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10章

作者:孤独麦客

又是铁一般的事实,众人无可辩驳,只能点头应是。

“黑麦——”邵树德的声音第三度响起:“朕从吐火罗引入中原,培育多年,在黑城子试种,亩收一斛上下。你们好好想想,农学有没有用?”

牛希济张口结舌,随大流点头应是。

他之前了解过,黑麦这种作物能忍受暴雪连天的极寒天气,女真人就喜欢种这个(幼苗能忍受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还非常耐旱、耐贫瘠,其实是那些苦寒瘦瘠之地的首选。产量还不算低,一斛上下,可做成汤饼、胡饼、蒸饼,让原本无法农耕的地方,也可以移民耕作。

农学让他下意识感到不舒服,但人家做的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就是想说什么不是都无从张口,实在憋屈。

“朕决意于同光四年(919)科考中,按道分榜录取农学士子,诸位觉得应该吗?”邵树德紧接着问道。

“应该,应该。”

“应该的。”

※※※※※※

众人无奈道。

圣人把农学捧得那么高,而这门学问又确实造福万民,还有什么可说的?

牛希济暗叹一声。

其实,站在他的立场上,他也没理由反驳。

他虽然在蜀地当官,但落籍关内道岐州。此道人口不见得有南方某些地方多,但拥有8个进士科名额、2个农科名额。虽然比不上直隶道12个进士、4个农学的名额,但也非常不错了。

家中有自觉没希望考中进士的晚辈,打算试一试农科,他思来想去,也是支持的。全国农科只录32人,中了便能授官,哪怕是个从九品下的微末小官,那也是职事官,与没有任何权力的勋散官完全是两码事。

他怎么反对?用什么理由反对?

农学也是考试,也是科举,也是天下学子们擅长的啊,只是不考圣贤经典罢了。

“诸位皆明事理,朕心甚慰。”邵树德笑道:“来,满饮此杯。”

众人纷纷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今天被圣人牵着鼻子走,一上来就失了锐气,很多人都觉得灰头土脸。

左右看看,原本觉得某某兄台会慷慨激昂,挑头直斥圣人之过的,结果窝在那里喝酒,乖巧得很。偶尔东张西望,似乎也在希望别人先出头。

这可真是——混账!

“接下来,诸位可移步门下省弘文馆,参详朕所著《致治》之书。”邵树德放下酒杯,说道:“不要怕争论。理越辩越明嘛,辩论出来的内容,由专人记录,送达朕的案头。若有可取之处,朕便将其录入书中,以增其色。”

“就这样吧。”说完后,他直接起身,离席而去。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

※※※※※※

四月初十,邵树德在花园内兴致勃勃地逗弄着儿子。

蔡邦氏从他怀里起身,一把夺过儿子,嗔道:“扎西德还没吃饱呢,哪有做父亲的和儿子抢食吃。”

邵树德哈哈一笑,道:“扎西德是吐蕃名吧?朕再给他赐个汉名。”

蔡邦氏嗯了一声:“你是他父亲,伱说了算。”

“就叫邵知非吧……”邵树德收起脸上笑容,轻叹一声,说道。

“莲花,你读一读家书吧。”他靠坐在已经包浆的虎皮交椅背上,沐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说道。

“莲花”就是没庐氏,这会也挺着个大肚子了。

邵树德回京之后,神勇不再。两三年内,只让两个吐蕃女子、一个波斯女子怀孕了,这个认知让他惆怅不已。

“雪山环绕的是普兰,岩山环绕的是古格,湖泊环绕的是玛域。”没庐氏轻轻念着信纸上的内容:“在那个萧瑟的秋天,老臣恭送王子离开,大地一片苍凉……”

“等等——”邵树德睁开眼睛,奇道:“你们那的人说话都这个调调么?”

没庐氏脸一红,不知该怎么回答。

“没庐氏主家还在逻些争权夺利呢,他们说话一贯是这个调调。”蔡邦氏抱着孩子,在一旁说道。

“是我唐突了,继续。”邵树德挥了挥手,道。

“……满足众生共有的缘分,佛祖降下神谕,属民们在阳光下尽情地欢歌,迎接新的神主的到来。”没庐氏很快读完了,然后看着邵树德。

“这是——同意了?”他问道。

没庐氏低着头,低声道:“没庐氏觉得在逻些争不过其他家族,打算派一部分人回象雄,好好经营故地。我叔叔考虑了很久,最终同意维德(铁哥)回去,奉他为主。”

“他有什么条件?”邵树德很直接地问道。

没庐氏佩服地看了他一眼,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叔叔想要大夏承认象雄三围都是维德王的土地。”

“何为象雄三围?”

没庐氏低声解释了一番。

站在吐蕃人的视角上,一般而言,普兰、玛域(列城一带)、桑噶为第一围,大致囊括后世阿里西南、印度北部及拉达克周边。

李域(于阗)、巴尔提(大勃律)、珠夏(吉尔吉特,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为第二围。

象雄(今札达周边地区)、上赤岱(今日土周边地区)、下赤岱(仲巴及圣湖地区)为第三围。

这就是著名的阿里三围,合起来便是“大阿里地区”。吐蕃强盛之时,全占此地,并为一个行政区,如今则有不少区域脱离统治了。

“胃口倒不小。”邵树德笑了笑,道:“告诉你叔叔,除了于阗外,朕都准了,可册封铁哥为王。”

“嗯。”没庐氏柔顺地应了一声。

在她看来,问题应该不大。他叔叔就是狮子大开口,能讹一些是一些——说起来也挺忠心的。

好吧,或许也谈不上多忠心。至少,在此之前他们是倾向于吉德尼玛衮一系,而不是扎西孜巴白。这次若不是大夏朝廷出面,自己又是维德的妻子、正妃,估计也轮不到维德来捡这个便宜。

“你下个月就要生了吧?”邵树德突然问道。

“嗯。”

“若生了男孩,他便是铁哥的继承人,第二任象雄王。”邵树德说道。

没庐氏觉得有点罪恶。

回想起那些个夜晚,丈夫苦苦哀求,亲手将她送入宫中。圣人搂着她颠鸾倒凤,弄进她身体里的那些种子已经长成了可耻的孽种。

邵树德的眼神则有些阴晴不定。有那么一瞬间,他都想杀了铁哥,但最终忍住了。

“先等等吧。于阗那边也需要准备一下。”邵树德说道。

没庐氏细腻敏感的内心几乎捕捉到了那一刹那的杀机,差点出声哀求。

“让你们家也派人来长安一趟,朕有话要说。”

“好。”

“现在——”邵树德看向蔡邦氏,说道:“就等亚隆河谷的使者进京了。”

亚隆那边也联系上了。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争论了好久。吉德尼玛衮一系似乎也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许出手阻挠了。但不管怎样,那边最终决定派几个贵族成员,经云南、蜀中北上,打算过来看看吉德(延孙),考察一下,再做计较。

邵树德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令沿途馆驿提供食宿,派遣向导,护送这批人进京。

吐蕃使者入京后,他也会抽出时间见一见,为延孙上位提供助力。

这俩货虽然都是他布置的闲棋,但经过两年多的布局、联络,已经成功激起了他的兴趣。

投入小,收益高,算是他为后世子孙做的贡献吧。

今年,就这几件事了。在辩经之余,顺手为之。

第086章 争吵

进入同光三年五月后,抵达西京的士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弘文馆都快塞不下了,不得不把旁边的殿室、官衙借出来,供士人们讨论。

圣人说了,他不乾纲独断。在这件事上,听取天下人意见。《致治》的内容,需要更多的人认可,然后成为天下读书人需要学习的“中经”。

是的,《致治》将取代《仪礼》的位置,成为三“中经”之一。《仪礼》降为“小经”,原位列“小经”的《公羊春秋》将被移出考试范围,成为“杂经”。

《致治》的地位已经确定了,大家还讨论个蛋,也就走个流程罢了,撑死了来些嘴炮之争。

“我说,《人口》篇讲的都是真知灼见,圣人果是古来第一贤君。”衍圣侯孔光嗣放下茶碗,叹息中带点崇敬:“若非圣人点醒,我还几在梦中。这篇,一字改不得啊。”

场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中官韩贽、礼部侍郎杨注对视了一下,都看到对方眼中的笑意。

孔家这个衍圣侯没白封,孔光嗣一说话,让好多人都噎住了,气势大衰。现在,只需对付几个刺头了,如果有的话。

韩偓抬起昏昏欲睡的眼皮,看了一眼孔光嗣,嘲讽之意甚浓。

他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唐亡之后,并未出仕新朝,后南下,依附王审知。可谁知道,王审知也降了……

韩偓干脆在福建躺平摆烂了。

福建道巡抚使李珽欣赏韩偓的才华,闲暇时分多次登门拜访,留下了不少财物。老韩赠了他几首诗,权当润笔,继续摆烂。

这次若非李珽亲自登门相邀,韩偓这么大年纪,多半也不会再出门了。

《致治》这本书,他还是抵京后才读过。道理是有那么点道理的,但他看不大上。

他出身富贵,家里有钱,只吃过颠沛流离的苦,没受过缺衣少食的罪。

《通货》篇中提到,货币短缺,让粮价忽上忽下。唐太宗、唐高宗时,出现斗米三钱的奇景,以为太平盛世。但老百姓一斗粮才卖三钱,他需要缴纳的现金赋税怎么办?要知道,即便是租庸调时代,也是有现金税的。

百姓种粮的收益,被这种不正常的低粮价大大蚕食了。相反,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却大得其利,喜笑颜开,因为他们平时赚的是现金,现金支出少了,生活自然宽裕了。

韩偓对此没什么感觉。

斗米三五钱才是太平盛世,可以上史书的。而且,这么低的粮价,田舍夫又不是活不下去,少赚点罢了,能咋地?

圣人,有点小题大做了。

“衍圣侯言之有理。”前武安军左押衙易静拱了拱手,笑道:“《通货》且不谈,《人口》真是说得绝妙。圣人北伐契丹,西征回鹘,赫赫武功,为天下百姓挣得了那么大的容身之地。依我看,这才是真贤王。缺衣少食之人,尽可奔往辽东、西域,且牧且耕,安家立业,不好吗?”

话说儒家士人也不尽是一派的。

譬如这位易静,曾在马殷手下为将,现为虔州别驾。

是的,他是文人,但左押衙是武职,是要上阵厮杀的。

易静著有一书,名《兵要望江南》,用词牌的形式写了一本兵书。

“诸属幕,必是选贤良。勿取门高当势位,无私亲旧与乡邦,曲顺定为殃”——有关选人用人的。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