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920章

作者:芈黍离

第471章 另起炉灶

不夸张地讲,刘旻所提“营所制”,是对当前汉家军政制度的一次大改革,在“因地制宜”方面,比当年刘煦在安东时期搞得那些动作还要奔放,还要大胆,还要彻底。

从一定程度上,这甚至已经背离了朝廷强化了几十年的中央集权基本原则,这是必然会引发非议与争执的。

朝廷那边会是何反应且不论,就眼前的勤政殿,如赵王刘昉者,已然面沉如水,满腹疑虑了。

这几乎是一种本能的排斥,因为与刘昉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是冲突的,刘旻此举,甚至可以用“离经叛道”来形容。

而刘旻的“营所制”,绝不是短时间内琢磨出来了,看起来,只是借着安西的形势发展变化,顺势提出,把握住了时机,堪称是处心积虑。

不过,刘昉却没有第一时间表示反对,他到安西这边来,也有快一年了,对于这边的形势与情况,也观察已久,心中也是有些数的。因为有一些调查实践的基础,所以即便心中不喜,刘昉也不好贸然反对,毕竟安西也确实需要一些改变以适应新形势。

这种充斥着分封内涵的营所制,可以看作是刘旻对安西将士的示好,是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通过大方地让权、让利收买安西的中下级军官。

这也是一种留人的办法,倘若不采取措施,那在不久的将来,安西将士很可能陆续离开。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大部分的安西军将士,都是有回国念头的,一方面是打了这么多年仗,诸军将士也都累了,哪怕在安西服役最短的官兵,也有三年往上。

马革裹尸者且不论,但活下来的,想要带着功勋与战利品返回大汉,试试那衣锦还乡的虚荣,也是人之常情。

尤其在洛阳朝廷政策大调整的背景下,实事求是地说,安西军队内部,在近两个月,也有些人心浮动。稍有些见识的将校,也都意识到,安西的日子要不好过了,或许安西封国也就在眼前。

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考虑自身的前途命运,也在情理当中。普通的官兵有回乡之念,而有背景、有前途的将校,自然也更愿意回大汉,已经是有成例的,有安西军履历的,只要返回国内,升职是必然的,区别只在升几级。

再比如火炮部队,安西是这项新武器、新兵种最主要的实战试验场,这些年已经轮换两次,至今仍有两千人的火炮军在安西服役,就分驻在怛罗斯以西的几座城池。

这些人,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是迟早要回国内去的,随着枢密院对火炮重视的提高,国内对能操作火炮尤其是具备实战经验的炮兵,稀缺程度也进一步加深。能够安西留下的,恐怕只有火炮以及少量“教官”了。

以眼下安西目前的情况,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安西军或许不至于自溃,但仅靠少量愿意留在安西跟着都督府打拼的将士,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这些问题,刘旻显然是有认真考虑,营所制就是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像安东那般,将一部分将士与安西真正捆绑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项履历,一个跳板。

营所制,显然具备达到这个目的的作用。对于普通军官来说,回到大汉,或许能够升职加勋,但这个进步,注定是有限的,如无殊遇,是很难突破阶层限制的。

回大汉,只能当个中级下军官,退役的之后,或许能在乡里当个乡绅,甚至于,回归本来的身份——农民。仅靠一个战功勋位,并不能保证其社会地位永不动摇,毕竟,在大汉有战功、负勋位的人,纵没有一百万,也有五十。

但在安西则不同,若依魏王殿下的“营所制”能够推行,那每个营所的指挥使就是实实在在的“乡侯”,权力甚至要比国内那些知县、县令大,要大得多。

生杀大权这种东西,国内的那些官僚,虽然实际上拥有,但在法理上,却还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管、各种限制。但是刘旻,直接将之下放,明确地赋予诸营所。

哪怕是营所一小卒,在刘旻构想中,也具备身份特权,在安西从法理上凌驾土著及各部族,甚至于自由民之上,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特权可以世袭,只要香火不绝,在营所体系下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将长享此特权。

这样的差距,是不可以量计的,只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都不可能不动心的,其中的诱惑,哪怕远离中原,扎根安西,又有何妨?阶层跃升,从来是难如登天的,但在安西军中,就可以轻松做到,这是来自魏王殿下的恩赐,也仅赋予安西将士。

一旦成行,还可籍此吸引更多的汉人来,尤其是这些官兵的家人族人,亲属来了,那这些官兵可就彻底绑在安西这艘船上了。

吸引军属西来,一直都是都督府在努力做的,但过去十年,成效并不显著,如果只是区区一些土地草场,诱惑力远远不够。

现在不一样了,足够的权力,利益,带来足够诱惑力,也能充分发挥官民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帮安西转移人口,哪怕只留下两万安西将士,最终也能给安西带来十万以上的国民!

对于勤政殿的安西高级将领们而言,短时间内并不能想明白此制的所有好处,但仅凭意识,就能感受到其巨大驱动力,一旦为下边的安西将士所知,其轰动效应必然是客观的。

这个制度,显然是能够让安西快速崛起、壮大,一旦改制成功,安西的局势能迅速稳定下来,对于这片土地的掌控力也能空前提升,当然,这是针对整个安西集体而言。

而于安西内部而言,集权属性要大大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被弱化,但这是未来的事情,现在亟需考虑的,是如何立足,发展,并且壮大。

同时,这么一批“营所贵族”,其斗志也不可能长久保持,绝对的特权,导致绝对的腐败,时间一长,也很可能堕落下去。但是,世上又有什么制度是能让特权阶级永远保鲜的呢?所以,这一点,根本无需顾虑。

这安东是截然不同的,安东也曾有长时间的分权放纵,但在分权之后,还有一个收权的动作,从封国伊始,便重新走向集权。

两者之间路子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不同社会环境与形势造成的差异,而可以想见的是,未来的安西,也很难像安东那边重新把权集中起来,除非,再来一场大变革!

不过,就目前刘旻的解释,还是不够的,至少对这些高级将领来说,不够。营所针对的,只是普通的中下级军官,对普通人诱惑力很强,但对他们,则未必然。

于是,刘旻又紧跟着表示,营所只是一个基准,作为政治、军事、经济管理的基本单位。在营所以上设厢所,厢所以上设军所,其管理模式与职权与营所一脉而贯。

营所、厢所数量不定,军所则固定,暂时围绕着碎叶、郭城、怛罗斯、杨城四座城市,设四大军所。而军所与厢所,就是刘旻拿来收买高级将领的。

当然,除了军所都指挥使,都督府不能随意罢免之外,对于下属厢所、营所,都督府拥有最终任免决策之权。

营所的规模,是按照当前安西军编制状况来的。同国内一样,营也是安西军独立作战的基本单位,但在编制上,已然有所变化,六个步兵队,一个马队,一队弓箭手,再加上营卫、斥候、传令、辎重、伙夫,一个营按照正编已有近六百人。

安西都督府如今下辖三万余人,全部留下是不现实的,以两万人作为目标,刘旻计划先期置三十三个营所,分属厢所。在进行对ysl教的四大改造之前,安西军先行按此编制重新调整,等待牛鬼蛇神被扫平之后,便正式启动营所制。

当然,刘旻的新制还是不够完善,至少,营所之下,如何设置,上下关系,产出分配,还没有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但是,大方面一旦定下,那后续就只是内部调整了,有足够的协调空间。

不得不说,刘旻提出的“营所制”,就是在安西打造出一批新式军功贵族。

但是,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营所官兵的,来满足这些新式贵族。仅靠都督府是不够的,剥削西迁移民,吃相难看不说,还是掘根的做法,绝不可取。

因此,能够给这种分封式营所制推行提供基础的,给营所官兵提供养分的,只有当地的土著。

但是,要满足两万营所兵,以当前安西的遗民土著,是远远不能满足的,一百万都不够,两百万也勉强,若再加上还有分出一部分给都督府、官僚、国民乃至是投诚的贵族、部族首领,那就还需更多的生产人口(农奴)。

那么,人口从哪里来,向东掠夺大汉,这种数祖忘典的事可做不得,至少当前是不可能的,如此,就只剩下西方一途了。

因此,刘旻的营所制,不只是一个为立足安西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它同时还具备高度的扩张性,在它达到安西的扩张极限之前,将吞噬一切够得着的资源,土地、财富、人口……

这也将是一头更加强悍,更加危险的战争巨兽,在其堕落之前,能够爆发出来的能量,也将摧毁一切阻碍。

前提是,能够顺利推行,在此事上,阻力只可能来自两方。一方是内部那些意识形态更忠心于国内的将帅,但巨大的利益足以收买大多数人,少量的反对意见,不构成实际威胁。

二则是朝廷那边作何想法,毕竟,至今安西都督府依旧是大汉朝廷军政体系下的一员,这种逾制乱法的变革,没有朝廷的首肯,贸然为之,是要担巨大政治风险的。

若是外臣,怕就得被攻讦个居心叵测,被拿下问罪了。但,主导此事的是魏王刘旻,还刻意拉上一干高级将帅与刘昉、向德明这样的王公背书。

而刘旻还有话说,若不是朝廷断了支援,安西又何需寻求自助……

第472章 一山岂能容三虎

会议结束,难说安西的高级将领们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离开的,刘旻却是一脸释然地回到自己的办公房内,并且邀请温国公向德明前来小叙。

“多些温公相助!”请向德明落座,刘旻郑重地朝其拜谢道。

见其如此姿态,向德明也不可能端着,赶忙起身扶住刘旻,然后正色道:“殿下不必拘礼,这只是老夫应尽之义!”

事实上,今日会议,若没有向德明的帮衬,刘旻也难以从头到尾把节奏掌控住。

因此,刘旻也以一种真诚的语气说道:“这十余年来,若无温公鼎力相助,绝无西征之硕果,也无今日之安西!”

与那些西征英雄、功勋大将相比,向德明自然没有什么赫赫战功,但作为整个安西的大管家,协调着所有军队后勤军需的供应,绝对的位高权重。

当然,即便没有多年掌权积攒的威望,也不可能有人敢小觑向德明,尤其在他已经承袭向训温国公爵位的情况下,这是放在大汉,都排得上号的特权象征,何况区区安西!

与刘旻之间,十数年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另一方面,知天命之年的向德明比刘旻大了十好几岁,对待他多少有些看待晚辈的意识,这些年,也一直是尽心辅弼,对刘旻决策只要认可,都是不留余地支持。这一次的“营所制”改革提议,向德明当然也提供了支持。

“殿下不必客气!“看着刘旻那张沉凝的面孔,向德明悠悠叹息一声,停顿了下,道:“殿下,此制一旦施行,安西也无其他退路可言了!朝廷那边,必然免不了一场风波,安西今后,只能真正依靠自己了!”

“我明白!”刘旻点了点头,面上不待丝毫犹疑:“也做好了面对一切挑战的准备!”

“安西总不能永远像个吃奶的婴孩,指望朝廷一直供养!”说着,刘旻嘴角一咧嘴,开了个小玩笑。

但向德明心里也清楚,在这张微笑的面孔下,隐藏的压力同样是巨大的。

笑容微微敛起,刘旻的神情肃穆,以一种坚定的语气说道:“十余年将士浴血之功,绝不能辜负!我不想安西得而复失,在三五十年甚至更短时间之后,便再度为那些大食人夺去,西面诸敌的难缠,我们都是见识过的,我绝非危言耸听!

要想巩固开拓的成果,就必须留住人,不论是将士,还是平民,只有国内的移民才是我们永远的依靠!

安西不比安东,这里水土地理虽然堪称优良,但距离中原实在太远了,远到难以掌控,仅此一点,就永远比不上安东!

我们还有大食、msl这些强敌窥伺,我们对人口需求,要比安东更饥渴,更迫切!

要留住人,也就必须得拿出更多的,更值得人留下的东西来!”

话虽如此……看着刘旻尽抒胸意的模样,向德明心情也难免有些沉重,安西这片浸润了大汉军民鲜血的土地,如非亲历,恐怕都难以理解其中的沉重。

向德明看到了,同时这里也是他为之奋斗了十余年的地方,可以说,他政治生涯中最美好的年华都投资在安西了,自然也有守护之心。否则,他也未必会支持刘旻这过分“离经叛道”的营所改革。

沉吟少许,向德明也郑重地说道:“老夫必然全力辅助殿下,完成此次变革!”

“多谢!”刘旻朝向德明再拜,坚毅的目光中竟露出少许不舍。

事实上,向德明在安西的日子不多了,这点二人心里都清楚。事实上,从两年前向训去世后,向德明回朝的日子就已经提上了日程。作为温国公,乾祐二十四臣之后,向德明也不可能永远待在安西这片土地上。

不舍,那是必然的,但是,刘旻也不会开口挽留,没有必要。向德明就是那种属于,刘旻再怎么改革,都不可能留下的人,因为他给不了更多的东西了。

且不提其他,仅看安西目前的体量,就难以留住那些出身高贵的顶级人才。

而安西的这次大改造后,甚至等不到彻底完成,向德明也该踏上回京的旅途。在洛阳,还有许多更好的前途等着他。对此,二人已经算是很有默契了。

当然,刘旻也抱有祝愿,不只是忘年深交的缘故,哪怕从利益的角度,今后若有向德明在朝中援应,对安西也只有好处。

“殿下!”想了想,向德明又以一种提醒的口吻,对刘旻道:“安西要完成两桩变革,依当前的实力,足以完成,但朝廷那边,也不能毫无顾忌。除了向朝廷上表陈情,阐释道理,安西这边,赵王殿下那边,还需设法!若能获得赵王殿下的支持,那么此事必成!”

听向德明提到刘昉,刘旻两眼中流露出少许微澜,但这抹异样被他迅速掩饰住了。

面上很是平和地应道:“我已经命人备酒宴,今夜要四哥与十三弟一叙!”

“既然殿下有所准备,老夫就不再多嘴了!”见状,向德明拱手道。

……

另一边,赵王刘昉与凉公刘晔离开都督府,并辔而行,二人神色各异,只不过一个沉凝,一个丰富。

看着始终作深沉状的刘昉,还是刘晔年轻,忍不住道:“四哥,你说说看,六哥究竟想做什么?清理ysl那些邪教也就罢了,还要搞什么‘营所制’,真是不知所谓!”

刘晔的情绪,可谓明显了,刘昉闻言,淡淡道:“十三弟既然有看法,为何适才不提!”

刘晔当即道:“这等会议,我也只不过一看客,过程被六哥和向德明牢牢把控,岂有我插嘴的余地?何况,四哥都没发话,我又岂能僭越!”

这话听得刘昉直皱眉,正欲教训两句,便又听刘晔道:“我看六哥就是想收买人心!四哥,爹派你到安西来,是为封国准备的,这安西,也有我们兄弟一份!

如今,安西权柄,尽操于六哥之手,不肯松懈半分,四哥你竟能忍?

在家你有兄弟之长,在军你是战功赫赫的赵王,不论是能力、资历、威望,都远胜六哥,你怎会屈就于六哥之下……”

听完刘晔这番话,心情本就不佳的刘昉忍不住了,扭头即冲他怒斥道:“十三弟!你从哪里学来的小人行径,要挑拨兄弟关系?

安西的问题,亟待解决,正需你我兄弟、军民协力同心,共度时艰!

你若有更好的办法,就当着众人的面提出来,在背后暗语伤人,谈何英雄!”

刘昉如此反应,刘晔是怎么也想不到的,以他的观察,刘昉不可能对刘旻没意见的。

不过,刘晔也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被这么斥责一顿,也难免羞怒,愤忿道:“我只是实话实说,为四哥不平,若四哥觉得我多嘴,再不提就是!”

说着,刘晔便带着两名亲卫拍马而去,留下表情怅然的刘昉……

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

看得出来,凉国公刘晔对于安西当前的军政格局以及自身所处地位,是很不满的。早年的刘晔,不管做出什么决定,其目标是为了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但是这种心态,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大概就是从刘皇帝的分封计划正式启动,刘晔把母亲秦湘妃接着二赴安西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