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你别怂 第259章

作者:贼眉鼠眼

这些年虽然大唐对外的战事不多,但李治每次兴兵动武都是大战事,登基十几年国库攒的那点家底已被耗得干干净净,如今李治又要搞什么修路,造船,这简直是给并不宽裕的国库雪上加霜。

国库是有红线的,当国库里的钱粮低于某个数字时,天下便会有动荡的危险,江山社稷得来不易,两位宰相无论如何也不会容许天子在棋盘上落一步险子。

李治有点意外,没想到两位宰相反对得如此激烈,说来右相许敬宗与他还是买卖合伙人,数月来一直与他同进同退,站队旗帜鲜明,谁知这一次合伙人都不站他这一队了。

当然,李治并不是刚愎自用的天子,也理解两位宰相的用心良苦,但李钦载的分析他很认同,于是他试着说服两位宰相。

其实李治也没有那么不顾现实,他知道天下久疲,也知道国库贫瘠,但他的理念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一代人的苦,换得百十代人的甜。

两位宰相却坚决反对,他们的理念是,这一代人已经够苦了,再苦你这皇帝还想不想当了?

认真论来,双方的理念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说不上什么尖锐的矛盾,朝堂上君臣政见不合是很平常的事。

可是李治终归是天子,习惯了朝臣的逢迎,这次两位宰相拒绝得太生硬,李治开始时还耐心讲道理,说着说着便上了火,终于当着两位宰相的面发怒了。

君臣不欢而散,彼此都很不愉快。

若话题就此打住,待双方冷静下来后,改日再继续商议倒也无妨,毕竟这件事只有君臣三人知道,两位宰相也不会到处乱说。

可惜李治心气难平,被两位宰相拒绝后,觉得天子的威严被冒犯了,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

第二天正逢朔望朝参,也就是俗称的大朝会。

大朝会上,长安城里但凡官阶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太极殿内外站了一两千官员。

如此隆重的场合,李治脑子一热,当着一两千官员的面,说出了修路造船的计划,并宣布打算将此定为百年国策。

这下可算捅翻了马蜂窝,整个太极宫都沸腾了。

第三百六十六章 内情复杂

李钦载若在太极宫金殿上的话,愿称李治一声“秀儿”。

登基十几年来,内圣外王,承贞观遗风,朝野对这位天子的评价大多是赞誉有加,而李治也很少出昏招儿。

废王皇后,逐长孙无忌褚遂良是出于政治需要,打压世家门阀是为了中央集权。

除此之外,对北方游牧部落的清理,对西面吐蕃的怀柔,对东面高句丽的三面封锁,对百济的灭国等等。

这十几年来,李治确实做得不错,从永徽到龙朔这些年,大唐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隐有超越的气象。

然而,这一次李治的表现看在朝臣们眼里,终究是飘了。

大朝会如此隆重的场合,不计后果地公然说出修路造船等决意,重要的是,这个决意并未得到宰相和六部官员的认同。

大唐的朝堂风气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朝政国事都是君臣一起商量,就算政见不合,那也是暂时搁置,私下里天子再与几位重臣继续商量,争取说服对方,最后与重臣们达成一致后便对外公布。

这次李治却单方面宣布修路造船,着实让朝臣们惊愕万分。

于是金殿上顿时炸锅了。

左右相许敬宗和许圉师阴沉着脸,站在朝班中默不出声,几位侍中和御史大夫战出来激烈反对,有人带了头,剩下的人也就没什么犹豫了,纷纷出班反对。

站在臣子的立场上,李治修路造船的决定是劳民伤财的,如今正值北方大旱,秋收在即,本就空虚的国库不知要支出多少赈粮,明年也不一定能缓过气来。

这种天灾的节骨眼上,李治还要动工修路,简直是昏聩之极。

殿内反对声此起彼伏,李治无奈地向朝臣解释以工代赈的道理,可朝臣们并不接受。

因为推行下去实在是太难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是一场大乱。

诸多反对的声浪里,有一位朝臣跳了出来,这位朝臣名叫刘仁轨。

刘仁轨当然也不赞同李治的决定,但他反对的角度颇为清奇。

“以工代赈”纵是能推行下去,长久下来,对社稷恐为不利,当百姓们习惯了做工来赚取家用,相比之下,耕地种田反倒失去了动力。

毕竟这年头种田的风险不小,在这个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的年代,种田完全靠老天恩赐,任何一场天灾下来,一年的辛苦便白费。

而做工却安全多了,只要肯付出劳动,就一定会有回报,官府发钱发粮,旱涝保收,长此以往,百姓谁还愿回去种田?若没人种田,天下人吃什么?

不得不说,刘仁轨思考的角度虽然清奇,但还是有几分道理。

金殿上顿时一片恍然,接着一片附和。

眼见朝臣一片反对,金殿内沸反盈天,李治的脸色也越来越阴沉。

大朝会的流程还没走完,李治便怒而起身,拂袖而去。

回到承香殿,怒气冲冲的李治又恨恨摔了几个贡品青瓷,这时武后闻讯匆匆赶来。

“陛下息怒,臣妾刚才听说了,犯不着为那些愚钝之辈气坏了身子……”武后温言安慰道。

“一群尸位素餐的老匹夫!”李治大骂道。

武后迟疑了一下,忍不住道:“说来陛下今日也太心急了一些,至少先说服了两位宰相,再对朝臣宣布也不迟呀。”

李治怒道:“朕怎能不急,眼看秋收在即,北方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朕必须要赶在秋收前颁行此策,以定北方百姓之心,否则还不定会出什么乱子呢。”

武后叹道:“可是陛下急着决定,而致朝臣反对,不是适得其反么?”

李治脸色铁青地道:“朕也没想到,他们居然如此反对,明明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他们为何就是不明白呢?”

武后摇头:“陛下想得太简单了,以工代赈固然是好事,但对权贵地主和世家门阀来说,可不见得是好事,所以今日朝臣们才会如此反对。”

李治奇道:“权贵和世家为何反对?”

“陛下,以工代赈可是打破了权贵与农户之间的平衡。原本农户靠天吃饭,而权贵靠农户种地收租,说来农户不仅靠天,也要依赖权贵和地主。”

“可是一旦农户有了另外一条活路,他们发现出去做工也能养活家小,种田对他们来说已不是唯一的生路,那么农户对权贵的依赖便会逐年下降。”

“权贵的锦衣玉食本就靠农户种田来养活,若农户都为官府做工,权贵们怎么办?不仅收入会骤降,而且在民间的威信和号召力也会下降,这是权贵们绝对不能容许的,今日反对陛下的朝臣,恐怕心里大多都有这点小心思。”

武后加重了语气道:“世间任何事情,若平衡被打破,必然要经历阵痛和动乱,直到另一种平衡出现。所以臣妾才会说,今日陛下委实太急了些。”

李治神情怔忪,接着长长叹了口气,苦笑道:“是朕鲁莽了,多亏皇后提醒,没想到小小一件事,里面居然有如此多的门道,朕确实操之过急了。”

随即李治又咬牙道:“可是这件事朕还是要推行下去,阵痛迟早会有,晚来不如早来,长痛不如短痛!”

武后颔首道:“是,臣妾也觉得长痛不如短痛,既然陛下今日在朝堂已经把话摊开说了,开弓没有回头箭,那就继续推行下去吧。”

李治点头:“还是要召两位宰相商议,顺便也要敲打一下世家门阀,这是百年国策,莫在此时给朕添乱。”

武后想了想,道:“陛下不宜亲自出面了,若朝臣仍然反对,陛下的皇威会一损再损,于皇权不利。”

“皇后觉得朕当如何?”

“陛下,以工代赈是李景初提出的,不如……”

李治眼睛一亮:“不如交给景初解决?”

武后含笑道:“景初还很年轻,但办事却踏实,当初并州粮案,景初处置得很漂亮,此事交给景初想必也不会差。”

“再说,景初是陛下格外器重的臣子,正应趁着年轻多熬练,陛下总不希望他一辈子窝在甘井庄当个教书先生吧?那未免太屈才了。”

“朝堂人才难继,景初可是未来的柱国之臣,多给他一些机会磨练,将来才能为陛下分忧。”

第三百六十七章 新人进群,先踢为敬

甘井庄又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姓许,名叫许自然,刚挨过甘井庄学子们的毒打,回家又被亲爹补了个状态,卧床养伤刚刚痊愈,被怒其不争的亲爹一脚踢到甘井庄来接受血与火的考验。

纨绔子弟的命运其实很可悲,只要亲爹在世,他们基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被骂被揍不过寻常事,许自然他爹这样亲手推儿子入火坑的也是常规操作,亲爹越显赫,对亲儿子下手越狠。

马车载着许自然到了李家别院门口,车夫便向他告辞,然后匆匆驾车离去,剩下许自然一人孤零零站在门外,一脸恐惧地盯着李家别院的门楣。

门口值守的部曲们认识他,上次许自然领着纨绔们踩踏农田,李家部曲们在刘阿四的带领下已悄悄将他们包围了,若非李素节契苾贞动手狠狠教训了他,李家部曲便该出手了。

许自然独自站在门口,神情充满了无助,最后还是一名部曲看不下去,主动进门通禀李钦载,这才将许自然领进了门。

相比上次的飞扬跋扈,今日的许自然乖巧得像铐在派出所暖气片上的小偷。

别院中庭里,李钦载见到了许自然。

站在李钦载面前,许自然此刻一脸的不自然。

努力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讨好笑容,照临行前他亲爹的嘱咐,许自然朝李钦载双膝跪拜磕头。

“弟子许自然,拜见先生。”

李钦载揉了揉脸,学堂里一群小混账上蹿下跳还不够,今天又来了一个,头痛得很。

罢了,既然已答应了他爹,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不收也得收。反正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

一个混账加入一群混账,会怎样?

他们仍然是一群混账。

这样一想,李钦载心宽了许多,咸鱼没别的优点,就是性格特别豁达。

“来了就好好求学,多向师兄们请教学问,安心住下吧。”李钦载叹了口气,道:“学堂的规矩,让师兄们给你解释,我懒得动嘴了。”

许自然恭敬地道:“是,弟子听先生教诲。”

“对了,在学堂里你可以随意发挥,闯祸也好,欺负同窗也好,都由得你。”

许自然一愣,立马露出喜色:“真的可以吗?”

李钦载悠悠地道:“当然可以,前提是,你必须承受后果,至于后果是什么,嗯,仍由你师兄给你解释,我懒得动嘴。”

许自然脸色一垮,老老实实行礼:“是。”

李钦载懒洋洋地躺在躺椅上,头也不回地大声唤荞儿。

片刻后,荞儿飞快跑出来。

李钦载指了指许自然,道:“你带这位新师弟去学堂,熟悉一下环境。”

荞儿上下打量许自然一番,道:“我认得你。”

许自然尴尬地笑,当然认得,上次挨揍被圈踢,这位小郎君当时也在场,至于他有没有参与圈踢,当时现场太混乱,许自然不记得了。

见许自然笑得难看,荞儿认真地道:“你可不能踩踏农田了,否则会很惨,我那些师弟们不会放过你的。”

许自然忙不迭摇头:“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荞儿又道:“如果你喜欢玩耍,我可以带你玩弹弓,我爹亲手做的,咱们去打雀雀儿。”

许自然又忙不迭答应,他已看出来了,先生的儿子看似年纪小,但在学堂里一定很有分量,属于校霸一级的人物,对老大一定要尊重。

拍了拍手,荞儿道:“走吧,我带你去学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