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858章

作者:孤独麦客

观夏人在河北的所作所为,周式只觉得很不乐观。此番他南下洛阳,也是做最后一次努力罢了。

若不成,只能整兵备战,殊死一搏了,没有任何其他办法。

※※※※※※

周式在三月底离开了贝州,匆忙前往洛阳。

驿道之上,到处是得胜班师的大夏禁军士卒。

周式见过很多次夏兵了,知道他们能征惯战,士气高昂,因此这会也只是随意看看。

经历了年余战事,这些军士固然思乡心切,但整体军纪仍然维持得相当好,这从队列就能看得出来——

在没有敌人追击或袭扰,单纯大胜回师的路上,每走一段,还集体停下来整队,然后击鼓,继续前进。

有这个必要吗?或许有,或许没有。但夏人能这么做,军士们也没有抱怨之声,显然军纪是非常严苛的,和当年朱全忠治下的梁军有的一拼,那同样是一支军纪十分严苛的部队。

河南人、关西人还真听话!

队列之中真正吸引周式目光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辎重车辆。

马车、骡车、驴车甚至牛车上面,满载各类物资。大风吹起一角,露出了车上货物的真容。

色彩斑斓的绢帛、金灿灿的铜钱、造型精美的金银器以及其他各类珍宝,这怕不是有千余车!

攻灭魏镇,夏人赚大了啊!即便没有很快恢复生产,单就这笔一锤子买卖,都发大财了——将官、衙兵乃至普通军士,被杀戮的不知凡几,可想而知他们的家财都流落到了谁的手里。

唉!魏博百年积蓄,全完蛋啊!周式仰天长叹,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哞……”

“咩……”

不远处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牲畜叫喊声。周式回过神来,原来他们追上了又一支队伍。

荒芜的农田之中、空无一人的村落之内,牛羊豚马成群。一些辅兵装扮的人左右巡视,招呼着这些牲畜。

村落内住满了辅兵和夫子,他们紧张地切割着草料,喂养牲畜。甚至一些撂荒的农田之中,因为长满杂草的关系,也放了许多羊进去啃食。

“这位将军,此番征魏,虏获多少牲畜?”周式凑近护送他的夏军军官,低声问道。

军官斜了他一眼,伸出一只手。

“五十万?”周式惊问道。

“只是第一批罢了。”军官傲然一笑,道:“后面还有第二批,总计不下百万头。”

周式默然。

以魏博的家底来看,肯定远远不止一百万头牲畜。但夏军这般搜刮,确实也够狠的。就是不知道是通过派捐得来的呢,还是杀人得来的。多半兼而有之吧。

这帮畜生!周式暗暗皱眉。若被夏人攻入镇州,成德也会是这般凄惨模样吧?

想到这里,他有点怂了。几辈人积攒了点家底,要是被如狼似虎的夏兵抢走,那可真是欲哭无泪啊。

“素闻圣人宽厚仁德,怎也这般横——这般派捐?”周式小心翼翼地问道。

“前些年攻灭郓、兖、徐三镇,所获无多,也就淄青镇稍稍富裕些,但毕竟比不上河北。”军官说道:“魏博这么一个大镇,阻我天兵,拿他们点财货牛羊又算得了什么?十万大军的开支,不得找补点回来?”

“也是。”周式尴尬地笑了笑,不说了。

大军西行数日之后,抵达了相州理所安阳县。在这里,他意外地遇到了易定节度使王郜的使者王处直。

双方见面都很尴尬,不过很快就自然而然地交谈了起来。

王处直是王郜的叔父,王处存之弟,今年四十一岁,也算是沙场老将了,目前是定州幕府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后院军是一支规模庞大的部队,超过万人,又以中军最为精锐,故由王处直统带。

这种级别的人物出使洛阳,周式相当无语。

李克用啊李克用,你的姻亲都动摇了,你据有河东形胜之地,又有何用?

周式下意识觉得这种消息应该报予镇州知晓。

如果易定镇投降夏朝,成德将非常难受,几乎就是当年李惟岳时腹背受敌的险恶处境了。

他们没有在相州停留多久。

清明节后第二天,在汇集一支庞大的移民队伍之后,全军启程南下,往卫州方向而去。

哀哀痛哭的百姓,趾高气昂的武夫,大车小车的财货以及铺天盖地的牛羊,构成了这支部队的主旋律。

周式与王处直下意识对视一眼,又很快各自避开了目光。

第023章 考生与大义

洛阳如今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战争,而是新科进士放榜。

科考是在三月末进行的。因为是新朝第一次科考,故由礼部尚书裴禹昌亲自充当主考官,最终名单折腾了好几天,最终呈递到了邵树德案头。

在前唐的时候,不是什么科的录取士子都叫进士的。事实上这一般专指考诗赋和策论的生员,因为这个科就叫“进士科”。

邵树德为了提高其他科目的地位,下令各科录取者,皆称进士。

当然,这只是“小花招”,说起来好听罢了,真正激发热情,还是要给好处。

今年科考他比较关注营建科。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三大“杂学”之一,即营建、冶炼、水利。

营建科是第三年考了,情况令邵树德有些失望,无论是报考的还是录取的,都还是国子监那帮学生,且数量也很少,三年总共录取了八人,目前都在工部为官。

社会面还没有参与进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裴卿,国子监营建科有多少学生了?”邵树德问道。

“七十余人。”裴禹昌答道。

邵树德若有所思。

乐安郡王刚来洛阳的那年,他记得国子监营建科有三十多学生。三年过去了,学生数量变成了七十多,怎么说呢,发展速度不慢了,但还是低于邵树德的心理预期。

“工部上疏,余动员关内、关北二道资财,修缮西都长安三大内。此事,朕欲营建进士来主导。宋侍郎,政事堂议一议吧。”邵树德吩咐道。

“遵旨。”宋乐想了想,觉得这事稍有些不符合规矩,但也没什么,便答应了。

西都长安三大内,从前唐僖宗那会便陆陆续续重建,乐安郡王在位时,也持续拨款修建,如今已经颇为可观了。

考虑到东都洛阳的上阳城已经完工,紫薇城也进入了后期,工部在邵树德的授意下,上疏修缮长安三大内,也就是应有之意了。

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让营建进士们大量参与甚至主导,给他们历练的机会,让他们露脸,积累功劳。

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邵树德对他们的呵护与重视——这是真栽培啊。

“明岁科举,加‘水利科’。”邵树德又对裴禹昌说道。

“遵旨。”裴禹昌是传统文人,心中纵然不愿,又有什么办法。

宋乐悄悄看了他一眼,暗中摇头。这个裴禹昌,还一门心思要进政事堂,但他这副模样,在圣人面前唯唯诺诺,什么都不敢反对,纵然当了宰相又有何用。

不过又想到了自己。大部分时候也不太敢反驳圣人的意见,唉,大哥不说二哥,都这个鸟样。政事堂,已经快成为圣人的传声筒了。

熬!只能熬了!熬到出现一位“通情达理”的圣人为止。

“这个裴格是何人?”邵树德看完名单后,拿笔圈了一人,问道。

裴禹昌沉吟了一下,道:“陛下,裴格乃前唐宰相裴遵庆之后,少有贤名。”

“年齿几何?”

“六十有四。”

“朕记得裴尚书也是裴遵庆之后。”邵树德讶道:“好巧啊。”

户部尚书、同平章事裴枢微微有些紧张,禀道:“陛下,裴格乃臣之大兄。”

邵树德“恍然大悟”,道:“真的很巧。”

裴枢后背隐有汗意。

“裴格的策论朕看了,写得很不错。”邵树德展颜一笑,道:“只是这个年纪……这次便算了,明岁科考,不管何人主持,都注意着点。朕不想再有什么五老榜了。”

“遵旨。”几人一齐应道。

“过几日便安排殿试吧,朕要亲自出题考校。”邵树德说道:“对了,今岁可有河北、江南士人参加科考?往日滞留的不算,朕问的是新来之人。”

“陛下,河东、河北、淮南诸州皆未推选新人入京。”裴禹昌答道。

前唐时的规矩,各考生先在本州本县考,考完后再来京城。

一般来说,上州有三个名额,中州两个,下州一个。如果本州有才学特别出众的士人,也可以多推荐。

这些人入京之时,会携带本州“解状”,州里也会把选拔考试的试题、考生答卷一起送到京城,交由礼部重新审核,然后这些人便可与国学体系下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了。

邵树德方才那番话,问的就是那些不遵奉新朝,仍然沿用旧唐天祐年号的藩镇,有没有新推荐士人入京考试。

现在他知道了,没有。

或许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来得及。毕竟南边那几个藩镇在几个月前才上表称臣,以这会的交通条件和办事效率来看,有可能来不及推荐本州士人入京考试。

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即他们压根就不承认新朝,自然不会让本州士子来考试了。

称臣这种事情,可不仅仅是一纸册封书那么简单。首先你要上供,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其次在科举、刑狱、户口等方面,要纳入朝廷的体系。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站队和态度问题。

“明年科考仍在三月末或四月初。”邵树德想了想后,说道:“今冬诸州可能会有士人入京,朕会亲自见一见,你等做好准备。”

按照传统,经历了各州选拔考试的士人在得到推荐名额之后,当地会举办乡饮酒礼,由本州德高望重的耆老、宿儒到场,为学子送行。

考虑到一个州一般也就一到三人,这个仪式是非常隆重的,也是非常有面子的——邵树德东巡之时,登州还因为用度不足,而没有举办乡饮酒礼,直接就让学子上路了,州县上下为此十分愧疚,可见其重要性。

安史之乱前,各州学子一般与朝集使同入京,路上可以蹭吃蹭喝,不用花钱。

安史之乱后,因为不是每个州都派朝集使入京了,于是地方上干脆发给路费,让学子自己去——没考上滞留在京城的,他们的解状仍然有效,但地方上却不会发给路费了。

学子入京之后,先到户部对档案,核实身份,然后再到礼部报到。

皇帝有时候会接见这些学子,一般安排在冬季。去年因为东巡,邵树德没有见,而是由折皇后代为见面,赐下一些小礼物。

“诸州学子,在地方上不是无名之辈。”邵树德又道:“咱们要争取这些人的投向朝廷。他们来洛阳参加科考了,就意味着朝廷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天下事啊,不能光靠打打杀杀,而今开国立制了,须得多用庙谋,利用好这个正统大义名分。录取名单略略调整一下吧,朕记得有不少考过多次的外镇学子,如果确实能力出众,便多录取几个,然后放出榜去,卿等当明白朕的苦心。”

“陛下圣明。”宰臣们应道。

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早开国有坏处,当然也有好处。

坏处是成为众矢之的,好处也很明显,只要你撑住了,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强,吸引天下诸州的人才来投效。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