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09章

作者:芈黍离

“爹!我回来了!”

不远处传来一声兴奋的呼唤,回头看,却是大公主刘葭,正赶着一辆空置的马车,缓缓而来。马,是随来的御马,刘葭呢,则是专门将割好的麦子,运去打晒。

“爹,快帮忙,还要再送呢!”近前,勒马停下,刘葭一跃而下,冲刘皇帝道。

“我家这大娘子,支使起他爹来,倒是一点不客气!”刘皇帝冲李少游一笑。

李少游自然是陪着笑,同时心中对大公主暗暗点赞,她算是转移了刘皇帝的注意力,稍解他窘迫。

很快,刘皇帝也开始干活了,体力活,搬麦子……

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

武清港,距离兴建落成的时间还不算长,但毫无疑问,在天下一统之后,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也是南北海运经济交流的一个重要起终点。

到八月上旬,即便不疾不徐的,经过前后近四十日的路程,刘皇帝御驾也抵达这个大汉如今北方最重要的港口。

此港地处渤海湾西端,也是燕山道的海上门户,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也日趋繁荣,南来北往的商旅,带来了大量的财货,是各国、各地、各族商人交流的重要平台,海运的蓬勃兴起也催生其繁荣。而此港,也起到了辐射华北乃至山阳、东北的作用。

眼下,由于战争的缘故,民间的经济往来,受到了严重的抑制,但并不影响武清港的热闹。这里如今可是东路北伐军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尤其在锦州之战结束,汉军全面挺进辽东,彻底打通水运通道之后,武清港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

进入七月之后,陆上军需转运逐渐减少,几乎停罢,辽东大军的供给,开始全面转为海运。为方便转运,行营那边还调动了大量人力建材,在辽东湾内紧急抢修出了一座港口,毕竟有些大海船,是不适合入辽河通行的。

而武清港,就同渤海湾东端的登莱一般,作为北伐大军的后勤基地存在。来自燕山、河北的各项军需物资,源源不断输抵武清港口,而后装船,运往辽东,支持对辽战事。

说起来,比起前线真刀真枪、轰轰烈烈的厮杀战斗,刘皇帝始终认为,这后勤补给的调度转运,才是最困难的。最为繁琐,涉及到的人船车马,搞不好就是一团乱麻,而供馈几十万大军远征,后勤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幸,这么多年下来,大汉的转运系统相对成熟,以水陆交通为基础,也培养出了大量得力的执行官吏,方才保障着那庞大的转运需求。

不得力也不行,逢北伐大业,上上下下都被逼得紧紧的,有敢怠慢的,是要掉脑袋的。在刘皇帝北巡的这段时间,东路水陆转运属下,就爆出了二十余件贪腐、懈怠、迟误的情况,而负责的人,也根据情节轻重,或杀头、或降职、或免官、或流放。

在这种大系统的工程中,只要想挖,就没有挖不出问题的,当然,刘皇帝的目的,也不是针对这些蝇营狗苟的贪墨小吏。

杀鸡儆猴这一套,刘皇帝玩得很熟练了,见起到了效果,也就叫停了,没有再扩大化,否则过犹不及,对大军转运供馈起到的就不一定是积极作用。

另外一方面,能够保证这一切稳定运转,还得益于两名干练的人才,军前的韩徽,军后的张美。这二人,都是实干的能臣,履历扎实,经验丰富,尤其是张美,每任后勤事,军需供馈,从无短缺疏漏,这其中体现的就是出众的统筹调度能力。

张美其人,已年过五旬,在朝中的诸多派系中,不那么显眼张扬。最早是受已故豫国公王章的提拔,从地方小吏调任三司,等王章退后,又受到汲国公薛居正的重用,近二十年下来,在大汉于西部用兵的过程中,始终管理着后勤工作,尤其在平蜀的过程中,所立功劳,使其积功跃升。

先负责川蜀地区的财政改革以及经济恢复,后调任三司主管盐铁,财政司成立后,又成为副使,可谓位高权重。

虽然不能算是刘皇帝的心腹之臣,但对其才干,也是十分认同肯定的。张美本人私德有亏,但不失大节,有些弹劾或者中伤的情况,刘皇帝也都是大方略过,都是因为他能够忠实高效地完成朝廷交付的任务,不负所托。

于是,此番北伐,刘皇帝再度用张美,全权负责东路北伐大军的后勤转运调度,足见信任。

至于韩徽,这就属于刘皇帝中意的青俊了,又是韩通的儿子,如今才三十七岁,在仕途上,已经走在了很多同辈人的前头。

进士出身,有部司经验,有州县履历,参与过第一次北伐,并表现突出,临危不乱,处置有方,立下功勋。此番又在北伐军中,并且是直接负责行营供给的专使,平坦开阔的官途几乎冒着金光迎接他。

就像在大名府时,到了武清港,韩徽也亲自前来,陪着刘皇帝视察。当然,韩徽不是为了专门迎合刘皇帝,而是正好在港内安排协调事务。

如今辽东的战事虽然如火如荼的,但前期的调运已然十分充分了,足以支撑到冬季,军前倒也不需要他时时刻刻盯着,并且,为冬季作战的耗用准备,才是如今的工作重心。

武清港内的壹号码头上,刘皇帝迎风而立,面对着繁华而庞大的海港,感受着西南风的催赶,心中有种说不出的自豪与惊讶。

东临东海,他经历过,但是,面对想武清港这样规模庞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海港,这还是第一次。

虽然脚下踏着的难以明确是后世天津港哪处,但刘皇帝嘴里还是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天津……”

望着停靠在码头上的那十几艘庞大的三桅海船,其中一艘,已然开始起锚,准备出港航行,那逐渐升起的风帆,让刘皇帝感觉,自己仿佛已经开启了属于大汉帝国的航海时代……

那种推动历史进程的自豪与自得情绪在心胸之中脚趾缠绕,嘴角也不由泛起笑意。

韩徽就跟在刘皇帝身边,年纪越大,驼背也就越明显,不过大汉上下,已经很少有人还敢拿他身体上的缺陷来议论嘲讽了,权势地位是最好的化妆品。

韩徽当然难以体会刘皇帝心中翻腾的想法与感触,听到天津二字,主动道:“陛下,武清港因属武清县所辖,因而得名,对此,地方上也不乏异议。燕地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因而有人提议港口命名析津港。陛下口衔天宪,驾临此津,天津之名,却恰得其宜!”

听其言,刘皇帝呵呵一笑,摆摆手:“朕倒无意更其名,时下最重要的,不在此港的名字,而在于它能发挥的作用!”

“作为辽东大军的供馈枢纽,能够承担起转运任务,这才是关键所在!”刘皇帝道:“朕不只一次说过,打仗打得是国力,拼的是军械钱粮,数十万大军在辽东,这后勤更是重要。将帅们在前线奋战,你韩徽统筹调度,以补军需,也是在打仗,攻坚克难,责任可不下于行营将帅们!”

“臣明白!也一直谨记陛下教诲,不敢怠慢!”韩徽后退一步,拱手郑重道。

刘皇帝又打量了他两眼,不到四十岁,但老态与自己都差不了多少了,可见数月来,是何等的奔波忙碌,劳心劳力。

“看你面露疲态,还需注意身体啊!”刘皇帝抬手搀正韩徽。

对于皇帝的亲近,韩徽脸上绽开了笑容,神情依旧恭敬:“多谢陛下关怀!”

“等北伐战事结束,朕觉得,你可以更进一步,再多担些职责,再到地方当当父母官!”刘皇帝这么说道。

闻言,韩徽微愣,随即表示感谢,显然,刘皇帝这是又要提拔他了,并且,以他如今的职位,再进一步,一道主官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哪怕在地方上待个十年,再归朝廷,或许就是拜相之时了,未来可期啊!不过,注意到刘皇帝目光所向,那是辽东方向,韩徽心中也不由打鼓,如果是那边,这差事可就不那么好当了……

“这些海船,能够装载多少货物?”刘皇帝的注意力又转向壹号码头上停靠着的大船。

“回陛下,这些都是近些年,由苏、扬船厂承造新型海船,名为海马,专为物料运输,满载可一次输送五千石粮食!”韩徽介绍道。

“五千石……真大啊!”

刘皇帝默默算了下,得有个三四百吨吧……

第257章 龙舟

武清港,还是那一副忙碌的景象,装载着各类物资的大小海船在引导船的指引下进出港内。一艘如山岳一般的巨舟,自海外驶来,带有一种无可匹敌的气势,破浪而来。

宽大的船身,耸峙的桅帆,飞扬的龙旗,毫无疑问,这就是专门为刘皇帝打造的龙舟了,这座庞然大物,几乎就是一座移动的宫殿。

龙舟过处,相形见绌,原本那些巨大的运输海船都显得那般渺小,而护卫的汉军舰船都是隔得远远地守护着。

这座海上宫殿的建造,刘皇帝是知道的,但这也是他头一次见到实物,并且,再度被震撼到了。

当然,为这艘龙舟,当初在朝中还是引起了一番争议的,因为造价太过昂贵,最优秀的设计人才,最熟练的工匠,以及最上乘的用料。

前前后后,财政司足足划拨了六百万贯钱用于对龙舟的建造,这还是在帝国体制中,各种人物力成本已经大大压缩了的情况下。

无用之物,靡费过甚,这是给龙舟贴的标签,不过,刘皇帝动了心思,想要建造一艘集中大汉造船技术精华的巨舰来。同时,这艘龙舟,隐约也是刘皇帝权威的一种体现,这是天子才能乘坐的舰船。

最初的计划,还是建造两艘,一艘给刘皇帝作为“龙宫”,一艘给皇后作为“凤殿”。不过,后来大符得知造价之昂贵靡费,主动进言不建“凤殿”,只是聪明的大符在刘皇帝心意已决的情况下没有似那些谏臣一般劝阻,以夫妻一体同乘龙舟为理由,建一艘就足够了。结果嘛,自然替朝廷省下了一大笔的费用。

即便如此,刘皇帝心里也是有些不痛快的,有人拿隐晦地拿隋炀帝建龙舟的事来比喻,这很令他不满,显然,很多人都以为刘皇帝是为了享受而铺张浪费。

虽然,就刘皇帝个人而言,他是为了继续推进大汉的造船技术……有点自我催眠的意思,事实上,如果只是为了推动大汉造船工艺的提升,何必那般奢侈靡费,并且,建出来,他这一辈子能乘坐几次,说到底,更多还是座奇观摆设。

真正见识到成果时,刘皇帝心情还是不错的,壮丽重威,大概就是这种效果。甚至于,到武清后,只稍作休息巡视,便迫不及待地登船出海。

不过出海待了两日之后,即匆匆返航回港,无他原因,刘皇帝的兴奋劲儿过去了。一直以来,刘皇帝都是不那么喜欢坐船的,此前江河乘船泛舟,都有所顾虑,而况于乘龙舟破浪出海,这其中的风险,可是太大了。

码头上,宿卫严密侍立间,刘皇帝踩着梯板下船,落地之后,还忍不住在栈桥上跺了几脚,还是脚踏实地的感觉,让刘皇帝觉得舒服,安全感十足。

秦国公刘煦带着一干行在的文武在此迎驾,见到刘皇帝,一齐上前叩见。

“都免礼平身吧!”刘皇帝只是扬了扬手,算是回应。

回首,皇后大符也在侍的搀扶下登岸,刘皇帝则探出手,温柔地扶着她,关心道:“没事吧?可还安好?”

虽然龙舟破浪,如履平地,但终究在海上,心理与身体都有些压力。迎着刘皇帝关切的目光,大符略微发白的脸上流露出少许笑容,摇摇头应道:“无妨!”

刘煦一干人,见到平安返回的刘皇帝,神情明显放松不少,显然出海期间,他们可担忧着御驾的安危。

“有什么事,回行在再说!”见其状,刘皇帝吩咐道。

“是!”

而后,便与大符夫妻俩依偎着,朝码头上停驻着的銮驾走去。临走前,刘皇帝还是忍不住回头看看自己的“龙宫”,目光深邃,表情间闪过少许的异样。

“怎么了?”注意到刘皇帝有些异常的反应,大符轻声问道。

偏头看了大符一眼,刘皇帝微叹道:“大符,经此一行,我是真的有些后悔建如此一艘龙舟了!”

面对皇后脸上的诧异,刘皇帝以一种坦然的语气,缓缓说道:“实事求是地说,所造龙舟,既不能水战攻防,也不能转运粮械,只是为了满足我的虚荣心理!

何况,有过此次体验,今后只怕也不会再登之了,偌大一艘龙舟,大抵将成摆设,无用之物,倒让那些言官说准了!

我此前在宫中,提倡节俭,压缩花销,但那节约出的钱物,与此营造此舟的费用相比,又多出多少呢?

若当初以此船的建造费用,用以打造战舰、海船,用以支补军需,又能发挥出多大的实际作用呢……”

听刘皇帝这番言论,大符意外之余,欣慰之情也油然而生。靠在刘皇帝身上,含笑道:“你能有这样的体会与反思,却也不虚此行!臣工百姓们闻之,也会赞扬你圣明的!”

“刘煦!”刘皇帝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正色朝刘煦唤道。

“臣在!”刘煦赶忙应道。

“你拟一道制书,将此前因反对建造龙舟巨舰而受贬的官员,一律赦免,官复原职,另外,各赏赐些钱粮!”刘皇帝吩咐道。

“遵命!”

“走,回行在!”刘皇帝拉着皇后,脚步迈快了些,语气轻松道:“这海上生活,还是不适合我啊,太不安稳,还是路地上实在,至少无倾覆之危……”

大符与刘皇帝同行,余光扫着他的侧颊,如今的刘皇帝,确实不复当初的雄姿英发了,老态实在明显。

但是,年纪越大,那几乎根植于骨子里的固执也越发明显了。夫妻多年,大符对于刘皇帝是十分熟悉了解的,对于刘皇帝脾性的变化,也是深有感触的。刚愎狂傲,难容人反对,这一点,让大符心中是有所忧虑的。

这些年来,哪怕在很多事情上,大符都有不同的见解,但很少去强行忤逆进言了,更多的还是顺着皇帝的脾气来。

很多事情,还得靠刘皇帝自己去总结看破,旁人想要劝住,是很难的。所幸,刘皇帝脾气再变,头脑还算是清楚的,也敢于认错更张,胸襟气度还在,没有一味地维护自己的颜面。

从龙舟之事来看,刘皇帝的表现,还是让人心安的,只不过,这份心安,不知能够持续多久。

“你想什么,为何心事重重的?”銮驾内,刘皇帝侧躺着,注意到皇后的表情。

看了刘皇帝一眼,大符迟疑了下,倾身上前,将他揽在怀中,给他轻轻地揉捏着太阳穴,问:“你可曾想过,如何处置那艘龙舟?”

闻此言,刘皇帝呼吸都下意识地停顿了一下,暗自揣摩了下此问的用意,悠悠道:“建都建了,总不至于再毁了吧!”

“你既不打算用他,即便停泊于港口码头,也需花费维护修缮……”大符说道。

沉吟了下,刘皇帝忽然问道:“大符,你是不是以为,我方才的反思之言,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止于口头?”

感受着刘皇帝有些生冷的语气,皇后手中的动作停了一下,而后继续给他拿捏着,平静地道:“不敢!”

銮驾内平静了下来,空气似乎都显得沉凝了几分,过了一会儿,仿佛要睡着了的刘皇帝开口了,语气轻快:“那就找些用途,将上边无用的装饰都拆除了,拿去运兵,运粮,甚至于改造一些做战船!”

“另外,朕再下一诏,今后永不造此龙舟!”

第258章 辽河战役,高奏凯歌

武清县行在内,归来的刘皇帝在直接坐帐,接受表情轻松的臣子们奏事。

“有结果了?辽阳拿下了?”刘皇帝面带笑意,神采飞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