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54章

作者:孤独麦客

昭阳殿很快就到了。外面已经聚集了数千军士,见圣人车驾过来,闪开了一条通路。

马车疾驶进去。到地方后,韩全诲将圣人扶了下来,关进了一间宫室中。

圣人下车时双腿颤抖,汗如雨下,几欲虚脱。

很快,嫔妃也被送了过来,与圣人关在一起。

韩全诲令人在门外上锁,并将门窗全部用木条封死,指派中官中孔武有力之辈数十人持械看守住,然后才匆忙离开。

※※※※※※

渭南大营内,邵树德正在接见两位宰相:韦昭度、张濬。

他俩是朝官的代表,更是宰相,不过私下里却不和。但在定难军即将叩阙的紧要关头,却又不得不捐弃前嫌,同舟共济,指望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将邵树德劝住。

“邵帅受恩于朝,讨克用,破黄巢,居功甚伟,时人称之。”韦昭度坐于邵树德身侧,苦口婆心地劝道:“今举大兵叩阙,自毁英名,令天下英雄扼腕,是何道理耶?”

“韦相这话……”邵树德笑了笑,道:“诸葛侍中,吾师也。昔年巢入关中,喧嚣一时,侍中自领夏绥精兵,挺身径进,奋击贼寇,鏖战数年,圣人方得以返京。今无逆节,杨复恭、杨守忠父子却定下凶谋,离间君臣,此等奸邪朋党,轻弄邦典,置圣人于不义之境,固非中兴之术也。”

韦昭度默然。

“邵公为天子守藩,今未得王臣谕旨,独召三镇兵马,威逼京师,致王室不宁,几欲播越,固非人臣之道也。”张濬突然说道:“不如暂且退兵,有事便上表奏请,圣人嘉悦,必无不许。”

“吾欲杨氏得覆族之刑,帝亦许耶?”邵树德问道。

张濬闻言张口结舌,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杀杨复恭,他们没这本事,虽然早恨不得这么做了。定难军叩阙,有些朝官心中暗喜,觉得可以扳倒越来越过分的杨氏了。但作为宰相,韦昭度、张濬却不敢冒险。能把人劝回去最好了,定难军上次没劫掠长安,这次呢?他们可不敢像一些朝官所说的那样,认为邵树德一定能约束住队伍,不劫掠京师。

但刚才谈了这么一会,两人心中都明白,事情肯定无法善了了。灵武郡王的态度很坚决,就是要杀杨复恭及其党羽,为诸葛爽出头。考虑到杨复恭手握兵权,他若不肯就擒,那么还非得外兵入城不可了,那时事情就不可控了。

“灵武郡王当真要如此?”

“既已出兵,固难束手。”

“如此,便告辞了。”韦昭度、张濬二人拱了拱手,长吁短叹,带着随从回长安了。

见他们远去,邵树德一笑。杨复恭,当然不是非杀不可。但这厮到现在还扭扭捏捏,下不了决心,舍弃不了威望和面子,不肯拿出实质性的交换条件,委实有些脑残了。

不然的话,看在义兄的面上,说不定就放过他了。

算了,这次出兵,已然太过嚣张,还是低调一点好。

杨复恭被逼近长安的大军吓得魂不附体,估计也挺不了几天了。让他吃个教训,服个软,自己也好赶紧结束这边的破事,赶去山南西道料理残局。

再者,河南府那边的事情也比较重要,可不能被长安之事分心了。

“大帅,河南府有军报传来。”韦、张二人走后,赵光逢走进了大帐,禀报道。

邵树德接过军报,仔细看了起来。

李罕之得到李克用的七千骑兵支援后,猛攻张全义。张抵挡不住,洛阳危在旦夕。于是,一狠心之下,便将妻儿送往汴州为质,向朱全忠求救。

朱全忠大喜过望,立刻整顿兵马,准备前往河南府、河阳镇,插手这场突然起来的战事。

他确实抓了个有利时机。李克用部分兵马屯驻在北方,防备大同军及河北藩镇,主力则在刑州一带。此时兵进河阳,威胁泽、潞,有断李克用大军后路的可能。

他本来也没想到这些,更没这个机会,是李克用自己的骚操作逼反了张全义,这才出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不但可以白得河南府及孟、怀二州,看样子还可以让李克用栽一个大跟头,爽得不行。

“赵随使,忠勇都现在何处?”邵树德问道。

“已渡过洛水,进入同州境内,征集粮草。同州刺史郝振威闭门不出,卫慕军使只能召集士绅派捐。”赵光逢答道。

“铁骑军、豹骑都呢?”

“刚至昭应县。”

昭应县在骊山西北二里,距长安六十里,距华阴县二百里。

“大帅,可要下令他们加快行军速度?”赵光逢问道。

“不用。”邵树德否决了他的提议,道:“继续按原计划行动,陕虢、河中那边,还得等回应呢。再者,朱全忠此前屯兵魏博边境,与那败绩的乐从训勾结,打算捞取好处。此时回师转战河阳,怕也没那么快。咱们,按既定计划行事。”

“遵命。”

第010章 残局

清脆的马蹄声响彻大街。

杨复恭一马当先,冲出了开远门。在他身后,还有大群狼狈出逃的骑士,林林总总几百人还是有的。

大势已去矣!

杨复恭仰天长叹,本以为西门思恭老迈不堪,精力不济,又失了圣眷,定然不是自己的对手。

可谁成想,此人手段老辣,人脉深厚,借着定难军逼近长安的有利时机,说服了一众中官,联合起来反对自己,比如韩全诲、刘季述、第五可范、仇承坦等人。

韩全诲,中官韩文约养子。刘季述,中官刘行深养子。

当年懿皇驾崩后,就是韩文约、刘行深、田令孜三人拥立今上。

后来田令孜一手遮天,韩文约、刘行深二人被边缘化,失去了权力,陆续致仕。但他们的养子依然“以良胄入侍,充白身内养”,进入了宦官系统——其实并不是每个宦官养子都愿意当内侍,但他们的养父不愿放弃宫中的阵地,宦官世家的权力总要有人来继承。

第五可范,祖上第五守亮(时名第五守进)在贞元年间代霍仙鸣为神策军中尉,第五国珍在元和年间又为神策军中尉(后改名第五从直)。

仇承坦不用说了,祖上仇士良那可真是太威风了。

这四个人,目前当的都是鸡坊使、御食使、宣徽南院使、十五宅使之类的非核心北司职务,但潜在势力庞大,西门思恭拉住了他们,便可做很多事。

“大人,西门文通率兵追出来了,快走吧。”杨守信赶了上来,急道。

“废物!都是神策营军士,人还那么多,半天拿不下西门文通,养你们何用?”杨复恭痛骂道。

杨守信、杨守立等人不答,只簇拥着杨复恭往前奔逃。

后面陆续传来惨叫声,不断有假子落马,一些军士也趁机逃走,显然不打算和杨复恭一条道走到黑了。

“去洋州!”杨复恭咬牙道。

京城内,西门重遂在军士们的簇拥下,来到了昭阳殿。韩全诲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后,脸上挂满笑容。

嘲讽、打骂乃至囚杀天子,对宦官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百余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哪个天子不是由他们扶立的?大行皇帝下遗诏都没用,他们可以自己写一个,群臣敢反对?也不看看神策军掌握在谁手里!

“圣人可还好?”西门重遂在殿中坐了下来,问道。

“似是吓坏了,不言不语,孟才人在里面照顾。”韩全诲答道。

“南衙那边有什么动静?”

“几位宰相一直要见圣人,皆被挡下了。”

“然后呢?便罢休了?”

“……”韩全诲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唉!”西门重遂重重地跺了一下脚,道:“定难军数万人尚在城外,南衙官员既见不到圣人,定会去勾连外镇兵马。那邵树德素来爱惜羽毛,说不定就让他们说动了,举大兵入城,神策军可保得了你我?”

“这……”韩全诲也有点慌了。

西门重遂立起身,看了看关着圣人的殿室,便道:“将圣人放出来吧。既已诏夺杨复恭各职,他便已是死狗一只,翻不了身了。现在要做的,是善后。”

所谓的“诏”,当然是矫诏了,宦官们也不是第一次干,没有丝毫心理压力。

韩全诲囚禁圣人,或者说将圣人“保护”起来,也是宦官们的常规操作。顺宗、文宗皆被囚禁过,宪宗、敬宗更是直接被宦官杀死的,武宗的死很可能也与他们脱不开关系。

至于传皇位给谁,皇帝更是很难有决定权,基本都是宦官集团一手操办,有人甚至还在皇帝临死前发嘲讽,矫诏传位给他人。

宦官如此“神勇”,自然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兵权。但现在形势可不一样了啊,定难军还在城外呢,得稳住他们。

“走,去见一见灵武郡王。”西门重遂下定了决心,说道。

渭南大营内,邵树德见到了去而复返的宰相韦昭度、张濬。

对于长安发生的厮杀,他也很是吃惊。这帮太监也不看看场合,心里一点逼数都没有。

“还请灵武郡王速速发兵。西门思恭、杨复恭之辈,调动军士,互相攻杀,将圣人当做奇货,抢来抢去。今杨复恭已遁,西门思恭叔侄尚在北司,若调大军入城,将其围杀,当可为国除一大害。”韦昭度慷慨激昂,面色红润,不断劝道:“事成之后,灵武郡王但有所请,有司无不允准。”

邵树德吩咐亲兵给二位宰相上茶。

刚听闻时很吃惊,现在想想,似乎又不是什么大事。

皇帝没死,也没被废,只不过被西门思恭一系抢到手里了罢了。其目的也很简单,隔绝中外,矫诏杀杨复恭,顺便再找找有没有看不顺眼的南衙朝官,一并矫诏贬谪、赐死。

想通了这节,接下来该怎么做就很简单了:迅速平息事态,将影响降到最低,然后诛杀杨复恭党羽——长安城内的自然让西门氏去办了,邵大帅则赶紧带着大军西去洋州,离长安越远越好,免得万一圣人出个什么意外,给栽个弑君的帽子。

但在走之前,该捞的好处还是得捞。

“大帅,神策营左军中尉西门宫监来了。”亲兵十将李仁辅突然进来禀报。

韦昭度、张濬二人面色一变。

邵树德暗中鄙夷了一下。自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大杀特杀之后,就把南衙官员的脊梁给打断了。从那之后,国家权柄日益向北司倾斜,南衙朝官们对北司宦官是既痛恨,同时又害怕。

宦官,与武夫们一样,他们会掀桌子,会杀人,文官们最怕遇到这种人。

吩咐亲兵将两位宰相带到另一处营帐后,邵树德让李仁辅将西门重遂请了进来。

“西门宫监做下好大事。大明宫前箭矢横飞,杀人盈野,还是北司官员气魄大。”邵树德端起茶碗,笑道。

“某这便是来给灵武郡王赔罪的。”西门重遂苦笑道:“杨复恭势大,要想扳倒,必得让圣人下旨,只能出此下策了。”

邵树德冷哼一声。

他知道西门重遂说的是实情。杨复恭为何这么快崛起,并且权势熏天?还不是圣人鼓励、支持、纵容?

圣人不想看到西门氏一家独大,他对西门氏也不信任。于是扶杨复恭起来,抗衡西门氏。换自己在那个位置上,也会这么做。

“事已至此,某也不想多说了。下面需得办好善后。一、圣人不可废黜;二、夺杨复恭及其党羽本兼各职,武定军三州,令各刺史、镇将攻杨守忠自赎;三、募关中民户垦荒河渭之事,继续进行,不得拖延;四、不许报复南衙诸官。”

“灵武郡王所言四事,本是情理之中,某自当遵从。”

“还有一事……”说到这里,邵树德有些踌躇,稍稍压低了声音,问道:“凤翔朱玫,可有好去处?”

西门重遂面色一凛,想了想后,便道:“光启元年诛杀田令孜后,其兄陈敬瑄一直在西川任上,无朝廷诏命,自领节度使,朝廷一直想要征讨。不如,令朱玫率军入蜀,征讨陈敬瑄?”

历史上其实是宰相韦昭度入蜀平乱,结果便宜了王建。如今贼王八已经被斩于渭水,当不会再出现了。

如果换朱玫入蜀,他应当是愿意的,毕竟蜀中富庶,不比凤翔镇强?但若要把西川帅位给朱玫,邵树德却不愿意。

或许,可以让朝廷任命朱玫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取代高仁厚。东川镇有五州之地,凤翔镇有一府三州,看似差不多,但富裕程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西川镇嘛,朝廷拿在手里好了,就是不知道拿不拿得稳了。

至于说派定难军入蜀平乱,邵树德想都不想就否决了。蜀地天然容易离心,在自己不可能亲自南征蜀地的情况下,派哪个大将过去都不放心。

万一人家打下了西川、东川四十余州,还能再听话吗?别说家人,这年头抛弃妻子求富贵的多了。做了蜀王,大不了重新娶妻生子好了,有多大事?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