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19章

作者:疯神狂想

很明显这是一条,碗盘碟、盖碗,还有一些小型器,比如汤匙。

这些都制作的十分精美,只要搭眼一看,就能看出那份匠心。

当年德化窑的工人,肯定是用心做的。

比如那些小型器,就算是一直青花小汤匙,其上的图案也十分精致。

兰、竹、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菊花纹青花盘,寿字纹印青花碗,圈点纹青花小碗等。

从这批瓷器纹饰上看,极富民族气息的生活图案比比皆是。

以兰花、菊花等花卉图案为例,笔法流畅,布局疏朗,雅致而清爽。

而青花料则大部分运用了石子青等国产青料,发色晕散,相对柔和。

特别是“兰、竹、菊青花盘”具有典型的蚯蚓走泥纹,体现了德化民窑的风格特点。

这些产品在德化的桐岭、岭兜、后井、东头、石排格、后所、宏祠、布伏山、垵园、窑垅、石僻子、竹林子、苏田等窑址都有出土。

其造型纹饰,与这批沉船古瓷,完全相同。

而通过这批出水的瓷器,也能看到清代德化青花瓷的一角。

这样的瓷器,其实是十分容易鉴别的。

因为这批瓷器,一看就是德化窑鼎盛时期的作品。

要不然,不可能把一套餐具,特别是汤匙一类的小器物,制造的十分精致、唯美。

而清代是德化青花瓷生产的全盛期,全县除美湖、盖德两个乡尚未发现清代窑址外,其他乡镇都有清代窑址。

清代青花窑址跃增到177处,为历代窑址数最多的一个时期。

这一切,都是因为出口,因为赚钱。

都知道出口能赚钱,而且每年都有大量商船出海,这一切都刺激了德化当地瓷器的发展。

第1330章 史无前例

德化窑釉下青花瓷在明代就开始生产,到了清代已经成熟并趋于精美,在技术上和质料上完全体现了它的科学性能。

釉下青花以氧化钴为主配成颜料在坯体上作画,外施无色透明釉,高温烧成。

由于青花是画在釉下,色料本来很细,经过烧制以后,完全熔化在胎釉之间,显得光滑平润、晶莹透彻,色阶丰富,又不易受外界氧化、酸化影响,不致腐蚀脱落。

所以青花瓷一进入国际市场,就受到普遍欢迎,青花瓷也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一项重要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就促进了德化青花瓷的生产和飞跃。

几乎所有的清代窑址都生产青花瓷,生产地区遍及全县。

甚至最僻避的深山密林,没有村落的地方都可找到清代的窑址。

其中以上涌、葛坑、汤头、浔中、龙浔、三班等乡镇最为密集。

清代当时的德化窑,到底有多么繁盛?

其他不说,只是窑口,就遍地都是。

尤其是城关的宝美村、浔中村、高阳村、隆泰村和三班镇的泗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瓷业生产。

那个时期,老人、妇女和儿童,把瓷业作为家庭副业,青壮年农忙务农、农闲务瓷。

仅高阳村清代窑址就达23处,重重迭迭,遍布每个山头。

据记载,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至二万五千人。

由此可见,当时德化青花瓷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可惜的是,德化青花窑场的生产方式,史书并无记载。

但是从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标本来看,有的瓷窑只有一个商号。

只不过,在德化那边,大多数青花窑址,都发现有两个以上商号。

如“丰盛、丰裕、胜玉”等。

这些现象表明了,当时德化青花瓷窑的生产,是一户人单独经营,或二至几户联合经营,而以联合经营为多。

联合经营时,先由各户分开制造瓷坯,烧窑时合起来共同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各自制坯、合作烧窑”的生产方式。

这种特有的生产方式,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生产和销路,考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他们必须少花时间,多出成品。

即不能精雕细琢,追求繁褥的加工,同时也不能粗糙。

因此,逐渐形成了德化民窑青花朴实无华的民窑艺术风格,体现了不事雕琢的民间艺术特色,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外销明末清初,泉港、漳港衰落,厦港兴起,德化瓷器转从厦港外销。

特别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正式在厦设海关。

那时由户部派员“榷征闽海关税务”之后,德化瓷器更大量由厦港出口。

此外,德化青花瓷还通过大樟溪及支流直达安港、福港,然后出海销往国外。

德化青花瓷器近几年来在国外大量发现,据有关资料证明,在东非的坦噶尼喀、亚洲的叙国、印泥、印三、斯卡、南越、柬寨、大象国等地都有德化青花瓷的发现。

尤其是印泥发现的德化青花瓷器最多,其中“圈点纹小碗、牵牛花碗、花篮纹盘、印寿字纹碗”,都是德化青花窑址中极为常见的出土物。

1974-1975年,粤省博物馆先后两次组织了对西沙群岛的文物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

其中有“牵牛花纹青花盘、碗、碟;云龙纹、火珠纹青花碗,城楼纹青花碗,佛手纹青花盘,寿字纹青花盘,半寿字纹青花盘等”。

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在西沙群岛的发现,有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用具,但大部分应为德化外销瓷,途经南海航线在西沙留下的遗物。

1984年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沉船,及1999年打捞西沙群岛沉船,都发现了许多出自德化的瓷器。

总之,像是“泰兴号”这种沉船古瓷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德化清代青花瓷的生产和外销,达到了全盛时期。

德化青花瓷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而眼前的这艘沉船呢?它又是怎么回事?

它的名字应该是泰和号,它跟泰兴号差不多的遭遇,也是为了躲避海盗,走了不熟悉的航线,而最终触礁沉没。

这样的情况,应该不是偶然,也许当时清代的商船,都开始被迫改变航线,所以才会频频出问题。

这艘不幸的商船,是一艘长50多米,宽15米,重1000多吨木质三桅帆船,在当时的我国算是巨轮了。

这艘沉船跟泰兴号一样,都是相当庞大,也相当豪华。

通过回溯,陈文哲清楚的知道,这艘船有5个船舱。

但就是这样,当时出航的时候,甲板上也搭建有附加的舱房和帐篷,而且超过100个小隔间,所以它也可以搭载2000多人。

它有3个桅杆及可调角度的帆,最高的桅杆高35米,基部有1米多粗。

船头为典型的四棱形,画有眼睛;

船尾有炮仓,装备大炮。

泰和号在设计上,还有一个特别之处,环船安装了一个1米宽的突出边缘作,为船员来往船首和船尾之间的通道。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甲板上的空间。

可见泰和号在设计上,确实动了一番心思。

对于实行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的清朝来说,泰和号是个异数,能够经常搭载乘客和价值昂贵的丝织品、瓷器和金银,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活动。

当然,有许多时候出海是私自进行的。

对于泰和号的出海地点,却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厦港。

通过回溯,陈文哲知道,当时厦港已经封港,泰和号出海地点应该是晋江海域,而且还是偷偷地出海。

通过回溯,陈文哲更加清楚,这艘泰和号都装了什么?

因为是偷偷的出海,所以,肯定是能装多少就装多少,这样更加赚钱。

因为越是实行海禁,出海的商船越少,这些偷着出海的商船,赚的就越多。

所以,别看泰兴号只有1000吨,但载货量并不小。

第1331章 巨大的宝藏

古代我国出口商品的老三样:瓷器、茶叶和丝绸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泰和号也不例外,除了丝绸和茶叶,其中名贵瓷器就近100万件。

这些大多是霓虹、东南亚和欧洲各国商人订购的货物,价值不菲。

当然,泰和号跟泰兴号一样,为了多赚钱,他们也搭载了2000名乘客。

他们都是当时的富商、劳工和学生。

商人们想通过贸易发大财,劳工们(约1600人)打算出卖力气,赚点生活费养家糊口。

学生们自然想着学有所成回来成家立业,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大家都对这次航行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向澳洲移民的航线,就是这一条。

像是泰兴号、泰和号这种商船,都有帮着移民,要不然他们也不会一次携带两千多人上船。

1822年1月,也就是道光二年,泰和号在完成了人员及货物的装载后,从晋江出发。

泰和号此次出海的目的地是爪哇国,也就是现在的印泥爪哇岛一带。

此时的爪哇国,处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统治之下,海上贸易发达,这也是泰和号去那里的主要原因。

泰和号的船长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老资格船长,富有丰富的航海经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每年都要往返一趟华夏与爪哇国的航线,对那里的海况十分熟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泰和号的吨位表明,一般情况下它是不会沉没的,因为它太强大了。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这次的泰和号遇到了麻烦。

因为它改变了航线,走上了陌生的海域,它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那为什么好好的熟路不走,却改道呢?

那是它不得不这样做了,也算是逼不得已。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