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355章

作者:肉丝米面

  四条比自己整个人还要粗的象腿,有万钧之力的象鼻,还有那如山一样的身躯,一头狂躁的战象形象就在朱尚炳的脑海之中悄然生成。

  正当他想要挪动脚步,将炽哥儿拉到两个中间的时候。

  啪的一声。

  朱尚炳双手微微一颤,只见沐晟已经是满脸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一条手臂搭在了自己的肩膀上,而后呲着牙说道:“炳世子果真悍勇,臣已经期待不已了。”

  朱尚炳两条腿都绷紧了,若不是被沐晟搭住肩膀,他都觉得自己要走不动道了。

  “晟、昂两位兄弟和炳哥儿、炽哥儿他们相处的很是不错呢。”

  陪着沐英的朱允熥,望着已经到了前面的一众人,脸上带着微笑。

  沐英亦是含笑点头,自家儿郎能与皇室贵胄如此亲厚,属实难得。

  等到看着前面礼部的官员们分出两队之后,却是停下了脚步,回首看向江面。

  “今日还有人回京?”沐英目光闪烁着:“是汤老公爷?”

  朱允熥点点头又摇摇头:“老公爷今年身子骨差了些,抱恙在身,原本是定了要入京的,怎奈何只得上奏称述详情。

  今日是汤二叔带着家人入京,礼部照例要前来迎接的。只是因为不确定何时回京,待稍后侄儿送英伯入宫之后,便要过来等候。”

  沐英眉头皱起,汤和抱恙居家的消息,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人一上了年纪,稍微有些风寒热症,说不得就要说大事。

  轻叹一声,沐英开口道:“原本还想与老公爷相聚京师,却不想竟如此。只是不知,往后可还有机会在与老公爷共饮一杯了。”

  朱允熥也有些不太确定,他只是大致记得,信国公似乎是在老爷子前面就走了的,那想来也就这两年了。

  朱允熥脸上挤出笑容:“如今英伯就要留在京中,想来往后是有机会的。”

  沐英却是摇摇头:“陛下便是欺负你们年轻人腿脚有力,这码头到皇城得要多少的路,往返两趟大半天的功夫也就消磨了。”

  说完之后,沐英举目四望,瞧着码头边平日里有力工们做活歇息的联排棚子,便拉住朱允熥就往那边去。

  朱允熥满脸迟疑:“英伯您这是……”

  沐英一回头,两颊并着下颚满是胡须的脸上满是笑容:“不走了,如今既然人都来应天了,早一个时辰晚一个时辰不打紧。再不似往年,每次回京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时间赶着时间。咱们就在这里等着信国公府的人到。”

  西平侯坐在码头上不走了。

  刚刚分好队伍,一队引路一队等候的礼部官员们,纷纷懵了。

  这不在礼部的流程上啊。

  可众人左看看右望望,又都不敢开口。

  那可是西平侯啊,陛下最宠爱的义子。如今,更是即将嫁女皇太孙,自此长居应天。

  朝中眼下都已经有些流言,说是西平侯沐英这一次回京,不光光是为了嫁女,也不光光是因为年事已高回京荣养,在陛下身边伺候。

  而是有很大的可能要入主五军都督府,执掌京卫数十万大军。

  没人敢在这样大喜的日子里冒犯了沐英。

  于是,礼部官员们只能将可怜巴巴的目光,看向已经被西平侯拉着坐进码头凉棚里的皇太孙。

  朱允熥也有些意外,看来这一次沐英回京长居,倒是会有很多好看的事情要发生了。

  “既然英伯体恤孤,不愿孤来回奔波宫中与此地,便都候在这边吧,等着信国公府到了,一并入宫。”

  礼部的官员们得了太孙谕令,立马放下心来。

  一旁,则有一名礼部官员手拿墨笔小册,奋笔疾书:时年八月,太孙熥迎西平侯,共于江畔候信国公府。

  这是礼部在今次大婚前后,特意留备出来,负责记录一应大小事的官员。事毕之后,这些文书皆是要存档宫中,以示此次大婚之隆重,皇恩浩荡。

  坐下来之后的朱允熥望着滔滔千古不绝的长江,心里算着信国公府的船还要多久才能渡江而来。

  沐英则是看了眼围在凉棚外的礼部官员,还有重重围围的上直亲军禁卫。

  “臣于钱塘靠岸补给,听闻应天朝中近来颇多事,甚是精彩?”

  朱允熥悄然回头看向面带笑容的沐英,心中微微一动,转头看向凉棚外的官员们。

  “孤与西平侯叙家事。”

  家事不可外之。

  本来还伺候在凉棚边上,以备随时迎合太孙要求的礼部官员们,不发一言,默默躬身退到远处。

  周围的上直亲军禁卫官兵,亦是默默的将保护的圈子放大。

  沐英只是瞧了一眼,便默不作声的点点头,此处便可窥见一斑,太孙在京中的皇家威严。

  “朝廷永远都是这般,风不知从何处起,亦不是吹向何处。君王执政,却也得顺水行舟,如大禹治水。”

  朱允熥默默的念叨着,不禁想到这两天朝中已经有官员,开始四下交流,要为红薯亩产三十石一事推动满朝文武上贺表了。

  老爷子明言了不可劝进诰天,于是这些官员们就开始退而求其次,要满朝贺表。

  沐英似乎是听出了画外音,冷哼一声:“臣此次回京长居,虽是伺候圣前尽孝之意。然臣尚如廉颇,亦能提兵驾马,为王前驱,震荡宵小,剪除不臣!”

  言语之间,坐镇云南十载的沐英,自有一袭血雨而生。

  朱允熥微微一笑,缄口不言。

  然而,此番老爷子因自己大婚,顺势召回沐英,何尝没有让他坐镇京师的意思。

  现如今五军都督府,前后有曹国公、凉国公、开国公因国事在外坐镇、征讨,数十万京卫大军簇拥应天,汤醴一人难以全掌之。

  上直亲军卫有常森提掌,京卫一个汤醴,再加上现如今回京的沐英。

  三员大将坐镇应天,又尽是与皇室有着亲密关系的人,足可保京畿不乱。

  想到这里,朱允熥不由无奈一笑。

  或许,从一早开始,老爷子就是因为想到了这些,才会将自己和汤家、沐家的亲事定下。

  姻亲可是一项很重要的政治行为啊。

  恰是这时。

  沐英在发表了一番要震慑宵小不臣言论之后,目光看着江面,轻声道:“信国公府也到了。”

第三百二十六章 不曾走过的路

  大明朝的监国皇太孙要大婚了!

  应天城如同这深秋里的节气一样,一夜之间大变样,到处都透露着喜庆的气氛。

  随着昨日信国公府和西平侯府的人尽数入京,应天城的百姓们都知道,皇太孙的大婚已经近在眼前了。

  这两年民间对皇室的评价很高,几乎是在大明创立之后的新一次好评高潮。

  应天城作为京畿之地、首善之地,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的推进力度是最大的,而相应的就是应天府的百姓们感受到的日子发生的变化也是最强烈的。

  家里的粮仓开始有余粮了,米缸里再也不是一眼见底,装着的也不再是即使蒸煮之后还会有异味的陈米,而是洁白的散发着稻谷香气的新米。

  一夜之间,应天城大半的街巷都被清水冲洗干净。不用里正们叮嘱,城中的百姓就自发的要将这一份干净保持到太孙大婚之后。

  同样是一夜之间,应天城的大街小巷,都装点上了喜庆的红色。让人在转角之后,视线里总是能忽然一亮。

  昨日刚刚回京的沐英,夜里头留宿宫中,与朱元璋一番长抒义父子之情,今日一早便沐浴焚香更衣,出城登神烈山祭拜皇考孝慈皇后。

  从朝阳门出了城,沐英和朱允熥并驾走在朝阳门外大街上,看着大街两侧延伸出去的连绵民房,各家庭院门口挂上的红绸,脸上生出一丝笑容。

  “民心所向,皆因上有施恩惠民。今日见应天城扮红妆,足可见我大明君民一心。田赋改制一事,此后当事半功倍。”

  朱允熥没有立马开口,而是看向随行护卫的孙成。

  孙成会意,立马驱马跟上,到了朱允熥身边,低声道:“并非官府安排,皆是百姓自发。”

  确认了不是最近风向大变的朝中官员安排的,朱允熥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回头看了眼已经抬头举目看着并不算高耸的神烈山的沐英。

  朱允熥转头对孙成低声吩咐道:“和上元、江宁两县的人核对,应天城内外百姓现有多少户,中秋前夜,每户送去喜钱一两,从太孙府的内库出。”

  孙成目光一愣,应天府不算其他几县,就单单是应天城内外便有十多万户人家了,这随口一说就是十多万两的银子出去。

  就为了回礼吗?

  朱允熥却是想了想,又叮嘱道:“告诉上元、江宁两县的人,这笔银子是宫中赏赐给百姓的。”

  叮嘱完回礼的事情,朱允熥不由微微一叹。

  朝廷户部和宫中内帑这两年愈发的有钱了,可自己却并没有多少的钱粮。

  驿站改制的收益,基本都是填补给户部和维系军中伤员安置了。

  倭国那边的金银矿产出,更是直接进了户部的钱袋子里。

  南边交趾道的收益,也大多都是以实物为主,是用作货运流通,朝廷南北调度之用的。

  若不是前些日子趁着讲武堂武生们群斗的事情,自己顺势弄出了蹴鞠赛和盘口,自己大概是历朝历代最穷的皇太孙了。

  这头朱允熥刚刚安排好给百姓回礼的事情,前头的沐英已经是翻身下马。

  沐英站在神烈山下的神道前,回头看向朱允熥:“我等从此处步行上山吧。”

  朱允熥欣然从命,轻身下马。

  神烈山(紫金山)上的孝陵,乃是始建于洪武十四年。洪武十五年八月孝慈皇后薨逝,九月葬入孝陵。

  不过这些年,孝陵一直都在持续的营造之中。

  整座孝陵仿唐宋帝陵依山而建,又以方坟为圜丘。

  因为神烈山上下都有孝陵卫守护,随行护卫朱允熥的人便只有孙成一人跟着上山。

  三人脚踏神道,自下马坊而入,过大金门、石刻神道、棂星门、御河桥、文武方门、碑殿,一路到了孝陵宝顶、明楼、方城前的享殿内。

  享殿正中,如今便供奉着大明孝慈皇后的神位。

  慈眉善目、雍容华贵的神像高悬在神位后。

  仅仅只是一眼。

  沐英便双目充盈着泪水,两腿重重的跪在身前的蒲垫上。

  “不孝子,回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