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24章

作者:疯神狂想

从此克拉克瓷,就成了我国明代外销瓷的代名词。

据考古发掘结合学术考证,克拉克瓷应该是胡建漳州地区生产,同景镇的产品有区别,风格不一样,易于分辨。

但是,运输克拉克瓷的商船,并不一定全部运输的胡建地区的瓷器,景镇的瓷器肯定也有。

毕竟之后所有外销瓷,都被称之为克拉克瓷,所以景镇的瓷器,在这海外,也算是克拉克瓷。

“这应该是一艘类似万历号沉船一样的明代商船。”

“也是德化窑的产品?”高启静又开始自作聪明。

陈文哲一边看,一边捡起几个瓷片,拼凑在一起。

“像是这样的瓷片,就不是德化窑的瓷器,而是景镇的。”

接着他又挑选出来了一些瓷片:“这应该是胡建那边出品的瓷器,但不一定是你认为的德化窑,德化窑的概念在明清时期有点大,具体到哪里,还真没法说。”

等把一件,圆形的盒子,拼凑在了一起,看着独特的釉色,独特的造型,陈文哲有点沉默。

“这是交趾香合,一种特殊的盒子,肯定是出自胡建那边,但是里面有不少瓷片,却是出自景镇。”

很快,通过分析大量碎瓷片,陈文哲就下了判断。

这一次,那群走了狗屎运的家伙,收获应该不小。

就算沉船比较小,里面运载的瓷器,价值确绝对不小。

如果真像他猜测的那样,是一艘如同万历号沉船一样的万历时期的运输商船,那收获肯定小不了。

万历号沉船还是比较有名的,万历号上打捞出水的瓷器,跟陈文哲眼前发现的瓷器,好像是同一时代,还有同种特色的瓷器。

2004一2005年,瑞国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政府合作,对马来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

因沉船中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因而该沉船被定名为“万历号”。

“万历号”明代沉船,发现于距马来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的海域,1997年被发现。

2003年11月,瑞国私人打捞者斯坦率领调查人员确定沉船位置,并探明船体已被破坏,并且发现大部分船货已成碎片。

“万历号”船身很小,长度在18米左右,结构属于欧洲设计,打捞出水约10吨破碎瓷器。

其中完整和半完整器只有7000多件,估计原载瓷器至少有3万件以上。

出水瓷器大部分,是被称作“克拉克瓷”的景镇窑青花瓷器。

这里就有争议,至于景镇的瓷器,是不是克拉克瓷,其实不需要太过在意。

因为对于外国人来说,明代万历、嘉庆之后的所有瓷器,都是克拉克瓷。

而这批景镇的瓷器,器形有盘、碗、碟、盖罐、盖盒、军持、葫芦瓶、玉壶春瓶、茶壶等。

其中有2000余件带铭瓷器,内容涉及年号、工匠和作坊名称以及防伪标志。

陈文哲之所以想到这艘沉船,主要是这一次他们打捞上来的瓷器碎片,明显能看出来,里面除了普通的碗盘碟之外。

盖罐、盖盒、军持、葫芦瓶、玉壶春瓶和茶壶都有。

可以说,这艘船上的商品瓷器,跟万历号上的商品几乎差不多。

这些克拉克瓷,是真正的景镇精品瓷器,都是万历时期的作品。

如果说怎么认出来,那实在是太明显了。

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

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

其实,克拉克瓷的生产,可分万历至清初和康熙两个时期。

前者为开光的青花瓷,后者则胎薄。

特别是万历的克拉克青花盘,使用浙料绘画,还是很容易辨认的。

而颜色就比较多了,只是一个青花色,就有翠蓝、灰蓝、淡蓝几种色调。

万历克拉克瓷,绘画也不简单,主要是运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个色阶。

这种手法,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明代,还是清代,能够出口最起码是能看的瓷器。

虽然达不到现在这样,最好的出口,最次的留在国内,其实情况也是差不多的。

那个时期,特别是明代万历时期的画师们,他们熟练地运笔,无论勾、点、染皆随心所欲,自然洒脱。

这一点,其他时期,特别是积弱时期是达不到的。

这一时期的画师们,凡是勾勒圆圈,皆是用两笔拼凑而成,这也是明末清初瓷画的一个特点。

这种花卉图案,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

这样的手法做出的瓷器,在外国人看来,就是纯粹的克拉克瓷,这也是我国青花瓷器在欧洲的叫法,专指这种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的外销瓷。

高启静只知道清代出产克拉克瓷,其实也算正常。

很少有人清楚,克拉克瓷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好几个时期的。

当然,陈文哲最看重的还是各个时期纹饰的变化。

比如第一时期是1550-1570年,克拉克瓷器边沿和弧腹处没有纹饰;

第二时期是1560-1580年,克拉克瓷器有装饰的边沿和未装饰的弧腹;

这两个时期是克拉克瓷器的初始阶段,还没有开光纹饰,但是装饰主题和技术手法,都是跟后来瓷器的结构和器形保持一致。

第三时期是1575-1590年,克拉克瓷器有了开光,内壁有了开光装饰。

第四时期,克拉克瓷器是带状和珠状垂饰纹样的小开光,依次把大开光分开。

第五时期和第四时期类似,但是在盘中心的一圈圆形装饰里,引进了很多菱口形装饰,偶尔一部分边沿上的小开光会填充。

第六时期是1605-1625年,卡拉克瓷器把边沿的开光,精简为圆形或者近似圆形的开光;

此时的菱口装饰继续存在,但是更多用费具体的动物图案的象征性主题做为装饰。

这些特征都十分明显,而最明显的应该是最后一种,也就是克拉克瓷纹饰之中的第七发展时期。

第1338章 素三彩香合

克拉克瓷对于外国人十分重要,毕竟能够使用这种瓷器的,一般不是王室就是贵族,最次也是富豪。

所以每个发展时期,都有代表作。

到了第七时期,也就是1625-1640年,卡拉克瓷器菱口型纹饰被淘汰,类似郁金香纹饰的图案出现。

这种郁金香花,在之前的几个时期,都没有出现过。

就像这一次打捞上来的碎瓷片,就有景镇的也有胡建那边风格的瓷器。

一直以来,这种出口的克拉克瓷器,到底是哪里生产的,一直备受瞩目,但却从来没有发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个令国内外陶瓷界欣喜万分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对胡建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的调查与发掘过程中,找到了烧造国外所谓“克拉克瓷”、“头汕器”的窑址和销往霓虹等国的实物标本。

众多的目光,顿时投向平和这个平素不为人所知的闽南山区县。

当时霓虹东洋陶瓷学会委员长,素有“霓虹陶瓷之父”之称的縨崎彰一,闻讯率领学术团体前来实地考察。

最终确定,在霓虹,青花瓷器、素三彩香合等被称为头汕器、吴须手、吴须赤绘、交趾香合等已经400年以上了。

但是产地始终不明,平和窑址的发现,证明了漳市窑陶瓷,在明末清初时生产并输往东亚各国。

这一批碎瓷片当中,陈文哲第一个拼凑起来的盒子,就是主要出口霓虹的交趾香合。

听名字就知道了,当时在霓虹,这种盒子被称为交趾香合,就是当时的霓虹人,认为这是从现在的南越进口的。

偶然中有着必然,追寻的目光,最终必然会落在平和。

其实,这些作品到底是从哪里来,都有很多迹象的。

而著名的窑口,肯定也隐藏不住。

比如刊于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

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

正是从以上两则记载中证实:南胜一带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闻名遐迩。

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胡建省博物馆与平和县博物馆,先后三次在平和县南胜华仔楼窑址、田坑窑址、五寨乡的洞口窑址、陂沟窑址等地进行发掘。

其结果令人喜出望外,平和窑口烧制的瓷器中,以青花瓷为主要品种。

其装饰题材,纹样、工艺与“克拉克瓷”完全一样。

除此之外,还发现在霓虹被广为收藏却不明产地的“交趾香合”(即素三彩)的烧制窑口及标本。

至此,一个长时间困扰国内外陶瓷考古界的外销瓷产地之谜,终于被破解,撩开面纱。

现在,在平和县博物馆“古陶瓷展览馆”,琳琅满目的古陶瓷标本中,以青花瓷器和“交趾香合”(素三彩香合)最为引人注目。

青花瓷器装饰图案各异,大的有脸盆一般,“交趾香合”则小巧玲珑,可赏玩于手掌之中。

据说此物与霓虹茶道联系紧密,一般用于盛放调料。

由于制作精美,造型多样,也作为工艺品,为王公贵族所争先收藏。

所以说,这种香合,绝对算是出口外销瓷之中的精品。

“香合”一词,源自古书。

《宋史·礼志十四》中载:“亲王舆中,设银狮子香合。”

香合意为盛香之盒,是一种保存香料精油和香气的小型容器。

在霓虹,现仍作“香合”一词。

无论是在霓虹香道还是茶道里,香合都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性器物。

这种瓷器与香炉、花瓶一起,作为茶室里的陈设,摆放在茶室壁龛中挂轴的下方。

霓虹香合本源自我国,可之前一直没有发现出自哪里的窑口。

这可十分让人困惑,特别是对于一些风雅之士。

这些人,特别是古人,在吟诗作画、抚琴啜茗中,常焚香以怡情悦性,营造空灵幽玄的氛围。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