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1025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这弹丸之地跟大明对比,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

  朱英当初放弃高丽,而选择要去安南发展,也是因为高丽的局限性太大,不管怎么去发展,也只能是这个样子。

  年底。

  从九边到京师的火车,基本上已经是开通了。

  朱权之所以能够最快抵达京师,也是因为火车的关系。

  坐在火车上,感受着这无与伦比的速度,朱权整个人都一直处于震撼兴奋之中。

  ‘难怪太孙敢于北伐,有这等社稷神器,完全解决了兵力跟后勤的问题,草原拿什么来抵挡。’

  ‘明年北伐,必然是我大明大胜。’

  说是三五日的功夫,实际上从朱权搭上火车到抵达京师,还是用去了将近七天的时间。

  火车并非是直达京师的。

  就现在的工程技术,还无法凿山开桥。

  因此铁路的路线,只能是以平原为主,遇上大河就下车乘船,然后再从河对面重新上火车。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整个大明来说,也是绝对不可思议之事。

  朱权抵达京师的第三天。

  朱高炽跟朱允炆也到了。

  他们乘坐的并非是常规船舰,而是大明的蒸汽铁甲船。

  在大力发展铁路的同时,蒸汽铁甲船的发展也没有停下,受限于石炭的问题,因此蒸汽铁甲船是以站点的方式进行移动。

  在占城以北接近安南的新港口,就是蒸汽铁甲船的补给站点。

  这里每日都会运送大量的石炭过来囤积补给。

  为了节约石炭,正常情况下蒸汽铁甲船是不会经常往来安南占城于大明的。

  朱高炽和朱允炆作为皇孙,当然是有资格乘坐。

  坐上蒸汽铁甲船的朱高炽跟朱允炆,感叹震撼之际,同时对太孙的敬畏更甚了。

  朱高炽还好,他虽为燕王世子,但实际上没多大野心,性子纯良仁厚。

  朱允炆心里的小火苗,还没开始燃烧,就被掐下去了。

  因为长期生活在占城,即便冬季也是炎热,因此刚到京师的朱允炆没适应寒冷,一不小心就感冒了。

  期间朱元璋还专门过去了探望过。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自己的亲孙子,也是老大的种。

  四大藩王抵达京师的时候,已经是正月底了。

  令旨虽然是年前传过去的,但从倭国抵达大明,没有火车也没有蒸汽铁甲船,也就只能是以目前马车速度赶路,将近一月已经是很快了。

  今年,已经是洪武三十三年。

  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在三月三黄帝诞辰的这一天,将举行大朝会,也是为了宣布北伐相关事宜,且正式启动北伐。

  距离三月三还有数日,最热闹的并非各藩王府邸,反而是淮西各武将勋贵的门庭。

  其中尤其是蓝玉这里。

  “凉国公,咱们大明要北伐,太孙又下令旨让所有藩王都返回京师,这是想让各藩王来争夺功劳啊。”

  “也不知凉国公可是听到了些许风声,太孙那边对于咱们这些老人们,是如何打算安排的。”

  “总不能这般大的事情,就让咱们在京师里闲着吧。”

  前军左都督杨春大着嗓门说道。

  他这些年一直都在京师里待着,身份听着是高贵,可是手里的兵权可以说日益滑落,威风不再。

  即便是有所战事,也跟他五军都督府没多大干系,太孙跳过五军都督府直接遣兵。

  这次北伐的事情刚刚冒出,杨春还想着再建功勋,可陛下那边没安排不说,等来的还是各藩王归京的消息。

  这让杨春的心里很是埋怨。

  后军都督府右都督祝哲,此时也附和道:“杨都督所言是及,我等闲置于京师多年,先前五军都督府总览练兵事宜,咱们经常在外练兵。”

  “现在太孙大搞军事学堂,整什么新练兵法,练兵跟咱们也没了关系。”

  “朝廷若无战事也罢,咱们也乐得清闲,可北伐这等大事,太孙却将我们抛诸脑后,这有是何道理,难道是觉得咱们这些老臣子们年岁大了,提不动刀了?”

  “凉国公跟太孙关系莫逆,当初太孙入宫之际,咱们虽然没有表态,可心里面都是向着太孙的。这北伐事宜,好歹也让我们这些老将,为大明出一份力吧。”

  前军后军都督都开了口,其他的也跟着说了起来。

  无非是想要捞一份功勋。

  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问题。

  朝廷放权于百官,主要是在于文官治理政务,而非是武官。

  朱英紧握兵权,从下至上,可谓是釜底抽薪。

  美其名不让诸多功臣累了,轻而易举的就夺取了练兵,屯田之权。

  任免、升调在于兵部,实则在于太孙。

  兵部本来在五军都督府面前就没什么存在感,但是有着太孙令旨,武官这边总不能抗旨不遵吧。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

  唯一留给五军都督府的,也就只剩下统兵权。

  所谓统兵权,便是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

  然而这次朱英调藩王回京,这里头的意思,很大可能就是对五军都督府的统兵权动手了。

  这下子,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就坐不住了。

  真要这样下去,那么五军都督府岂不是成了摆设。

  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动。

  五军都督府可谓是淮西武将勋贵集团的自留地,而蓝玉,则是这领头羊。

  因此大家都来到了凉国公府,为的就是想让凉国公带头,为自己争取一份权力。

  谁不知道,凉国公蓝玉乃是太孙舅姥爷。

  蓝玉抬头看了眼,堂中二三十人,尽皆为淮西人氏,也是整个淮西勋贵集团的核心成员。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在说。

  像是鹤庆侯张翼、景川侯曹震这些跟蓝玉更为亲近的,基本上都没开口。

  他们有些不同,一来是年纪大了,难受征战之苦。

  譬如傅友德统领大明精锐骑兵,打了一波北元骑兵后,也感觉吃不消,想要乞骸骨告老还乡。

  且他们都已经是世袭侯爵,去夺这一份功勋没了多大意义,照着太孙对兵权的重视,反而容易遭到猜忌。

  包括蓝玉自己,虽不算老,但功勋也到顶了,都已经是国公,难道去讨亲王之衔?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过什么非朱姓不可封王的话,但就胡惟庸案开始,谁不知道陛下的脾性。

  说话的这些,大多数是跟蓝玉差不多的年纪,或大一些,或小一些,处于能战之年。

  他们有的想保住权力,有的想趁北伐再建功勋更进一步,都有着差不多的诉求。

  是以不甘心错过此番大战。

  蓝玉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其他办法。

  只能是答应明日就进宫面见陛下,太孙,商讨北伐之事。

  有了凉国公的承诺,众人这才情绪稍减,一番吃喝后离去。

  事后,曹震有些担忧道:“国公当真要为众将请命,太孙没有传来诏令,这其中之意国公当清楚啊。”

  “且这些年来,太孙紧握兵权,整治卫所,操练新兵,退役老兵,对于太孙来说,我等已经成了阻碍。”

  “北伐之事,太孙明显是想让各藩王领头,功勋归于皇室,而非于都督府,若国公直言其上,怕不得太孙欢心。”

  蓝玉叹了口气,道:“我又何不知,可事态如此,总得是去一趟,才能有个交代。”

  “怕就怕太孙此次故意不提五军都督府,就是想趁此机会,彻底整顿兵权,只希望太孙能够看在五军都督府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能够给一些后路吧。”

第779章 :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对于淮西武将勋贵集团,对于任何掌权者来说,其实都是非常大的阻碍。

  哪怕是太子朱标没有病逝,即便因为朱标的关系没有蓝玉案的发生,淮西武将勋贵集团,一样会走向破灭的结果。

  不要觉得朱标是一味的仁慈,要知道在胡惟庸案的时候,许多人还是朱标亲自处理的。

  而朱标活着的改变,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大概会是蓝玉被问责,敲打,因为朱标的关系罪不至死。

  倒是不会死上一万多人,可弄跨整个淮西阶层,那是历史的必然。

  淮西勋贵集团的影响力太大了,他们随着朱元璋打天下,而后不断占据了整个大明军队的高层。

  不管是练兵屯田,统兵打仗,都绕不开他们。

  即便是朱元璋把大都督府拆分成五军都督府,同样对淮西勋贵们影响不大。

  因为在军队中几乎所有的将领,都是他们,管你怎么拆,就在那里,哪怕作为皇帝,也不可能随便把人给下了。

  当年蓝玉为什么如此的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就是因为他捕鱼儿海的巨大功勋,还有淮西勋贵中的一呼百应的超高地位。

  简单描述一下,列如驻扎京师的三十六卫,其中至少有八成的府军统领,都跟蓝玉,或者说都属于淮西勋贵的一员。

  当年蓝玉强行冲关,朱元璋也只能是把梁国公改为凉国公,而不是问责蓝玉打入天牢。

  这都已经触及到皇帝的底线了。

  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朱元璋就已经在谋划处理掉淮西勋贵集团,太子朱标的死,不过是一个契机,或者说坚定了朱元璋将蓝玉也弄死的决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