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降临之主 第1047章

作者:猛虎道长

考虑到客栈距离考院较远,方小悦也没能免俗的订了一辆。

乘坐马车抵达考院,刚一下马车,方小悦就隐隐感受到了一股磅礴的气势压在了自己身上。

考院外站着一队队禁军。

这些禁军堪称大泽国最为精锐的士兵。

其次精锐的就是西北等等地方驻扎的边军,郡兵较之边军又要差上一些,县兵是大泽国正规武装力量里最差的。

而禁军并不像大家想象之中那样,只知道训练,不知道实战。

所有禁军士兵都是边军里的精锐抽调而来,他们需要在禁军服役五年以上。

与其它军队相比,禁军乃是直属于皇帝的军队。

他们主要承担的工作就是守卫皇宫以及皇帝出巡时的卫队。

而退出禁军之后,他们则会被委派到边军以及各地郡兵之中担任基层军官。

实际上,不少边军乃至于郡兵里的高层将领,都是由禁军士兵升迁而来。

这无形之中就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掌控。

当然,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帝对会试的重视程度。

这一届会考的主考官,副考官等等官员已经早早进入考院就位。

考生们也陆陆续续从京城各处赶来,汇聚在考院之外排队,等候进入。

方小悦下了马车就让张元明乘坐马车回去了。

毕竟这会考相对于省试而言,考试的时间长达三天,完全没必要在外等候。

不过会试的考生规模丝毫不亚于省试。

简单来说,有资格参加会试的考生除了来自于各省的举人之外,还有来自于国子监的监生。

这国子监在大泽国的地位差不多就等同于方小悦原世界的大学,里面的教授什么的都是大泽国颇有名望的儒生,甚至于还有几位乃是大儒。

而国子监的监生则有几个来源。

其一便是秀才,明面上,秀才可以通过被大儒、地方文宗乃至于官府推荐进入国子监就读,但实际上就是富人子弟避开省试参加会试的捷径,需要交钱。

当然,这个学费就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承受的。

一年少则200两,多则上千两。

其主要就是看推荐人的身份而论。

当然也有不是秀才功名,但家里捐钱够多而进入国子监的。

因而这种监生也被称为捐监。

第二种就是荫监,多数都因为父辈为官而获得的恩荫,也有父辈死在任上之后的朝廷恩典,被称为难荫。这种监生连秀才都不用考,就可以参加会试,着实是占了父辈的光。

第三种则是举监。

但凡会试落榜的举人,都可以申请进入国子监就读,等待三年之后的会考,同时提升自己。

因而叫举监。

当然,举监本来就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但他们进入国子监也是要交一定学费的,只不过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导,以及结识一些人脉,每次会试之后,都会有不少举人进入国子监就读。

大泽国一共有四十八省,光是这些省进京赶考的举人就有三千多人,再加上国子监也有一千多人参考,因而这届会试的考生人数达到了五千人之多。

方小悦排在队列里,看着几条通道上排得密密麻麻的考生,心里也不由得叹息。

这考生就有五千多人,可偏偏由于大泽国承平两百多年,上上下下的官位早就填满了,每年空出来的官位也是很少的。

因而这些年的会试,每届录取名额基本上都在40-50人之间浮动。

有些年份的会试录取名额甚至于只有30来人。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开国之初的时候,举人就可以做到三品大官去,而现在举人任官上限被牢牢锁定在正七品的主要原因。

第1575章 、会试

等他进了考院的时候,天色已经漆黑变得明亮了起来。

找到自己的小格子,方小悦进去之后,轻车熟路的将包裹放下,打扫卫生。

要说小格子的卫生,大概是方小悦最为吐槽的一个点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考院平时不允许外人进入的缘故,小格子里堆积了一层灰。

将小格子里打扫一遍之后,方小悦方才有时间慢慢打量考院内的情况。

这座考院大概是他所见过的考院之最了。

八千多个小格子纵横在考院内,最后面的小格子大概是看不清楚前面的高台。

待到上午十点左右,考生尽数进入考院,考院大门关闭,外面的禁军还在大门上贴了一张黄色的封条。

从这一刻开始,之后的三天时间内,考院内外尽数隔绝,任何人都不得进出,除非发生火灾等等之类的意外。

由于会试乃是国家大典之一,就连考院内执行各种工作的都是禁军。

京兆尹麾下那些衙役是万万不被允许进入考院的。

这是为了防止舞弊。

待到禁军将水和食物以及草稿纸等等物品发放到位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因为会试的题目在考院大门关闭时才会被开封,然后由工匠进行印刷。

直到中午时分,方小悦吃了两个麦饼后,考卷才由禁军发放下来。

在接过考卷之后,他先是通看了一遍。

和自己之前了解到的情况差不多,会试题目乃是由十道贴经题,七道墨义题,五首试帖诗以及一篇四书文组成。

此时考院高台后面的院子里,一群官员正坐在一起喝茶。

大家虽说基本上都是第一次主持会试,但情况都是知道的。

这三天时间,他们只需要维持好会试纪律即可,真正劳累的则是三天之后的号卷。

不过与省试不同的是,这里除了主考官、副考官等等官员之外,还有一位身穿飞鱼蟒袍的太监。

这位太监一脸的傲气,丝毫不在乎那些文官脸上隐隐露出的鄙视之色。

“王公公,这次会试还得你我齐心协力啊。”

为首的主考官朝着那太监笑道。

身为翰林学士,又被皇帝陛下亲点为会试主考官的安如意,自认为有资格鄙视太监的。

但眼前这位太监可不是普通的太监,其乃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朴正会。

当然,这位司礼监秉笔太监作为内官,也不过只是正六品罢了。

但其另外两个身份就比较震慑群官了。

其乃是当今潜龙之时的贴身太监,只不过犯了一点小错误,以至于在当今登基之后,被贬到了浣衣院去,但皇帝陛下不忘旧情,几年后又将其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外加东厂提督一职。

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这位王公公便是皇帝陛下的忠犬。

虽说大泽国东厂从大泽国成祖皇帝陛下将其建立之初,就立下了职责: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

但实际上随着一百多年岁月下来,东厂已经演变成为皇帝陛下手上用来对付文武百官的大杀器。

但凡皇帝有不满的官员,东厂就会好似一条恶犬扑上去狠狠撕咬。

当然,王公公之所以被皇帝陛下派来坐镇会试,实际上也是对会试的重视。

至少有这位王公公在这里,主持会试的官员都会变得老实一些,不至于将会试变成自己招揽门生子弟的场所。

实际上,这种事情,在五十年前就发生过。

当时一位翰林学士在会试时舞弊,所录取的贡士大半都是其乡党,这也使得之后的殿试等于无用。

更让无语的则是,当时的皇帝喜欢造船,造各种精美的大船,却将朝廷事务丢到一边。

这就使得那位翰林学士一步步晋升为首辅之后,将众多门生子弟提拔到各部要害,使得整个朝廷变成了那位首辅的一言堂。

甚至于在皇帝陛下去世,新帝登基之后,那位新帝都需要看首辅眼色行事,可谓是憋屈无比,乃是大泽国皇室最为低落的一段时间。

当然,待到这位新帝逐渐成长起来之后,那位首辅也老得无法理事,不得不告老还乡。

但其下场也是相当惨烈。

其尚未抵达家乡,就被皇帝陛下连续十道圣旨呵斥,最终不得不上吊自杀,以避免连累家族。

但即便是如此,那位皇帝陛下依然是抄了首辅的家,将其儿子、孙子尽数打入天牢,以逆谋的罪名,满门抄斩。

至于其门生子弟也是一一数落罪名,或贬落出京,或捉拿下狱。

偌大一个势力最终烟消云散。

而在这个过程里,替皇帝陛下搜罗百官罪名的就是东厂!

当然,这次事件之后,历代皇帝对会试就尤为重视,严厉杜绝任何考官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

每逢会试,皇帝都会派出大太监前往考院坐镇。

由此也就成为了惯例。

只不过派出大太监的身份不同,也会给主持会试的官员带来不同的压力。

像王公公这样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加东厂提督,给这些官员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

这边官员、太监在院子里围成一圈喝茶吹牛打屁,那边方小悦没多会功夫就将十道贴经题和七道墨义题做好了。

实际上,任何一位举人来做这些题都是很轻松简单的。

之所以在会试里还会出这样简单的题,主要还是为了提升门槛,将国子监里一些不合格的考生给剃掉。

毕竟之前就说过了,国子监里有不少捐钱上学的监生。

这些监生能够靠钱进入国子监,但朝廷却不会允许不学无术者通过会试。

这些贴经题、墨义题都是用来对付这不学无术者。

之后的五首试帖诗,方小悦虽说已经将诗词提升到了20级,但还是费了不少功夫才搞定。

这并不奇怪,以前就说过,试帖诗就是命题吹捧朝廷或者皇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