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第477章

作者:南山有龙

杨旦还没有从丧妻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已然发现,自己马上就要和妻儿团聚了。

他颤颤巍巍举起准备好的匕首,放在咽喉处。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作为此次政变的主要人物,如果被活捉,那可要遭老罪了!

与其生不如死,不如自我了断……

砰!

房门被无情地传开,杨旦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双手不住颤抖,却无论如何也斩不下去。

袁彬走上前,看着他满脸的恐惧,抬起刀鞘,轻轻一扒拉,匕首掉在地上。

杨旦的脸都已经扭曲,鼓起最后一分勇气,说道:“皇上身边有奸佞,我等……”

啪!

袁彬一个大耳刮子抽上去,打的杨旦嘴角淌血。

“还他娘的说别人是奸佞,你们这些读书人要点脸行不行啊!”

杨旦有心反驳,无奈下巴一直在哆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带走!”

“是!”

两名校尉上前,一左一右将杨旦架起来。

“对了,把这人看好,不能让他轻易死了,知道吗?”

“是!”

锦衣卫全体出动,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彻底清扫全城。

北镇抚司诏狱已经人满为患,只得将主要人犯留下,其余的全部送到刑部大牢。

很快,刑部大牢也满了,便继续转移到顺天府大牢。

由于此次政变涉及到的官员实在太广,其中就包括很多三法司的高层,朱祁镇决定,以曹鼐、张益、邝埜为首,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专案组,专门负责三杨谋反案。

杨洪、杨旦已经入狱,每日遭受酷刑,被打的死去活来,恨不得把小时候偷看隔壁婆姨洗澡的事都交代了。

三天之后,朱祁镇收到电报,郕王率南海卫以及路上遇到的五军营、神机营直扑建宁,将主犯之一的建宁卫指挥使杨泰缉拿归案,正在押送京师的路上。

“传朕旨意,命郕王留在南京,继续清查三杨谋反案,不管查到谁,查了多少人,一律严惩不贷!”

朱祁镇已经对这些人彻底失去耐心,自从当上皇帝,一天到晚大事小情没少操心,每天想着怎么变革,怎么给天下百姓谋福利,却没想到,有些人明明已经分到了最大的蛋糕,却还不知足,非要把盘子端走!

那好啊,既然不想吃,那就都别吃了!

盘子是老子的,分给你多少,要看老子的心情。

以前你张嘴要,我也抹不开面子,那就多给你一些。

这种事,以后想都别想!

老子给你多少都是对你的恩惠,不给你,一样是恩惠,你能接受最好,不能接受也得忍着。

不服就来干我,只要你干不死我,我就干死你!

袁彬效率很快,已经将罪魁祸首杨洪和杨旦的供词拿到,两人是这场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当然要特殊照顾。

“根据这两人交代,此次政变涉及到大量的南方官员和士绅,兹事体大,臣以为还需要进一步彻查。”

“查,当然要查!”

朱祁镇看了一眼供词,扔到一旁。

“将人犯交给专案组,告诉他们,朕明天要看到结果。”

第二天,曹鼐、张益、邝埜三人拿着审讯结果来面圣。

“诛九族……”

朱祁镇沉吟片刻,问道:“只有这些吗?”

曹鼐等人面面相觑,诛九族已经是顶级大罪了,为什么说只有?

“皇上的意思是……”

朱祁镇突然道:“靖难成功之后,给方孝孺定的是什么罪?”

曹鼐明显感觉到脑门一热,皇上怎么把这茬给拾起来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虽然杨旦等人该死,我们也定了诛九族的大罪,说破了天也就这样的,非得再加一层,诛十族?

大明律可没有诛十族这一条,当初太宗皇帝诛方孝孺十族,更多是被气的。

如果皇上要学太宗皇帝,再搞个诛十族出来,以后在朝堂之上,怕是人人自危……

“臣以为,诛九族足以震慑心怀不轨之人,皇上泽被天下,当以宽仁为主。”

朱祁镇却摇头道:“你们自诩读书人,朕问你,孔圣人曾说过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何解?”

“这……”

曹鼐突然哑火,张益和邝埜也是低着头不说话。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有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

孔子当场就不乐意了,说道:他打你了,你还感悟他,如果他对你好,你怎么办?

并且说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别人对你好,你就对他好,别人惹了你,你就弄死他!

朱祁镇已经下定决心,从此绝不再以善面待人,今天就是一个开始。

曹鼐眉头紧皱,心中暗暗琢磨,如何才能让皇上改变主意。

他倒不是担心杨旦杨洪,如此考虑,只要是因为皇上今天敢诛杨旦的十族,明天就能诛自己十族。

这种头能不开,尽量不要开!

一旦开了,便一发不可收拾,后果不堪设想。

“皇上所言极是,不过……这诛十族并不在大明律,也没有明文规定第十族该如何界定,如果此事处置不当,或者有人从中挟私报复,到时候人人自危,反倒有矫枉过正之嫌。”

这番话说的倒也有些道理,大明律写得清清楚楚,九族分别是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可没写第十族是谁。

按照方孝孺的诛十族,便是同窗、朋友、门生等人,可是,这些人的界线很模糊。

杨旦从读私塾开始,一直到国子监,不知有过多少同窗,莫要全都找出来,挨个放血?

这样做很明显不合理,也不现实。

还有他的朋友,怎么才算朋友?

平日里经常在一起喝酒,一听借钱就装肚子疼的那种,算不算朋友?

如果这道界线不能确定,办案人员看谁不顺眼,就说他是杨旦的朋友,岂不是要制造出很多冤假错案!

第四百九十三章 天大的阴谋

朱祁镇压根没打算和他们商量,所有主犯的十族是诛定了,现在唯一要考虑的是,这个第十族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同窗,朋友,这些概念太宽了,总要有个衡量的标准。

曹鼐等人见皇上态度如此坚定,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默默摇头。

经历这场政变,皇上对于官员的量刑标准又要加重了,以后大家的日子只会更难。

“启禀皇上,臣有一言。”

这时候,邝埜突然站了出来。

三人上殿面圣,一直是曹鼐和张益在说话,两人几乎忘了身后还有个人。

此时转头看去,脸上同时露出赞许的神色,邝尚书年逾七旬,是当朝资格最老的臣子,他或许有办法让皇上回心转意。

朱祁镇依旧沉着脸,道:“讲!”

邝埜说道:“靖难之时,臣十六岁,刚刚考中秀才,师承泰和大儒王敬。”

朱祁镇有些不解,这老家伙突然说起靖难,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暗指自己这个皇帝杀戮过重?

他娘的,洪武、永乐两朝,一桩案子牵连数万人,凭什么到了我这里,就不能杀了!

正欲发作,只听邝埜继续说道:“关于震惊天下的方孝孺案,臣曾听恩师提起过,所谓的诛十族,并非太宗皇帝一时之忿,而是……另有隐情。”

朱祁镇一下子愣住,曹鼐和张益也有些诧异,纷纷看着邝埜,等他继续说下去。

“太宗皇帝登基之后,钦命都察院御史陈英专门负责调查建文余党,恩师王敬和陈英是同窗,因此,老臣对于当时的情况略知一二。”

“御史陈英反复清查数月,最后提交的名单长达二十页,共八百七十三人,这其中大部分官员都和方孝孺有关,而且,远超九族之外,蔓延至十族。”

朱祁镇问道:“你的意思是,并非太宗皇帝要求诛方孝孺的十族,而是因为此人结党营私,拉拢了八百多人,如此来说,当初太宗皇帝起兵靖难清君侧,清的就是这些人?”

邝埜点了点头,说道:“回皇上,正是!”

朱祁镇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又问道:“方孝孺当初是什么官职?”

曹鼐比较清楚,便回道:“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先后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什么?”

朱祁镇诧异道:“方孝孺名气这么大,才只是个翰林学士?”

曹鼐点头道:“正是。”

朱祁镇感觉似乎有些好笑,又问道:“区区一个翰林学士,如何能拉拢到八百多名党羽?”

邝埜回道:“建文初年,实行新政,恢复荐举制,这个建议便是方孝孺提出,并且由此人具体实施,以至短短三年来,经荐举入朝为官者多达千人,御史陈英查出来的八百七十三人皆与方孝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些事朱祁镇并不熟悉,就算前身这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也不会去研究靖难那段历史。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落下造反的名头,他自己也懒得洗,老子就是造反了,怎样啊?

后世子孙便默认了祖上造反起家的事实,对于当时的细节也不再追究,只知道结果就够了。

邝埜继续说道:“这八百七十三人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全都来自江苏、浙江一带。”

朱祁镇立刻发现问题所在,问道:“岂不是明目张胆的结党?就算建文帝再糊涂,也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

上一篇:我真的只是个网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