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从湘西血神开始 第457章

作者:夜半探窗

韩教授虽然还有诸多事情,不清不楚,但他亲眼见过这么多的怪异之后,知道自己郄一的话,并非无的放矢。

他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老师,埙老师。

老师没疯。

埙老师叫他亲眼见到了老师本人曾经见到的场景。

现在,应该他们一起“疯起来”了。

这是他们师徒应该面对的场景。

他早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从湘西深山开始,他就已然无法脱离,郄老师说这是“历史的必然”,韩教授更愿意将其称之为,“命运”,听到了那一场大火,韩教授稍微松了一口气。

第一步完成了,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这一场大火的后续。

并且他想要老同志推荐几个人,去纂王爷庙看一看。

虽然他知道很可能是成功了,因为要是不成功的话,纂王爷的信仰也传播不出来。

现在看起来,纂王爷成功了。

韩教授现在好奇的是,纂王爷是谁?

他悬着的心落了下来,但没有完全落下来。

他的疑惑比他的恐慌更多。

此前,他没有听过纂王爷这个信仰,更何况这个信仰还是有道全真传出去的,这说明,纂王爷就是保证了他生命安全的人——尽管为什么会这样,时间很紧张,郄老师没说出来。

这也是最有可能的合理推测。

但他想要知道事情的完整真相。

哪怕只言片语也可以。

想要知道这件事情,他只能够从这位老同志知道的史料之中,发现端倪。

对纂王爷的这个信仰,他也产生了疑惑,很多民俗信仰都会随着上层统治者的意志,或者是人口的迁移,进行转播和扩张。

纂王爷,韩教授可以肯定,他没有怎么听说过这个信仰。

这个信仰,很有可能就是本地的民俗信仰。

有可能纂王爷是本地的文化人,或者是符合当时封建时代道德典范的人。

韩教授更相信,都不是,他觉得有可能是他见到过的那个年轻人。

那个动手如神的人。

既然都梦见了老师,也握了一点沙子,见过了那恐怖的诡异,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有人可以拥有同样的能力呢?

他的好奇心还是没有湮灭,见证了湘西,见到了观山窑窑厂,他的好奇心不仅没有熄灭,反而更加炙热。

老同志一听这话,说哪里用别人来言语?他自己去就行了。

韩教授急了,说哎,不用不用,这也太麻烦你了。

这人情欠大了,不至于啊。

老同志说这算是什么?

小事一桩,举手之劳罢了。

他说他还真的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纂王爷庙,他这就去。

用他的话说,“距离不远”。

敲门进了领导办公室,老同志红光满面:“病了,想要请大半天病假”,领导瞅了他一眼,很和蔼:“老同志回去要好好休息,不要太累了。”

准了他的假期。

一转头,“病了”的老同志骑着自行车,带着相机来到了纂王爷庙前面,纂王爷庙不在县城里面,他在距离县城几公里之外的山上,老同志停了自行车,徒步上山。

纂王爷的庙,很幽静,它的建筑有些像是明朝建筑,虽然它是清朝末年建立的,但它有些民俗的意思。

民俗的意思就是,这个寺庙的讲究,没有那么多。

唐宋元明清,哪儿都能仿。

民间嘛,除了僭越,百无禁忌。

僭越也行,别被抓就好。

譬如说这是一个三进院的神庙。

不僧不道。

在最前面,老同志拍照,这里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属于文化局管理。

小地方的好处就是,大家都是熟人,熟人好办事,老同志这张脸在这里还是吃得开的。

不就是拍照嘛。

都行。

第一进小院子有神龛,神龛里面是“五方神将”。

这也是很奇特的事情。

一般的神庙进去,寺庙的话,有珈蓝,有护法,也有四大天王。

至于说是道观,有的是山上有神龛,里面供奉着王灵官,也就是“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也有地方进门供奉土地神龛的,各种各样。

唯独这“五方神灵”,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独一份,但的确不多就是了。

那本纪道人修县志,说这五方神将,为保护此处,不被邪魔侵扰,里下来了汗马功劳。

所以成为了“纂王爷”的左膀右臂。

这五方神灵,五种颜色,和五行一个颜色。

并且他们戴着面具,腰间有鼓,穿着高原样式的袍子,这也被写进了县志里面,说这是交流的证据。

两种文化的融合证明。

这五方神将,呈现出金木水火土的特征,也就是五种颜色。

白色,青色,黑色,红色,黄色。

见庙拜神,老同志说信这些神,他是不信的,他这个人相信命运,不相信神灵。

越是成长,他越是感觉到命运无常,那种世界如洪流,人如草芥的无力感觉。

家是他的港湾。

不过虽然不相信这些泥塑木雕,按照习俗,他还是拿起来了一炷香,点燃,插进了眼前的香炉之中。

认真的拜了拜。

香火缭绕之间,他拍了两张照片,在他的身后却多出来了一个人。

要不是他说话,老同志还没发现身后有人。

重要的是,连老同志都没有发现,有人在他背后说话,他没有被“吓一跳”的感觉。

他很自然的回头。

老同志往后看了一眼,这个人他不认识,但是看几眼,却很生好感。

一种说不上的吸引力。

“我没见过你啊,小伙子,来这里旅游的?”

那人“嗯”了一声,老同志看着他手上没有点燃的香:“你也来上香?”

那人:“我上不了一点香,你来这里是做什么?”

老同志拍了拍照相机说道:“有人请我来拍照,是一个大学问人。”

老同志有些絮絮叨叨,和他一起走进去,老同志心情大悦,话都多了很多。

可以说是卖弄,但是也可以说是一种证明。

证明自己的形式。

谁说人老了,就没有好胜心了?

旁边的人听他这样说,没有打断他,而是认真的听着。

老同志更加开心了。

他没有发现,不止是他,就连周围的男男女女,都不自觉的朝着这边围绕了过来。

围绕着这个年轻人。

百鸟朝凤一样。

老同志将这里的典故讲了出来,这里的第二殿,里面供奉的更加奇妙,是一位不知名的神祇。

他穿着袍子,但是他带着冕旒,十二珠,十二帘。

此人穿着冕服,但是脸上有一张白帘。

有些地方丧事,会用一张纸遮住逝去者的脸。

所以,这些人才将这里说成了民俗小庙。

因为不管怎么说,就算是神灵,也有座次第的区别。

以前是左边为尊,上为尊,高为尊。

这位神灵,穿着的冕服,是以前周天子的服装。

他的地位一定是很高的,将这位地位很高的神灵,放在了第二殿,纂王爷这个“灶王爷、城隍爷和土地”的合体神,在第三殿,不太正常。

还有没有上下尊卑了。

老同志说到这里还有些可惜,说是这里环境特别好,大夏天来这里,连一丝丝暑气都无。

本来是很好的地方。

但是他们请了专家过来,说此地建筑有些莫名其妙。

“说是狂妄自大,哎。”

老同志有些憋屈,但是也不好说什么。

上一篇:诸天降临之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