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275章

作者:孤独麦客

他是去年过完年后被调来高昌的,主要工作便是修渠,尽可能多地为高昌增加可灌溉的农田数量。

在动身之前以及路上,他就查阅了诸多资料,甚至包括唐时有关高昌、伊州的屯田——唐在安西四镇及西、伊、庭三州大力屯田,但因为战争原因,四镇屯田屡屡受到侵扰,多次废弃,最后看下来,也就西州的资料最丰富、最有价值。

抵达西州之后,他不辞辛劳,先从几条废弃坍塌井渠开始研究,然后又询问修渠的工匠、本地年纪较大的农人,甚至是经常路过西州的商徒,只要能有所了解的,他都不耻下问。

因为他是从七品上的都水丞,在都水监内部的话语权不小,因此上到西州刺史,下到普通百姓,基本都给予他方便,有问必答,甚至冬宫内的汉文、回鹘语书籍也能查阅,并给他配备了翻译——若非夏宫远在庭州,大雪封山的话,甚至连那边的典籍都可以看。

一年时间下来,本就是都水监资深官员的乌光赞,算是对西州的井渠系统有了相当的了解,并尝试着总结经验,写下了一些手稿,以便日后复习。

“可否让朕一阅?”邵树德问道。

“自然可以。”乌光赞招了招手,随从打开藤箱,取出一份手稿,献给圣人。

邵树德就站在田埂上,逐字逐句翻阅。

看完之后,闭目沉思良久,最终睁开眼睛,露出了微笑。

他说过的话,有人不当回事,有人则奉若圭臬。

他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提出过“海拔”这个概念。

他在讲武堂交流的时候,也提出过海拔。

他在国子监看望学生的时候,还是提过这个概念。并且,以海拔为引子,衍生出了高原、盆地等地理名词。

乌光赞看样子是记在心里的。

他在书中指出,高昌整体是个盆地,海拔相对非常低,最低点是觉洛浣湖(艾丁湖)。沿此湖向北行二三百里,海拔逐渐增高,直至遇见万仞高山。

高山终年积雪,开春之后,冰雪融化,渗入地下的粗砂砾中,然后一步步向低处汇聚,这就是井渠修建的意义所在,即通过人工干涉,让高山融水沿着固定的地下暗河河道流淌,为人类所用。

另外,他还同样指出,高山融水并不总能渗入盆地,中途可能会被岩石阻截。证据便是火焰山中涌出的地泉,无处可去的时候,汇聚成河流,从地表倾泻而下——这也可以反过来证实他提出的理论。

“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完善你的理论。”邵树德说道:“你可知此书若成,对西域有何意义?”

“在选址的时候更准?”乌光赞说道。

“远远不止。”邵树德哈哈大笑,心情万分愉悦。

坎儿井这玩意到底是谁发明的,这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有什么作用。

吐鲁番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湖面位于海平面以下154米,是中国的自然地形最低点,也是仅次于死海的世界第二低洼地。

整个吐鲁番盆地80%的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40%位于海平面100米以下。盆地北缘被群峰所封闭,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海拔高差达到5600米。

春暖花开之后,山上的积雪、坚冰开始融化,受地形和重力影响,往盆地中间低洼地汇集,这就给了人们利用的机会。

而坎儿井的水源在地表以下的暗河中,避免的强烈的蒸发,最大程度留住了水。

吐鲁番百姓有多年挖掘坎儿井的经验,但并未提出完善的理论,这是一大遗憾。

经验传承是容易走样的,而且也没什么的进步。如果遇到战争,传承更是有可能断代。

就说一点,当历史上汉人第一次控制吐鲁番盆地时,当地的土著还是白人。但白人与白人也是不一样的,也分种族、民族。

千年之间,吐鲁番的人种是不是已经被换过了?这个可能性很大。

更别说,后世蒙古统治时期,因为海都汗与忽必烈的战争,吐鲁番、哈密一带的人死伤惨重。曾经辉煌的文明成就毁于一旦,百姓迅速愚昧化、原始化。一直到清末,都没恢复唐时的文明水平。

这就是文明断代,与东北人口、文化周期性清零是一个概念。

所以,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归纳总结,著书立传。即便当地遭受战火的摧残,文明水平出现倒退,只要书籍仍然保存了下来,它就不算真倒退,因为后人可以学习,甚至推陈出新,不断进步。

用理论来指导,而不是靠经验推动,这是邵树德一贯的态度。

“书稿若成,朕又何吝官爵?都水监两位使者,你必居其一。”邵树德说道:“从今往后,说不定还能就此衍生出一门学科。学它的人越多,西域的发展就越快。”

“陛下,西域还有类似高昌的盆地?”乌光赞有些惊讶。

“当然是有的。”邵树德笑道:“只是没有高昌这般离谱,但也是可以利用井渠的。乌卿若去西边走一遭就知道了,大部分州县军镇都在利用河水灌溉农田。而西域夏天日头毒,很多河水白白蒸发掉了,实在可惜。南边,有一个更大的盆地。天山两边,也有修建井渠的必要。”

南疆的于阗、北疆的乌鲁木齐一带,后世也有几百条坎儿井。

再远点,河中的费尔干纳盆地,当地人也大修坎儿井,都是利用地形自流灌溉。

“陛下心心念念的都是百姓,臣叹服。”乌光赞说道。

“朕若不为百姓考虑,如何心安理得享受这花花世界?”邵树德笑道:“同光元年了,这年号一出,你当知接下来朕要做什么事。”

做一些利在千秋,与日月同光的大事!乌光赞若有所悟。

其实,这就是古来改年号的意义。它表明了君主的某种态度,属于真·政治信号。

“朕想修撰一本书,包括万象,无所不有,暂定名《同光全书》。”邵树德说道:“乌卿的书稿完成后,可编入此全书之内。好好干,朕等着。”

“臣遵旨。”乌光赞躬身行礼,道。

这是真心实意,为了利在千秋的大业。

※※※※※※

“周敬仙,二丁,欠常田八亩、桃半亩。”

“白六,一丁,欠常田四亩廿步、桃半亩。”

“张君子,一丁,欠常田六亩。”

“康阿炯,二丁,欠常田七亩廿四步,桃一亩。”

※※※※※※

邵树德、乌光赞二人说完话后,并没有走,而是继续站在那里,看着田亩。

不远处一名小吏悄悄擦了擦额头的汗,大声报田亩数量。

这是给前来西州定居的六千镇兵授田。

镇兵是职业武人,拿相当于禁军七八成的钱粮,举家迁来西州之后,自然要授田了。

田是给他们家属种的。

在初期局势不稳的时候,需要屯驻军队弹压地方,武夫的家人们就是天然的移民。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必须授予田地。

邵树德给的标准是一户二十亩,但说实话,并不容易做到——这不是欠着么?

在唐代的时候,高昌一户百姓的田地数量不足十亩,个别奴婢身份的甚至只有两三亩——两三亩地,如果两年三熟,养活他一个人都够呛,毕竟一个成年人一年需要消耗四斛粮食(约433斤)。

回鹘时代,高昌有所发展。垦田数量从唐代不足千顷变成了1400余顷,但当地人口也增加了,毕竟来了大批回鹘军人、将官嘛。

今年是大夏占据高昌的第三个年头,垦田数量又有所增加,达到了1700余顷。

多出来的三百顷,外加没收的回鹘官员、富户的田地,加起来不到五百顷,也就够给两千五百军士完整授田的,所以必然存在大量拖欠的现象,这是亟待解决的事情。

但只要完成这件事,西州的局面也就彻底稳固了。

六千户中原武夫,差不多三万人口,平均财富是整个高昌最多的,属于当地毫无争议的统治阶级。家里少地、无地的高昌土人,甚至会沦落为他们的奴婢,依附于他们生活,这进一步增加了这个群体的力量,同化速度会大大加快。

“有些高昌百姓,耕种着几亩薄田,饥一顿饱一顿,实在辛苦。”授田完成之后,邵树德喊来了一名官员,说道:“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去辽东。与其在西州苦熬,不如去辽东当佃户,至少可以种五十亩地,只要肯吃苦,生活肯定比现在好。”

“臣遵旨。”官员立刻应道。

邵树德继续沿着田埂行走。

刚刚确认完自家田地的镇兵纷纷拜倒在地,口呼“万岁”。

“第三年了,还是得苦一苦河陇百姓。”邵树德叹了口气,道:“传旨,河西、陇右二道征发两万丁壮,转输粮豆十万斛至伊、西二州。粮食交割后,就地开挖井渠,平整田地。”

“万岁!”武夫们耳尖,听到后热烈欢呼了起来。

邵树德大笑。

在武夫和百姓利益冲突的时候,他果断选择了武夫,没有任何犹豫。

高端的统治者,其手段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第051章 下一个热点

“刚剪的春白羊毛,一斤上30文、中25文、下20文。”

“皮裘一领,上直400文、次350文、下300文。”

“紫熟绵绫一尺,上直66文、次65文、下64文。”

有诗云“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都这样,遑论四月。

但在天山南簏的伊州,却早已春暖花开,第一波粮食都收割入库了——事实上,整个新疆的气候是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元宵节的时候,北疆暴雪连连,吐鲁番、哈密却已可以春播。

伊州就是哈密,同样处在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内:哈密盆地。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个别样版的吐鲁番盆地。

同样是北高南低的地势,同样有一个中央洼地沙尔湖,同样修建了井渠灌溉农田。

但自古以来,哈密人口就比吐鲁番少,原因十分复杂。既与地势、气候有关,也与政治、历史有关,很难说得清楚——

史上乾隆四年,在大力移民之后,也只有9600口人,还不如两汉隋唐时期。

到了乾隆二十六年,增加到1.2万余人。

道光中期,近两万人。

宣统初,又跌回1.3万。

当然,东疆、北疆还算好的,南疆更无奈。因为清廷执行严格的“汉回隔离”政策,禁止内地百姓移居南疆,使得当地全是“回鹘人”,这也为后来阿古柏之乱种下了因果。

※※※※※※

四月初一,赵在庆来到了伊州。

他今年就没在家过年,“事业心”相当重,正月底就把他在敦煌雇佣的夫子聚拢了起来,带着两千余峰骆驼,拉了一大批军用器械,往高昌方向进发。

如此拼命,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赵在庆急着找圣人恭(结)贺(账)。

“穷地方。”商队老人还好,新加入的一看这破破烂烂的土城,以及充满羊粪味的狭窄街道,顿时大倒胃口,取笑道:“怕是与草原上的土城差不了多少。”

“哪那么多怪话?”有老人扇了他一个耳脖子,随后又神神秘秘地说道:“有半掩门子的娼家在羊圈旁卖,满身骚味,你去不去?”

新人眼睛一亮,道:“去!怎么不去!要的就是这股骚味!胡姬哎,我还没玩过。”

“这就对了。”老人笑道:“就是一个中途歇脚玩乐的地方,哪那么讲究?”

商队在此停留两日,赵在庆给人放了一天假,让他们自己找乐子去。而他则前往刺史府拜会,给驸马赵凤带来了许多在洛阳、长安才可能买到的商品。

“圣人估计要下个月才会动身来伊州。”赵凤第一时间亲手煮了壶茶,抿了几口后,满脸陶醉之色,片刻之后才睁开眼睛,说道。

“为何要下个月?”赵在庆问道。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