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819章

作者:孤独麦客

自汉代以来,宫人数量一直呈膨胀趋势。

国朝太宗时期,礼部侍郎李百药上书:“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

玄宗朝,四万宫人。

即便是安史之乱后,国用日蹙,依然有数万之众。

大唐应该是历代宫人数量最多的朝代了。到了后世明清,一般很难超过万人。

玄宗爱享受,宫人多可以理解。

太宗虽然也喜欢女色,但他后宫中女人多,却是因为继承了前隋炀帝的后宫。

国朝初年,主要是高祖、太宗两朝,宫人的一大来源就是前隋遗留下来的嫔妃、宫女之类,新朝原地收编,继续让她们留在宫中服务,原因是“隋氏季年,求采无已”,说白了就是国家丧乱,人口锐减,很难再采选新宫女了,不如就用杨广留下来的。

这其实也没什么安全隐患,北朝以来都差不多这么做的。

宫人陈花树,北周建德四年(575)入宫,先后服务了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阐、杨坚、杨广五位皇帝,资历极老。

唐僖宗时一宫人,甚至一直服侍到了后唐明宗时期,历事七位皇帝,也很厉害。

“多加甄别吧。”邵树德说道:“国家丧乱,民不聊生,采选宫人之事,能免则免。旧宫人放散一部分,治罪一部分,剩下的多加抚慰,仍然留用。”

“遵命。”王彦范应道。

邵树德又踱了几步。

此事处理之后,圣人身边除儿女嫔御外,是一个熟悉的人都不会有了。这也应该是他最后的挣扎,经历这遭,他应该会认命了。

当然,这是邵树德的想法。至于圣人会不会被吓倒,他还得观察观察。若实在不行,便废了他,让太子上,然后走完整个流程。

“你下去吧,让慕容福过来。”邵树德挥了挥手,道。

第072章 正旦朝会

天祐二年(901)正旦,大朝会。

国朝有制,在冬至和元旦这两天,百官会聚于朝廷,向天子祝贺冬至、元旦佳节,被称为“朝贺”。

朝贺后若备酒肴,则被称为“朝会”,正旦/元旦/元日这一天的朝会,也被称为“元会”。

在一开始的时候,元旦朝会还会有地方官参加,一般是各州刺史派出的朝集使。

朝集使除向天子祝贺新年外,还要汇报工作,交割公文,兼且四处社交拉关系。

艰难以后,这类活动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河北藩镇,几乎不怎么派人过来,河南藩镇派来的也不多,唯江南、蜀中藩镇,依旧十分勤勉,朝集使不断。

今年也来了不少朝集使,也在汇报工作,但汇报的对象却是大唐相国邵树德。

“今岁河南府收四十万缗两税,汝州收二十万缗,不错了。”邵树德看着河南府朝集使高劭、汝州朝集使刘象,道:“最近数十年来,东都镇岁入也不过就这个数,恢复得挺好。”

东都镇以前只辖两州,即河南府和汝州,一般两税收入扣掉粮食之外,各种铜钱、实物折合下来,大概就在五六十万缗这个区间内。现在这两州能收六十万缗,确实很不错了。

当然这与邵树德持之以恒的移民有关。现在河南府、汝州的人口,应当已经超过德宗、宪宗朝,离中晚唐人口巅峰的武宗朝相距不远了——武宗会昌年间,因为安史之乱后只有小规模藩镇厮杀,没有全国性的战争,一度认为人口已达到天宝极盛时期的五千多万,当然这可能有所夸大,但四千万以上的人还是有的。

“此皆相国之功也。”高劭说道。

“真乃不世之功。”刘象也感叹。

邵树德笑了,连连摆手。心中舒爽,但装逼谦虚一下还是要的。

他今天穿着亲王紫袍,诸位官员也穿着崭新官袍,配上了各种饰物,走起路来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正所谓“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是也。

含元殿外已经列了许多仪仗。

最近一个多月,卫尉寺辖下的宫廷侍卫人数再度膨胀,多为北方草原诸奴部征发过来的勇士,紧急操练月余后,基本已熟悉各种仪式——其实也没多难,就是带着各色仪仗列阵、行军罢了,和平日的训练大同小异。

殿内响起了钟罄宫悬之音,殿外也有钟鼓声响起。

在座众人脸色一肃,结束了交谈。

宰相萧蘧、裴枢、裴贽、朱朴四人同时看向邵树德,邵树德回以稍安勿躁的眼神。

其实现在挺尴尬的。

他是相国,但政事堂也有四位同平章事,再往后,就是四位宰执向他这个相国汇报工作,稍稍有些别扭。

不过四位宰相似乎一点都不尴尬。反正以后也要向天子奏事汇报,眼前这位已经是大唐事实上的天子,提前适应没什么不好的。

“太傅、诸位师长,该入朝了。”不一会儿,礼朝使杨可证走了过来,轻启朱唇道。

她嘴里提了几个人,但目光始终落在邵树德身上。看得出来,她微微有些紧张,甚至能看到一丝兴奋、惶恐和绝望掺杂的情绪。

邵树德正了正头上的远游冠,率先起身。

※※※※※※

圣人、皇后一前一后下了御辇。

圣人头戴通天冠,其形如山,巍峨挺拔。上饰十二道金蝉纹,寓意教化百姓忠君爱国——这是艰难以后一百多年极其缺失的东西。

冬至、正旦朝会,对服装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一天,圣人不叫圣人,叫皇帝,头戴金蝉,身着衮衣。

这一天衮衣的颜色也有要求,即上玄下纁。

玄,代表着一天中阳光的升起,是一种黑中透红的颜色。

纁,代表着一天中太阳的下落,是一种黄中带红的颜色。

衮衣上还绘有蜷曲状的龙,即“孔雀扇分香案出,衮龙衣动册函来。”

“皇后为何脸色苍白?”圣人有些不满,低声斥道。

皇后闻言脸色更白了,娇躯微微颤抖,泫然欲泣。

她今天也是盛装出场。

穿的是大朝会所用之袆衣,深青色,头戴花树冠,上饰十二支花钗,即十二花树冠,皇后专用。

礼服上饰翚翟,其实就是锦鸡、雉鸡,难听点叫野鸡,有象征妇女美好德行之意。

但皇后今天要做违背翚翟象征之意的事情,且风险极大,一个不好就要面临死亡。她本身是个胆小的人,事到临头惊慌失措是很正常的事情。

“陛下,要不……”皇后擦了擦眼泪,吞吞吐吐。

“要不什么?”圣人脸色狰狞,追问道。

“要不算了吧。”皇后拉着圣人的手,低声哀求道:“太傅东征西讨,平灭藩镇无数,但却未曾对陛下不利。何必呢?妾观其为人宽厚,或许不会痛下杀手。后汉山阳公,不也安乐度日,寿终正寝了么?”

圣人闻言一怔,随即暴怒。

不过他还有理智,见仪仗离他们并不远,便压低声音道:“住口!妇人之见,诚可笑也。事已至此,无任何退路。朕让你好好准备,可不要让朕失望。”

何皇后沉默。

“陛下,该入殿了。”赵国夫人宠颜上前,提醒道。

圣人深吸一口气,迈步而出。

环佩叮当之下,彩扇、翠旗、宝戟相随,帝后二圣一前一后进了含元殿。

香炉内已生起了烟,氤氲袅袅。执戟仪仗散至殿内各处排好阵势。

正所谓“宝戟罗仙仗,金炉引御烟。”

邵树德对天子够意思了,殿内的陈设越来越齐全,甚至比长安还要齐全。很多东西都是最近一年慢慢打制,慢慢补齐的。

当年黄巢烧毁长安宫室,僖宗返回之时,皇宫一穷二白,啥都没有。君臣参与朝会之时,地面上甚至还有枯枝败叶,别说各种仪仗了,想屁吃呢。

“二圣临朝,升御座。”礼朝使杨可证喊道。

帝后二人一同坐下。羽扇分开,露于众臣之前。

小黄门又搬来了香案,两位史官夹案而立。

“参见吾皇,吾皇万岁。”众臣齐声喝道。

“众卿安坐。”圣人挥手道。

他的目光还是有意无意地落在不远处的邵树德身上。皇后紧紧拉着他的手,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诸朝集使进献祥瑞贡物。”杨可证看了一下圣人,见没有特别表示,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

邵树德稳稳地坐在胡床之上,神色平静自然。

圣人不是在此时发动杀机。这里的仪仗都是他的人,圣人还没这个本事。

正旦大朝会,第一件事便是朝贺,然后才到朝会,那才是真正图穷匕见的时候。

他不着急,而是饶有兴致地看着殿内文武百官。

官员是越来越齐整了,三百多在京九品以上官员,大部分都来了,殿内怕不是有两百多。

很多官员感受到了他的目光投注。

大部分人不敢对视,都低下了头,或视线他移,看向别处。

有人怒目回瞪,似乎认为如此庄重的场合,即便邵树德贵为相国,也该把注意力投注在皇帝身上,而不是如此无礼、跋扈。

有人则挤出讨好的笑容,似乎感受到了新主即将降临,要提前巴结了。

人生百态,各有千秋。

河南府朝集使高劭第一个进献贡物。

文绫、白瓷、药材、冬枣……基本上都是本州特产。

朝贺嘛,各州使者一般也就是献些礼品,走个过场罢了,多少年来一直如此。

不过高劭今天整了点新活出来。

只见他端着木托盘,朗声奏道:“陛下,本府渑池县百姓献瑞麦两株。”

话音刚落,殿内便有嗡嗡声响起,很多人够着头望去,啧啧称奇。

所谓瑞麦,其实就是一株多穗的小麦,也被称为“嘉禾”,历朝历代都有记载。

圣人也看到了,喜笑颜开。嘉禾,好兆头啊!

不料高劭又道:“渑池百姓多横山党项,太傅迁移而来,充实户口,训以华风。其人野性渐收,男耕女牧,人皆安乐,故为太傅立祠,不意今岁祠旁农田之中便长出瑞麦。遂轰传远近,皆谓太傅乃五百年不世出之大才,收复河陇失地,扫平百年藩镇之祸,重建朝纲威仪,陛下有此材臣,大唐中兴有望矣。”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