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降临之主 第1111章

作者:猛虎道长

先不说龙气世界的敌意会增强,光是子弹需要的底火等等东西,制作起来也是比较麻烦的。

不过这八千多把铁胎弓几乎就将穷水县之前积累下来的铁矿给消耗一空。

如果不是加工中心自带提纯材料的功能,穷水县压根就没法提供高强度的钢材。

在做好铁胎弓之后,来自于省城的军令就抵达了。

这次分兵反击北犰、西宛两国,大泽国朝廷特别重视,派来了军方两位大佬主持军务。

这两位大佬分别是镇北侯和江阳侯。

这两位都是以军功封爵,其军功在大泽国百年内都算得上是前列了。

可称得上是一生戎马生涯。

按道理说,这两位老将年龄都上六十了,原本应该退休,含饴弄孙了。

结果两场大战下来,这两位不服老的老将就天天给皇帝陛下递条子,申请出战报仇雪恨。

也正是考虑到此战关系着大泽国的国运,皇帝陛下最终方才同意此事。

其中镇北侯负责攻打北犰这条线,而江阳侯则是负责攻打西宛这条线。

而送到方小悦手上的军令正是江阳侯发布,其严令方小悦所部必须在十日内赶到省城汇合,否则军法从事!

方小悦自然不会去轻易违反军令,毕竟他暂时还没有离开这个龙气世界的打算。

将穷水县的县令大印暂时交给县丞钱遇水,叮嘱一番之后,方小悦就带着奔马营义勇再度出征。

这次出征,几乎所有百姓都出来欢送。

甚至于不少百姓还想要加入到出征的行列之中,但被方小悦直接拒绝了。

毕竟这些百姓压根就没修炼过道兵功法,就算是跟着出征也没啥用处。

在连续奔行了数日之后,奔马营抵达了省城。

此时的省城之外,乃是各省郡兵云集,可谓是人山人海,一片片连绵不绝的帐篷看不到尽头。

各色旗号林立,让人看得眼花。

方小悦带着奔马营抵达之后,随即便有小校上前询问。

在亮出自己的绿原省义勇团练使身份之后,这位小校随后便将奔马营引到一处空地。

奔马营义勇们在张元明的带领下安营扎寨,而方小悦则跟着这名小校前往中军大帐报到。

没错,不管是镇北侯还是江阳侯,这两位大佬都没有住在省城内,而是带着自己的亲兵营在城外设立了中军大帐。

中军大帐之中,两位大佬并排而坐,其下两侧则是各方郡兵将领。

方小悦入内拜见之后,就被引到江阳侯下方就坐。

这并不奇怪,方小悦虽说正官只是个县令,但他的官阶却是从三品。

在这中军大帐之中,除了镇北侯、江阳侯两位大佬乃是超品侯爵之外,其余将领中官阶最高者也不过只是一郡郡兵主将守备罢了。

而守备也只是正五品的官阶。

坐下之后,方小悦环视一圈,没有看到熟人。

第1626章 、游击

这倒也不奇怪。

像李青书等方小悦熟识的将领,在立功受赏之后,都官阶上升了。

有的是调往了京城任职,有的则是调往了沿海,像方小悦这样留在原地任职的是没有的。

因为这是大泽国的武官任用原则。

为了防止将领在一地久任导致的尾大不掉,大泽国朝廷在武官的任命和调动之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简单来说就是任职五年以上的中高级武官,必调出省。

官阶官衔晋升的武官必调出任职地。

晋升为正三品以上的高级武官,必调往京城任职。

也正是如此,在大泽国两百多年的历史里,鲜少有武官谋逆的事件发生。

更何况,镇北侯、江阳侯两位大佬就任两条线的主帅,从京城带来了一大帮正四品以上的心腹武将。

而眼下这些郡兵将领都会被一一分派到这些心腹武将手下。

这也就是大泽国某种意义上的用训分离。

说白了,正三品以上的高级武官平时基本上是没有统兵的权力,他们都是在五军都督府内任职,形同养老。

平时真正掌管军队的基本上都是正五品以下的武官。

像西北军这样的边军属于例外,毕竟边军经常要打仗,若是兵将不识的话,就麻烦了。

像各省地方驻军都是以各郡、各县的郡兵、县兵为主,互不隶属,没有上下级的关系。

而京城则常年驻扎着二十多万的禁军、京军,在这样的主干弱枝之下,地方将领想要造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至于地方文官就更不用多说了,一纸御令即可解除其职权。

说实话,像方小悦这样的县令,恐怕早就在朝廷那里挂号了。

既是县令,又执掌奔马营义勇。

如果不是义勇数量只有八千,且皇帝陛下打死不愿意将其调回京城的话,恐怕朝廷早就下手了。

现在嘛,将方小悦调来参加对西宛的大反击作战,未必就没有消耗奔马营实力的意思。

像这样一支潜伏在民间,且不受兵部管辖的武装力量,着实让朝廷诸公心里忐忑不安啊。

由于方小悦原本就是最后赶到省城,因而在他到场之后,两位军方大佬主持的军议随后就进入到分配任务阶段。

简单来说,军方作战的套路是一致的,其出兵顺序分为先锋、中军、后军,其中还有持续不断的粮道押解以及游击等等。

而方小悦在这场军议上被授予了游击一职。

先锋乃是整个出兵里的重中之重,其担负着整个部队的探路、侦查敌情、查看地理、试探性进攻、打乱敌人部署等等一系列重要任务。

因而像这样重要的任务肯定不可能由奔马营这样的杂牌部队担任。

像西宛一线的先锋部队就是由江阳侯的老部下昭武将军率领的骑兵破峰营担任,只不过为了确保先锋部队的战力,江阳侯还特意从边军调了两支骑兵队加入其中。

其总计兵力有七千之数,尽数都是骑兵。

中军自然是由江阳侯亲率,麾下兵力超过六万之数,其中包括了骑兵、长矛兵、刀盾兵、弓手、弩手等等兵种,甚至于还有一支专门的厢车军,用来对付西宛蛮族骑兵的突袭。

尾军则是由西北军主帅率领的三个亲卫营外加两个普通营组成,总计两万有余。

之所以让西北军主帅去率领尾军,完全是因为西北军在连续两场大战之后,损失惨重,里面的新兵太多了,如果让他们去打先锋,打硬仗的话,指不定就直接溃败了。

而将其设为尾军,感受一下战争气氛,在胜利之余,扫扫尾什么的,要不了多久,那些新兵也会变成老兵。

而游击一职在大泽国军阵之中并不是常设。

因为一般情况之下,有先锋了,游击设立就显得尴尬了。

可这次大泽国全面反击西宛蛮族,大军进入西宛大草原,那么仅仅只是先锋冲在前面,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毕竟西宛大草原上很少修建有城池,那些西宛蛮族部落往往都是逐水草而居,除了金鲁汗修建的那座王城之外,他们是没有固定定居点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需要有一支游击军,在先锋四周游击作战,拔掉一个个可能威胁先锋、中军的蛮族部落。

对于这个任务,方小悦是欣然接受的。

毕竟游击军的职责比先锋自由多了。

简单来说,那就是自由作战,江阳侯压根就没有给游击军下达攻击哪个部落的命令,而是让其伺机而动,尽可能歼灭所遇到的蛮族部落。

军议结束之后,方小悦带人去辎重营领了用来识别的军旗以及补充的军粮、箭矢等等物质之后,让奔马营在营地内休息了两日。

之后,方小悦去拜见了江阳侯,之后到了晚上,方才悄然拔营出兵,离开省城,朝着界市一路行去。

游击军提前几日出发乃是江阳侯为了掩盖西宛蛮族可能存在于此的耳目。

在游击军出发五日之后,先锋军才会先行一步出兵,而中军则会在一周之后,在祭拜苍天之后出兵。

说白了,游击军提前出发就是为了打西宛蛮族一个措手不及,在西宛蛮族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造成足够的伤害!

三日后,以日常速度行军的奔马营就越过了变成废墟的界市,进入了西宛大草原。

在大泽国与西宛罢兵议和之前,这个界市是没可能恢复了。

不过在路过界市的时候,义勇斥候抓住了几个在界市里捡破烂的西宛牧民。

这并不奇怪,虽说界市变成了废墟,但里面还是有不少被西宛牧民认可的好东西,譬如平时用来煮饭的铁锅,碗筷,甚至于用来喂马的饲槽,都是好东西。

毕竟西宛蛮族的文明水平很低,很多东西都无法制造。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便是大泽人认为的破烂,在那些穷困的西宛牧民眼里都是上好的小宝贝。

方小悦亲自审问了那几个被抓住的西宛牧民,从他们嘴里得到了一些信息。

除了附近几个西宛部落的情况之外,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西宛发生了内乱。

简单来说,就是金鲁汗大败而归之后,各大部落的酋长对其极为不满。

毕竟当初出兵的时候,为了征召更多的骑兵,金鲁汗可是许下了诺言的。

大家跟着出兵不都是指望着能够从大泽国抢夺粮草、匠人、金银珠宝,从而发财致富吗?

结果呢,抢是抢到了,可在大败而逃的时候,再好的东西都得丢弃,最终大家逃回大草原的时候,不但啥都没有,就连带出去的牛羊都损失殆尽。

除此之外,各部落带出去的骑兵也是损失惨重。

很多小部落里的青壮损失一空,几乎都无法维持下去了。

更何况,还有几位大部落的酋长被金鲁汗砍了人头。

总之,各大部落的酋长都认为金鲁汗给西宛带来了巨大损失,不配当大汗,应该换个人选。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十多个部落联合起来,起兵威逼金鲁汗退位。

而金鲁汗怎么可能答应这样的事情。

别的不说,只要他一退位,换个人上台,那么他直属的那些部落必然会被瓜分,而这是他万万无法接受的事情。

因而西宛蛮族的内乱随即爆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