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402章

作者:坐望敬亭

  但效果确实很好,林为民在文研所的同学贾达善就喜欢用这种方法。

  海晏受教的点了点头,道:“回头我试试。”

  在两人聊天的时候,郑小龙、马嘟嘟、王朔、冯晓刚四人聊的火热。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84年拍的《四世同堂》,85年拍《便衣警察》,86年,也就是去年拍的是《凯旋在子夜》,这部电视剧属于政治任务,去年拍完播出之后反响平平,让郑小龙内心很是受挫。

  要知道为了这部《凯旋在子夜》,他们这帮工作人员可是溜溜儿在祖国西南地区的大山和丛林里待了整整半年。

  以中心的实力,一年制作一部电视剧刚刚好,去年的《凯旋在子夜》没什么反响,如果今年的作品再没弄好,那他这个主任可就有点下不来台了。

  几人侃着电视剧,自然而然的提到了林为民操刀的那部《女医传》。

  跟林老师的格局和手段比起来,电视艺术中心拍电视剧就跟玩过家家一样。

  《女医传》是林老师撮合中央电视台和香江的无线电视台联合投资制作出品的,投资上千万,光是制作集数就有60集,超过2400分钟,郑小龙他们中心这几年制作的电视剧加在一起也就刚到这部电视剧的一半,更别提这部剧播出之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这年头没什么收视率的概念,但老百姓的喜爱做不得假,郑小龙几人可记得当时电视剧播出的时候,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家里只要有电视的,每天晚上必会播到中央电视台一套,准时准点的守在电视旁。

  那段时间,大家几乎断绝了一切晚上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看《女医传》,就是大家最好的娱乐活动和精神生活。

  去年九月的时候,郑小龙还看过最新一期《大众电影》提到了《女医传》播出那个月的电影票房,腰斩过半,不足四成。

  如今电影票房数据统计很不健全,《大众电影》上的数据也只是统计了如北京、上海、羊城等几个大城市主要的电影院。

  可即便是这样,也已经是非常可怕的现象了。

  放在后世,你敢想象,因为一部电视剧的上映让暑期档的电影票房腰斩到四成吗?

  那段时间翻开报纸,几乎天天都能看到关于《女医传》的消息,预告、分析、评论、观后感,期期不落。

  七月份电视剧播完以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又纷纷引进这部电视剧,到现在半年多了,各地的地方电视台上仍然有很多重播。

  这部电视剧不仅让里面的主演们家喻户晓,连带着电视剧所宣传的中医也成了老百姓眼中的香饽饽。

  建国这么多年,国家对于中医事业的支持并不小。

  但中医受限于它本身的学习方式和治疗方式,很难像西医那样短时间、快速大规模的推广,这些年来逐渐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女医传》的播出,老百姓们对于中医的认可度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提高了一个层次。

  放在后世,这样的情况很难想象,可在八十年代,大家会因为一个电视转播的画面就把健力宝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饮料买成年销几个亿的国民品牌,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司空见惯。

  除了这些,郑小龙还听说,《女医传》这部电视剧马上就要出口到其他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

  这可不仅是为国创汇啊,更是扩大整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国内的电视剧产业向来孱弱,从来没有电视剧出口的记录,《女医传》应该是头一份儿。

  郑小龙特意向林为民求证,林为民点了点头,“过年之前去央视串门,王台确实提过这件事,我倒是没太关心。”

  “听说要出口到朝鲜、保加利亚、蒙古、南斯拉夫、柬埔寨,好些个国家呢!”冯晓刚如数家珍。

  王朔问道:“你怎么记的那么清楚?”

  冯晓刚得意的笑起来,露出两个大门牙,“别人的事可能记不住,林老师的事不可能。”

  王朔鄙视的看了一眼冯晓刚,马屁精!

  郑小龙感叹道:“我们中心要是什么时候也能制作一部《女医传》这样的电视剧,那就牛逼大发了!”

  冯晓刚给他倒了一杯酒,笑道:“那不能叫牛逼,得叫放卫星才对。”

  林为民笑着说道:“这有什么难的,想拍就拍嘛!”

  “林老师,您当谁都有您那样的才华呢?”郑小龙苦笑道。

  林为民朝桌上看了看,指了指王朔和海晏,“一个人不够就两个人嘛,实在不行三个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硕子不是正在写剧本嘛!正好这是个实践的机会,还有海晏,之前也给你们中心写过剧本。让他们俩带个头,你们大家集思广益,弄个好一点的剧本算什么难事?”

  林为民这话说完,郑小龙看向王朔和海晏,这办法好像是可以试一试。

  王朔立马摆手道:“我哪有空写那玩意儿,《顽主》的剧本还没写完呢!”

  “你这就是欠练,一个电影剧本还需要多长时间?多写点就好了,这不正好给你一个锻炼的机会嘛!”

  “不行不行,连个想法都没有,我写什么?”王朔连连摆手。

  海晏也是一脸纠结,林老师这是拿他们这些人当成他自己了,这事他可真干不来。

  林为民瞧着王朔的态度,语气轻佻:“硕子,行不行啊!”

  嘿,我这暴脾气!

  可王朔想了想,还是算了,这事他真干不来。

  林为民摇摇头,一脸自家孩子不争气的表情,让王朔更加郁闷。

  这时就听林为民说道:“这样吧,我送你们个点子!”

第427章 有点冤

  林为民能送什么点子?

  当然是《渴望》。

  九十年代初,“解放思想”是一个热门词汇,经历巨变的国人对丰富的精神生活极度渴望,《渴望》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应运而生。

  作为国内第一次以家庭伦理为视角的长篇电视剧,《渴望》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一经播出,迅速形成了“举国皆哀刘慧芳,万众皆叹宋大成”的景象。

  林为民将《渴望》的大概剧情讲给众人,大家听的都有些入神。

  “小龙觉得怎么样?”林为民问道。

  郑小龙点点头,“这故事底子好,真要写成剧本肯定不会差。”

  林为民又问王朔,“怎么样?硕子,点子都讲给你了,写不出来怎么说?”

  这话一说出来,王朔的脸都涨红了,这比沈絮佳指着他的鼻子说他不行还让他难受。

  “不就是个破剧本吗?等着,一个月出活儿!”硕爷一如既往的桀骜。

  林为民点点头,这就对了,我还拿捏不了你?

  这时郑小龙举起酒杯:“林老师,我敬您一杯,感谢您的指点!”

  “这么客气干什么。”林为民说完跟他喝了一杯酒。

  《渴望》这剧本本来就是后世王朔、郑小龙几人在蓟门饭店吃饭时侃出来的,后世王朔还写了个以这部剧本为基底写了一部中篇《刘慧芳》,恶评如潮。

  《渴望》这种故事,你要是当纯文学来写,那真是俗不可耐。

  可你要是把他当成调动情绪的消遣物来看,那就是神来之笔。

  把这个点子送给郑小龙,就当是做个顺水人情。

  “林老师,这点子都是您出的,剧本您好歹也得挂个名吧?”

  对于很多编剧来说,署名是很荣幸的事,可对于《渴望》来说,能在编剧一栏署上“林为民”的名字,是这部电视剧的荣幸。

  郑小龙征询林为民的意见,他摆摆手,道:“署名的事就算了,只是一个点子,回头你们看看怎么把剧本攒起来就行了。”

  冯晓刚劝道:“那怎么能行呢!林老师,没有您就没有这部剧本,您总得落个名啊,要不然小龙他心里怎么过意得去?”

  他跟郑小龙一起劝,最后给了林为民一个“总编剧”的名头,林总编下面带了三个小弟,分别是编剧王朔、海晏和马嘟嘟。

  林为民这个总编是不用干活的,他已经出了个点子,剩下的事交给三个小弟干就行了。

  马嘟嘟对于自己能混一个编剧的名头,乐得眉开眼笑。

  聊完剧本的事,郑小龙再次向大家举杯。

  有了新剧本的创意,郑小龙的激情再次被点燃,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

  他拉着冯晓刚和赵保刚简单算了一下,如果按照林老师所说,《渴望》可以做成室内剧,单集的成本是相对要低一些的。

  可要是做成长篇电视连续剧的话,总成本就要增加不少,按照以往的经验算来算去,差不多要百八十万,这笔钱对于中心来说可不是小钱。

  东来顺的聚会在一片热闹中落下了帷幕。

  大家都高高兴兴,唯独王朔顶着一张受气包的脸,闷闷不乐。

  他实在是乐不起来。

  一顿饭的功夫,他就多了两个课后作业,一个关于大院生活的小说,一个《渴望》的剧本。

  临走时,看向林为民的眼神很是不善。

  林为民毫不在意,这怂货全身上下除了嘴硬,哪都挺软,好欺负!

  翌日上班,林为民先陪着陶慧敏去了一趟车管所。

  在八十年代,还没有驾校这个词,想要考驾照是需要有单位出手续才行,陶慧敏的手续是让燕影厂出的,她在北京拍《红楼梦》,也算是燕影厂的半个员工。

  这年头的驾照考试也没有后世那么复杂,到了车管所的场地,陶慧敏开着车在场地里转了几圈,便顺利的拿到了驾照。

  林为民故技重施,一包烟盖了七八个章,陶慧敏转行去开卡车都没问题。

  拿到了驾照,这回也算是合法上路了,陶慧敏还有点小激动。

  把陶慧敏送到剧组,林为民又去到国文社上班,混了一天。

  翌日中午,林为民被人叫下了楼,程早春和社里那辆北京212已经等在这里。

  “领导,要不开我车去吧!”林为民一脸苦色的建议道。

  “就几个小时路程,忍忍吧。这次是去开会的,别那么烧包儿,低调点!”程早春告诫道。

  林为民嘟囔道:“我钱赚的干干净净的,怕什么?”

  程早春说的没错,这次会议是礼部组织的,还有领导参会,开着林为民那辆奔驰过去,确实太乍眼了,容易让人说闲话。

  以这个年代的路况,开着212上路,估计腰都能颠折了。

  可谁让人家是领导呢,林为民无奈的上了车。

  一路颠到涿州市的政府招待所,下车的时候林为民感觉屁股都不是自己的了。

  他正跟程早春抱怨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在叫他的名字,“为民!”

  林为民转头一看,是姜子隆。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