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00章

作者:疯神狂想

陈文哲说完,立即蹲下,仔细查看那一堆瓷器。

他的心,明显更大。

很快,他就从里面挑出来了好几件青花。

而里面有一件,青色十分显眼,就算是不懂行的人,一眼也能看到其上的翠色。

“真的假的?”陈文哲开始嘀咕起来。

本来他还以为有人无意之中发现了明代的沉船,并且打捞上来了一批。

也许是因为品相不太好,所以才会不重视。

但是,现在他眼前看到的是什么?没想到居然是一件清代的精品瓷!

当然,从那漂亮的外表一看,陈文哲就知道这些瓷器之中,绝大部分都不是海捞瓷。

那群人不止是挖坟骗人,还做旧。

很显然,这批瓷器应该是因为那件蒜头瓶,从而特意做出来的一批海捞瓷。

假海捞瓷,多是将新瓷器,装入网内沉入海中,经浸泡数月而成。

作伪者往往将装有瓷器的网,一端系牢在水面固定物(如趸船、浮标、网箱等)上,一端沉入海水中进行浸泡,以便回收。

有趣的是,他们有时还定期将瓷器提上来,下些饵料之类,以吸引海里的鱼、贝类来器物上附着、排泄。

往往经过半年左右,这些所谓的“海捞瓷”就可以出水了。

这种短期浸泡瓷器,是有破绽可寻的。

瓷器上附着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看上去“湿”“新”,有的贝类好像是刚“乔迁新居”。

有的附着物还有新鲜感,扳开个别螺壳观察,里外色泽相差明显。

一般都是外面陈旧,里面却很新鲜,有的还能嗅到明显的腥味。

有的海洋生物残留体形体完整,有棱有角,没有磨损痕迹。

这些“海捞瓷”绝大多数,粘附的是螺壳类生物及其排泄物。

偶有类似无机盐类的沉积物,实际上也是用一些物质捣碎后,加粘合剂粘上去的。

这种作假的海捞瓷,与真正的碳酸钙类沉积物相比,很容易分辨。

这些粘上去的东西,用指甲刮不掉,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剥落,用刀去刮也很难刮掉。

当其被刮掉的时候,器物的表面也损坏了。

据陈文哲所知,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海捞瓷中,真品还是较多的。

所以,专门做假海捞瓷的人,并不多。

没想到在国内没有遇上,居然在国外遇上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小国寡民,没有什么好东西,也就只能玩这些下三滥的手段。

看到这些作假的海捞瓷,陈文哲反而对这种瓷器有了兴趣。

在国内玩收藏,想要收藏一些精品,肯定是不容易的。

但是,收藏海捞瓷,好像是一条捷径。

在国内,海捞瓷还真是不少。

就整器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也经常可见真品,但多属普品。

而品相较好的青花、青瓷类器物,就很难见到完好真品。

毕竟不止是看到了海捞瓷的前景,国内什么人没有?明眼人有的是。

所以,现在国内的海捞瓷市场,也十分繁荣,更是十分被收藏界看好。

而海捞瓷受欢迎的原因也有不少,首先,海捞瓷虽然不能与官窑精品瓷器相提并论,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背景。

从中能够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古代沉船中,以瓷器为代表的船货的考古研究,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贸易等情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其次,与官窑瓷器相比,海捞瓷的数量要庞大得多,价格也更为亲民。

只是一个价格,就非常符合大众收藏的需求,让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参与其中。

根据过往资料显示,即使是一艘不满百吨的华夏古代航船,也可装载万件以上的器物。

因此,海捞瓷的单件市场价格,其实并不算太高。

以曾经于2001年11月,在日耳曼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的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为例,在这次拍卖中,许多器物的单件成交价仅为10欧元左右。

也就是说,当时每件也不过是一百块人民币。

在古董市场,真品古代瓷器,只要一百块一件,就算是普通民窑作品,收藏几件也是好的,而且任何人都不会负担太重。

只要保证是真品,价格还便宜,这是多大的市场?

所以,最重要的是保真,而这一点在海捞瓷上,并不难保证。

因为海捞瓷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认定其真伪的最佳证明。

作为直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对于其年代和真伪的鉴定相对容易一些,真品率也会相对更高一些。

而这些,也正是那些热衷收藏海捞瓷的藏家们,最为看重的一点。

第1303章 沉船墓地

海捞瓷的数量很多,但是市场更大,所以鉴定海捞瓷,也开始变得重要。

当然,海捞瓷的鉴定还是比较容易的,之前陈文哲已经说过一些。

“海捞瓷”是沉入海底,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

由于发生沉船时,会造成部份器物倾出船舱,散落于沙泥上面,所以特征十分明显。

海难发生之时,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比如部份货物,会成堆整件的,渐渐被埋入沙泥之中。

这样就造成,海捞瓷出现二种状况。

第一种就是,散落在泥沙上面的器物。

它们被海里的暗流淘来淘去,器物的釉表层,因暗流及泥沙的长期冲刷摩擦,会导致釉层的磨损和破坏。

第二种就是器物成堆、整件被埋入泥沙下的。

这些瓷器,相对能保存得比较完整。

但由于在海底中浸泡千百年,盐的成份对釉和胎同样会造腐蚀,出现釉光暗淡,胎釉形成一体的状况。

如何对它们进行鉴定呢?必须根据器物年代、窑口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因为年代的长或短,海水深与浅,海域含盐成份,海底的沙或泥等原因,都会造成器物出水时的不一样。

但“海捞瓷”有一个共性,器物都曾在海水中沉睡了千百年。

由于被海水侵蚀,胎釉的表层,都会形成一层自然均匀的年代风化层,也即是包浆。

如果是清康雍乾三代“海捞瓷”,鉴定更加简单。

那么为什么要说清三代的出口瓷呢?因为陈文哲在一堆假海捞瓷之中,还发现了一件发色翠蓝,十分漂亮的瓷器。

这种瓷器,他一看就知道是一件翠毛蓝。

放在手中,稍微打量,陈文哲就知道,这是一件康熙翠毛蓝山水人物瓶。

再看其上山水人物,很明显不是普通人能够画出来的。

这一点更是容易鉴定,因为康熙官窑器的画工,现代人很难仿制到那种水平。

清三代的外销瓷,以釉下青花器为主,器物的纹饰以山水人物、花鸟、缠枝花和外商指定的画法等纹饰为主。

凡用斜线分格子的画面白线,都是用竹刀在胎体上划分格线,再在格内画纹饰,上釉烧成后,白线用手摸能明显感觉下凹状况。

凡用直线分格子的画面白线,是用笔分格线的,用手摸无下凹感觉。

康熙的器物,胎脚呈台阶级状。

雍正的器物胎体坚致较薄,胎脚呈泥鳅背。

乾隆的器物胎体较厚,胎脚呈泥鳅背。

清三代的外销瓷,青花发色有深有浅,有灰有艳。

但由于当时的匠工水平高超,从画面能感觉所有的绘画立体感很强,分水技法高超。

现代仿制品的绘画技法,根本无法达到当时的境界。

所以,陈文哲手中的这件翠毛蓝,只是看其上的山水和人物,就知道不可能是现代仿品。

既然不是仿品,那就是真品。

而出现在一堆假海捞瓷之中的翠毛蓝,怎么想怎么感觉奇怪。

“难道这一件还真是海捞瓷?如果是真的,那当年在船上得经过多么慎重的保护?”

发现了一件康熙翠毛蓝,陈文哲十分高兴,但是,这一件瓷器怎么出现在这里的?

有了这一件,会不会还有另外一件?

不用说翠毛蓝,就算是其他清宫的精品瓷器也行啊!

要真是一艘沉船之中发现的,那么这一次高启静可是又立大功了。

其实,鉴定是不是清三代的海捞瓷,并不难。

但是这一件翠毛蓝之上,根本就看不出被海水腐蚀的痕迹。

一般的清三代“海捞瓷”,由于在海底中沉睡了二、三百年,会被咸水和暗流的腐蚀冲刷,致使釉面损坏。

这种坏掉的海捞瓷,形成釉的表层,如同脱去一层皮,而用放大镜能看到气泡破状,有的甚至生铁锈和破损。

胎脚由于被海水长期浸泡,形成一层年代的氧化层。

这是在原有的胎上,形成一层包浆状。

从此致使胎釉形成一体,呈干燥状、自然而均匀。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