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你别怂 第584章

作者:贼眉鼠眼

……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部曲们已备好了马,静静站在门外等候。

崔婕亲自给李钦载穿戴好了朝服,紫色的官袍穿在他身上,愈发显得丰神俊秀,唇红齿白,好一副风流皮囊,惹得崔婕心旌荡漾。

告别了妻儿,李钦载出门,招呼部曲上马,众人直奔长安城而去。

两个多时辰后,李钦载进了太极宫,站在安仁殿外整了整衣冠,除履入殿,疾行拜倒。

“臣李钦载拜见陛下,拜见皇后。感沐天子圣恩,臣不胜惶恐。”

大殿内,李治与武后都在,李治哈哈一笑:“你这谢恩谢得毫无诚意,朕不受也。”

武后也掩嘴轻笑道:“景初今日难得如此违心又乖巧,明明不肯受县公之爵,但还要捏着鼻子谢恩,心情想必好不了吧?”

李治看了她一眼,笑道:“皇后仍如当年一般心思聪慧。”

李钦载暗暗一叹,果真是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前几天还是丈夫狠狠拾掇婆娘的戏码呢,今日又恩爱上了。

朝堂势力被剪除了大半,最重要的臂膀被当街斩首,这女人却仍然笑得美艳动人,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第九百二十二章 东征之望

看夫妻表演恩爱,其实也很考验观众的演技。

明明知道这对夫妻同床异梦,也明明看到他们在自己面前你侬我侬,李钦载却只能装出一副“哇,我好羡慕,这对CP我嗑了嗑了”的样子。

大家就不能真诚一点,互相揪头发吐口水,来个坦坦荡荡吗?

见李钦载一脸羡慕地看着自己和皇后,李治笑道:“景初看甚呢?朕听说你与两位夫人也甚为恩爱,不必羡慕朕与皇后,哈哈!”

李钦载努力挤出微笑:“陛下与皇后天家伉俪情深,实是朝堂之福,天下兆民之福,陛下与皇后情意绵绵,着实羡煞旁人。”

李治眼中顿时闪过一丝不自在。

哎?朕的表演痕迹是不是有点过了?不久前还把自家婆娘的势力掀了个底朝天,今日就互相深情款款,好像是有点说不过去呀。

李治调整了一下表情,笑道:“朕还没夸你呢,昨日滕王从南方回来,带来了两千多斤番薯,事实证明,景初引进此物果真是产量颇巨,大唐百姓从此不惧饥荒了。”

李钦载苦笑道:“为陛下分忧,是臣的本分,但臣实不敢当陛下厚赐,陛下晋臣之爵,委实令臣惶恐不安,夜不能寐……”

李治哼了一声:“圣旨都下了,吏部也造了册,景初就莫矫情了。”

武后在一旁也笑吟吟地道:“景初可知,陛下为了顺利晋尔之爵,可是很费了一番心思呢。”

“陛下将当朝宰相和尚书都召进宫里,又是铺垫又是夸奖,拿话堵得几位重臣开不了口,这才顺利将你的爵位晋为县公,景初可莫辜负了陛下这番苦心呀。”

李钦载只好感激地道:“陛下为臣操心,臣感激不尽,愿为陛下鞠躬尽瘁。”

李治哈哈一笑,道:“知朕辛苦便好,皇后,景初不是外人,今日难得景初进宫,你吩咐下去,让御厨做几道佳肴,朕与景初小酌几杯。”

武后笑吟吟地领命。

没多久,酒菜端了上来,李治命宫人将矮桌搬到殿中,李钦载与李治相对而坐,武后则乖巧地坐在李治身边,为他斟酒。

李钦载目光扫了一下,见矮桌上的菜都很眼熟,炖牛肉,炖猪蹄,居然还有久违的竹筒饭。

自己这几样看家本事,显然宫里的御厨学得很精通,比学堂那些小混账们争气多了。

主动端杯向李治敬酒,李钦载一饮而尽。

李治也不端着,与李钦载饮酒他向来很放松。

君臣互饮了几盏后,李治搁下酒盏,笑叹道:“落实了景初引进的番薯产量,朕的心思放下了一大半。”

“再过两年,番薯约莫能推广整个关中,如此巨大的产量,就算再遇到天灾,想必朕和朝廷都不会那么焦虑了。”

“朕,终于可以沉下心思,把目光放到东边了。”

李钦载暗暗一惊,顿时明白了李治的意思。

东征,是李治登基以来一直念念不忘的事,当初太宗皇帝没干成的事,李治仍想继续干,而且要把高句丽彻底打服。

这又是实实在在的功绩,证明自己不逊先帝的功绩。

如今百济已被大唐亡国,新罗目前与大唐仍是同盟,倭国又在李钦载的手里灭了。

大唐的东边只剩下高句丽,而大唐,百济驻兵,新罗,对高句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天时地利人和,渐渐在向大唐聚势,看看火候,差不多到时候了。

李治又与李钦载同饮一盏,笑道:“朕若欲东征高句丽,景初可有谏?”

李钦载想了想,道:“臣无谏,只有几句提醒。其一,东征之前,朝廷大量囤积粮草,其二,练兵选将尤为重要,其三,不可选在冬季发动,其四,百济新罗配合大唐三面合围,事可定矣。”

李治和武后同时点头。

李钦载说的这些,他们当然也很清楚,从隋朝开始,历代帝王多次征伐高句丽,虽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中原王朝还是积累了许多失败的经验教训。

李钦载所说的,便是这些经验教训。

“景初觉得,这一次王师东征,胜负几何?”李治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李钦载笑了:“只要不犯大的战略错误,臣以为至少有八成胜算,可将高句丽彻底征服,从此划入大唐版图。”

李治哈哈大笑:“景初说过的话从来没错过,看来朕真要借你吉言了,来,饮胜!”

君臣又饮了一盏酒,李治的心情非常愉快,随手抄起一只猪蹄便大嚼起来,完全没了帝王仪态。

武后在一旁看着,又不便说什么,只好朝李钦载露出一抹苦笑。

李钦载也朝她笑了笑。

他与武后的恩怨在经历了魏国夫人被毒杀一案后,变得更复杂了。

本来不关他的事,但后来李钦载护住了武敏之,又建议韩国夫人回并州避祸,并且仍然是他下令截止了李义府派刺客对武敏之的刺杀,还将那个名叫杜元纪的术士交给了许敬宗……

武后恨不恨他?

当然也恨的,旧怨未消,又添新仇,怎能不恨?

但这件事若要完全怪罪李钦载,不免有些牵强。

武后比谁都清楚,当李治下定决心要收拾她,要剪除她的羽翼的时候,那么无论她如何挣扎都没用。

李义府该死还得死,杜元纪该落在许敬宗手里还是会落,纵是李钦载不掺和,也会有别人掺和,这是一场针对她的大势,而且呈碾压之势,她根本无法抵挡。

况且武后还知道,当初李治将李钦载单独召进宫,让他出手清理后党,而李钦载却拒绝了。

这个表态很重要,无论李钦载出于什么心思拒绝,至少在武后看来,她与李钦载的仇怨不算结的太死。

有仇有怨,但此刻她和李钦载还能相视一笑。

成年人的为人处世,就如同成年人眼里的世界一样,并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李治今日酒兴颇佳,心情显然也不错。

在他看来,自己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东征高句丽之事可以开始筹备了,一旦东征功成,他便能超越先帝,坦然将“天可汗”的尊称从先帝那里继承过来,受天下番邦异国的朝拜。

帝王生前身后事,无非一个“名”字而已。

第九百二十三章 百年方略

东征是大事,筹备东征的过程冗长且繁琐,不是李治一句东征,朝廷就能立马发兵的。

一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其中筹备和善后的过程往往要比正式的战役过程更长久。

如今的大唐算不上国富民强,只能说比贞观年间好一些。

贞观年间,李世民对外用兵频繁,导致民间疾苦愈深,李治登基后,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登基十几年来,大唐对外用兵的次数鲜少,民间百姓终于恢复了几分元气。

按照李治原本的计划,东征或许还会再拖延几年,让民间的人口粮食和财富更上一个台阶后,再考虑东征的事。

然而,李钦载引进的番薯,给了李治充足的信心。

李治深思熟虑后,觉得大唐已经有了底气,可以对外狠狠干一次了。

有了亩产五千斤的番薯,国库很快会充盈起来,国内最大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对外用兵的火候已经成熟。

说到底,让李治改变既定国策的人,是李钦载。

不仅是东征,李治还想征服吐蕃,一东一西两大强敌若能在他当天子的时期全部歼灭,史书上对他将是何等的盛誉如潮,叫他一声“千古一帝”不过分吧?

“先征高句丽,再伐吐蕃,十年内除此两大强敌,朕可高枕无忧矣!”李治脸颊微红,已有了几分醉意,笑起来亦有些狂态了。

李钦载皱了皱眉,但还是举盏敬道:“大唐社稷千秋万代,陛下皇威泽服四海,臣为陛下贺。”

李治高兴地痛饮了一盏,大笑道:“这还得多亏了景初啊,朕很庆幸国朝有景初这等忠臣良将,为朕解忧,为社稷建功。”

然而李钦载刚才短暂一瞬的皱眉表情,却被一旁安静的武后看在眼里。

武后突然笑道:“景初是否有谏?”

李钦载急忙道:“臣无谏。”

武后又道:“今日殿中无外人,陛下向来视景初为兄弟,兄弟之间怎可饰过掩非,有言而不言,非兄友之道也。”

李钦载咂咂嘴,暗自分析武后这句话的意图是善是恶。

啧,介娘们儿不像好人呐。

武后说了这句话后,李治的酒意也醒了几分,认真打量了李钦载一眼,道:“景初有话直说,你与朕之间还用遮掩么?还是说,怕说错了话,朕会责罚你?哈哈,大可放心,朕岂是气量狭小之辈。”

李钦载叹了口气,其实大多数时候,他并不喜欢多嘴,更不喜欢对国事指指点点,这样做既容易惹祸,又会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

很多时候,他的实话都是被人逼出来的,比如此刻。

想了想,既然李治晋他为县公,这份人情终归还是不小,该说实话的时候不妨说几句。

如果说到一半,发现李治有翻脸的迹象,就立马停止,然后对他大唱赞歌。

人情世故嘛,懂!

于是李钦载沉吟半晌,道:“既然陛下和皇后非要臣说,那么,臣有谏。”

李治含笑道:“景初尽管道来。”

李钦载缓缓道:“臣今日之谏,关乎大唐百年方略……”

话没说完,李治和武后一惊,互相对视一眼后,李治摆手打断了他,对殿外扬声道:“来人,召中书舍人入殿书记奏对。”

李钦载急忙道:“不必如此正式,臣随口说说,陛下随便听听,若不入耳,就当臣是酒后乱语,切莫当真……”

李治和武后却同时调整了坐姿,变得严肃且端正,李治摇头,肃然道:“景初的谏言,朕向来重视,今日景初谏大唐百年方略,此为国朝大事,君臣奏对,必有仪态和规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