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468章

作者:芈黍离

听完枢密院的大体计划,在场之人,不论知情与否,都不禁感叹,这又是一场大动兵啊,仅方才所述军队,就有将近二十万了。若是再算上征召的民夫,怕也要动员南方半壁了,当然,规模上是远远比不上的北伐战争了,并且,此番所发军队,职业战兵比以往要少许多。

刘承祐呢,则魄力十足地总结了一句:“朕此番,是要一举荡平南方,江南诸势,一次解决!”

第313章 日常

至于发兵的时间,尚早,初拟在今岁秋时,还有约半年的时间,足够大汉朝廷做准备。在这点上,却也由不得刘承祐,南方气候所限,尤其是岭南,按照潘美的建议,最好在冬季发兵。

刘承祐呢,也非逆势逆时,任意而为的君主,该等还是得等的。因此,等真正开启南征之时,大汉已然休整近四年了。

“具体事项,有何疑问,所涉将帅,可详咨枢密院。尤其是回京的将军们,他们有些意见,枢密院也需多作交流,综合军情敌情,适当调整完善平南军略!”扫视一圈后,刘承祐看向枢密使李处耘。

“是!”大权在握的李处耘,在皇帝面前,姿态一向放得很低,闻令,立刻应道:“策略无恒定者,当因时势变化以制宜,臣本有事务需请教诸将军!”

点了点头,刘承祐站起身来,他这一动,一干人都紧跟着离席,见状,刘承祐对柴荣几人道:“诸卿皆奔千里还京,旅途劳顿,正需歇息,走,陪朕去琼林苑,朕好好犒劳你们一顿!”

四人正当道谢,赵延进却占了出来,道:“陛下,关于平南方略,臣有一问!”

“有什么疑问,枢密正副使皆在,问他们!”看着赵延进,刘承祐微微一笑。

赵延进却道:“陛下,臣之疑问,只怕两位枢密使也难以解答!”

“哦?”刘承祐眉毛微挑,看了看同样有些意外的李处耘、赵匡胤,扭头看着他,脸上表露浅笑,说:“你且说来!”

“敢问陛下,朝廷四路用兵,其他三路,主将明确,不知兵力最重、实力最强的江淮大军,谁人为帅?”迎着君臣齐齐投来的目光,赵延进沉声道。

听其言,刘承祐默然了,这个问题,他仍在迟疑之中,是以在枢密院的计划中有如此体现。如果李谷的身体康健,那毫无疑问,帅位无忧,但他毕竟身体欠佳,军事战争,统战灭国,是容不得这等风险的。

当然,这种情况,如果心中觉得亏欠,刘承祐大抵可以与李谷名义上是帅位,而另遣将帅掌兵,实际指挥平南。然而,于李谷而言,需要这种补偿吗?

当年的允诺,使其展其高志,率北兵平江表,最后一步却不由他来走,刘承祐怕把这老臣心头过不去。说起来,为平南战事,李谷在扬州已经待了三年多了,若是各项准备都妥当了,又差其他人去摘果子,对李谷却也有些不公了。

不过,究竟如何,也还需参考李谷本人的意见。再者,也许等到发兵之时,李谷的身体有所改善呢。当然,刘承祐心里并不乐观,风痹之症,怕的就是天冷湿寒……

赵延进这一问,有点把刘承祐问住了,不过他心思很灵敏,面色不改,轻笑道:“关于平南的主帅,朕心中早有人选,届时便知!”

随驾前往琼林苑的路上,潘美向曹彬道着喜:“恭喜曹将军,独领一军,大展身手,乃酬英雄抱负之时啊!”

二者并辔而行,偏头看着笑眯眯俨然心情不错的潘美,曹彬也稍微笑了笑,一副淡泊的样子,道:“比起将军独灭一国,在下自愧不如啊!”

闻言,潘美嘴角的笑容又上扬了几分。可以说,在平南的战事上,潘美胜过了曹彬。两位名将在湖南的时日中,是不免有所比较的,曹彬虽然为人谦慎,但不代表懦弱,在行事上,在战场上,都有与潘美一争高下的表现。从十二年的汉粤战争,就可以看出了,当初曹彬移师夺取连州,就是在得知潘美取下桂州之后的决定。

因此,在平粤将帅的人选上,刘承祐选择将二人拆开,以潘美为主略粤国。而相较于潘美灭粤,曹彬被委任为上游主将,也是大用,但终究只是一路偏师,配合助攻江南,在江淮行营的节制之下,在用兵的自由度上,当然无法和潘美相比。

这也是曹彬如是说的原因,潘美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开怀。并且,从二者的语气中,可以听出,江南苟延残喘的诸国,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个战功了……

“郴、连的戍军,还望将军善待!”难得地,曹彬主动向潘美道。

闻言,潘美当即道:“国华所率之军,都难得的壮士,军中健卒,可堪重用,只要不违军纪军令,自当视之为手足!”

相较于曹彬的宽厚,潘美实际上是个狠人,敢杀人,也舍得杀人,不论敌我,事实上,在对粤作战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残忍性。当然,作为一军主帅,为了保证军事胜利,怎么做都不能说过分,开国的高级将帅,哪个不是杀人如麻的。

用潘美,也正是因为他对粤人的威,粤人对他的畏,更重于曹彬。

“这琼林苑啊,是陛下修建的唯一一座皇家园林,坐落金明湖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每逢省考,及第士子,都会于此参与琼林宴,天子亲自宴请。听说即将开始今春科考,或许我们也能借机沾染一些文气……”多了些闲情雅致,潘美又主动向曹彬介绍道。

在琼林苑,自然是沐浴、饮宴、女色,一条龙服务,对于归来的将领,每个人,刘承祐都赏了两名舞姬。

春夜微凉,坐在案边,刘承祐下意识地紧了紧身上披着的单衣。明亮的烛火微微闪动着,光线照在刘承祐脸上,却是一片认真像。

刘承祐还在考虑事情,想的是,如何安排柴荣,就朝局而言,似乎没有适合的职位,低了肯定不行,高职又没空缺。

看起来合适的,是把他放到平南战争上去,但是,刘承祐这心里又不怎么踏实。不是猜忌他会造反谋逆,只是如果他在军中威望过高,实权太重,不管对哪方面而言,都不是好事。

西北巡阅使,最终,刘承祐提起笔,写出这五个字。

“官家!”一阵香风袭来,悦耳的声音仿佛勾引着他的灵魂。

抬眼看,美人出浴,身裹单绸,姣好的面容,搭配着成熟诱惑的身材,正是伴驾的周淑妃。放下笔,刘承祐双眼中流露出“欣赏”之意,朝着她招招手,美人娉婷而来,轻入怀中,娇臀与他大腿有了紧密的接触。

周淑妃如今已然二十七岁,容颜身材趋于完美,不变的是那知书达礼的才女气质,为刘承祐诞下了一男一女。

或许是因为征服才女的成就感,抑或是出于其他什么心理,最近,汉宫的妃嫔中,最受刘承祐宠爱的,就是周淑妃了,几番临幸,让在宫内存在感不怎么强的淑妃被滋润得艳丽了几分。

不堪轻薄,再听得刘承祐略显浪荡的话,大周娘子气息急促了几分,面色红润,更添娇艳,道:“官家近来是怎么了?为何如此,如此……”

看她似乎有些难以启齿,刘承祐则兴致愈盛,盯着她泛着艳光的面庞,问道:“如此什么?”

“轻佻!急色!”檀口中吐出两个词。

刘承祐略愣,收回手,摸了摸自己的胡须,疑惑地看着她:“有么?”

不过,很快就笑了,直接揽起淑妃,往榻上而去,嘴里则强势地说道:“那就再急一点……”

这段时间,皇帝的欲望似乎特别重。

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

鸡鸣时分,夜尽天明,晨光欲露未露,金明池间,尚且弥漫着薄薄的一层霭气,气氛偏冷。别宫之内,经过一夜的燃烧,宫烛只余些许灰烬,御榻隐藏在重重宫帐之中,榻间则横陈着一具美妙的躯体。

做皇帝,真的是个很考验心性的事情,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外,形形色色,有太多的诱惑了。女色,只是其中一小方面,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面,全天下的美女都可予取予求,任其赏玩。以己度人,有的时候,刘承祐都能理解,为何会有那么多好色昏君了。

淑妃周娥皇自睡梦中醒来,睁开迷蒙的双眸,身边已是空荡荡的,娇躯却是一阵酸软,昨夜实在被折腾得不轻。

思及那番云雨,绯色袭上面颊,大周红唇不由勾起一道弧度,然而很快那点小女人的幸福感就满满消散了,幽幽一叹,一双美眸也露出了少许黯然。

从乾祐五年开始,进入汉宫已经快十年了,她也从一个怀春的花季少女,转变成一个成熟的人妇人母。这些年,大周始终秉持着当初入宫时父亲的教诲,不争不抢,安分低调,徜徉在诗词、文章、音乐、歌舞之中,仿佛与世无争。

作为后妃中最具才华的女人,因为这点特色,对刘承祐还是有一定吸引力,虽然刘承祐并不长于谈论诗书音律,但牛嚼牡丹,也是别有一番乐趣的。

而在这十年中,大周娘子也给刘承祐诞下了一男一女,分别是皇七子刘晖以及皇五女刘萱。因为有所出,周淑妃在宫中的地位也还算稳固。为什么刘承祐的子嗣多出自品级较高的后妃,因为受宠,皇帝光顾的次数多,怀孕的几率自然大。

相较于那些被皇帝临幸过,转眼就忘了的美人、宫人,周淑妃算是幸运的了,皇帝纳她除了其美貌才艺之外,也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毕竟是江淮出生的美人。

然而,宫门深似海,实在难免寂寞,因为看得书多,因为身具才气,周淑妃心里对于爱情,还是抱有一些微的幻想的……

但皇帝显然不能满足她,她也只是汉宫中诸多美人的一员,虽然地位不低。就像近来,她十分受宠,皇帝多次临幸,到琼林苑招待大将也带着她。

然而,也许用不了多久,皇帝又换人了,她又将被遗忘,不知要熬多久,方能再度承受刘承祐的雨露恩泽。这样的情况,她见得多了,也经历过。

不过,心中那点哀怨,很快就被掩藏起来了,这已经是个思想成熟的女人了,趁着这难得的宠幸,她还是得努力,取悦皇帝。

清晨初起,最是狼狈,对于女人而言,不加收拾,则更加难堪。在宫娥的侍奉下,花了一定的时间,方才洗漱打扮好,没有浓妆艳抹,只是简单干净。等周淑妃掀帘而出时,已然恢复了平日的灵气,那一身素色的轻薄绸衣,除了烘托出的骄人的身材外,更增添了几分出尘的气息。

天才蒙蒙亮,虽处室内,仍旧能够感受到外边黯然的晨色。一盏宫灯照耀下,刘承祐正盘着腿,坐在书案边,审阅着公务。

这些年,在民间,百姓的生活方式,已经潜然发生着改变,体现出来的,是对桌椅板凳的使用,珠算的总结应用推广,船只的改造,棉质品的开发,纺织机的改良,印刷术的升级……

似宫廷内部,也有些桌椅的更新,像“太师椅”、“八仙桌”等等,当然,这些少不了皇帝的“奇思妙想”,他稍微提一下,就有人造出,并逐渐流传开来。

当然,或许是跪坐习惯了,更多的时候,刘承祐还是喜欢用长案,比如此时。或许是,累就直接卧倒休息,都不用挪地方,也有些方便之处。

“官家,早膳已命人备好,是否享用?”周淑妃主动坐到刘承祐身侧,娇柔的身子轻轻地贴上,柔声问道,自然而然地把孙彦筠的职事给占了。

刘承祐的心情看起来不错,嘴角带着点笑意,看了乖巧的美人一眼,那我见犹怜的动人模样,若非今日行程也安排好,他定会偷个半日的时间,花在床第之间。

“腹中正感饥饿,命人摆上来吧!”刘承祐吩咐着。

这几年,刘承祐的膳食都很简单,但只是每餐简单,花样、菜色却很丰富,就拿早上喝的粥来说,他可以连续半年不喝重样的。如今的大汉,物质基础是越来越丰富了,尤其是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衣食住行,乃至方方面面,都已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等到天下一统,南北交通互补,或许就将进入爆发期了……

“官家是否遇到什么喜事了?”注意到刘承祐嘴角的笑意,大周不由好奇问道。

“今日是会考第一日,天下英才齐聚东京,供我选拔,不值得欣喜吗?”刘承祐反问。

对此,大周自然点头表示赞同:“自然是喜事,天下英豪,自当尽入官家彀中!”

刘承祐笑了,打量着他的淑妃,说道:“依我看,我的淑妃,去参加考试,也能高中及第!”

“官家说笑了!妾岂有这等本事?”周娘子赶忙道。

刘承祐当然是说笑,诗词、文章、典籍、书画、音律等,周娘子或许擅长,但真去考试,可不会那么容易。当然,明经科或许会有几分希望,但那基本是同一干学术有成的文人去争,难度同样不小。

如今的大汉科举,大抵是历来对纯粹的读书人最不友好的了,若见识浅薄,肚里没有干货,想要中举,还真不容易。

因此,近两年来,不论庙堂还是江湖,对朝廷的用人政策,多有非议,说朝廷不重视德行,使得官吏之中,多充斥小人,不遵礼守德,唯看利益,实非大治之世。

这样的声音,虽然还谈不上对朝廷(实际上是对皇帝)用人制度的抨击,但不满的情绪,总归是在酝酿累积的。然而,反对无用,科举新制实行这么些年了,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且还在不断改善,尽量协调周全各种情况。

若说压制了学术的发展,那也不尽然,大汉的官学之中,并不少文学大家,三馆、国子监也汇聚着不少博学鸿儒。大汉的文化,已经逐渐迈向繁荣,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声音自然被刘承祐忽略了。

在刘承祐看来,做学问与做官,实在是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当然,官场之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只追逐名利而罔顾德行的人,但终究是少数,并且,这样的人,什么时代都不缺,只要律令齐备,执法严正,能够起到约束作用,那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回过神来,刘承祐对周娘子道:“不过,我觉得有趣的,是我这个皇叔,不好好清点刑狱,查察案卷,却总想着要当个监工,你说他是不是不务正业?”

听刘承祐这么说,大周不由噗嗤一笑:“慕容皇叔是不是又建议官家修建皇宫了?”

“不!”刘承祐摆摆手,意味深长地说道:“他这回,是让我重建洛阳!”

事实上,慕容彦超还真不想当刑部尚书,他想做工部尚书,似乎当年监修了一次开封城后,就喜欢搞建设了。

在赋闲的那段时间中,他可网罗了一些建筑人才,在那里做研究,还真研究出了不少东西,落实在开封城内。有一说一,慕容皇叔在建筑史上,或许会留下不小的名声,虽然本身或许不怎么通晓,但有足够的实力与资源供他发展……

此番,刘承祐不知道慕容彦超是否在猜自己的心思,提出重建洛阳,但是,不出意料的,只有拒绝。朝廷,实在没有精力、财力搞这些。

乾祐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壬戌科考,大汉朝举行开国以来第二次常举,各方会考士子达两千五百人,天子亲临贡院巡看。

本科状元,名为张去华。

第315章 质量最高的一次科举

三年一度琼林宴,又是一场文事盛会,此事,已经很有经验了,在负责的官员妥善安排下,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

琼林宴的名气,已经传开了,读书人无不向往,参考的士子则无不以与宴为荣。进士及第,虽然只是他们仕途的起点,然而无不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有得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文人对于皇家的尊崇、对于制度敬畏、对于礼仪的维护,还是很容易得到最高统治者欢心的。

因此,即便有“赵宋”的教训在,对于文臣,刘承祐也从没有以一种鄙视厌恶的心态看待,反而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大加任用,所不同的,只是刘承祐的用人态度与方式。

以文制武,刘承祐也在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是十分必要的措施。当了十五年皇帝,刘承祐已完全能明白“宋太祖”的那种心理,在发展繁荣、巩固国家统治方面,文人的作用是大于武人的,尤其体现在思想上。

有一说一,北宋的重文抑武,以文驭武,与太祖皇帝的干系当真不大!至于问题出在谁身上,历史当有公论。

今科所录诸科进士,人数超过了百人,当然,以进士科的比例最重,超过七成。有些显眼的,是五名医科进士,皇帝对于医学医政的大力支持建设,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终究没有太大的反对,生老病死,人生常态,谁能没个病,谁又敢瞧不起治病救人的医者,只是皇帝抬高医务阶级社会地位的政策,让人有些不适应罢了。

事实上,在这十多年下来,大汉的官僚体系中,也崛起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就是医政官僚。完整医政制度,中枢有太医院,地方设医职,军中还有军医,虽然总体而言,品级都不高,实力还很弱,组织也松散,但终究是一股政治势力,能够发挥一定影响。

此番中第的医科进士,年纪都不小,最年轻的都有三十多岁,刘承祐还特意关注过,两名太医学生,两名医家子弟,还有一名民间名医……

对于此番所录的进士,刘承祐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打量他们,老老少少,形形色色。或激动,或忐忑,或喜悦,在庄严的皇家园林中,在当权者的打量下,大部分人都显得无所适从,头都不敢高台,只是默默在座,僵硬地附和,动都不敢大动,以免失仪失礼。

刘承祐好奇的是,这些新晋的士子中,能出几个值得大用的人才,有多少能当上官,又有多少能当个清官、好官?

最引人注目的,还在于头甲三人。状元张去华,榜眼马适,以及探花赵匡义。

张去华,官宦出身,其父张谊也是一名学识渊博的文才,后唐进士,在汉也曾官至中书舍人。既有出身,又兼家学渊源,还有张去华本人的勤奋好学,很早的时候,就已经闯出了名气。北伐之时,张去华曾游河北,纵览民情,见百姓苦于兵役,承受战争沉重负担,发表了一番感慨,写下了《北征赋》、《治民论》,在刘承祐回京巡视的过程中,竟然拦驾进献他的策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