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娱乐圈的悠闲生活 第453章

作者:森外

就按照票房30亿收入,1%就是3千万!

除去个人20%所得税,在燕京三环内买一套三室两厅120平米的高档房子绰绰有余。

据听说李万将拿这部电影去角逐今年的金马奖。

不过俞冬青不关心这个。

他想了想拿起手机打了个电话,是打给杨柳的。

“杨柳,投资的《我是药神》,预计票房收益估计不错……这样吧,将来投资净收入10%捐给新阳光基金。”

“新阳光基金?”

“是一家以白血病治疗资助为主的专业公益机构,具体情况你仔细了解下,这事你亲自去办,别声张啊。”

“明白,俞老师。”

俞冬青挂掉电话,悠悠看着小院里盛开的紫藤花,这算下来自己要捐五千万。

在原来那个时空,这部电影最后一共捐了380万。

我就多捐点吧。

明媚提着行李箱又去参加六月中旬在美国举办的新泽西电影节了。

《路边野餐》已经斩获获奖好几个。

金马奖最佳导演,燕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奖,欧洲独立电影节最佳佳非欧洲剧情长片、非欧导演奖。

这次美国新泽西电影节也获得了最佳导演提名,所以明媚想去一趟。当然这只是一个目的,还要去费城看望女儿彤彤。

去吧,去吧……

俞冬青倒是很支持。

媳妇一走,保姆霞霞带着儿子乐乐又去了老丈人家,南锣鼓巷里的小院又只剩下俞冬青一人。

日子过的很是悠闲。

这天晚上俞冬青先到后海老丈人家看望儿子,到了晚上九点,就开车返回自家小院,半路上突然接到张扬的电话。

“干嘛呢?”

“刚去老丈人家看望完儿子,现在准备回家睡觉。”

“睡什么觉?明媚又不在家,赶紧出来!”

“干嘛?”

“撸串、喝啤酒!”

“去益民那里?”

“不,咱们去我朋友那,就在牛街,任哥烧烤,杜辉也来了。”

呵?

这小子,从海淀专门跑到牛街来吃烧烤?

“行,别急,我回去换身衣服就来。”

“快点啊。”

俞冬青开车赶回南锣鼓巷自家小院,换上背心大裤衩,知道过去要喝酒也没开车,直接打了个网约车直奔牛街。

牛街位于广安门内大街,一到晚上分外热闹,老燕京有句俗话:“燕京的小吃在宣武,宣武的小吃在牛街。”

铜锅涮肉、爆肚豆汁、年糕糖葫芦……当然最有人气的还是烧烤。

俞冬青很快找到张扬说的那个烧烤店,门面不大,人却很多,都在店外的街道边。

“冬青,这里!”

俞冬青赶紧走过去,看到三个铁哥们都在。

“可以啊,杜辉,半夜从海淀跑到宣武来吃烧烤,柯瑶不管?”俞冬青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问道。

“出差了。”

“呵?果然媳妇不在家,就没人管你。”

“你还不是?”杜辉拿起一根羊肉串,悠悠说了句。

“我说你们两个娶了小娇妻的,五十步笑百步,谁也别说谁。”张扬插话进来。

“还是我和益民好,老夫老妻的,你去哪都没人理。”

呵?

这话说的。

俞冬青立刻闭嘴,抓起一串羊腰子大口吃起来。

一手拿着烤串,一手端着啤酒杯,吃的满嘴流油,好不快活。

“撸串喝啤酒,简直是人生一大享受啊。”张扬喝了口啤酒,忍不住感慨了句。

第562章 哥儿们讲的故事

“张扬说的对。”刘益民接过话来:“无论你是哪里来的朋友,点几个爱吃的,立马就觉得,万里不过咫尺,抬头仰望的都是同一片星辰大海。”

“哎呦……杜辉,你这话我听可听李立说过,他爸李万曾经说过这句话。”俞冬青笑道。

刘益民自然认识李万,只是不像俞冬青这么熟,现在听到这话,呵呵一笑解释道“都是一本书上写的,写的是中国美食中的烧烤,非常有意思。”

俞冬青听了点点头。

在原来那个时空,有一部叫做《人生一串》的电视系列纪录片,讲的就是中国烧烤,

从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红柳烤串,再从广西百色的炭烤猪眼串,烧烤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且极具地域特色。

“喂,冬青,你不是想拍电影的吗?干脆拍一部关于烧烤的电影,写些普通老百姓的事,我想也挺有意思。”

张扬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俞冬青点点头说道:

“我最近在构思一部系列电视剧,就是写晚上烧烤摊上或者火锅店里发生的人生百态,悲欢离合。”

俞冬青第一次当着几个老哥们说出要拍一部电视剧的想法。

“我给你们讲几个小故事,看看这些东西写进去有没有看?”俞冬青边喝酒,就把自己遇到事情说了出来。

在老马家面馆偶遇那个内蒙古煤老板。

外面卖煎饼的老板娘的遭遇。

在上海烧烤店遇到孤独的外乡人。

以及在杭州火锅店一家人看到那个哭泣的姑娘。

……

……

俞冬青缓缓说着。几个哥们静静听着。

听俞冬青讲完,一直没说话的杜辉突然开口道:“听了冬青讲的这些,我也给你讲个,这是柯瑶给我说的,发生她身上的真实故事。”

“柯瑶?你媳妇?”三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杜辉扔给张扬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缓缓说道:

“柯瑶说,她那时候上高三,有一段时间和父母关系不太好,她自己无心复习,有一天干脆逃了晚自习在街上溜达。学校旁边有个卖杭州片儿川的小摊,也不知道去哪,最后在那儿坐着发呆。

做生意是个女人,还有个小女孩。小女孩大概4、5岁的样子,扎着羊角辫一声不吭吸溜面片,不时抬头看她一眼。

“柯瑶说,那时候她想着爸妈说话说的那么难听,今天连家门没准都进不去,这次模考成绩也下滑的的厉害,不禁悲从中来,想着想着竟然哭起来。

她低着头抽泣了一会,对面的小妹妹突然奶声奶气地道:“是不是我吸溜的声音太大,把姐姐吓到了?

“柯瑶还没想怎么回答,小妹妹就在她泪眼朦胧的注视中站起来,跑到面前,嘟起嘴亲了她一口,仍然是奶声奶气地:“不哭了,我哭的时候妈妈都会亲我的,我亲姐姐,姐姐也不哭。”

柯瑶最后说自己不哭了,站起来向母女道别。

她那天傍晚的夕阳暖暖的。

……

……

“嗯……这个故事不错。”张扬冲着俞冬青说道:“你可以写到剧中。”

俞冬青点点头。

很暖心的故事。

“后来呢,柯瑶没见到这这对卖面的母女吗?”刘益民问道。

“怎么没见到?”杜辉笑道:“后来柯瑶说,她考上大学每年放假回去,都要到那个面摊上吃碗面,我两年跟着回去也见到过,小姑娘长大了,已经是大学生,但回来后给她妈妈帮忙。”

“不过今年过年跟柯瑶回去没见到,听说那个地方不让摆摊,被城管赶走了。”

“算了,后面这点别写,听起来晦气。”张扬叹口气道。

“益民,你有没有故事?”张扬问刘益民。

“我?小酒馆的故事当然多,有一个挺有意思,不过我不知道适合不适合。”刘益民笑了笑也讲起一个故事。

“我记得很清楚,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酒馆里人很少,后面来了三个人,听他们说话口气是同事,其中一个年轻人请两位同事喝酒,这天他刚辞职。

“这三人喝了不少,年轻人一边喝酒,一边痛诉公司的种种不公,还不时哽咽,他称两位同事为‘哥’,说了许多掏心窝子的话。”

“后来这个年轻人摇摇晃晃去厕所后,余下的两人相视一笑,说了一句话……我当时就在吧台上,听的清清楚楚,你们知道说的是什么话?”

“什么话?”

“傻比。”

“卧槽!”张扬听了倒吸了一口凉气。

“益民,我以为你会讲小酒馆发生的痴男怨女故事,没想到竟然讲的是这个。”

“哈哈……只是想起来了,说说,冬青……别写进故事里啊。”刘益民喝了一口啤酒笑道。

就在这时候,一个留着圆寸穿着黑色圆领T恤的胖胖中年男人走了过来,正是这家老板,一脸笑意冲着四人说道:

“张总,各位老板,刚才有些忙照顾不周……来,我给各位老板敬杯酒。”说着拿起啤酒瓶就给四人倒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