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降临之主 第361章

作者:猛虎道长

在陆军换装之后,那些换下来的雷电1646型都有四千多支,虽说枪膛挂铅严重,但清理之后,膛线磨损并不严重,毕竟这些步枪在装备之后,基本上也就经历过两次战斗罢了。

除此之外军事事务部的仓库里也有六千支新枪。

第588章 、新军出征

简单来说,这一万来支雷电1646型步枪都是准备推销给南明的。

因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些与星海国关系颇为不错的商行也就承接了这个重要的任务,帮着星海国将这些枪械陆陆续续的运到光州府去。

方小悦在埋头研制了两个月之后,终于一系列的纺织机器给研制了出来。

这还亏得是他现在的助手多。

一旦他画出设计图,立马就有人接手过去进行制造,等机器制造出来之后,又是一批接手实验,方小悦主要就是进行指导,指点,以及纠正相关错误。

毕竟随着星海国日益壮大,方小悦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一个人干完,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研究工作,在张飞飞看来,完全就是浪费方小悦的生命。

趁着这个时候多多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出来,才是王道啊!

随着纺织一系列机器研制成功,纺织厂也随即建立了起来,在招募一批女工进行短期培训之后,星海国采购库存了不少时间的棉花随即就投入了生产之中。

当然,这新建起来的纺织厂产量并不算高,暂时也就只能出产一些粗帆布,细帆布。

至于出产其它类型的布料,还需要技术人员对纺织机进行一定的改动。

但这也就意味着星海国拥有了一个新的工业,纺织业。

原本仅仅只是解决帆船所用帆布问题,结果变成了一个新的工业,这样的操作,大概也只有方小悦能够干出来了。

纺织厂的建立对于星海国来说,是有着很多好处的。

首先就是有了新的商品用于贸易。

像那些西洋海商一直很痛苦的事情随之迎刃而解。

以前西洋海商需要在船上留出不少空间来囤积一批帆布,以解决在漫漫长航之中帆布破损的问题。

之前也说过了,这边没有他们使用的帆布出产。

因而必须带够帆布,否则的话,到了这边帆布破损了,又没有备用的,那就悲催了。

可问题来了,西洋帆船所也用的帆布实际上是很厚实沉重的。

备用帆布带得太多的话,就会挤占帆船上的运货空间,无形之中也就减少了海商的利润。

现在如果南海岛出产船用帆布的话,那么西洋海商就会很高兴的将备用帆布丢下海,将空出来的空间装上货物,赚取更多的利润。

两个月后,南明新军训练结束,南明新军第二团随即就在昭武帝的圣旨之下前往前线,而教官队也没有离开,而是转换了职业,变成了星海国驻南明昭武政权的军事观察员。

没法,不管是昭武帝还是星海国这边,都不愿意教官队立马返回星海市。

昭武帝这边不用多说,是担心啊。

毕竟这新军训练出来了,在之后的演武里,看上去也是威风凛凛,火炮发射,轰得远处设置的敌人靶子支离破碎。

可昭武帝也不是那种深宫里养大的皇帝,是经历了战乱的,他也知道,别看军队看上去有多威风,关键是得实战厉害。

以前皇宫里的大汉将军,都是选的高个头,大块头,一身重甲穿上,手持鱼锋斧,往大殿两侧一戳,那可是威风得厉害,谁看了不得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

可问题是,那些大汉将军能打吗?

昭武帝知道,那都是架子货,与战场上厮杀下来的精锐完全就是两回事。

可如果将这批新军就这样送到战场上去,昭武帝心里也不落地。

这可是他省吃俭用积攒出来的一点家底啊,要是上了战场,直接来个萨尔浒那样的大败仗,昭武帝大概都会有上吊的心了。

而星海国也想要看看这批新军与清军之间的差别,毕竟之后星海国的最大敌人就是清军,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啊。

两方心思虽说不同,但最终目的却是一样,因而在南明使者张三许与星海国外交事务部一勾兑,双方就达成了新的协议,结束教官队的任职,将其转为军事观察员,随队进行观察,并对新军的指挥官提出相应的作战意见等等。

毕竟南明新军刚建立,这第一战如果打不好的话,别说巡抚大人了,就算是昭武帝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毕竟昭武帝可是违背了不少的祖宗家法。

此时的清军已经基本上吞没了江溪,胡建两省大部,兵峰越过蟑州,龙眼,淦州一线,直接威胁到了昭武政权的光洞腹地。

并且清军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于数月前,遣南明隆武政权之降臣郭必昌在胡建全州南三十里的平安堡招降了郑芝龙。

毫无疑问,对于清军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郑芝龙乃是明末海上一代巨寇,降明之后,得授海防游击一职,从而迅速壮大,其巅峰时,拥有大大小小的船舶千艘,但凡从明朝东南沿海经过前往东瀛等地贸易的商船,不论内外,都必须花费三千两白银购买郑家旗帜,方能够保住海上平安。

因而史载:“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并筑城于安平……八闽以郑氏为长城”。

不过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却没有愿意跟着降清,拉走了七成船舶。

但即便是如此,清军也得到了四百多船舶,海上军事力量得到大幅增强。

在如此情况之下,南明昭武政权可谓是岌岌可危。

这也就是为什么昭武帝连一点时间都不愿意等待,就让新军在训练结束后立马出发赶赴前线的原因了。

南明昭武政权的统治区内可没有火车,更没有汽车,就连官道也是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两千来号新军赶赴前线需要长途跋涉三百公里左右,虽说巡抚大人又从那些商人手里征集了一些驮马,骡子等等牲口,但这些牲口也就是牵引火炮罢了,那些小兵还是得靠双腿行军。

星海国派来的教官则是与南明军官们一样,骑马。

虽说这些教官之前基本上都不会骑马,但实际上骑马是最容易学会的技能之一,只不过想要精通的话,还是有些难度的。

第589章 、贝勒爷?

在将胯下的皮肤磨破数次,走路都成鸭子步后,星海教官们总算能够稳稳的坐在马背上了。

而在连续急行军一个星期之后,新军抵达了淦州一带。

从这一刻开始,星海国元老院上下的目光都盯到了这里来。

没法,大家都对这个时代的清军到底有多强战斗力很好奇,并且想要看看自己培训出来的南明新军是否能够应对清军,从而评估出归化民军队与清军之间的战斗力差距。

此时驻扎在淦州前线的南明军队算得上是大杂烩。

有李定国等大西残军,有原本从淦州等地败退下来的南明军队,有光洞本地派遣过来的南明军队,还有一部分则是在附近招募的土匪等等,另外更有张家玉,陈子壮等人起义军汇合而来,总计九万之众。

而对面则是清军平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其日后在南明大举反攻之后,平定江浙湖光四省,擒拿南明重臣何腾蛟,为清军正式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日后被封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当然,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展现出自己的光芒来。

在多铎奉旨率大军,携弘光帝等战俘凯旋而归之后,这位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就代替多铎,成为了南下清军的主将之一。

嗯,不像多铎那样率领整个南下清军部队,而是分领一路清军罢了。

这并不奇怪,在这个时候,由于多铎亲率大军凯旋,因而清军实际上停止了战略进攻,转入到暂时的战略防御之中。

没法,多铎带走了大部分的清廷嫡系军队,给多罗贝勒勒克德浑等各路主将留下的大多都是明朝降军,满蒙八旗兵的数量降到了一个极点。

这么说吧,此时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坐镇前线,麾下也就只有五万军队,而这五万军队里,只有三个牛录的清八旗兵,四个牛录的蒙八旗兵,计算下来也就只有1200人左右。

嗯,这1200人基本上就等同于多罗贝勒勒克德浑的亲兵了,轻易不能动弹。

实际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位面的历史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

这天,多罗贝勒勒克德浑正在大帐里昏睡,突然就听到一声巨响,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巨响,等他有些浑浑噩噩,呵斥亲兵,穿上盔甲,出了大帐方才知道明军进攻了!

明军居然胆敢主动进攻?

这个消息让多罗贝勒勒克德浑怀疑自己还在梦里。

自从南下之后,各路明军将领如同雨点一般的投降,清军所过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让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已经很久没有过被明军主动攻击的感受了。

因而这突然听到这个消息,他都还有点小兴奋。

“来人!备马!”

可没等多罗贝勒勒克德浑抵达营寨大门,就感受到了南明军队进攻的威力。

一发拿破仑炮发射的圆形炮弹越过营寨栅栏,直接从一队朝着营寨大门涌去的清军中飞过,一瞬间就在这队清军之中碾压出了一条血路。

转瞬之间,就有十多名清军倒在了地上,或缺胳膊断腿,或口吐鲜血,看得多罗贝勒勒克德浑不由得眼角一阵抽搐。

“我们的大炮呢?!耿仲明呢?”

多罗贝勒勒克德浑虽说乃是清军里比较守旧的一派,但他也是知道火炮威力的。

可麾下一名清军将领接话让他想起了自己才将耿仲明安排到了淦州后面三十里处。

原因很简单,这位多罗贝勒勒克德浑颇为看不惯那些明朝降将,其一是认为那些降将不忠,其二就是认为降将分了自己这些的功劳,其三就是认为降将没啥战斗力,远远不如满蒙八旗兵。

也就是出于这个想法,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将原本支援给他的火炮部队-耿仲明给安排到后面去。

不让耿仲明多得功劳!

就这么简单!

毕竟在多罗贝勒勒克德浑看来,就算没有耿仲明的火炮,自己麾下这些降军,也足够抵挡那些南明军队了,毕竟南明军队更弱。

可这次,他似乎栽了一个跟头。

在抵达前线之后,那两名穿越众军官就帮着南明新军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

大概就是两千新军步兵成三排列阵,两侧则分别摆放五门火炮。

以火炮先行攻击清军营寨,以便让新军适应战场环境。

这一作战计划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那十门拿破仑炮虽说被阉割过,射速与射程较之以前都有了一定的下降,但放在这个时代,依然是领先了上百年的武器。

连续十轮射击之后,清军营寨里不说血流成河,至少是狼藉一片。

几乎到处都能够看到断掉的胳膊,腿或者其它什么人体零件,被炮弹滚过时,砸坏的营帐也是七零八落。

尚未等清军列队出营,两名穿越众军官就先行让炮兵停止了射击,让炮管先休息一下。

毕竟在这样的射击,实际上杀伤力并不大,毕竟清军营寨面积不小,被炮弹击中的话,真的是运气不行。

如此一来,还不如等清军列队出营时继续射击。

多罗贝勒勒克德浑自然不可能避战的,在清军历次的胜利里,任何一名清军将领在战斗意志上都是很坚定的。

在他看来,不管如何,都必须将这支堵在营寨门口外的明军歼灭,否则的话,清军颜面无存,自己颜面无存啊。

这消息要是传回去,指不定清帝就把他换人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