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338章

作者:孤独麦客

想要改变也很无力,因为你没有名义。

邵大帅的本官也不过是灵州刺史,什么朔方节度使、关北四道都指挥、制置等使,严格来说都是差遣,即所谓的“使职”。

邵大帅的各位部下,像李延龄、任遇吉之类,理论上与他是平级的。

大家都是节度使嘛,谁也不比谁高一级。

这就是名义的缺乏了。

但国朝的郡王乃至亲王,都没有封国建制的权力,只是一种尊荣名爵罢了。

节度使制度的局限!

朝廷故意装聋作哑,乐得如此,避免藩镇做大,虽然现在这已经是种趋势,无可阻挡。

邵树德多年前就认识到了此中的危险。

名义这种东西,有时候无用,有时候又很有用。

当年争取关北四道都指挥、制置等使就是这种忧心的体现,但还不满足,觉得不够稳妥,后来干脆并镇,恢复了天宝年间的大朔方镇,即夏绥、朔方、天德、振武四镇合并,由他亲领。

朔方十州,现在是统治区内实力最强大的一个藩镇。兵力就不多说了,其他藩镇都只有数千州兵,但朔方镇有十五万以上的野战部队,还在渭北、华州、陕虢、山南西道、凤翔、陇右、河西等镇驻军,是碾压性的优势。

人口方面,目前也没有一个藩镇比得上朔方十州。

这套强干弱枝的模式施行到现在,运转良好,但总觉得还有些不足。

下一步,邵树德也在想办法,看看如何在现有框架下进一步辗转腾挪。

这个框架,虽然无论是邵树德还是朱全忠,都非常不满,但就目前而言,大家都还在忍着,没人敢将它丢掉。

只能慢慢等机会了。

“折帅。”船只尚未靠稳,裴远就赶紧行礼,态度十分恭敬。

折宗本回了个礼。

他注意到这次来的船只可不少,不光带来了物资,还有许多人员。

除了文吏外,还有整整百名甲士组成的护卫队,人手一具弩机、一口陌刀。

这就是招抚使的私人卫队了,据闻都是灵州封、赵、丘、宋、嵬才、野利、没藏等族的子弟,跟着招抚使一起出来历练。

“方才听闻折帅取得大胜,俘斩贼人两万有余,这可真是惊煞我了。”下船之后,二人便往军城而去,裴远用又是惊讶又是赞叹的语气说道:“有此大胜,招抚之事便容易许多,此皆折帅之功也。”

“此战第一功,当属金州李延龄,是他筹集了许多钱粮,这才让老夫下定决心,调兵南下,与敌决战,终获此胜。”

“折帅何自谦耶?”裴远笑道:“威胜军战力之强横,吾亦有所闻。军争,说到底还得一刀一枪去拼杀。阵列破敌,当为武人最自傲之事,此战,折帅居功至伟。”

折宗本笑笑,也不再争辩。

二人进了一座宅院后,分宾主落座。

“赵匡璘已同意投降,然其子赵岑领兵留守随州,最终降不降,还很难说。”折宗本道:“驻守谷城之贼军两千余连夜乘船遁走,谷城令敬道开城请降。王崇、折从古二将领骑卒东进襄阳,邓城县降,宜城县遣使接洽,表示愿降。襄阳、南漳、义清三县城门紧闭,不肯降,乐乡县较远,尚未派人前去。”

襄州七县,两县已降,一县似要降,一县态度不明,三县明确不降。不过这可能是因为目前仅有骑兵东进,步军五千余人尚在进兵途中,速度较慢,未来可能还会有变化。

“唐州刺史赵璠已逃回比阳。这次他带过来七千步卒、上千骑卒,只逃回去两百来人。八千人里,一半是衙军,损失惨重。如今的唐州,大概还有四千上下的衙军,且以步卒居多。州兵、县镇兵已经一扫而空,临时征召土团乡夫,也就守守城,可谓危若累卵。”

“襄州出动了六千步骑,回去了一半,如今大约还有八千衙军、州县兵两千上下,已是惊弓之鸟,不敢再战。”

“随州军,几乎全军覆没。大概还剩两三千州县兵,实力大衰。”

“郢州,州县兵主力尽丧,回去了数百,地方空虚,可轻取之。”

“唯邓州尚有六千余衙军,州县兵四千余,实力较为完整。”

折宗本一一介绍此战过后山南东道七州的局势,裴远听后,大感振奋。

战果如此之大,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在之前都虞候司诸将的推演之中,可能还需要两年左右的艰苦战斗才能顺利吃掉房、邓等州,迫降襄州,且还要面临宣武军干涉所带来的复杂变化。

可如今是什么情况?随州有很大可能投降,郢州空虚,可顺利吃下,房州被孤立在西面,即便不降,最终也会失败。如果再算上从冯行袭手里夺取的均州,襄镇西北、东南四州竟然要被直接拿下了。

浪战害死人啊!

“房州如今是个什么情况?”裴远问道。

“昭信军右厢兵马使李柏最近又与孙典交战,遣羸弱之兵迎战,不敌后退走,故意在道上遗落金珠,房州兵争抢,被击败,斩首数百。”说起金州那些老巢贼,折宗本也直摇头,道:“李柏手头应没多少兵了。定远军已入房州,孙典应翻不起大浪来,便是不降,也只能死守房陵,没其他招了。”

“或可说其来降。”裴远道。

“这就要看裴使君的手段了。”折宗本笑道:“不过以老夫看来,如今重点甚至不在襄阳,而在唐、邓。”

“此真知灼见也。”裴远亦笑道:“唐、邓,实乃关键。”

※※※※※※

大顺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晴。

襄阳城中,人心慌乱,一日三惊。

自水师载着败兵逃回汉阴驿后,数千人便乱哄哄地涌入了襄阳城。

留守襄州的赵匡明一边遣人收容整顿,一边遣使至各州、各县,令其征召土团乡夫,整顿防务,做好决一死战的准备。

赵匡凝唉声叹气地回到了襄阳。

一路上他想了很多,到最后全是悔恨。

为什么我要浪战?稳扎稳打不好么?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卖,败了就是败了,这是事实,无法挽回。如今该做的,还是面对现实,收拾人心,整顿残兵,不让局势继续恶化。

“二弟,愚兄昨日找人清点了下库藏,决定出钱十万缗、绢三十万匹,卑辞厚礼,换取折宗本退兵。”书房之内,赵匡凝找来了胞弟密议。

襄阳作为南方部分藩镇上供财货的中心节点,本身也是商业重镇,财货是不缺的。即便赵氏父子并不怎么善于治理地方,但本身底子在那里,拿出四十万钱帛并不成问题。

“阿兄,若折宗本不愿退兵呢?其有众万余,甚至连具装甲骑都有千骑,实力极为强劲。若铁了心攻过来,大肆劫掠地方,咱们也挡不住啊。”赵匡明说道。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忧虑的地方。

折宗本或许攻不破襄阳这种大城,唐、邓、随之类的坚城也很难得手,但他可以劫掠乡野啊。在失去野战能力的情况下,能拿他们怎么办?

况且,他应该收编了大量降兵。若学当年的秦宗权,以其本部为骨干,整编降兵,然后四处裹挟地方上的丁壮,滚雪球般流动作战,十余万人唾手可得。

十几万人攻城,不计死伤。死掉一批再去抓一批壮丁、健妇回来,反复攻打,谁顶得住?

“若其不愿退兵,那就遣人出使汴州,向朱全忠求援。”赵匡凝斩钉截铁地说道,显然已下定了决心。

赵匡明默默不语。

折宗本吃人,朱全忠就不吃人了?

但这也没办法,谁让吃了大败仗呢?

引汴军势力入襄阳,风险极大,但也有好处,那就是与折宗本讨价还价时更有底气,或可令其不那么咄咄逼人,最后商谈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唐、邓、随三州,最为紧要,兄亦已遣幕府僚佐快马前往。都是赵家族人,先君在世时,对他们也多有照拂,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何忍背我而去。”说到这里,赵匡凝也有些感伤。老父一手打下的基业,交到自己手中不过数月,竟然就败落到了这个地步。

如今关键中的关键,还是先稳住唐、邓、随三州。

第033章 七零八落

“夏贼来啦!”随州枣阳县西,一骑快速奔回,大喊大叫。

“鬼叫个什么!”赵岑斥骂了一句,随后下马,立于道左,默默迎候。

他特地从理所随县赶到了枣阳,在辖区最西边的一个县迎接开往随州的夏军。

跟过来的还有不少州县官员,以及整整一千州兵。

小江口之战,随州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如今州内却是没什么兵了,无法抵抗,不如就此降顺,保境安民。

随行的将官们多多少少有些不安。

这年月的武夫,翻脸无情的可不在少数。夺占城池之后,万一将他们全杀了呢?

他们可也是外来者,在本地无根无基。

这些年固然联姻地方大族,获得了一些支持,但毕竟才五年时间,利益格局尚未完全稳固,这统治终究还有些薄弱。

远处响起了有节奏的马蹄声。

众人神情一肃,理了理袍服,静静等待。

最先出现在眼睑的是一队银光闪闪的骑军。

大概百骑上下,人马俱披重甲,不出意外引起了一阵骚动。

铁鹞子的名声,这会在山南东道已是声名鹊起,被很多人视为凶神。

经此一战之后,相信军头武夫们会愈发重视具装甲骑的作用,并为之效仿。

如果再弄成南北朝那时的具装甲骑军备竞赛,那可就真的搞笑了。

文艺复兴啊!

“烈日炎炎,劳赵都头久候,实乃罪过。”山南道招抚使裴远翻身下马,与赵岑相向而行。

及近,把住他的手臂,道:“某来之前,灵武郡王授我招抚之权,并言有献地归顺者,有功无罪。赵都头,你实有大功也,勿忧。”

赵岑心下稍安,但还是忍不住问道:“父翁尚在小江口,不知何日可归家。”

裴远稍稍有些惊讶,赵匡璘、赵岑父子,看样子还真的父慈子孝,这让他对赵岑多了一些好感。

“尊府在小江口,终日饮茶下棋,好不自在,赵都头无需忧心。”裴远笑道。

赵岑无奈。

自古都是子侄、兄弟当人质,未想还有老父当人质的。

“折帅与尊府一见如故,二人畅叙年少时征战之事,颇为相得,已是莫逆之交。”裴远见他愁眉苦脸,忍不住又多安慰了一句,随后看着一众随州官吏,笑道:“随州英才,赵都头不介绍一番?”

赵岑收拾心情,为裴远一一介绍。

具装甲骑大队也赶了上来,在百余步外止住。寂静无声,部伍整肃,看着就是能征惯战的劲旅。

介绍完随州官吏的赵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马上骑士戴着面帘,只留窍孔在外,看不清表情。但看他们整肃的模样,小江口之战,不知道给忠义军的大头兵们造成了多大阴影。

“不知此军……”赵岑毕竟是武人,实在好奇,忍不住向裴远询问。

裴远心下电闪,立刻找来一名随从,耳语了几句,随从立刻向后奔去。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