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第217章

作者:南山有龙

如果那一次,蒙古人攻破京师,怕是衍圣公会带头上降表。

但是,战况突然逆转,皇上亲率大军杀出一条血路,打得也先败兴而归。

这还不止,转年皇上就再次御驾亲征,一路摧枯拉朽,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北元便彻底覆灭。

远在曲阜的孔彦缙听到这个消息,既兴奋,又担心。

兴奋的是,孔家的秘密从此没有外人知道,自己和后世子孙,可以安心做衍圣公,世享国恩。

担心的是,万一蒙古人把自己卖了……

随着时间推移,皇上班师回朝,并未提及此事,这才放下心来。

谁成想,当时人家确实拿到了一些线索,只是没想这么多,便暂时没有深究。

时至今日,再也隐瞒不住,只得将所有的一切全数招认。

薛瑄将三司会审的结果上报内阁批红,再由司礼监加印,然后昭告天下。

曲阜衍圣公一脉,欺君、通敌、资敌、谋逆、奸淫、掳掠、杀人……

数罪并罚,九族尽诛!

整个曲阜孔氏彻底被连根铲除,不但如此,自洪武年间册封的三任衍圣公,全部除名!

衍圣公头衔,由衢州孔氏继任。

孔明伯成为大明第一任衍圣公,携家眷和孔圣人木像回归曲阜,供奉圣人香火。

不过,只保留了爵位,去掉了品衔。

从此以后,衍圣公只代表荣誉,再无任何实权。

这个结果对天下读书人来说,还算可以接受。

因为欺君罔上、坏事做尽的人是孔彦缙,而衍圣公的名号,则由正统的孔氏后人继承。

这三个字,就是读书人的图腾,只要图腾不倒,希望就还在。

在此期间,最忙的要数锦衣卫。

江南走私案牵连数万人,刚刚消停下来,现在又要查抄曲阜孔氏。

前面只抄了孔府,可是,这些年来,孔家在曲阜繁衍生息,孔氏子弟至少上万人。

这些人也不能一股脑都杀了,先查手里有人命案的,直接杀,其他的则流放漠北。

反正是蒙古人血脉,去漠北也合适。

这还不算,京师中,彻查刑部尚书俞士悦、左都御史杨善等人,又要耗费大量人力,北镇抚司全员出动,忙的热火朝天。

这桩案子闹的沸沸扬扬,朱祁镇却懒得去理会。

审也审了,判了判了,接下来的事交给锦衣卫就行了,自己还要带人研究蒸汽机呢!

这玩意已经试验成功,接下来就是如何改造,先弄个火车头出来。

西山试验场又建起一个大型基地,各路工匠聚在一起,根据朱祁镇提供的草图,开始细化和改良各个零部件,仅仅一个火车头的图纸,便堆满了一整间屋子。

制造火车关系到方方面面,蒸汽机是最重要的零部件,但是其他的,也不可或缺。

比如说材料,为了寻找到坚硬而耐磨的钢材,基地中,专门有一个钢材冶炼作坊,每天锻造出不同的钢材进行试验。

朱祁镇作为总指挥,大多数时间只负责提供思路,至于细节部分,都是由工匠们自己完成。

可是,他对进度很不满意,哪怕已经将方圆数百里的能工巧匠全部集中在这里,依然困难重重,推进缓慢。

看样子,目前的生产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新政改良,迫在眉睫。

是时候出台新的科举制度了!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天涯海角

正统十六年三月,新的科举制度昭告天下。

新的科举制度,仍然分为院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级别。

只不过,考试内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批公布的参考书籍,除传统的四书五经外,增加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灵宪》、《开元占经》、《齐民要术》、《甘石星经》、《黄帝内经》、《墨经》、《梦溪笔谈》共九部。

最初的时候,朱祁镇的想法是将考试内容直接划定为《永乐大典》,可是,永乐大典全书共两万两千八百多卷,实在是太多了。

经过于谦等人日以夜继筛选,又考虑到学子们时间有限,最终才选定上述九部,基本囊括了算术、医学、天文、地理、建筑、工程等包含方方面面。

饶是已经尽量简化,学子们依旧叫苦连连。

自幼寒窗苦读,读的都是四书五经,若是去看看别的,就会被说成奇技淫巧,不务正业。

现在好了,突然就增加了大量奇技淫巧类的书籍,而且,比四书五经还要重要。

圣旨已经颁下,叫苦也没用,只能临阵磨枪,连夜恶补。

院试的题目相对简单,毕竟第一次进行新科举,太难了也没人会。

众学子来到考场,甚至带着一众猎奇的心态,考题甚是杂乱,比如说九九口诀表,勾股定理,日、月食的成因,节气与农耕的关系,等等,各种新奇的知识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答题的时候感觉比八股文痛快多了。

因为这种方式简单明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需要绞尽脑汁去引经据典,还要代圣人立言。

随着院试结束,转眼便到了府试,就是童生考秀才这一科。

这一次,考题明显变难了。

事实证明,并非每个人都能接受这些新鲜事物。

特别是那些年事已高,多次科举依然未果,屡败屡战的老童生、老秀才们,率先绷不住,破防了。

南京街头,一名须发花白的老童生冲出考场。

“国朝以儒学为本,行君子之道,崇尚德行,以仁孝治国。如今的科举,宣扬奇技淫巧,学生不修德行,而非知荣辱,好君子之德,实乃数典忘祖之举!长此以往,百官不修德行,百姓不知礼仪,则内外失调,祸乱大起,国将倾覆也!”

在他身后,几名维持秩序的差役慌忙跟了出来。

“快,快,逮起来!”

这番话实在有些过了,如此大骂新科举,几乎都可以定为谋逆。

“放开我,国有奸佞,国有奸佞啊!”

几名差役赶忙将人绑了,拖走。

……

京师,紫禁城。

朱祁钰和曹鼐一起,来到御书房。

“呀,都来了?”

朱祁镇刚从外面回来,手上脸上都是灰,怀恩赶忙去打水伺候皇上洗脸。

在他身后,还跟着一人,正是钦天监的贝琳,亦是灰头土脸。

“皇上,密闭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的话,后续工作很难开展!”

“朕知道,刚才不是也崩了朕一身灰吗?”

两人一边洗脸,还在讨论蒸汽机的问题,而且,说起来便没完,似乎忘记郕王和内阁首辅还在等候。

朱祁钰忍不住,趁着两人喝水的空隙,赶忙道:“皇上,各地已将府试结果汇总上报,请过目!”

“府试结果出来了?”

朱祁镇这才拿起奏疏,扫了一眼,似乎颇感意外。

本以为新科举,大家肯定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第一年,甚至前三年都可以当做过渡期,让天下学子慢慢有个缓冲的时间。

却没想到,这一次的府试结果,获得秀才功名者,竟然比往年还要高出三成。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是不是院试考题出的太简单了?于谦呢,于谦来了没?”

曹鼐说道:“回皇上,于谦现在是乡试命题组的组长,在乡试考题公布之前,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离开贡院的。”

“对,对,朕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朱祁镇这才想起,于谦这个组长是自己亲自任命的,为三个月后的乡试做准备。

乡试是秀才考举人,已经算是比较重要的一场了。

新科举制度下,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朱祁镇只信任于谦,于是让他来挑这个大梁。

除了于谦之外,对于自然科学较为擅长的,就是贝琳了。

“贝琳,院试考题你看了吗?”

贝琳回答道:“回皇上,看过几份。”

院试考题自然不止一份,不过,内容大同小异,命题组主要把控的是题目的难度,要求所有试卷的难度都差不多。

“你觉得怎样,难不难?”

“难倒是不难,就是感觉很杂,天文地理,文史算术,无所不有,覆盖面很广。”

“那你觉得,比起以往的院试题目,是不是简单了许多?”

“回皇上,若是比起以往的院试题目,非但没有简单,反而难了!”

“哦?”朱祁镇顿时来了兴致,“此话怎讲?”

朱祁钰和曹鼐也是一脸不解,等着贝琳说下去。

贝琳便说道:“以往的院试题目,虽然也是八股,但是考官要考虑到出题的难度和深度,通常会在四书五经之中,寻找一些简单而通俗易懂的词句,无非是学而、仁政、礼仪等等,这些题目早已耳熟能详,只需在考试前准备几份范文,到时候默写出来,只要其文的主旨不要偏差太大,大致都能通过。”

朱祁镇明白了,因为科举的难度会逐级增加,因而,为了保留乡试、会试的难度,在院试、府试阶段的题目选择上,只能去挑选一些较为简单的,浅显的词句。

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被人用烂了。

因此,考官只能重复使用,而作为考生,便可以针对性押题。

事实上,大明二百七十年的历史中,每四年一次科举,别说前面的院试、府试、乡试,就算是会试题目,到后来,都只能变着花的出。

比如说,有一年的会试题目,是“道不行乘”四字。

可是,这四个字根本就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个坑!

上一篇:我真的只是个网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