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307章

作者:芈黍离

“怎么,以景卿之能,难道没有信心,治理好开封府?”刘承祐看着他,笑问道。

景范沉吟了下,说:“臣年事已高,老迈不堪,身体日渐不适,多感力不从心,恐难当大任!”

听其言,刘承祐只当他谦逊,摆手道:“卿可知鲁国公侯益,当年他年过花甲,犹能坐堂开封府,并且做得不错。卿如今才方知天命,何谈老迈。偌大的洛阳,能被你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封虽为首都,也当不在话下。至于其他,卿不当有顾忌,只需如前事,秉公执法即可!”

见皇帝态度坚决,景范也不再固辞,起身长拜道:“陛下如此信重,臣唯有悉心尽瘁,哪怕肝脑涂地,呕心沥血,也在所不辞!”

“好!”刘承祐开怀一笑,吩咐着:“去,准备些膳食,今日稍微丰盛些,朕要与景卿共餐!”

“谢陛下!”景范再拜,不管是不是作秀,皇帝对他这个外臣能够如此亲厚,做到这等程度,已属难得了。

“来!”坐案甚久,刘承祐招呼着景范:“陪朕出去走走,顺便讲讲洛阳治政!”

“是!”

……

“启禀陛下,西南捷报,蜀军再败,秦凤四州已定!”在刘承祐与景范用食间,枢密院遣人来报。

比起前番的大捷,这一回,刘承祐的表现自然是更加从容了,当即吩咐着:“通知下去,朕稍后幸枢密院,把魏相公叫上!”

又看向景范,指着吃了一半的餐食,笑道:“景卿,西南军报,这顿餐食,朕只怕不能陪你用完了!”

“陛下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令臣敬佩。此番来京,受陛下如此盛情款待,实感激涕零。臣,恭祝陛下西南再胜,就先行告退了!”景范起身,拜道。

“也好!”刘承祐点头:“卿一路赶来,也辛苦了,先回宾馆歇息吧。嗯,卿在东京无舍处,朕稍后命人在内城选一新宅,供卿下榻!”

“陛下关怀,臣……”景范显然是感激得不行,竟至讷言。

微微一笑,刘承祐迈步朝枢密院而去,留下景范在后,老脸上,有着无尽的感慨。

枢密院堂内,几名机要臣僚在座,听着李处耘汇报前线战况:“梁泉之战后,消息扩散,各州人心动荡。大军休整五日,向都帅亲自率领大军出固镇,西进成州。蜀军集残兵丁夫万余守同谷,一战再败,在蜀将韩保贞的接应下,沿嘉陵江南下退往兴州。

蜀军既败退,成阶二州,在蜀建雄军观察判官赵玭的带领下,向大汉投降。目前,向都帅已分遣士卒,接收州县,张榜安民。”

“秦州蜀军,闻南边败事,军心大丧。蜀建雄军节度赵季札,以后路无援,竟弃师而逃,成纪上万蜀军,群龙无首,悉数投降,成纪全城而下,秦州其余各县,争相上表臣服……”

提到秦州的情况,刘承祐不由兴致盎然地说道:“你们说,自汉蜀开战以来,这赵季札在秦州,都做了些什么?”

感受到皇帝语气中的戏谑,郭荣则故作严肃说道:“陇城一战,损兵数千,困守成纪,丢师弃城而逃……于我朝而言,却是颇有建树!”

“哈哈……”此言落,君臣几人,不由畅快地笑了几声。

魏仁溥则摇头感慨着:“秦州蜀军,总计有近一万五千卒,兵力不寡,然赵季札统率之,却没有发挥一点功用!蜀主以此等人为帅,焉能不败!”

“确实!朕还得感谢孟昶啊!异日将之执于东京,朕或当以此功谢之!”刘承祐心情愉悦。

“魏卿以为,是否继续南下追击蜀军,继续扩大战果?”看向魏仁溥,刘承祐目光灼灼。

前番,魏仁溥可是持保守意见的。但此次,似乎也猜到了刘承祐的想法,魏仁溥略作考虑,应道:“可令西南将帅,酌情而断,顺势用兵!”

“拟制吧!”露出一丝浅笑,刘承祐看向郭荣:“让向训,进军汉中!”

第266章 蜀廷的争执

宫苑之中,一整排的杏树飘零,枯黄的叶片潇潇洒洒而落。天地间一片惨淡之景,凉风席卷,气氛萧索而凄凉。初冬的成都并不算冷,至少与蜀主孟昶的心情相比,要暖得多。

政殿之中已然架起了暖炉,以供驱寒,蜀主孟昶素来是忌热畏寒。殿内气氛一片紧张,压抑,几名军政大臣都埋着头,缄默不语。包括平日里,总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滔滔不绝的枢密使王昭远。

“怎么都不说话了?”孟昶坐在御案上边,扫视着群臣,一副愤慨的样子:“如何应对汉军之寇?国难之至,就没有人为朕分忧吗?就拿不出一个御敌的章程吗?”

面对皇帝的诘问,一直主理军政的王昭远终于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勿忧,臣已调动兵马,戍守剑门、葭萌,以其险要,足可将汉军挡在关外!”

“勿忧?战事糜烂至此,朕岂能不忧?”孟昶满脸愠怒:“凤州战败之前,你不是也说关强道阻吗?结果如何,六七万兵马,竟为汉军全歼!剑阁虽险,你能向朕保证,挡住汉军吗?兴元府难道就不管了吗?”

见孟昶情绪激动,面对其责难,王昭远既是羞臊,又是不忿。觉得孟昶是完全慌了手脚,不由道:“陛下,凤州之败,实乃汉军狡猾恶毒,再兼长时间鏖战,将帅们失了警惕。眼下,李廷珪、赵崇韬、韩保贞等将,已退防兴元府,前方败军兼兴元守军再加北援的五千禁军,已于西城缮城构垒,以阻汉军!

汉军虽则在秦凤取得大胜,但其同样鏖战数月,兵疲马乏民困,需要休整。而今冬季已降,汉军再行南进,道阻且长,粮械补给只会更加艰难。而此番南下进攻兴元府的汉军,兵力也不多。是故,当我军收缩回兴元府,在防御上形势上,比起凤州要良好!”

王昭远这番话,实则也就是用来安孟昶心的,仍逃不脱一个纸上谈兵。而孟昶需要的,也只是颗定心丸。

“能够顶住汉军的进攻?”沉吟良久,孟昶盯着王昭远问。

迎着皇帝的眼神,分明带有几分希切,王昭远却沉默了,素来自信多谋的王枢密,此时也难以给孟昶一个肯定的回答。

踟蹰几许,王昭远脑中似乎恍过“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败军之际”,脸上浮现一抹郑重,一抹坚定,咬牙向孟昶道:“向使汉军大举入侵,臣定亲提兵马北上,御敌于关外!”

王昭远可谓掷地有声,孟昶却是下意识地松了口气,自梁泉之战后,败报频来,北方局势日益恶化,丢城失地,蜀军一退再退。

成都朝廷这边,气氛也是一日紧张过一日,于孟昶而言,则更不好过。满朝诸公,惶惶无状,却没有能够站出来,有所担当者。如今,总算还有个王昭远……

叹了口气,孟昶环视一圈,严肃道:“诸卿,而今北汉入侵,强兵寇关,国难当头,实社稷存亡之秋。我父子入川三十载,恩养士民,外侮之至,切望朝廷上下,能够同心同德,一致对外,共度难关!”

“是!”皇帝都这么说了,一干蜀臣,自然地兜着,齐声应道。

“如今北事维艰,但再是艰难,也当积极应对。倘若再这般无所作为,只怕用不了多久,汉军就要兵临成都了!”孟昶表情严肃,情绪激愤。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重整兵马,安定军心!”王昭远站了出来,一副恢复的志气的样子,朗声道。

“如何安定军心?”孟昶问。

王昭远双目之中露出少许冷冽的色彩,道:“陛下以国中精锐付李廷珪,然其连战连败,丧师辱国,当执之问罪,以正军法,以定人心!”

听王昭远这么说,孟昶情绪也跟着起来了,忍不住挥舞了下手,厉色道:“两年前东河村之战,其虽败,还知奋勇杀敌。朕姑念其忠诚,不加重惩,还与其戴罪立功的机会。

此番五万大军在握,军械粮饷从无短缺,然进不能破敌军,退不能守关城,屡战屡败,反引得汉军南寇。

遣使北上,缚李廷珪来京问罪!”

“不可!”这个时候,宰臣李昊出声了,向孟昶劝阻道:“陛下,如今北汉大军入寇,李廷珪仍在尽力构筑防线,以御敌军,这个时候,岂可轻拿主帅。再者,秦凤兵败,也非其全责……”

李昊话还没说完,便被王昭远打断:“可笑!李廷珪为大军主帅,作战不力,尽丧我蜀中精锐,李相竟然替他开脱,是何居心?莫非内外勾结,收了他好处?”

见王昭远竟把火烧到自己身上,李昊这老臣有些怒了,瞪着他道:“李廷珪固有其责,然而王枢密秉执军机,掌全国军务,调兵遣将,北方御备,也多受你命令。王枢密运筹帷幄之中,秦凤之败,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

我听闻,我军受枢密主动出击,欲截汉军归路,结果为其所察,中伏兵败,以致兵力大损,防线崩溃,在此事上,枢密就无过?”

“你!”见李昊当殿攻讦自己,王昭远短时就怒了:“我在成都,如何恩能够控制千里之外的战事,朝廷决策,李廷珪执行不力,坏我策略……”

“计之所出,罪在他人,这就是王枢密的担当?”李昊不由讥讽道。

“够了!”见二人当场争执起来,孟昶却是不耐了:“朕不是来听们争吵的!出击之事,受朕应允,方才发令,依李卿的意思,罪责在朕了?”

迎着孟昶冷测测的目光,李昊微微一惊,赶忙拜道:“臣不敢!”

但心里,则更感无奈,到这个程度,孟昶仍旧倚重王昭远。

深吸了一口气,尽量平复心情,瞧向王昭远:“枢密院有什么计划!”

王昭远也是有所筹谋,答道:“臣以为,冬季既至,纵使汉军战力再是强悍,也难以逆天时而进军。兴元府那边,只需着诸军据城关、山川形胜死守,拖过此冬。

同时,于国内征召编练新军,补足损失兵马,保证军力。臣打算,在此冬,从两川州县集中精壮,调整布防,并新征召五万健儿!”

“新兵之事,当从速着手进行!”孟昶立刻表态。

“是!”

秦凤一战,对蜀国的兵力而言,损伤太惨重了,加上前边两次,孟蜀这些年的常备军队几乎快换了一轮了。这种时候,不管战力如何,将数量提上去,才是最重要的。

“陛下!”李昊再度开口了:“此番开战以来,朝廷前后已调集了百万粮饷,今岁两税几乎消耗一空。如再大动干戈,只怕国库支撑不住,前线犹需钱粮支撑。再征召这么多军队,抽调民力,势必影响到民生……”

“若无军队,如何御汉,如何守边,难道放任汉军破关?”这回不待王昭远发话,孟昶自己即驳斥李昊。

老脸微微有些挂不住,略作犹豫,拱手道:“陛下,秦凤一战,可见汉军之强。此番,北汉已夺回四州,不若听从南平王的建议,遣使与北汉罢兵议和!”

没错,得知秦凤战事的结果后,大汉朝的“忠实”小弟,南平王高保融主动修书一封,派人发来成都,建议孟昶向北汉称臣纳贡,以保平安。

听李昊之言,孟昶冷着一张脸,似无什么变化,实则心里已经有所意动。同汉军打到底,连连战败的情况下,孟昶根本没有那个底气与志气。

孟昶不说话,王昭远则冷笑了两声,说:“战事发展到如今,如何能轻易罢休?以汉帝的霸道与贪婪,我朝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北汉才会罢兵?即便卑躬屈膝,求得休战和平,又能苟全多久?”

“陛下,我朝虽遭受重创,但底蕴犹在,还可与北汉奋力相抗!只有击退汉军,陛下才可真正保得太平!”王昭远郑重地向孟昶道。

第267章 国难之际

王昭远此人,要真将之贬得一无是处,却也有失偏颇,不管如何,这确实是个十分聪敏的人,凡事之见解也能自圆其说,目光见识也确有其可取之处。若真是彻头彻尾的庸碌之徒,孟昶再是昏庸,也不至于在连遭大败、国情紧急之时,仍旧信用之,委以军政。

王昭远的毛病所在,大抵是眼高手低,缺少实干之才,知己而不知彼,凡事太过想当然。就其思维与口才,即便到了刘承祐面前,或许都能同其畅谈天下,而无滞涩……

此时,见孟昶面露犹豫,王昭远又道:“陛下,眼下远未到议和之时,川道高峻险狭,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人心振奋,足可拒汉兵。

再者,此时议和,无异于乞和,陛下当忍受何等屈辱,大蜀要忍受多少损失,才能使北汉罢兵?两年前南唐的故事,陛下不可不引以为戒啊!

南唐有长江之险要,水师之利,却不能发挥其用,丧师辱国,割地求和。我朝尚拥地利天险,岂能不战而议和。

北汉掀起兵祸,悍然南侵我朝,杀我子弟,毁我家园,蜀中士民无有不切齿痛恨者。群情激涌,为保桑梓家园,必定慷慨以赴国难,御敌于关外……”

不管如何,王昭远这口号,总是能喊得响亮的。见其一脸正气凛然,豪情激越,孟昶似乎也有所感染,双目之中闪过一丝激动。

“陛下!”这个时候,宰相毋昭裔站了出来,拱手道:“数年以来,因北方战事,我朝前后损失兵马、钱粮甚巨,即便多年积攒,国库已然不支。王枢密有大略,志气可嘉,然所需民财力,国家实在难以支持。陛下新建水晶宫……”

“够了!”孟昶跟被踩了尾巴的兔子一般,大声地打断毋昭裔,怒道:“朕治蜀养士二十载,国富民丰,国难之至,竟不足用?简直可笑,御汉乃关乎存亡的大事,一应钱粮、军器、民力所需,朝廷务必供给无匮,不得短缺,否则,朕绝不轻饶。”

说着,看着毋昭裔、李昊、欧阳炯等人,严厉道:“尔等为宰臣,秉持国政,食君俸,受国恩,今多事之秋,朕不求你们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只盼尔等能尽其本分,无愧于心!”

又瞧向王昭远,同样不假辞色,严肃道:“此冬,兵马、武备、关防,务必完善,朕不希望,再听到败报了!”

“是!”看孟昶的态度,显然还是站在王昭远这边的,但同样的,也给了他不少压力。

正欲散议,一名内使,匆匆上殿。问之,答曰雄武节度使赵季札逃回成都了。

悉之,孟昶更是怒不可遏:“他还有脸回成都?朕以雄武军付他,竟碌碌无为,坐观成败,身为主将,竟抛弃袍泽,私自逃归,这样的人,留他何用?”

对于蜀国君臣而言,李廷珪虽然连战连败,但至少还在奋力抵抗,节节抗击。相较之下,这个赵季札,则显得过于不堪其无能,坐拥大军,无所作为,弃师而还。

是故,也没人替其说话求情。宰相李昊与赵季札关系不错,这种情况下,也不敢多嘴。

“赵季札满身狼狈,跪于宫门,请求面见陛下!”

“见他何用?”孟昶用力一甩袖,帅气的面庞上尽显狰狞:“让朕听他详述如何战败,如何丢弃大军的吗?”

“传诏,将赵季札槛车押往市口,斩首以正军威,以明国法?”孟昶直接下令。

“陛下,赵季札固有其罪,然不经审断定案,是否……”听其眼,宰臣欧阳炯忍不住出言。

直接别过头,孟昶一副失了耐性的样子,道:“此人之罪,还需审断?即刻传诏,令到执行,不得迁延,勿复多言!”

“是!”

沉吟几许,孟昶又道:“传诏兴元府,夺李廷珪爵职,降为裨将,军前留用。以赵崇韬为北面防御都部署,统领汉中诸军,抵抗北汉入侵!”

原本,孟昶是打算对李廷珪严罚重惩的,但经赵季札这一对比,又令他变了想法。李廷珪败责难逃,但在北边的行为事迹,还是有所耳闻,也算尽职尽力。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正缺将帅,孟昶终是给其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盼其能知耻后勇,杀敌雪耻。

“陛下仍旧信重王昭远,以军政付之,再这样下去,国势必危啊!”散朝之后,两名老臣联袂而行,李昊感慨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