道:“父亲,您就莫要吓唬老二了。这次河南道之乱,老五大概也受了惊吓,不如到时候让他回京,京察的事交给他去办。”

  朱樉一听这话,顿时心中就老大的不乐意。

  我可以不要,但你不能随便给别人。

  朱樉当即振振有词道:“老五这些年都是修书修书修书,周王府全都是各种草药,他哪里懂京察这些事情。”

  朱标微微一笑,低声道:“那老……”

  “老四镇守北平,北平和九边也离不开他。”朱樉顿时就喋喋不休了起来:“老三也不成,他脾气还不如我,回头给这朝廷上的官员都……”

  他想说都杀光光了,只是话到嘴边还是没说出口。

  就是一个国家亡了国,朝堂上的衮衮诸公,除了部分以身殉国的前辈英烈,大多都将会活的好好的,甚至更好。数遍历朝历代,何曾有过一整座朝堂被杀得干干净净的事情发生过。

  朱元璋回头看了一眼老大,父子两人对视一眼,随后老朱便拉着老二朱樉往殿外走去。

  朱樉有些懵懂,不知老爷子这是要做哪一出。

  “爹,您要做甚?”

  朱元璋伸长手臂,勾住老二的脖子:“老二啊,放手去做,大不了你就学老三。”

  在朱樉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只觉得后背被老爷子的大手重重一推,然后自己整个人就往殿门前跌跌撞撞的窜出去一大截。

  等到朱樉稳住身子,回头再看向华盖殿的时候,只见殿门早就被关的严严实实,也不见老爷子的踪影。

  华盖殿前,一阵夏日的热浪卷来,朱樉心头更是烦闷了一些。

  长吁短叹了一阵,朱樉也只能是提脚往文渊阁那边过去,去寻解缙希望能得到些不一样的手段和法子。

  等朱樉一路到了文渊阁,便见屋子里今天不光光是有解缙在,同为文华殿行走的夏原吉也在这里。

  两人都是文华殿行走,但因为夏原吉还干着户部的事,所以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户部衙门办差的,偶有解缙休沐亦或是国朝要紧事,才会一同过来帮着处理。

  今天解缙没有休沐,河南道、山东道叛乱,士绅万民请废皇太孙,皇帝圣裁今岁京察。这便都是大明朝的要紧事,国事奏章等等繁杂之多,也是夏原吉不得不过来的原因。

  近来朝中的事情很杂,解缙和夏原吉两人一边按照事情轻重缓急分门别类的整理着,甚至还要批上建言,然后转交到皇帝和太子处。一边,两人也不忘吐槽着此刻远在倭国数年之久铁铉。

  同为文华殿行走,他二人就是日日在应天操劳。反倒是那铁铉,在倭国指定是整日里纸醉金迷。常听闻,倭国的女子最是懂得如何伺候人的了。

  干着活,吐着槽,解缙和夏原吉两人就看向从外面走进来的秦王朱樉。

  “不知王爷来文渊阁,是要做什么?”

  解缙和夏原吉两人从早就撤去软垫靠枕,换上了竹编席子的木榻上站起身,到了朱樉面前。

  朱樉看着两人恭恭敬敬的模样,心中现在的烦躁倒是稍稍的消磨掉了一些,他挥挥手昂着头,目光在屋内四下的环顾着。

  “这文渊阁本王以前倒是来的少了,却不想如今都成了需要亲军在外守卫的地方了。”

  朱樉调侃着开口,人已经是盘着腿坐在铺着竹席的木榻上。

  他伸伸头看向桌案上的奏章,然后又转过头看向面带难看的解缙、夏原吉二人,伸手拍拍桌子,将那几份打开的奏章合上:“本王哪懂这些玩意,看不得,看了就烦。果然还得是解行走和夏行走,这等国朝大才,才能办得来这等事情。”

  秦王殿下竟然还学会夸人了?

  解缙和夏原吉两人默默对视一眼,从这位王爷进文渊阁那一刻开始,便透着古怪。

  夏原吉轻咳一声:“臣等不过是循规蹈矩、照章办事罢了,当不得王爷的夸赞。”

  解缙便当即紧跟道:“王爷身兼国事重担,协从陛下和太子,办的都是社稷之事,干系重大,才是非常人能领的。”

  朱樉心中有算计,见两人都是这等油滑,也不再虚与委蛇,直接了当道:“陛下责成本王,担起今岁朝廷京察的差事,想必二位行走,都已经知晓了吧。”

  解缙、夏原吉两人点点头,面上没有表现,心中却是有些乐,同样也算是看出来这位秦王殿下的意图了。

  这两人秦王的日子很不好过,这是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的。就如同这一次河南道的问题,办着六道田税差事的朱樉,多少都得要担起一些责任来。

  不是说他引发了河南道的叛乱,而是田税差事没有办好,皇太孙一去河南道,竟然查出了无数欺上瞒下的案子来。那秦王殿下这几年,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就得打上一个问号了。

  朱樉眼下确实有些慌乱,河南道的事情目前还没有定性,自己这两年的差事办的怎么样,也不是只有自己知道。

  他轻叹一声:“其实本王也是明白,国事艰难啊。只是这京察的事情,就算是得罪人,本王也是要干的不是?”

  解缙和夏原吉连连点头,就是不开口。

  朱樉又道:“不过,该怎么干,是个怎样的流程,本王得动明白啊。”

  解缙还是点头,夏原吉却是眉头微微一凝。

  果然,下一刻朱樉便开口说道:“我看二位行走,便是朝堂上少有的能臣,日后也定然是能位列六部的。不如这一回,便由二位帮帮本王?”

  解缙刚要开口,夏原吉便是已经抢先抬起双臂,借着就会用手肘挡了一下解缙。

  随后夏原吉便在解缙疑惑的目光下,拱手上前道:“回王爷,臣等稍后便将洪武年历次京察的前后文书档案取来,亲自送往王爷处,以供王爷审阅借鉴。”

  朱樉目光微微一淡:“只看过往,本王怕是还做不来,若是到时候出了问题,查出在京的官员有什么情蔽,本王说不得就是一应同罪砍了。”

  说了一句之后,朱樉转过头,笑着看向两人:“本王就是开个玩笑,二位莫要当真。”

  夏原吉在心里已经将这不要脸的秦王给吐槽了好一阵,却只能是拱手笑面道:“王爷说笑。既如此,到时候王爷若是有甚不明了的事情,大可遣人来寻臣等,臣等自会量力帮忙,总不能让王爷京察出了岔子。”

  “麻烦!”

  朱樉满脸的嫌弃,挥着手摇着头道:“何须要人跑来跑去的,本王这就去上奏陛下,届时叫了二位行走与本王一同主持京察之事便是!”

  说着话,朱樉已经是蹭一下从木榻上跳了下来。

  在夏原吉满脸诧异的注视下,朱樉伸出双手在夏原吉、解缙两人的肩膀上拍了拍,而后便从两人之间穿过。

  等到许久之后,文渊阁里早就没了朱樉的身影。

  夏原吉却是长长的抽了一口气,喉咙里如同有风箱在扯动一样,呼呼的响着。

  解缙在一旁脸色有些不好看:“他在拉咱们下水?”

  解缙看着夏原吉的表情,有些不太敢确定,却又是那么的确定。

  夏原吉愤怒的跺着脚:“可不就是!他哪里是来叨扰请教的,他就是来给咱两下通牒的。这京察咱们不去也得去,他得罪人,咱们也要跟着一起得罪人。”

  解缙目光恢复了平静,轻声道:“得罪人也无妨。”

  “是无妨啊!”夏原吉尖着嗓子喊了一声,然后道:“可关键是这事不好做啊。你就说到时候,应天城那般多的官员考评考功,一个地方出了漏子,便会处处出漏子。

  今天查了户部的人,明天郁尚书就能跑到乾清宫去喊冤,后天就能给我剥了皮。

  满朝堂上上下下盘根错节,咱们进去那就是如同一叶浮萍,被丢进了黄河里头,一个小风小浪,咱们就沉底了。”

  夏原吉脸色变得很是难看,历来京察那就不是人干的事情。尤其是这一次,陛下用宗室亲王来主持京察,那就很明显是要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应天朝堂。

  若不然,陛下大可在六部五寺三法司的堂官里面选择一两位出来,主持京察。

  而大多数的情况,也都是由吏部尚书来主持的。

  解缙迟疑道:“为今之计,当该如何?”

  “如何?”夏元吉哼哼了两下,坐到了木榻上,斜眼看向对这些弯弯绕绕不愿搭理的解缙:“等着呗,还能怎么办。我就说你,天天想着国事,想着你那几条水泥路。你就不能想想这些官场上的事情?迟早有天,你得被那些人给弄进去。”

  夏原吉颇有些恨铁不成钢,自己遇到了一个蠢队友的样子。

  解缙也不反驳,而是从一旁拿起茶壶,为夏原吉倒了一杯茶,亲自送到了对方面前。

  看到夏原吉不愿伸手。

  解缙便说道:“我这不是有你在帮着,官场上你看得比我懂,也就够了。”

  夏原吉没来由的缩了缩脖子,目光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下解缙,确认没有什么问题之后,才飞快的伸出手握住面前的茶杯,一饮而尽。

  “算了算了,我算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遇到你们两个人。”

  “眼下应天这边啊,暂时还乱不了。这才抓了几个人呢,都不够塞满锦衣卫昭狱的。”

  “至于京察……”

  夏原吉冷笑着,嗓子里呵呵的笑出声来。

  解缙胳膊压在桌子上,伸头看向夏原吉:“京察怎么了?”

  夏原吉瞥向解缙:“京察还早着呢!怎么也得等皇太孙那边有了消息和结果才会办这件事!”

  ……

第三百九十三章 谁在城头抚琴

  开封城。

  随着数千颗人头落地,所有不和谐的声音,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不见了。人们不会去思考担忧未来的结局,可眼下悬在脖子上的刀,却是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不怠。

  随着驻守开封城的数万大军尽数出动,名为支援镇压平定河南道境内各处叛乱,开封城也终于是彻底的关上了城门,无论白昼还是黑夜,没有三司衙门共同签发的文书,没人能打开一处城门。

  三司衙门及城中各司衙门,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总算是聚拢起了两千多名三班差役,就连那这个防范火班的救火兵丁,也都被派上了城墙。

  连带着的,还有近三千名城中幸免于难,以及不幸遭难人家的家丁仆役,从表面上看,是在共同守御开封城安危。

  在开封城西边的城门楼上,作为前宋故都,通衢大城,这座西望洛阳、远眺关中的城门楼,修建的很是巍峨恢宏。

  尽管数百年来历经战火,百年沧桑,但作为中原通衢大城,大明创立以来对开封城的投入和修缮却是从未停止过的。

  城门楼东坐西望,简单朴素的灰褐色主色调,显得无比沉稳。

  再配上城墙垛后,那些模样不怎么好看,战姿很是松垮的差役和家仆,但也显得颇是萧杀,有战场上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几多氛围。

  战意潜伏的开封城头,有琴声悠长,自城门楼里发出,偏向城外的旷野之中。

  偶尔轻如雨点,偶尔重如雷鸣;有时如高山流水,有时似惊涛骇浪。

  让人分不清摸不透,这城头之上的演奏者,究竟还能弹奏出多少种人间可见。

  而在城中。

  官府这几日连着发了几则告示,言辞很谨慎,大多都是安抚城中民心的。只是越如此,百姓们便越觉得开封城可能要出事。

  除了每日出门采购,大多的百姓只会在清晨天亮的时候看一看家门外面,见不到异动便会继续躲进家门。

  此刻西城墙上,几缕脚步声,将原本只有琴声的城墙寂静打破。

  几名穿着深褐曳撒,腰上却配着绣春刀的锦衣卫,从城中走到了城门楼前。

  在城墙上的门楼前,河南道布政使裴本之正坐在门下,他的目光或是眺目城外远方,又或是低头注视双手下的古琴。

  在他的身边,围绕着的是大明朝的监国皇太孙、秦王府世子、燕王府世子,另有锦衣卫百户张辉、暗卫田麦。

  几名锦衣卫官兵到了城门楼前,便躬身抱拳,正欲开口奏事,站在裴本之身后,高观城外景色,耳听身前琴音的朱允熥便抬起手,示意几人稍安勿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