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49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这么多料子,其中自然是各个矿产的都有。

这种极品的黄玉料子多了,自然不可能全都是正品黄玉料子。

其中黄口料也不少,疆省若羌、海清的都有。

相比之下海青料黄玉算是非常好的,因为其特征就是水头好,料子通透,可以收是玉性非常好。

若羌地区的黄口特点是颜色更正,料子油性和润度要好于海青黄玉。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戈壁黄口、东北老黄玉等等。

可以说这里的黄料,还真是出乎陈文哲的意料之外的丰富,好像就差现代才进口的俄料中的黄口。

在这里黄料当中,最的书的应该是籽料黄沁。

这种黄沁的籽料,价格要比黄口要高很多的,主要因为它是籽料。

黄沁的颜色和黄口的黄还不一样,黄沁颜色偏老熟感,黄口颜色属于青黄或者鹅黄之类的。

现在市场上黄口料占据黄玉半边天,最常见最多的就是青海产的黄口料。

青海黄口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产量挺高。

从颜色上,青海黄口比较偏向青调,从质地上,青海黄口属于青海料比较透。

再接着就是疆省黄口,分黑山料和若羌料两个产地。

在黄玉的价值还没有被发掘前,黑山的料子是比若羌的贵的。

因为黑山的料子要较为细腻,玉质的平均水平要比若羌的高。

但近年,由于黑山的黄口料会有青调,所以就没人谈黑山了。

若羌的黄口料,是很标准的浅黄色,玉质油润,颜色淡而正,可以说是最接近清代黄玉的标准了。

而且在市场若羌黄口料的认可度,在黄口料中也排第一。

这么多黄色,到底哪一种是真正的黄玉,恐怕是不少专业人士,也弄不清楚。

那么神秘稀缺的黄玉到底是什么?这里有有两种,就是黄玉和糖料。

糖料的形成原因也是受沁染形成,根据沁染程度不同,颜色也不同。

糖料的颜色分为浅黄糖、黄糖、红糖、褐糖、黑糖等,形式分两种全糖和半糖。

明清时期的黄玉常常伴有糖色,以上所讲的各地黄口料,都出现伴有糖色的情况。

以此来看,关于黄玉是否为原生矿还是存疑的!

当然,如果陈文哲想要知道,真正的黄玉是怎么来的,他也可以知道答案。

因为现在他手中有真正意义上的黄玉,只要回溯,就可以看到这批黄玉矿料的来历。

第1373章 明末三大宝藏

借一句特别有名的话,来说玩玉的境界,那就是:“玩玉玩的是玉本身,而不是玉的名字”。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切黄色的软玉,都会被称为“和田黄玉”的。

这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所以也不太需要纠结于黄玉的名字,黄玉走下神坛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毕竟,说来说去,唯一能够保证狭义是“黄玉”的,几乎只有宋元明清的制品和现代的黄玉籽料。

而这些神坛上的黄玉,现在还能有多少呢?

常言说得好“皇帝没了,黄玉也就没了”说的就是这类。

而这一次,陈文哲居然意外的得到了,这么一批真正狭义上定义的黄玉,可以说是极其幸运。

如果纯粹以钱来计算这批黄玉的价值,没准这一批黄玉,还是他收获当中最值钱的东西。

现在,他最好奇的是,这批黄玉,到底是怎么流落道一艘商船之上,还被拉到了印泥那边。

所以,陈文哲毫不犹豫的使用了回溯。

可是,单纯看一件宝物,比如一件玉器,获得的信息实在是太少。

看玉石原料,获得的信息更少,还不如一件雕刻完成的玉器。

但是有一点能够确定,这批黄玉,确实是出自宫廷,而且是出自大明的宫廷之中。

只不过,得到的信息有点零散,具体是怎么回事,还需要好好了解一下。

这样一来,陈文哲需要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单纯一件东西,他能够看到的,最多的也就是这件东西从出现,到来到海底,再到被他打捞出水。

那么他要想获得这批宝物主人的信息,好像就不太容易。

当然,回溯的多了,肯定能够看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但是,无数繁杂的信息,结合在一起,他一时半会的根本看不明白。

甚至看的多了,还直接让陈文哲变得更急迷糊。

就这样,接下来的日子,陈文哲过的十分充实。

他白天研究、修复打捞出水的宝物,晚上就对这些宝物进行回溯。

因为这一次回溯的东西太多,会说的历史时期太长,所以,就只能不停的回溯。

一天天过去,知道半个月之后,眼看即将到达大海市的外海,陈文哲才稍微归纳出来了一些有用信息。

“这一次还这是怪了,居然涉及到传说中的三大宝藏?”

之前发现了不少古玉,都有沁色,这就让陈文哲怀疑,这里的一些玉器、瓷器,很可能是盗墓得来的。

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是明代皇室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外国商船肯定弄不到,就不要说大批量弄到手了。

但是,如果是战乱时期呢?

那么明代什么时候最乱?肯定是明末清初那一段时期。

这一段时期,谁在闹事?张献忠、李自成啊?

其实都不是,最大的造反派是满清!

他们在造反的时候,可是弄死了好几个明代的封王,最后还加上几位皇帝。

甚至还有一位倒霉的王爷,不止是被抄光了家产,还被煮了吃。

陈文哲这一次得到的一些明代的宝物,就有出自这些倒霉蛋的。

所以,他得到的这批宝物,有张献忠的,也有李自成的,更多的应该是从李自成手中抢到的。

毕竟李自成曾经攻陷过当时的首都,得到的明代皇家的宝物自然更多。

只不过,这批宝物,最终还不是出自张献忠藏宝,也不是李自成藏宝,而应该是满清藏宝的一部分。

因为不管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还有一些明代的王子王孙,最后都被满清弄死了。

这里就需要重点说明,明末清初之时,国内最著名的三大藏宝,就是张献忠沉银、李自成宝藏,再就是满清藏宝。

明朝末年三大最出名的宝藏,不是传说,因为有些现在已经证实。

特别是江口沉银的张献忠藏宝,已经清理发掘了好几次,差不多应该全都挖出来了。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满清入关,各路势力相继崛起,可谓风起云涌。

当然,更多的还是天灾人祸,战乱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因为各路势力接二连三的你争我夺,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典故,也可以说是传说。

比如关于宝藏的传说,明朝末年最出名的就有三个。

首先就是张献忠沉银,但是,陈文哲得到的宝物之中,虽然有些是出自张献忠藏宝,但是,肯定不是沉银宝藏。

张献忠在历史上,可以说是赫赫有名,而且在明末显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人物。

因为传说其人非常残暴,传说其嗜血成性,杀人如麻。

历史上关于张献忠的传说和轶事典故有很多,比如七杀碑。

传说张献忠立碑明志,碑上书写“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张献忠的沉银之谜。

川都民间曾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川都府。”

这个民谣,当然就是在形容张献忠的大西国在覆灭之时,藏匿的金银财宝之多。

也是根据这一点,很多人都认为,只是一个江口沉银,肯定不足以代表张献忠藏宝。

现在陈文哲倒是间接证实了这一点,但是,这也不意味着他就可以获得其他张献忠的藏宝。

因为聪明人不止是他一个,幸运的人也不会只有他。

这三四百年下来,怎么还不出现一个幸运的聪明人?

所以,张献忠的一些藏宝,就不可避免的流入市场,最终一部分落入了陈文哲手中。

而通过这部分藏宝,陈文哲也许还能找到一些遗漏。

也只是也许,毕竟时间太过久远,谁也不知道,原来藏宝的地方,就一定没有被人找到。

但是,张献忠席卷几个省,刮地三尺,得到的藏宝,肯定不止是江口沉银那么丁点。

《明史》说他沉入锦江的财富:“金宝亿万计”,这到底是多少财宝?

而《蜀难纪实》记载,他沉入岷江的财富:“累亿万,载盈百艘。”

张献忠撤退时,携带的金银珠宝,用船装从川都顺水南下。

达到百艘宝船,现在我们发掘的那段河床,才出土多少宝贝?

第1374章 十八驴三十担

在江口镇“老虎滩”一带,张献忠的运宝船队,遭到川西官僚杨展的突袭,千船(历史夸张)金银珠宝,大都随船沉落江中。

而到了当代,由考古的进展和推断,张献忠沉银事件被证实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这些金银珠宝,就藏在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并且在沉银考古中陆续有所发现。

可是,现在发现的藏宝并不多,这就是问题所在。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