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138章

作者:芈黍离

“陛下何出此言呐!”聂文进双拳抱紧,赶忙道,语态已经紧张到了极点。

要知道,刘承祐继位后,恩赏众臣,也没落下聂文进,加其为枢密院都承旨、加屯卫大将军衔。

见状,刘承祐站起身,自御案上拾起一小叠奏疏,慢悠悠地走到聂文进面前,亲自递给他:“你看看吧!”

接过,夹在腋下,抽出一本,翻开览看,目光仿佛一下子被攥紧了一般,阴晴的表情闪现在脸上,聂文进疾言道:“此皆攀诬报复之言,臣行事虽偶有过激而忘情之时,深为小人所嫉恨,报复弹劾,陛下明察,万不可轻信谗言呐!”

这叠奏疏,都是前前后后,针对于聂文进违法乱纪的弹劾,最新的,是自洛阳虽刘承祐东来开封的殿中侍御史赵砺,纠举聂文进滥用职权。用得着的时候,刘承祐便拿出来说事了。

聂文进的辩驳,苍白而无力,并且有些熟悉,貌似,当初史弘肇面对群起之劾举,就是这般的反应,不过相较之下,史弘肇的底气可比聂文进足多了。

刘承祐一双精明眼睛,紧紧地盯着聂文进,看得他额冒细汗,淡漠说道:“你都说朕明察了,朕又是那么好欺瞒的?有无实据,是否实情,朕不能明辨吗?卿于朕面前,还欲强言狡辩吗?”

“以聂卿之资重,本当为朕股肱之臣,心腹之佐,朕也是一直如此期许的!”刘承祐面露森然之色,仍旧凝视着他:“只可惜,朕失望了!”

刘承祐的表情和语气,越发严厉,越发漠然。聂文进身体哆嗦了一下,双腿不自主地一软,跪倒在地,抖着嘴唇,憋出一句话:“臣知罪!请陛下恕罪啊!”

见其状,刘承祐神色方才有所缓和,慢慢回到案后,落座,平静地看着聂文进。

“念你有元从之功,侍奉先帝多年,朕饶你不死!”

此言落,聂文进当即大松一口气,慌忙拜谢:“谢陛下!”

“先别忙着谢!”刘承祐挥手:“朝中你不能待了,去同州当个知州吧!”

“遵命!谢陛下!”聂文进又赶忙道。这个时候,可顾不得许多了。

“到了地方,当约束行举,善养生民。朕希望,你我君臣之间的情分,能长一些……”刘承祐叮嘱道。

“是!臣必定痛改前非!”

待聂文进脚步匆惶地退去之后,刘承祐方暗自嘀咕了一句:能改得过来吗?

第113章 军改伊始

聂文进能否有所改变,在刘承祐这边,尚需打个问号,不过只盼经他这番恫吓与震慑过后,能够真收敛些,否则,能杀一个郭允明,就不差一个聂文进。

同样为元从勋贵,同样坐法,劾聂文进者更众,但刘承祐的处置的态度却是大为不同。聂文进虽贬,仍得权知同军州事,成为大汉第一名试行知州制度的官员,勉强算得上是一举两得。

结果如此迥异,究其缘由,还在于二者的犯法性质不同。郭允明算是天子私臣家奴,但所为不敛之事,是乃蔑视君权,无视君威。

而今正处刘承祐大树威严,强化君权之际,在刘承祐这儿,欺君之罪,暂时重过一切。

而聂文进所犯之事,亦为当世文武之通病,相对而言,性质没有那么“严重”,此前,刘知远是纵容,刘承祐即位后是容忍。

到如今,刘承祐开始整饬朝中的歪风邪气,郭允明受戮,聂文进遭贬,便是一个开始。

天子施辣手,郭、聂两人一死一贬,效果显著,一时间,内朝外廷,无不肃然。从二者的身份权位来看,也是恰到好处,对于上下权贵,皆有极为直观的震慑效果。

而宫廷之内,那些帑藏库使、飞龙使、阁门使、卤簿使之类天子近臣,眼见着都以肉眼可见的变化约束着自己的行举,郭允明的死对他们的冲击可是最大的。自高祖以来,宫廷近臣,有谁比郭氏更得宠?

随后三两日内,外廷之上,又连续处置了十来名勋贵或犯法渎职官员,多夺职贬斥,情节严重者,立斩。这是自刘承祐继位以来,头一次对大汉的官僚系统下刀子。

仁明殿内,刘承祐日常请安,亲自搀扶着李氏在园圃间漫步,周遭一片萧瑟之景。前两日的雪,果真只是个意外,雪霁融化之后,天气愈见森寒。

“大内人烟虽不丰,但近来啊,宫中却是显得过于冷寂了……”望着满目秋殇景象,李氏意有所指地对刘承祐感慨道。

闻言,刘承祐一脸恬淡的表情,轻声附和道:“自古逢秋多寂寥,娘你是触景伤情了。”

“老了啊!”李氏语气中慨叹意味更浓。

见其状,走了几步,刘承祐直接疑问:“何事让娘亲如此感伤?”

凤目斜了刘承祐一眼,转过头,小作思忖,叹了口气,李氏说道:“昨日,老身召郭允明妻妇进宫,泣不成声,闻之颇为凄怆,不禁潸然!”

听李氏这么说,刘承祐的眉头下意识地紧锁起来,心头思索着太后的用意。郭允明杀都杀了,李氏再发此言,定然有所考量。

见刘承祐的表情,李氏继续说:“郭允明自先帝龙潜之时,便伺候左右,服勤既久,也算尽诚。今为国法所诛,留下孤儿寡母,无所倚仗,老身难免动些恻隐之心。”

太后一副感伤的样子,作为孝子,刘承祐当然心疼了,未及多想,当即说道:“郭允明触犯国法,朕难容之,然念其侍奉先帝,多有苦劳。唔……其妻子,朕自养之,着内帑赏赐钱粮,其子成年,荫以官身!”

面对刘承祐的表态,李氏终于满意了,很快揭过此事,与刘承祐讨论起刘承勋的事。对于是否放老三出宫开府,太后也有些犹豫。

而随着刘承祐对郭允明妻儿的恩赏,这场并不大的整治风波,虽未彻底告止,但人心算是慢慢稳下来了。

刘承祐,也是后知后觉地,领会到太后的意图了。这个娘亲,永远是那般明智宽慈,为他着想。

此番整治内外朝风气,明面上,刘承祐虽然打着国纪、法律的名头行事,对郭、聂等人厉行惩处,但始终免不了苛待旧臣的名声,即便彼辈当杀、当罚,这个时代风气就是这样。

但后续恩其妻儿,或多或少,能消弭朝中那无形的怨气,毕竟能做到这个地步,已是天子“仁厚”了。

太后李氏,显然是看出,刘承祐近来理政做事,越显急躁了。整禁军的事情,才刚起个头,又迫不及待地调政风了。

……

枢密院内的气氛,愈加肃然了,骄横若聂文进,已然在西去同州的路上了。而随着王峻入府任事,上下僚佐,更被镇压地不敢多喘气。

自刘承祐还都以来,枢密院诸房,除了日常诸务之外,只有一件事:整军。

枢相郭威牵头,同侍卫司那边以尚洪迁为首的高级将帅,已经碰头商议了好几轮了,在不断的争执、妥协之中,总算完善出了一个整兵草案。

堂房之内,刘承祐亲临察看,针对于整军之事,举行第二次御前会议。将地点摆在这儿,为枢密院站台的意思,很明显了。

枢密院以郭威、王峻、魏仁浦三人为主,侍卫司的人可就多了,尚洪迁、国舅三李(李洪信、李洪威、李洪建)、以及孙立、马全义、韩通、王全斌、杜汉徽等高级统将领。

刘承祐面前,摆着一份整军的册页,正自研读着。而底下,王峻站着,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整军方案十分清晰地自其口中说出,看起来是给刘承祐解释,实则是说给与会的禁军将领们听。在此次御前会议之前,枢密院所呈的整军之议,都是在刘承祐的指导下完善的,皇帝私货很多。

“殿前司下,设马、步两军,马军以铁骑为军号,步军以控鹤为军号。铁骑军下辖制万骑,分左右两厢十军二十指挥,拣禁军精骑以充之;控鹤军下,设内殿直、龙栖、小底三军,裁汰老弱,遴选精壮,以补之,兵额两万五千员……”

“侍卫司下,马军以龙捷为军号,步军以虎捷为军号。龙捷军辖制,如铁骑军置。虎捷军下,设武节、兴捷、护圣、奉国四军,其余军号,一概革除,兵额四万员……”

王峻介绍了下大概的情况,头一次闻之的将领,都不由色变,虽还未通报细节,从其描述便可知,此次的整军力度之大。

此前,大汉东京禁军,算上各军杂牌,共计有约十四万人。其中有差不多两万卒,是长期驻于滑州、澶州及大名府邺都的。

余者,西京、汜水、郑州及其他京畿要地,亦置有一万多军。真正驻于东京的,只有十万出头。此番整顿,着力于东京禁军,按照王峻通报,算上自外州挑选精锐入京,至少得裁掉两万卒,恐怕还不止。

而新成立的殿前司,实力可有些强大。原本的控鹤军与内殿直自归属之,再将小底、龙栖这两支侍卫司下战力最强的两支军队划拨归其属,果成行,侍卫军的影响力,将直线下降。

刘承祐没什么反应,仍旧盯着册页看,王峻见状,则继续汇报起具体的整军步骤来,从搭建殿前司的架构开始,首先便从原内殿直与控鹤军的整编开始……

第114章 三月为期

对于军队的整编,如何整编,编制如何,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殿前司的正式成立,几乎确定了今后两衙并立的局面,同时再以枢密院立足于侧掌调驳之权,这是刘承祐此次整军的最终意图。

当然,于禁帅将校们而言,他们更在意的是,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得失的。如此大的整编,自然代表着军职的巨大变动与调整。此次整军的人事安排,眼下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王峻将时下东京禁军诸军的情况通报一遍,各军的整编计划也加以叙说,孙立、马全义等统兵将领有疑惑处,也尽由其解释。一时间,枢密院内,王峻成为了主角。

待其叙述完毕,文武的注意力都投到他这个皇帝身上之时,刘承祐方才开其金口:“整军方案,朕很满意。”

语气一顿,环视一圈,目露凛光,严肃道:“朕再强调一遍,整军之事,势在必行,断无异议之说,不得迁延逡巡。诸君皆乃军中将帅,为家国江山计,为将士军心计,当勇于任事,通达上意,安抚人心!朕与诸君共勉!”

“是!”不管心头做什么想法,面对刘承祐的训话,都积极表态。

“还是那句话,整军之事,当依章程,稳步推行,裁汰之士卒,当善加抚慰,妥当安置!”刘承祐语气加重:“三个月!朕要三个月之内,整军计划,初步完成!”

“请陛下放心,三个月足矣!”又是王峻,站将出来,很有自信道。

刘承祐稍微留意了下郭威的表情,看不出任何异样,就是任由王峻完全代表枢密院的意见。

平静地点了下头,刘承祐又肃容说道:“关于殿前司将帅,朕意设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及都虞侯各一员,品秩与侍卫将帅相同,以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尚卿为殿帅,侍卫副都指挥使李洪信为殿前副都指挥使,负责殿前司的组建!”

将时下的侍卫司的一二把手,调到殿前司,就是刘承祐对以尚洪迁为首的那部分将帅的“安抚”。

而听其安排,两个人,两种反应,两个表情。李洪信愕然之间带着不解,按照他的预期,殿前司与侍卫司,他总得当一个衙门的头头,并且机会很大,没曾想刘承祐竟会做这样的安排。李洪信估计很难想明白,若在军队,他一辈子都只能当个老二了。

尚洪迁倒是稍作意外后,面露喜色。毕竟按照计划,新设的殿前诸军,编练成功后,将集禁军之精锐,再拣天下之壮士,那将是大汉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臣必定竭尽全力,以报陛下!”看见了好处,尚洪迁头一次,表现得如此积极。

对其反应,刘承祐则一脸淡然。他是一点都不担心将殿前司“暂托”于此人手中,只需看殿前司的组建成分便可知了。

内殿直,兵力虽不多,但都指挥使是李崇矩,这可是刘承祐的侍卫出身。大汉立国后新组建的军队,此前为侍卫第一大军,但西征之后,中上级将被整治了一遍,周晖、吴虔裕两名高级将领也被调出,如今基本被刘承祐彻底收服了。至于龙栖军,那自不必提了,这是刘承祐起家的队伍,任何时候,都值得信任。

若是尚洪迁真有足够高的政治智慧,就会发现,调离侍卫军,反而脱离了“根基”,殿帅的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做的。

而侍帅调离,则更方便刘承祐对侍卫军的改造调整。刘承祐虽欲集禁军精锐打造出殿前军,但不代表要将侍卫军给废了,他是要两军制衡了。目标中的侍卫军,兵力仍旧庞大,得将外驻的几万禁军给算上的,且裁汰老弱之后,战力也当刮训变强。

对于这些更深入的考量,看尚洪迁的样子,显然没有意识到。

收回目光,刘承祐又继续道:“至于侍卫司,以宣徽北院使白文珂为侍卫都指挥使,殿前都部署李洪建迁为侍卫副都指挥使!”

“谢陛下!”舅父李洪建起身应道,亦微喜。

对李洪建的任命,算是酬其此次西行平叛之功,虽然这个舅父,从头到尾,并没有太过出彩之处。

“其余军职调动安排,由枢密院领衔二衙议定上报!”刘承祐做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安排,目光炯炯地扫着众人:“此次整军,由郭卿,统筹其事!”

“是!”

此命下,王峻的脸色不禁变了变,前期章程的筹备都是他在做,“挂帅”的却不是他,他岂能甘心。但是,不满也只能暂流于面上。

而听刘承祐之安排,底下的文武,多无异议。郭威面上若所思,非但没有受要任的兴奋,反而面色凝重。

此次,刘承祐对禁军的整饬动作,规模可要比正史上郭荣整军要大得多,需以威望隆重统筹执行,细数内外,只有寥寥几人有资格负责此事。

史弘肇、郭威,余者不论……

至于担心郭威趁机扩大在禁军中的影响力,结党敛权之类,刘承祐会有所防范,但不至太过。

一者,刘承祐更加强调的是,枢密院在此次整军中当起到的作用,郭威代表的,是枢密院的权威;二者,此次大整军,除了强化禁军战斗力之外,本就是为了弱化侍卫将帅的权力,转而增强他这个皇帝对禁军的掌控与影响。

……

御前会议之后,刘承祐对于禁军的整饬动作,正式展开。东京禁军各军,依次进行变动。

对于殿前诸军的组建,刘承祐是当真将侍卫司的墙角都给挖塌了,以内殿直、小底、龙栖三军为根本,大量其他军队的勇锐军官、士卒,都给划归殿前司。年轻的军官中,似高怀德、李重进、赵匡胤、张永德等人,都在其列。西征河中平叛过程中,功过军官的升贬,一道在整军中体现。

而剩下的侍卫诸军,刘承祐又自龙栖、小底两军中分拨出一批可靠军士,用以充盈新编护圣、奉国、兴捷、武捷四军的组建,并且借机提拔了一批资历不足中下级军官。

涉及到十数万人的整顿,当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但自启动之后,便如登上驰道的马车,不达目的,誓不停歇。

在这个过程中,刘承祐当然是躬亲是问,隔三差五,便要亲自巡视新旧诸军,抚慰军心,煊示存在感。

当然,免不了的,是军职被贬、遭受裁汰的一干军卒,彼利益受损,自不会轻易罢休。由于刘承祐对于军队的严密监控,有聚众闹事者,皆为所擒,火速平灭。

早有鉴于此,对于裁汰下的老弱,刘承祐主要安排了三个去处。一为禁军辅兵,这是应有之义,待遇减半;二为京畿州县巡检士卒;三放置于地方,准其还家,为乡里职吏。

同时,针对禁军将士,刘承祐新出台了一份军功授田的政策……

多管齐下,在刘承祐及郭威等将臣严密掌控之下,大汉禁军的军改,就如刘承祐所期待的那般有序推进,虽然免不了波折,但整体平稳。

为此,刘承祐在这段时间内,完全没有在其他方面,进行折腾,就为了营造一个安稳的整军环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