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02章

作者:芈黍离

或许是从小培养得到,经历过丰富的磨砺,刘皇帝这几个年长的儿子,性格上或有不同,但都具备一些相似的特质。

那就是忍得寂寞,受得艰苦,办事也都不惜力,有决心,有毅力,人人如龙,这已经在朝野之中形成了共识。并不是吹捧,而是十几二十年的表现,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兄弟俩对面而坐,饮着热茶,刘旸注意到刘煦鬓脚染上的少许白色,心头不免触动,温言道:“安东恶劣,大哥又坚持朴素,还需保重身体啊!”

这么多年了,兄弟俩的关系,已经完全不能用亲密来形容了,有些芥蒂一旦形成了,就再难消除了。不过,相处之时,倒也能维持着基本的体面,甚至是坦诚,只是这种坦诚,用在兄弟之间,难免带有几分疏离的意思。

不过,此时听刘旸这么说,刘煦倒也不认为刘旸是虚情假意,他也知道太子的性情,如今,兄弟俩之间同样也不需要太多虚伪。

刘煦下意识地抬手抚了抚自己的鬓脚,露出点笑容,冲刘旸道:“治安东固然辛苦,但终究只安东一隅之地,太子监国理政,却要顾及天下,为亿兆苍生劳神伤体,你才当多多保重啊!”

刘旸脸色平静,轻叹一声:“爹以万钧重担加身,我能做的不多,只能竭尽全力,不负所托,如此而已!”

这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见刘旸这副坦荡从容的模样,刘煦有刹那的愣神,他这还是头一次见刘旸宣示主权,还是以如此平静、如此理所应当的语气。

一股莫名的苦涩,悄然袭上心头,刘煦迅速地压制住这股情绪,与刘旸对视了下,有些言不由衷地叹道:“爹看人一向很准,所托是人啊!”

不咸不淡寒暄两句,沉默几许,刘旸打起精神,以一种轻松的语气道:“大哥,安东这些年的发展,甚是喜人,我在东京听了,也分外欣喜。东北之固,也得益于大哥安东之功啊!”

闻言,刘煦摇了摇头,道:“安东的情形就摆在那里,纵使我苦心孤诣,终有上限,还需朝廷支持,否则,别说有进一步的发展,过去一切努力,能否守住都成问题!”

听刘煦这么说,刘旸眉头略微蹙了下,啜了口茶,道:“难道安东的情况,另有隐情?”

刘旸话里有试探之意,刘煦也摆出一副坦荡的模样,悠悠说道:“穷十年之力,开拓安东,固然有所建树成就,然而,时至今日,已不免陷入瓶颈。

境内的蛮夷土著,经过不懈清理,虽已经基本控制住,但始终未能根治,骚扰袭击,始终不绝。北部室韦,也不断南下,尤其是近几年,更是迁徙到那河流域,屡起冲突,都督府也派军驱逐,但并未能将之赶到岭北……”

听刘煦的叙述,就仿佛眼下的安东形势很困难一般,当然,这些问题固然存在,但情节轻重与否,却值得思量了。

而刘旸自然不会全信,他也有自己的判断,至少,他相信刘煦的能力,以刘煦的手腕,岂能为区区蛮夷所制,说这些,不过是另有目的罢了。

想了想,刘旸道:“大哥在安东,实在不易啊!不过这两年,大汉多事,纷扰不断,六弟在西征,榆林在平叛,想要兼顾全局,也实有里不能及之处,我也时有力不从心之感。安东之事,还需大哥辛苦了!”

听刘旸这么说,刘煦笑出了声,甚至笑得有些灿烂,摆摆手道:“保土戍疆,既是职责,也是使命。我此番回京,倒不是向朝廷求援,朝廷也有自己的困难与麻烦,我明白。不过,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还是得厚颜向朝廷请求……”

刘旸注视着刘煦,心中暗自琢磨了下,脸上不动声色,道:“大哥直言无妨,力所能及之处,我必然尽力推动!”

刘旸这话好像应承了,又好像没有。刘煦闻言,也不在藏着掖着,缓缓道:“安东最大的缺陷,还在于地广人稀,这些年,吸引人口,也始终是坚持在做的。

不过,到如今,效果也越发不明显,到如今,整个安东治下,汉民人口,也不足四十万。至于那些归化的蛮夷,我也并不信任,榆林之乱,足以警惕。

因此,我的请求,还在人口上,希望朝廷能量情施以援手!”

刘旸若有所思地看着刘煦,心中也默默思量着。刘煦则自顾自地说道:“安东虽然偏僻苦寒,然不论是耕地还牧场,都有大量未开辟的地方,只是欠缺开发的劳力罢了。

过去的移民政策,这十年下来,也越发不足了,对内地百姓的吸引也在不断下降。我听说榆林叛乱,关内接收了大量南逃的难民,朝廷打算将他们转移到安西安置……”

听到这儿,刘旸顿时了然,心中也有了底,轻笑道:“看来大哥是看上那些榆林难民了?”

“不错!”刘煦颔首:“比起内地的移民,这些边民,才是更符合安东要求的人,他们有开疆垦殖的经验,也更能吃苦,经过榆林之乱,对于迁徙也不会有更多抵触,安东方面,也会全力安置他们。

我的要求也不高,两三万人可以,四五万人也不嫌多……”

刘煦讲完,刘旸顿时摇头道:“到目前为止,根据关内道的上报,前后所收容的难民,也不过五万余人,大哥要是把他们全部接收了,只怕六弟那边也不好交代了。”

“那就一半!”刘煦当即道,一副我已经妥协的模样。

刘旸想了想,迎着刘煦的目光,还是点头道:“大哥既然开了口,自无不允,此事就这么定了,我会差人安排的。安东这边,也可差人,前往关内,组织迁徙!”

这件事,刘旸本就有决策权,他既然拍板了,问题显然就不大了。

得到刘旸应承,刘煦再度露出了笑容,拱手道:“多谢!”

刘旸摆摆手,叹道:“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安东稳了,东北方能安定!”

“还有一事!”刘煦又道:“爹说过,要想富,先修路,东北的道路条件十分恶劣,我有意从安东修建一条连通辽东的直道,加强内外联系与交流!”

对此,刘旸又沉吟了下:“这是好事,只是朝廷财政方面怕是难以协调……”

刘煦道:“人财力方面,安东可以分担一半,只是需要朝廷政策,需要辽东方面的配合!”

显然,对此事,刘煦心中怕是主意早定。刘旸稍微犹豫片刻,还是点头:“此事,我会让财政司与工部商议一番,尽快给大哥一个答复。”

“那我就静候佳音了!”虽然没有让刘旸直接拍板决定,刘煦还是笑应道。他心里也清楚,筑路修桥之事,对东北,对国家,都有利处,他也提出主动分担压力,刘旸若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拒绝了,那在刘皇帝那里就未必是什么结果了。

第199章 叛贼虽败,封锁继续

“大哥久在安东,爹也时时挂念,多有提及,此番回京,便多逗留一些时日,多陪陪他老人家!”刘旸一副大方的姿态,冲刘煦道。

大概是事情谈妥的缘故,刘煦心情显然极佳,闻言颔首,轻松道:“此番回朝,除了榆林难民之事,也为一些家事。

安东那边,一切已然走上正轨,不需我时时盯着,多待一些时日也无妨,待嘉庆节过后,再行返回。另一事,便是文渊的婚事了,也该给他选个良配!”

听刘煦提及此,刘旸有些意外,旋即反应过来,不免感慨:“这一晃,文渊也快弱冠之年,谈及婚嫁了。这几年,东京都曾传扬过文渊的名声,少年英雄啊,听说曾亲自领兵镇压东海女真,斩获上千!”

刘煦轻轻摇头,但嘴角明显带着少许笑意,谦虚道:“战果是真的,只不过领军指挥的乃是侯仁矩,仅仅从军罢了,这些传言呀,以讹传讹,当不得真,否则让侯仁将军知道了,心里如何能够痛快……”

显然,刘煦这话,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侯仁矩如今也算是东北宿将,地位不断抬升,但也不敢得罪秦王,与刘文渊这个皇长孙争功争名,再者,也早就得了实惠了。据传,安守忠若卸任,侯仁矩便会接替其掌安东戍卒。

刘旸笑了笑,问:“可有中意人家?”

刘煦顿了下,道:“听闻海宁侯刘光义家的小女才貌俱佳,品性纯良,可为良缘。只是,不知本人如何,也不知海宁侯家是否愿意出嫁,此事以我思量,还得求到坤明殿,让娘娘费些心了!”

刘旸点头:“这是喜事,想来娘娘也乐意之至,这可是皇室长孙成婚,当操办得隆重些。”

刘煦仍旧摇头:“如今国家不甚安宁,朝廷提倡节俭,还是不适合大操大办,礼节至即可!”

兄弟俩又聊了几句,刘煦主动告辞,毕竟太子国事繁忙,他也不好占据太多时间。不过,在刘煦离开之后,刘旸嘴角的笑意不再矜持地挂着,逐渐消失,面上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索。

对于自己这个大哥,要说一点都不忌惮,那就完全是在骗自己,但是,每一次会面,刘煦给刘旸的感觉都在变化。如今,刘煦看起来已有释然放下之态,那等轻松从容,言行举止,很难装出来,但同样的,刘旸这心头的异样感,也不可遏止地增加了。

“殿下!”慕容德丰的声音把刘旸从深沉的思绪中拽了回来。

抬眼之间慕容德丰正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案前,手上拿着一道奏章,稳住心神,刘旸问道:“陛下有何示谕?”

慕容德丰应道:“陛下有谕,榆林最新消息,平叛战果,可着宣慰司公告宣扬,至于榆林,暂且维持当前局势,行营奏报,一概同意,对西北平叛的支持,不能减少!”

刘旸接过手谕看了看,放下,沉默几许,叹道:“就照陛下谕旨办理吧!”

慕容德丰颔首,看了太子一眼,有些郑重道:“殿下,陛下还有一言,榆林平叛,袁、李二贼虽先后落败,但平叛只完成了一半,不能半途而废!”

这话里自然有提醒的意味,看着慕容德丰,刘旸轻笑两声,道:“我明白!”

由于去岁冬的两场剿贼战役,官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对此,东京这边的朝廷上层,自然免不了喜悦,就是刘皇帝也在新年贺词中对赵王刘昉的工作予以夸奖肯定。

但同样,免不了杂声,尤其是财政司的大臣,便起心思。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既然榆林大乱已定,剩下的小乱,不足为虑,朝廷也当因时制宜,及时调整。

说到底,还是舍不得那大股的钱粮资源,无穷无尽地投向西北。过去的几个月,为榆林平叛,朝廷可是花钱如流水。

到如今,枢密院的平叛计划已然完全铺开了,别的不提,就那十几万军队,人吃马嚼,每日的消耗都是海量,再加上难民问题,也是大包大揽。

西北那边,交通条件恶劣,尤其在关内的北部高原上,沟壑纵横,虽然过去修建了几条主路,但都十分原始,运输承载能力有限。

而大部分兵员、粮械的输送,都是在冬季里完成的,严酷的气候,更加剧了损耗,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耗浪费也极其严重。

在朝廷大规模的封锁平叛政策下,其背后最主要的支撑,就在于各项军需物资,没有充足的保障,也就无法执行下去。

仅仅是一个冬季,那巨大的开支,已经让朝廷这边感到肉痛了,尤其主管财政的王著、沈义伦这些大臣了。

此前,平叛是政治正确,没人敢反对,咬着牙也要坚持。而刘昉那边,也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与支持,两场与叛军的决战,直接打垮了袁、李二叛,榆林的形势,肉眼可见地转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榆林平叛适当的调整,在很多人看来,是势在必行了,再不济,削减一下榆林兵力,减轻压力,并非不可成行。有些人,甚至直接考虑起善后事宜,在这方面,过去朝廷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当然,除了财政方面的压力,还有一些大臣,更加在意榆林叛乱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关内道的民生状况,越发恶劣,不得不防。

这些声音汇聚到一起,还是比较响亮的,而是都是有的放矢,为国为民。对此,刘旸心中也有所权衡,不过虽与大臣们廷议商讨过,并没有贸然表态,而是收集意见,上报给刘皇帝,听从圣断。

在此事上,下面人再积极,闹腾得再厉害,刘皇帝那里通不过,都是白搭。如今,答复来了,刘旸表现倒也还算平静,或者说他早有预料。

“这场榆林之乱,即便平定了,朝廷损耗怕是也超乎想象!”刘旸轻叹一声。

慕容德丰默然,想了想,道:“赵王殿下的奏报,既然说三到六月,可彻底平定榆林,解决西北之患,臣以为,可相信其的判断。”

“四弟的判断,我自然相信!”刘旸很干脆地点点头,随后苦笑道:“朝中臣工,只能尽量安抚了!”

当然,这也是如今刘旸最主要的职责,和协群僚,共治国家。

“殿下明鉴!”

“适才臣在殿外见到了秦王殿下!”本欲告退,慕容德丰踌躇几许,还是忍不住开口道。

一听这话,刘旸便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平和地道:“我们兄弟之间,叙叙话罢了!”

然而,叙话何必要到政事堂中来?就好像听到了慕容德丰心声一般,刘旸道:“安东缺人,秦王希望朝廷能把榆林难民,迁徙一部分到安东,定边屯垦,我已经同意了!”

闻言,慕容德丰反应过来,沉吟了下,有些言不由衷地道:“秦王殿下为安东发展,真是呕心沥血,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啊!”

就好像没有听懂慕容德丰的暗示一般,刘旸扬扬手,道:“此事于国有利,当为必为!”

慕容德丰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慕容德丰告退,刘旸又沉思几许,冲贴身内侍王约道:“去请赵相来!”

“是!”

这个赵相,指的自然是赵匡义了。很快,赵匡义求见,刘旸也毫不啰嗦,语气严厉地道:“榆林乱事已然控制住,那边局势暂时不必朝廷忧心,但关内这数月以来的乱象,该进行整顿了!”

此言一出,赵匡义当即明白刘旸的心思了,显然,还记挂着关内那些不和谐的现象,不过,对于这些,赵匡义也同样看不惯,盘算了下,也觉可以动手了,拱手道:“关内的禁制,确实可以适当放宽,那些乱象,也理当整顿!”

见赵匡义表态,刘旸露出了笑容:“此事,可由赵相牵头操办!”

“是!”

第200章 见微知著

和煦的春光笼罩在东京街头,春风中尚带有丝丝寒意,洁白的柳絮四处飘飞,撩拨着行人的鼻腔,街市间不时发出几声爽快的喷嚏声。

气候回暖,万物复苏,上一个严酷的寒冬似乎正在不断远去,东京城内的活力,也重新爆发出来。街道之上,人流如潮,一派热闹的景象。

长杆支起的幌子在微风中摇动,起一个灶台,架几张桌椅,一个东京市内最普通的食肆就搭起来了。刘旸坐在条凳上,慢条斯理地吃着炊饼,目光却始终关注着街市上的景象,川流而过的马车,挑担的货郎,抗包的苦力,沿街铺开的摊贩,游荡的吏卒,还有不时巡逻而过的巡卫。

城市之中,也是有阶级之分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京城内的聚居界限也越发清晰起来,早有南贫北富、内贵外贱之分。当然,如论热闹,还得属南城,南市。城市繁荣与否,除了看那些富贵云集之地,还需看这些小民黔首的生活。

“阿嚏!”

脆响吸引了刘旸的注意,低头一看,只见二子刘文济一手掌着粥碗,一手拿着汤匙,正不知所措,小脸上沾着水饭,见这场景,刘旸哪里不知怎么回事。

脸上露出点温和的笑容,刘旸掏出一方手帕,递给他:“自己把脸擦干净!”

“嗯!”刘文济乖巧地应道。

看着少了一半的粥碗,刘旸问:“吃饱了吗?”

“饱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