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267章

作者:孤独麦客

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横山都不少立过战功的将士都调到其他部伍了,然后又从铁林军内调了一些老兵过来填补缺口。

简而言之,横山都已不全是横山党项山民了。

“白将军来了。”有人喊了一声,很快所有人坐直,不再窃窃私语。

升任都虞候的白珪在亲兵的簇拥下,巡视了一圈军营。

说是军营,其实就是个毬场,而且还容纳不下所有人。不少军士就住在城外,能在毬场上躺着的都是运道不错的了。

随手让人纠正了几个小问题后,白珪最后吩咐了一句:“明日任帅和高副使一同前来,全军至城外列阵,军威须得雄壮,尔等谨记。”

众人自然连声应是。

第二日一大早,义从军八千人开到城外列阵,左厢横山都、右厢青唐都,皆盔甲明亮,刀枪齐备,士气高昂。

新任渭北节度使任遇吉代表同州幕府,给义从军送来了酒三百坛、牛羊两千只。

陪他一起来的还有位老将,即新上任的义从军副使高仁厚。

“末将参见军使。”虽然是当过节度使的人,但高仁厚心态摆得很正,直接向没藏结明行礼。

“高副使。”没藏结明回了一礼。

“大帅遣我带来了军令。”高仁厚脸色一正,将牒文交到没藏结明手上。

任遇吉在一旁饶有兴致地审视着两人,老职业病了。

没藏结明仔细检查了密封情况,确认无误之后,方才拆开阅览。

良久之后,他的神色又是兴奋又是担忧。

见两人都看着他,便道:“大帅令我部整备器械、粮草,做好移屯华州的准备。”

高仁厚有些愕然,任遇吉则一点意外的表情都没有。

早晚有这么一天的,或早或晚罢了。

他已经可以确定,大帅在思虑良久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放弃入蜀,向中原用兵。

这个决心可不好下啊!

攻拔蜀地,可得大量人口、财货。成强秦之势是不可能的,因为秦国可以轻松利用蜀地的粮食,但自地震令汉水改道之后,无论是西魏还是北周,都无法利用蜀地的粮食了,钱帛的运输成本也剧增,价值大打折扣。

但不管怎么说,蜀地富庶,攻之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若大帅的嫡长子再大个十五岁以上,或许南下蜀中是最好的选择。

但大帅担心有人自立,这就没办法了,这年头风气就这样。

没藏结明也看出来了。虽然他是党项人,但这些年在妹夫的劝说下学习不辍,读了不少书,也经常让聘请的汉人幕僚讲史,对如今朔方军的战略有清晰的认识。

简而言之,大战略就两个方向,入蜀还是向中原用兵?

他是支持入蜀的。

先易后难,先控蜀地,得其财货,以养西北劲兵,然后再收服金商,东出潼关,攻王重盈父子,占领河中、陕虢。

这事得劝一劝大帅!

高仁厚在愕然之后便没什么表情了。

事实上攻蜀,注定与他没什么关系,他也不会得到重回蜀地的机会,除非天下局势已经明朗。

灵武郡王定然是没法亲征蜀地的,甚至都无法调遣多少兵马入蜀。

十五万朔方军,八成以上要布防在关中、关北,顶多遣一将带两万人左右入蜀。

蜀中那么多诸侯,两万人是没法平定的,势必要在蜀地招降纳叛、招兵买马,且要给这位大将全权,不能有掣肘,这就给了别人自立的机会。

人是经不起考验的。

“没藏军使、高副使,既然大帅并未明说何时移屯华州,那么这军营还是得修。”见二人都不说话,任遇吉突然笑了起来,道:“而且还得修得很好。听闻大帅在与长安几位相公们谈盐利的事情,或想在河中盐利上动脑筋。此为河中府之大进项,若谈成了,王重盈或要恼羞成怒。”

没藏结明笑了。一年几十万缗的买卖,可抵一个大镇的收入,得罪王重盈又如何?

“当然要修。蒲津关三城皆在河中手里,若其遣兵来攻,我辈措手不及,岂不误了大事?”没藏结明说道:“高将军,你觉得呢?”

“此事军使做主即可,某想看看义从军的儿郎们。”

高仁厚沿着队列一步步走过去。

全军八千人的目光几乎都盯在他身上,但他毫无所觉,泰然自若。

他看得很仔细。

军士们体格高大,站姿也不错。更兼衣着整洁,甲胄齐全。

尤其是横山都,三千人之中,竟然半数身披铁甲,比例如此之高,委实让人惊讶。

这几乎就是一千五百战兵人人有铁甲了,横山都重甲步卒,竟如此受重视?

“真乃壮士。”高仁厚停在一名身材极其高大雄壮的山民面前,问道:“投军几年了?”

“三年。”山民不卑不亢地答道。

“家中可好?”高仁厚又问道。

“过得去。”

“还住在山上吗?”

“住夏州,尚未来得及搬去灵州。”

“异日出征,只需奋勇拼杀,搬去灵州易如反掌。”高仁厚笑道:“若有人昧下你的功劳,径来找某便是。”

※※※※※※

“汝家中有几人?”

“六人。”

“可过得下去?”

“甚好。粮赐、军赏,一个不少,便是不种地,赖此亦可为生了。”

“能有这日子,是大帅呕心沥血,诛杀贼寇,扫平群丑得来的结果。若换个方镇,日子未必就过得下去了。”

※※※※※※

“杀过人吗?”

“不曾。”

“后面若征讨贼寇,有你效命的机会。”

“何时征讨贼寇?某快等不及了。”

“这要看大帅了。”高仁厚道:“镇内大事,只有他能做主。”

※※※※※※

高仁厚一边走,一边看,渐渐到了最后一列,心中也渐渐有了谱。

这支军队不错,比他原来带的兵强多了。而且器械、甲胄齐全,人有一股子凶悍劲,多年整训之下,纪律也有了,此可称劲旅。

“确为雄壮之师。”巡视完后,高仁厚回到阵前,向没藏结明行礼道:“军使带得一手好兵。”

“要么是桀骜不驯的吐蕃,要么是自视甚高的山民,多年下来,才算粗粗有了模样。”没藏结明笑道:“今有高将军前来,日后队伍应更好带。”

“移屯华州,说不好就要上阵厮杀,训练有素,总比诸事无备的强。”高仁厚说道:“这渭北五州之地,未来风起云涌,非得强兵猛士镇守不可。”

猜到大帅的战略方向后,三人都知道,渭北五州的地位将急剧提升,甚至可能还要超过北边的胜州。

从关中东出的话,第一个阻碍就是王氏父子的河中、陕虢二镇。

但李克用的反应将至关重要。

大帅如何说服李克用,让他相信朔方军对河东没想法,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或许,使者已经在前往晋阳的路上了吧。

第009章 局势

七月盛夏的夜晚闷热异常。

作为义从军副使,高仁厚当然不用如同军士们一样在毬场上被蚊子咬,他还是有住处的。

已经亥时了,仍然在就着油灯翻阅档籍。

义从军这支部队的来历,他以前只知道个大概,现在翻阅了军史及其他籍册,算是明白了脉络。

居然有人说这是杂牌!杂牌能有这么多铁甲?

高仁厚也是从低级军官一步步起来的,军营那点事当真如掌上观纹,一清二楚。

义从军两都,横山都三千人,战兵一半,人人披铁甲,选的都是身高体壮的横山党项勇士。野利、没藏,更是大帅姻亲,非常受信任。

青唐都五千众,乃拣选青唐吐蕃降人精壮入军,是大帅另一重身份下的“臣民”。

“老夫此番上任,可是得罪了不少人啊。”放下籍册后,高仁厚笑了笑,神色云淡风轻,似乎心情一如往常,并无什么担忧。

“明公心志坚如铁石,自不会为小人所扰。”幕僚杜晓说道。

杜晓是宰相杜让能的次子,年岁不大,还不到三十。考了几次进士了,至今还没考上,本还在家温习功课,准备再战呢,结果父亲让他到灵夏“游历”一番。

这个游历嘛,大家都懂。杜晓很快就被朔方幕府聘用,然后派到高仁厚身边,帮着处理文书方面的事情——如果有赞画军机之才,当然也可以,就看他能不能把握住机会了。

而杜相公也属实有意思。现在还在朝堂上时不时说邵树德的坏话,结果暗地里派了二儿子到朔方幕府谋职,圣人若是知道了,还能信任他吗?

听闻朝廷最近从各藩镇幕府中征辟了一批文职僚佐入朝为官,看样子也是对京中朝官的水平有些失望。杜相公此举,大概是心灰意冷吧?

“军中武夫,凭本事说话。”高仁厚听杜晓这么一说,便笑了,道:“老夫亦知过往有些事做得不妥当,但我老了,不想改了。大帅既如此信重,老夫还有什么好说的,异日南下华州,定然为大帅攻取陕虢。”

杜晓但笑不语。

义从军军使可是大帅的姻亲没藏氏,高将军如此豪言壮语,怕是会惹其不快,以后少不了为他转圜化解。

听闻当年陈敬瑄派高将军攻伐东川,许其节度使之位,其实也就随口一说罢了,并不是真想让你和我平起平坐。

但高将军统兵才能不错,攻下东川后,竟然没有请辞,而是大大咧咧地受了节度使之位,让陈敬瑄起了杀心。偏偏高将军还不自知,对陈敬瑄没有丝毫防备,直到两镇交恶,还想着化解关系,和睦如初,这处世之智慧实在一言难尽。

“明远觉得如今中原局势如何?”高仁厚打开了窗户,让屋外的凉风吹进来。

老高年纪不小,火气倒挺大,这夏夜委实太闷热了一些。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