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307章

作者:孤独麦客

“王使君,河源军、积石军、镇国军前来同、华,长镇于此,军士们或要购地,可否想想办法?”呼吸着山间的清风,邵树德只觉神清气爽,看着无边的原野,更是心旷神怡。

关中的气候、环境,比之关北自然要强上不少。

关中盛产丝绸,关北就只有绥、银、夏、灵四州产,无论质量、数量都不如关中。

河西三州,也就凉州还产丝绸,但当地吐蕃化百余年,产量、质量堪忧。

茶叶,关北就灵州产茶,关中有同、华、金三州产茶。

关北这块地方,确实差点意思。

朱全忠有汴、蔡、宋、怀、寿五州产茶,几乎每个州都盛产粮食、丝绸,如何能比?

也就河东是难兄难弟,晚唐这会,潞州产茶,但那是李罕之的地盘,估计处于半废状态。

要不断东出,没有一个支持大军远征的钱粮基地是不行的,邵大帅现在就开始在关中想办法了,但这面临着复杂的利益关系。

“大帅,自巢乱起,关东移民大举涌入,陕虢、同华四州之户口暴增,甚至远超开元年间,如今却是地少人多了。”王卞照实说道:“军士们有钱,成家立业之后,购地也是人之常情,若少少买一些,或有,多了,难矣!”

“华州竟无荒地?”邵树德问道。

虽然之前华州不归他管,但历史上韩建可是折腾出好大一番局面。披荆斩棘,辟除污泽草莱,凭空多得了许多良田。

其实就是将一些灌木丛林、湿地沼泽、荒芜草场变成农田,增加耕地面积。虽然有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的嫌疑,但粮食、果蔬、绢帛产量大增也是不争的事实。

“华州本有不少荒地,然过去十余年涌入了太多关东难民,如今却有些不够分了。”王卞答道。

“不够分也得分。”邵树德皱起眉头,加重了语气道:“陇帅萧遘,此前已遣子至陕州见我,言欲售华阴县一处山林水泽荒地,总计百余顷,可垦田三十顷。想想办法,尽量挑荒地,不要扰民,军士们有钱,买得起。”

王卞一听“不要扰民”四个字,心中若有所悟。他不傻,已经琢磨出了灵武郡王还没准备与那些权贵们彻底撕破脸,还打算维持一段时间的关系。

他在振武军当过节度使,对当地情况有所了解。

整体而言,关北地广人稀,几乎不存在世家,荒地多是无主的,一张白纸好作画。

曾经被黄巢、秦宗权、孙儒等人狠狠闹过的河南、淮南也差不多,但关中不是。

从西魏年间开始,这里一直就是统治中心,不知道居住着多少世家大族,利益盘根错节,掌握着权力和财富。

如果他们不支持你,那么统治就很难稳下来。

世家大族占有的良田,如今看来不是灵武郡王的目标。因为那些良田都有佃户在耕种,给了军士,他们怎么生活?

但世家大族的别业很多,占据的荒地也很多,说不得,要将这些荒地拿过来了。

“大帅,或还不够。”王卞想了想后,道:“有些人家,未必肯卖地,即便是荒地。”

“想想办法。”邵树德又说了一遍同样的话。

王卞心中一凛,脏活就落到自己头上了?

他刚才其实已经想明白了,灵武郡王多半是要在关中建立能够稳固统治的根基,这是打算从同、华二州开始了。

河源军、积石军、镇国军总计三万三千人,如果长镇同、华,落籍本地,再成家立业,有了田宅,那就是邵大帅的“自己人”。

世家大族这类墙头草,看样子得不到邵大帅的信任,他只会利用,但不会真的相信他们。

再者,如今是什么世道?武夫当国!世家大族与大头兵里面选一个,军头会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邵树德见王卞想明白了,笑了笑,道:“我昔年与众军相约共富贵,居于灵夏之军士皆有田有羊,肉、奶、酒不缺。河源三军来同、华,自然也不能太苦了。王使君,好好干。君之功劳,我记着。”

王卞立刻应道:“谨遵大帅之命。”

邵树德点了点头,道:“王使君当目光放长远一些,不要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这有甚意思。”

王卞,这是要干历史上韩建做过的事了,那位爷可是谁都敢杀,连皇子都杀得差不多了,何况一些关中大族。

当然也不一定就要杀人了。

事先好好商量,出钱赎买,整理出来后再卖给军士们。

这样固然会得罪旧有的利益群体,但也留有底线,将矛盾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同时,还会在本地创造出一批新的既得利益者,这个群体是拥护邵大帅的,这就够了。

如果有人反抗,那么也不用客气,正好有借口清理,将其家族以及部曲庄户,一并打发到河陇之地,腾出来的地方分给拥护邵大帅的人。

基本盘,就是这么来的。

而基本盘慢慢扩大之后,也就不用特别在乎那些世家大族了,届时可以使用的手段更多。

高宗、武后两口子在地位稳固之后,三天两头找茬整治那些大族,让他们实力大减。不然的话,此时起兵征战天下的多半就是这些大族了,与其他朝代末年一模一样,而不是草根出身的武人。

再者,其实最顶级的门阀都很有眼色,萧遘现在就想明白了,打算断尾求生。

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人人都在受苦,世家大族就不能有损失吗?

“既如此,我家亦有一些荒地,在郑县,似乎可垦田数十顷。”王卞无奈道:“华州三县,地方还是不够大,同州大一些,但多半也有限。这次来了这么多军士,已经到顶了,今后若再掳来百姓,怕是没法安置到同、华了。”

收揽关东难民,华州是第一站,自然人口暴增。这次又分得了几万河南府掳掠来的百姓,该州人口已有四五十万,大大超过土地承载能力。

“放心,丰、胜荒芜,地要多少有多少,今后就往那边发送。”邵树德说道。

丰、胜二州地广人稀,甚至可以用荒芜来形容,土地根本不是问题。

不过按照邵树德定下的政策,一户最多也只能有六十亩。

当初会州鼓励移民戍边,一户给一顷地(100亩),但现在也废除这个政策了,因为不再是边境了。

若丰、胜二州也不够分了,那就往河陇发送移民,这是大方针。

“下个月就要春播了,不能耽误。”邵树德又叮嘱道:“东征,不止这一次,华州之粮,甚为紧要。”

“大帅,华州三县,若是无灾,今年或可产粮豆二百余万斛。”王卞又道。

邵树德大概估算了一下,感觉还可以接受。

渭北、华州二镇,一共有六个州,与关北、河陇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最主要的是人口较多,社会秩序未遭受颠覆性破坏,即便是巢乱那会,也没有彻底打破原有的利益阶层。

消化这些地方,自然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

而作为一个样本消化完毕之后,如果效果确实不错,那么就可以推而广之。

关中,利益复杂得很呢。

第052章 京中

京师长安,繁华依旧。尤其是在关东财货转运进来之后。

渭桥仓转运院之外,从陕州运货过来的周四郎骂骂咧咧:“天天打,月月打,到处都是武夫,老子明年不送货过来了。”

“周四被吓坏了。”有人哄笑:“谁愿意来呢?河北几个藩镇,如今也就两个愿意上供了。河南就宣武、淄青、宣义、佑国、奉国还在上供,再打下去,也不知道会不会借故停了。”

“停了也好。陕州转运院趁早关门,免了咱们的徭役。”

“你想得倒挺美。届时多半把你送到硖石建堡寨,累死你。”

“朝廷,看样子是不太成了,越来越没人当回事。”

夫子们在唾骂,不想来,但各地士子还在一波接一波地涌向长安。

他们中的大多数去年就来了,一直在四处行卷,游园聚会。

行卷是为了获得高官大佬的青睐。

国朝考试,一般是礼部侍郎主持,考试前的最佳行卷对象便是他。但事实上,很少有人直接这么做,便是这么做了,诗集多半也会被退回来。再激烈点的,直接扔在门外。

你得懂得迂回!

游园聚会也很重要。这是造势的重要一步,你说你诗写得好,苦于无人识得,那就去参加各种聚会啊。吟诗作赋,只要质量过硬,多半能一炮而红。而名气大了,说不定就会传到哪位权贵的耳朵里。

再者,一些高官显贵也经常参加士人间的聚会,如果能趁机结识,那就再好不过了,省了很多事。

考试之前写个百八十首诗,然后挑选出一些精品,找机会行卷大佬,不会这招的,多半一辈子考不上。

“听闻杜相刚从汴州回来,途径同州,收了一堆卷子。”酒肆之中,有人神神秘秘地说道。

在这里的,基本都是苦无门路行卷的士子。他们在地方上或许有点关系,能通过解试,但到了京城,实在无能为力,因此一个个牢骚满腹。

他们也不是真没才学,事实上州县考试没那么容易通过,肯定都苦读了多年,然后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兴冲冲地跑到长安来考进士。

有的人甚至还在藩镇幕府内干了不短的年头。家中小有积蓄之后,便带着钱财奔赴长安,一圆心中的进士梦。

藩镇幕职,实在不是什么好去处,只有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匡扶天下,才是这些读书人的梦想。

“为何是在同州收卷子?”有人不解了,问道。

“听闻是灵武郡王邵树德转交给他的。有人给邵太傅行卷,他看完觉得文采斐然,于是交给杜相,杜相也觉得好,多半要给刘侍郎看了。”

“邵树德一介武夫,懂什么诗赋?这么多年了,也没听闻他有什么诗名。这哪是行卷,是投效吧?”

众人听了深以为然,但眼中有掩饰不住的懊悔,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条门路呢?

邵太傅东征西讨,战功赫赫,收复河陇陷蕃失地,讨伐田令孜、杨复恭这等祸国权宦,前年还派人大破泾师,解了长安被乱兵薄城的危难,在士人中的名声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过再懊悔,怕是也来不及了,还有不到十天就考试了,根本来不及赶到同州再返回长安。

若早些想到此节,多写几首鼓吹邵太傅赫赫战功的马屁诗,说不定就被看上了,高中有望。

“听京中传言,杜相已经失势,他递过去的卷子,刘侍郎肯接?”又有人问道。

“怕是不接也得接,杜相只肖说这是灵武郡王转交的,刘侍郎就不敢说什么。”

刘侍郎就是刘崇望,曾经作为行营判官的身份跟随张濬一起西征。大败而回之后,被打发去监修国史。不过他兄长崇龟当了宰相,于是很快又起来,高升礼部侍郎,主持大顺三年三月下旬的科考。

“灵武郡王率军东出,连破朱全忠,应是天下第一强镇了,他说的话,还是有分量的。刘侍郎但凡还想继续干下去,就不得不屈服。递过来的卷子,全中多半不可能,但挑一些中了却有极大可能。”

“当真连破朱全忠?”

“这还能有假?”

“河南兵还是能打的,说天下第一强军并不过分,邵太傅如何能赢?”

河南,那可真是多灾多难!

远的不提,光最近十余年,黄巢、秦宗权等贼人反复祸害,百姓被逼结寨自保,民间武风极盛,生生将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变成了满是好勇斗狠之辈的地方。

天下诸镇,就没人不想去河南募兵的,就连邵太傅都募了不止一次,很显然比他的朔方之民更善战。

“如何赢不重要,而今陕虢镇确实已向他输诚,朱全忠多半是真败了。”

“关中诸镇,多半已操于其手,未来若出点事,何人能救?”突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闻者无不沉默。

一些人义愤填膺,一些人欲言又止,还有些人若有所思,或许,现在去杜让能府上行卷还来得及?

挑一些得意的诗作和文章,找巧儿裱糊装订一下,递到杜相府上?平时或无可能,但杜相此时明显是在为灵武郡王遴选人才,这便是机会了。

当年韩退之找郑余庆行卷,用的便是这招。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