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422章

作者:孤独麦客

国朝考算、书、法等杂科的进士,如果没有贵人提携,一辈子就是八九品的官,绝大部分是九品。王雍由农学博士转任县丞,且看他受宠的样子,还有很大可能继续升官,这在官场上绝对是一件稀罕事。

灵夏与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这所有人都知道。因为他们在州一级,除经学、医学外,还多了算学、工学、农学博士这三个职务,底下各有助教、教谕、学生。

在往常,一般是经学博士比较吃香,经常能升官,连带着经学生的名额也变得抢手起来。现在农学系统破天荒地有了出路,农学生似乎一夜之间也变得高大上了起来,含金量有所增加。

封渭当了河南尹,那么在法律层面上而言,张全义河南尹的帽子就已经被撸掉了。不过在藩镇割据百余年的大唐,这好像也不太重要,顶多恶心下张全义罢了。

参与战斗的主要是邵州土团乡夫,他们之前野战溃败过一次,损失两千人,邵树德不太敢让他们继续野战了,那就是送人头。

不过在拆除汴军营垒外围障碍、填平壕沟、推倒土墙、攻打寨子方面,他们还是能发挥大用的,能减少嫡系主力的损耗。

邵州土团乡夫,同样以蕃人为主,其实损耗也非常大,这一次打完,还得赏地。之前一户二十或四十亩,这次打完,估计有的家庭会达到六十亩线了。

从今往后,估计不至于再动用他们了,他们也承受不起过多的损耗了,否则叛乱近在眼前。

河阳打下来后,肯定要大规模移民,首批便是正在攻硖石堡的一万户河西蕃人。后面的话,人口相对稠密的同、华二州也会出人,先迁移至济源、河内二县。至于武德、武陟等县,就要看战争进程了。

六月初六,铁林军攻破汴军一座营寨,杀敌近两千人,但自身伤亡也不小。

庞师古继续通过水师撤离人马,河面上船只密密麻麻,从五月底到现在,绝大部分辎重已经运走,土团乡夫也运走了万五千人,捉生、踏白这两支骑军转进到了河阳北城,经浮桥返回了南岸。

骑军开始撤退,说明庞师古已经放弃野战了,如今一门心思跑路。不过他比较有章法,也会笼络士卒、激励士气,至今仍带着雄威、保胜、亲骑、坚锐及部分土团乡夫三万多人在坚守,利用坚固的营寨御敌。

或许,他还打着邵树德早些时候的主意,让夏军在攻寨途中大量损耗,然后发动反击。

六月初七,北路归德军、飞龙军及河中土团乡夫一万八千余人会师怀州。

汴军长直军五千人带着收拢来的两千余溃兵渡过沁水,与夏军隔河对峙。

有了沁水阻隔,汴军惊慌的心理有所缓解。而且这一路汴军兵力庞大,几有三万八千之众,其中有朱全忠亲任军使的左右长直军,有骑马步兵,还有重骑兵,游奕讨击使契苾璋不太敢追了。

他们已经在轵关、济源一线俘斩敌军近八千,战果非常耀眼,现在该担心的是汴军缓过劲来后会不会反击一把再走。

张慎思已经被解职押回汴州,他没有组织好撤退,变成了溃退,这是一大罪状。

不过他也有理由自诉冤屈,因为长直军这么精锐的人马没有做出任何接应的动作,而轵关、济源又过于偏西,野外还有夏军骑马步兵窥视,撤退变成溃退在所难免。

最惨烈的损失,永远发生在撤退途中,张慎思用自己证明了这个军事理论。

“撤退方见真功夫,从这一点来说,义兄打仗手艺挺不错的。”河清县城之内,邵树德登埤东望,道:“朱瑾与汴军作战,两次单骑走免,这水平就差了,甚至还不如时溥。吴康镇之战,时溥也只是被重创,没有全军覆没。”

“庞师古部,能留下多少人?”邵树德问道。

“这要看大帅舍不舍得人命了。”高仁厚说道:“孙儒、杨行密宣州之战,儒兵列寨数十。如今庞师古连营十余,深沟高垒,若想死咬着他们,就得不断攻寨,保持压力。攻贼军营垒,我军伤亡定然会很大。”

“罢了,这样不值得。本来一场大胜,若因为攻寨而死伤众多,变成了惨胜,就没有意义了。”邵树德叹道:“庞师古立寨河畔,莫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溜?”

“那是因为河清县就在河畔。”高仁厚笑道:“末将其实担心北路。敌我力量悬殊,之前汴军溃退,人心慌乱,若寇彦卿收拾部伍,他手中还有大量精锐,渡河逆战的话,符存审、契苾璋可打得过?”

邵树德表示赞同。

他记得后世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一路溃退,撤退途中还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怀庆反击战,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思路是没错的。

寇彦卿手握雄兵,还多是汴军精锐,确实有很大可能逆战,不得不防。

如今打的就是一股气势。夏军处于追击状态,有心理优势,汴军在撤退,军心不稳。但仔细深究追逃双方的实力对比,你就会发现很可笑。

这层虎皮万一被戳破,北路局势会如何发展,可就难讲了。

北路如此,南路又何尝不是呢?铁林、武威、天德外加蕃兵,其实也没有什么兵力优势啊,这场仗能打赢,其实更多得益于邵树德几年前就开始筹划的整个战略形势——折宗本、朱瑄、朱瑾、李克用,一个让朱全忠处于战略劣势之中的包围网。

通过战略上的优势影响到了河清之战这场战术层面的战争,而这场战术上的胜利,又反过来让朱全忠的战略态势更加被动。

这才是邵大帅的兵法,与高仁厚所擅长的不是一回事。

“任归德军使符存审为轵关、济源、河内三城斩斫使,统一指挥北路大军,若有不遵号令者,斫杀之,可先斩后奏。让王瑶加快行军速度,他那一万人,难道是在爬么?”邵树德突然下令道。

卢嗣业开始记录命令,准备通过王屋山行营转发给符存审、契苾璋等人以及——呃,站在他面前的高仁厚。

高仁厚听了则一愣,这是削减了他的兵权啊。不过没什么,老高不太在意这些东西。

归德军使从齐子岭过来的,理论上不归契苾璋指挥,如今怀州战场,确实需要一个方面大将了,就是不知道符存审能不能以劣势兵力稳住大好局面。

“高将军,大雨已停,路面不再泥泞,骑兵可以出动了,往孟州方向走一走吧。”邵树德最后又微操了一把。

“遵命。”高仁厚不以为意,躬身行礼道。

孟州,或者说河阳三城,如果能夺下来,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至不济,南城、中潬城夺不了,夺个北城也好啊。

第057章 密议

河阳北城之外,铁骑呼啸而去。

张继业抹了一把汗,率两千步军回城。

贼骑数百奔至城外,袭击出城樵采的军士,张继业率两千步军出击,将贼骑击退。

说是击退,其实是吓退罢了,对方作势冲了一次,见步军阵脚不乱,丢下几具尸体就走了,根本没交手。

不过张继业还是很紧张,汗如雨下,比他手下那帮结阵迎敌的大头兵们差远了。

回到城中后,大军回营,他则前往都虞候交卸兵权,这时天已经擦黑了。

匆匆回到府中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父亲张全义拉了过去。

在座的除了二弟张继祚、幼弟张继孙之外,还有幕府行军司马苏濬卿、衙将解宾。

张继业一一行礼,尤其是解宾,手握军权,还是他的老丈人。

“贼军退了?”张全义面容愁苦地问道。

“已被儿率部击退。”张继业说话的声音很大。

“那就好。”张全义点了点头,没继续说什么。

张继业有些失望。

“张慎思这次闯了大祸了,已被解送汴州。全恩亦被罢刺史之职,等待发落。”张全义叹道:“而今须得小心行事了,河清之战,我军损失惨重,后面肯定要追究责任,此时万不能出什么岔子。”

“大帅,便是追究责任,也追不到咱们头上吧?”解宾问道:“咱们一没打败仗,二没让大军饿肚子,诸事勤勉,如何追究咱们?”

张全义冷笑一声。解宾到底是武夫,对这些官面上的事情不太清楚。

“河清大败,河阳镇上下,人人都要吃挂落。”张全义道:“便是我这个河阳节度使的头衔,还不知道能不能保住。”

解宾有些惊疑,苏濬卿若有所思。

“看这场战事会打到什么程度吧。”张全义说道:“若孟、怀尽失,那这河阳三城多半要由汴人来守,一如洛阳旧事。”

说到这里,张全义也甚是苦恼。

比起历史上,他如今的处境是真的太差了。那会朱全忠横扫天平、泰宁、感化、魏博诸镇,他只需在河南府、汝州收拢流民,发展生产,提供战马、器械、钱粮。

长时间和平下来,洛阳一带已经大有起色,府库丰盈。地方上的官吏皆出于其手,根基深厚。

但这个时空,在洛阳扎下根没几年,邵树德便打来了。随后朱全忠派了胡真过来,大军屯驻,与夏贼厮杀。久而久之,地方上的权力已被胡真侵占不少。

胡真是有意识这么做的,朱全忠也是有意识这么做的。

胡真资历太老,当了宣义节度使后,滑、郑二州就隐隐有山头倾向。被朱全忠调往河南府后,滑、郑二州藩镇化的苗头慢慢消失,同时还让胡、张二人在一个盆里抢食,这手段,这心性,呵呵。

胡真有反意吗?多半没有。

但朱全忠怀疑他要反,不给他这个机会。

张全义有反意吗?也没有。

但朱全忠会怎么看他?会不会借着这个机会,干脆抢了洛阳?

什么战败追责,那都是表面文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些东西,长子张继业不懂,衙将解宾不懂,但幕僚苏濬卿肯定懂。

“大帅,不如——”苏濬卿见屋内都是相交多年的老友,便压低声音道:“不如固守城池,坐观成败,若朱全忠实在逼得太紧,就降了邵树德?”

解宾大惊失色。

他是河阳衙将,但河阳仅有的一点衙兵都丢在河清、轵关了,眼下城里只有两千多州县兵。虽说数月前刚募了三千余流民精壮入军,但时日尚短,能有什么战斗力?至多再加上从洛阳带过来的五百骑兵,但他们是河南府人,不到山穷水尽愿意降吗?

“苏判官!”张全义脸现怒容,斥道。

苏濬卿讪讪而笑。

不喊他三郎,喊他苏判官,可见自家主公是动怒了。若不是多年的交情在,可能就要翻脸了。

但张全义真这么忠心?苏濬卿不太相信。

“邵树德杀我爱侄,此仇不共戴天。继丰亦是你女婿,而今尸骨未寒,如何能降?”张全义大义凛然道。

张继业亦对苏濬卿怒目而视。他其实不介意投降邵树德,但姿态还是要摆出来的。

他不会忠于朱全忠,也不会忠于邵树德,只忠于自己。

至于节操,那是什么?能吃吗?为了利益,父子兄弟都可以出卖,只要保住权势富贵——历史上他为了让李存勖放过张家,曾经在父亲的默许下诬告幼弟张继孙,令他死于房州,父子二人的心性可见一斑。

解宾沉默不语。

张全义瞪了他一眼,解宾勉强笑了笑,道:“大帅,别看我,我和李唐宾是有旧,但没想着降邵树德。”

昔年黄巢入长安后,曾设京城四面游奕使,东面游奕使是朱温,北面游奕使就是张全义。那时候,李唐宾、解宾二人都在张全义帐下为将,关系自不一般。

张全义叹了口气,又道:“不是我要拦着尔等奔富贵。东平郡王便是失了孟怀,仍领有中原十八州。汴宋富庶,家家户户有桑林果园,出产的绢帛更是精美无比,苦寒之地的灵夏如何能比?败相未露之前,如何能降?降了,洛阳基业可就毁于一旦了。乱世之中,能有片安稳的基业可不容易,昔年我东奔西走,最后方才在洛阳站住脚,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万万不能舍弃。此乃交心之言,君等细思之。”

解宾有些惭愧,说道:“大帅放心,都是一路互相扶持走过来的。降或不降,唯大帅之命是从。”

苏濬卿暗叹一声,道:“唯大帅之命是从。”

其实,三人之中,如果非要找投降可能性最大的,无疑是他苏某人了。家族世代在河阳,有人望,有基础,虽说经历了孙儒之乱,又被邵树德迁走了大部分人,但并未断根。

李罕之时代,他任孟州录事参军,与张全恩做了亲家,后来担任河南府密县令。

张全义、李罕之撕破脸后,李罕之大军在攻晋绛,张全义突然发难,占领河阳三城,李罕之趁夜翻墙遁逃,涉水而走,连家人都不要了。

想想李罕之是什么人?虽说主力在外,但他亲自坐镇河阳,不可能一点兵都没有,又是如此坚城,怎么就能被张全义袭破呢?还是茫然无觉的情况下,以至于抛弃妻子仓皇而走?

张全义这个老阴比,从一开始就布了后手。偷袭河阳三城,实赖苏氏之功。

张继业又看了一眼苏濬卿。

可惜了,弟媳这会多半已沦为军妓之流。话说当年苏氏是有可能嫁给他的,他还偷偷瞧过一眼,但后来联姻解氏。前阵子听闻堂弟战殁,本想着去安慰一番,现在是没机会了。

“今日之事,我只当未曾与闻,以后万不可再提投降。”张全义扫了一眼众人,见大家都无异议,这才话题一变,道:“河南岸那几个乡,要加紧修缮沟渠了,土地也要翻一下。种下麦子,来年夏天便能收获。”

河阳十县,怀州五县全在北岸,孟州有两个半县在北岸,两个半在南岸,即河阴、汜水及半个河阳。

此三县,相对而言更安全一些。前阵子张全义便迁了不少百姓过来,为此苏濬卿还提出了异议。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