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255章

作者:孤独麦客

你怎么不提你的义兄李克用?赫连铎有何罪?李克用不也擅自讨伐了?

圣人在一旁也被邵树德的思路带歪了。

仔细想想,邵树德确实挺守规矩,每一步都有朝廷诏命,竟然从未逾越过。即便兵进河西,也是以河西观察使的身份,还收复了河陇失地,造就了先帝“中兴”的气象。每年贡赋从来不缺,这次更是击退泾原乱师,有擎天保驾之功。

在天下人眼里,这岂不是大大的忠臣?

但现在不是论对错的时候,论的是立场!

“陛下、崔相。”邵树德起身行了个礼,又坐下,道:“臣闻全忠围泽州甚急,且潞州已下,屡次表请朝廷择重臣出任潞帅。朝廷不妨许之,泽、潞富庶,若能归国家所有,岂不大善?臣愿遣一队人护送潞帅之官。”

崔昭纬无语。

那朱全忠得了泽、潞,如何肯给朝廷?也就是装装样子,你若真派人去,那才是傻了。

说到底,还是不愿杀宦官,顾左右而言他。

“灵武郡王与宦官沆瀣一气,忤逆圣主,难道不怕天下非议?”见邵树德水泼不进,崔昭纬也不得不加重语气,说道。

邵树德霍然起身,君臣二人一惊。

“陛下危急之秋,臣来救驾,既安之后,罪我忤逆。海内手握雄兵,窥视四方者不知凡几。全忠屡攻郓徐,克用数伐大同,行密侵夺宣歙,此皆忠臣耶?有朝一日,汴、晋之师入关中,名城大邑,荡为丘墟,王室不宁,再度播迁,臣实不知勤王之师从何而来。”

“臣亦知陛下有中兴之谋,欲简拔奇材以为股肱,然采群小之论,登无用之徒,恐非中兴之术。”

听闻此话,崔昭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朝廷眼里的大忠臣,被邵树德贬得一文不值,偏偏你还找不到错处。

圣人亦沉默无语。不知道怎地,他突然想起了裴氏,不知道她是不是还活着。但既然已经“暴毙”,便暴毙了吧,即便活着回来,也只会让大家尴尬。

他突然感到有些意兴阑珊,确如邵树德所说,朱全忠似乎也不怎么像忠良的样子。关中若有事,还真只有邵树德可以救驾。

这天下,还怎么中兴?

史官默默站在一旁,似乎已经入定。

第050章 交易

面圣结束后,邵树德本欲走,一看史官在那收拾东西,突然起了兴致,便问道:“史官所记之事,可否容我一观?”

崔昭纬诧异地看了一眼,这武夫,竟然还想看记录?

“不可。”史官干脆利落地说道。

邵树德不以为忤,又道:“那记的是什么?”

“藩臣邵树德侮慢时宰,轻君上如木偶。”史官答道。

一席话说得屋内三人都有些不自然。

但史官有这个权力。换成太宗那种威望,或许能让史官稍稍美化一下,但整件事的性质是没法变的,还是得记录下来。

当然史官也不是每件事都记,一般都是大事才写。藩臣入宫面圣,一般会记录下来,尤其是如今这个情况。后朝修史,上《唐书》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罢了,问这事本就自寻烦恼。”邵树德笑道。

即便以后他建立新朝,也懒得让人美化。该怎样就怎样,无需粉饰。

他不想当圣人,也不想史书上将他塑造为什么完人。人,必然是有缺点的,优点是我,缺点也是我,都要接受。

离开昭阳殿后,甲士依次撤离。

崔昭纬若有所思,圣人情绪复杂。

史官怎么写他干涉不了,但邵树德确实没对他怎么样。看得出来,他并不想行操莽之事,至少暂时没这个念头。

崔昭纬左右看了看,低声道:“圣人勿忧。臣昨日笼络了一人,乃西门氏假子,名唤西门昭,蔡贼出身,流落关中,其人甚有勇力,颇受西门氏看重。日后,未必没有诛除中官的机会。”

圣人微不可觉地点了点头。

这事风险固然不小,但如今也没有办法了不是?

邵树德直接去了兴道坊的一处大宅院,这是他在长安的临时住处——中官推荐,品质必优。

长安城中,兴道、开化、务本、崇义四坊可谓是优质黄金地段,大体位于皇城安上门外大街两侧。四坊北临皇城,西临朱雀门大街,东临启夏门大街,南边是安仁坊和长生坊。

这四个坊,住进来的基本都是官员。不少房屋的所有权是朝廷,不定期赏赐给重臣,或者分配给宰相居住(罢相后收回)。

当然也有私人购买的,一般都是祖上当过重臣大将。但如果后代没落了,一般而言也保不住,新贵看上后,会要求买下,你很难拒绝。

兴道坊南北长五百米左右,东西略宽,五六百米的样子。

邵树德住进的是一座几乎占了兴道坊一半面积的豪宅大院。

在本朝,此宅第一个主人是隋炀帝皇后萧氏,贞观四年赐宅。

萧后死后,此宅空置了一段时间,后被赐予太平公主。开元元年,太平公主被赐死,此宅赐予宋国公李令问。李令问被贬官后,宅子又被收回,有时空置,有时临时分配给某位宰相居住,此时恰好空着。

邵树德在大群亲兵的簇拥下住进了宅子,此时已经有一位客人在等着了。

不是河东郡夫人裴氏。亲将陆铭将其安置在霸上某处庄子内,邵树德也不知道在哪,懒得问,现在有更紧要的事情。

“师长终于来了。”邵树德躬身行礼,笑道。

理论上来说,邵大帅也是宰相,但毕竟只是挂名的,杜让能是实相,该有的礼数不能缺。

“灵武郡王手握重兵,没派甲士来请,已是客气。老夫若不至,岂非不识趣得很?”杜让能不冷不热地说道。

邵树德哈哈一笑,坐了下来,道:“某也不打哑谜。敢问杜相,朱全忠欲夺盐铁之利,三司就不着急么?”

国朝实行群相制,一般同时有2-4位宰相。之前张、孔、杜三人同时在任,张濬先贬连州刺史,再贬绣州录事参军,只剩下了两位,于是又拔徐彦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现在孔纬遭贬,徐彦若出镇广州,崔昭纬新拜相,估计后面还会再提一位。三位宰相,没人跑得掉,全部要判三司,搞钱!

朱全忠想要兼任的盐铁转运使,设于安史之乱期间,首任盐铁使为第五琦,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即把杭州等十四个产盐区的盐利,以钱粮的形式输往长安。为此,在淮北等转运沿线设置了十三个巡院。

在大历年间的时候,光盐利一项,就有六百余万缗,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支柱。

在这条转运线路上,扬州是转运节点,润州、苏州、杭州、升州等两浙属地是财赋来源。扬州如今被孙儒占着,江南也在孙儒、钱镠、杨行密之间反复易手,钱粮转运大受影响,但并未断绝。

钱镠、杨行密二人,邵树德在天子面前说他们不是忠臣,这不假,但人家至少是上供的,似乎也有那么点忠,或者暂时忠,以后就不一定了。

江南财赋改道后,需经时溥和朱全忠的地盘。

朱全忠上表请兼盐铁使,朝廷非常警惕,虽然已没几个钱了,一年几十万缗的样子,但仍然是朝廷财政的重要补充,焉能轻放?

再者,朱全忠前阵子上表,请朝廷将时溥移镇他处,宰相们又按下不管。

现在朝廷对朱全忠也慢慢有些警惕了。再加上邵树德在圣人面前说的那番话,估计对朱全忠攻灭时溥,全有饷道比较担心,害怕他就此断了江南上供之路,让朝廷损失大笔收入。

但他们缺乏对朱全忠的制约手段,这是个问题。

“灵武郡王这话倒是问到了痛处。”杜让能长叹一声,道:“如今这情况,朝廷焉能制全忠?”

“全忠狼子野心,朝廷何不召诸道兵讨之?”邵树德知道现在让朝廷下诏讨全忠是不可能的,毕竟钱粮还在持续运输之中,他也只是先“预热”一下,让朝廷知道可以这么做。

杜让能闻言苦笑,道:“汴军号三十万,虽多虚言浮夸,但十五万应还是有的,皆百战之精兵,如何讨之?”

“朝廷若有诏,某愿出兵讨之,只需渭北、华州、陕虢等镇借道即可。”邵树德情真意切地说道。

杜让能面色平静,道:“以灵武郡王的本事,让渭北、华州借道应无问题,然河中、陕虢的王氏父子肯借道吗?”

若不肯借道,是不是要出兵征讨?杜让能对武夫们的德行再清楚不过了。

邵树德又一笑,不再多说,反正他只是打个预防针。

朱全忠恨不得天天打仗,又养了那么多兵,财政肯定是困难的。之前攻时溥,肆意掠夺,这个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不可为长久之计。

而且武宁镇即便被他攻下,短时间内也无法提供多少财货,盖因朱全忠采取的是高强度、破坏性的进攻方法,数州百姓没法种地。加之时溥运气也差,每年都发水灾,百姓大量饿死、逃亡。要收拾这么一副烂摊子,估计要好多年的时间,虽然朱全忠多半不会待其全部恢复元气就要征兵征税。

财政紧张,是如今天下每一个藩帅乃至朝廷都面临的棘手难题。

朱全忠染指朝廷钱粮,是必然的事情,或早或晚罢了。

再想装忠臣,现实的钱粮问题无法解决,就很难装下去。

“灵武郡王找老夫来,当不是为了说这些吧。”亲兵端来了茶,杜让能伸手接过,陶醉地嗅了两口后,叹道:“蜀中蒙顶茶,年余未见了。”

“一会给杜相送五十斤。”邵树德吩咐道。

“遵命。”

“杜相亦知朔方、河西十三州之地,半为羌胡,急需教化,这人……”

“河渭萧公,不是在为你招揽人手么?”

“不够!陇右镇到现在才粗粗有点模样,犹嫌不够,遑论河西、朔方?”

“京中学子是不少,灵武郡王何不自行招募?”

“须得借重时宰的威望。礼部那边,杜相稔熟,某一介武夫,如何认识那些清贵廷臣?”

礼部主持科考,其主官的号召力可太大了。京中学子,你总不能用强迫的手段掳人走吧?还是得心甘情愿才行。

“另者,三司衙门,多有熟稔财计之积年老吏,某亦想招揽一番。”邵树德又说道。

杜让能不动声色,状似在思考。

老实说,邵树德请求的这两件事让他起了些许好感。

尤其是第一件,教化蕃人,训以华风,化夷为夏,很是挠到了他这种传统士大夫的痒处。

前往醴泉阻拦泾原乱师时,杜让能对刘崇鲁说“宰相之职,内安百姓,外抚四夷”。

其他朝代不论,在大唐,宰相确实是需要这么做的。太宗时定下的规矩,蕃人亦是大唐子民,宰相有责任教化他们。

而要教化蕃人,必然要大开州县学堂。他隐约听闻,灵武郡王在州县经学上投了不少钱,这钱若是拿去养军,得数千精兵不成问题。

对于一个武夫来说,宁可少养三千兵,也要教化世人,这确实不一般了。

别的藩帅,也不是没有往教育上投钱,但往往是兴之所至,过后就没有了,这与朔方镇各州、县经学持之以恒的长期投入不是一回事。

乱世之中,竟有这种武夫!

第二件事,他有些不解。

“灵武郡王莫不是要做买卖?”杜让能笑道:“衙门里的老吏,算账确实是一把好手,然也只能算账。”

“某要的便是算账之人!”邵树德大喜道:“如今三司衙门,哪需要那么多人手?渭桥仓、河运院,一年有几粒关东粮米过来?养那么多人作甚!”

杜让能脸上有点挂不住。这不就是在说朝廷穷得叮当响么?

但他不打算与手握刀把子的武夫计较。

“灵武郡王要这么多人做何事?”杜让能忍不住好奇心,问道。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