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65章

作者:疯神狂想

只有脱胎和粉定厂家,仍使用珠明料。

洋蓝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同苏麻离青料、回青和珠明料在呈色(色感)上产生混淆。

因为四者的呈色,都是青中泛紫。

若认真观察,它们还是有显著性差异的。

这是因为青料产地的不同,则青料中所含的不同元素有高低,故它们发色是丰富多彩的。

“至正型”元青花用的苏麻离青料、明代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用的回青料和清末民初用的“洋蓝”,都属于进口料。

苏料含铁量高,烧成后釉面有“铁锈斑”出现。

而回青和洋蓝,都没有“铁锈斑”。

它们的呈色,都有青中泛紫现象。

但苏料微紫、青翠靓丽,回青紫色较重但纯正沉稳和耐看。

珠明料发色蓝正且美,与洋蓝较易混淆,但珠明料纯正沉稳;

“洋蓝”色泽显得过于艳俗、不雅,青花飘在釉面之上,有扑面而来之感。

回青料只在明代嘉、隆、万三朝,由官府进口并限于官窑使用。

文献有对其严格控制的记载,但仍不断流入民间配入民窑青花中使用。

特别在隆庆朝六年中,御窑厂烧制官窑器的仅区区一次任务。

所以,回青料流入民窑就很多。

同理也证明,回青器物不全是官窑器。

青料对比鉴识方法很重要,也是收藏家的基本功。

掌握各种彩料的创制时间和使用年份(区间),非常有助于我们判断瓷器真假和断代。

洋蓝大约是在清中晚期才发明出来的,如果一件署着清顺治或明代的瓷器纹饰中,有洋蓝出现,就可断定为赝品。

现代收藏家不喜欢洋蓝器物,当然洋蓝料青花瓷也有精品。

如一些胎料精细、制作雅致的晚清民国洋蓝料烧制小件,已经越来越受收藏家亲睐。

再说康熙翠毛蓝,它蓝得很深沉,层次感非常强。

有的甚至达到象波浪一样,一层一层的深浅展现。

而它的笔道,又非常清晰明丽,那怕是细如牛毛的笔迹,也是清晰可见。

且发色浅浅沉于釉下,浅而明,绝无晕散之感。

这也是翠毛蓝的制作,要看运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触越是细腻,对于青花发色来说,要求就越高,因为青花或多或少,都有散晕的现象。

所以,烧制好的翠毛蓝,往往会呈现出了一种神奇的、接近于国画中墨色在宣纸上渲染的效果。

这种蓝色的色阶,也成多个阶梯,甚至可以把绘画中的皴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从故宫所藏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缸的纹饰,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展开看,就是一幅极具中华传统绘画的妙笔丹青。

再说明代宣德的苏麻里青料,它的晕散效果,是恰恰相反的。

从某种程度上看,清末洋蓝有一点宣德青花的姿态。

但却没有宣德青花的那么晕散沧桑,且情浓处,凹显锡黑斑如铁锈。

如在暗处打灯观之,只有斑斓二字可以形容。

这正是它,让人惊艳且津津乐道的地方。

可以说,宣德青花是古朴浓艳沧桑,宝石蓝名扬天下,而康熙的翠毛蓝则是明丽艳雅,象秋高气爽的万里晴空。

这两种青花瓷是历代青花之冠,举世尊祟。

这么好的青花瓷,想要仿制,却并不容易。

特别是对于陈文哲来说,想要寻找点捷径都不容易,就不要说其他人了。

也就是说,就算是从隋侯之珠内寻找,也没有找到准确的明珠料处理方法。

这一次,他就只能借助之前的经验,来呈现明珠料中的氧化钴发色。

第1252章 名贵之器

历代以来,想要仿制康熙翠毛蓝的人不少,但是仿的好的很少。

一般都是使用替代青料,以达到翠毛蓝的发色效果。

而陈文哲想要仿制翠毛蓝,就要简单的多,当然他也需要多次试验。

这主要是寻找到,明珠料内部元素含量配比合适的原矿料。

只要找到了这种矿料,之后就需要处理其他成分不同的明珠料,以促使明珠料达到稳定。

这样在稳定的高温烧成之下,才能每次都能得到翠毛蓝,而不是全凭运气。

“咦?还真有仿制成功的翠毛蓝作品?”

正在研究这怎么提升翠毛蓝瓷器的成功率,没想到陈文哲就有了发现。

这一天,陈文哲正在试烧一批天球瓶,刚刚入窑烧制,正在看火的工夫,没想到却有了意外收获。

他无意之中在隋侯之珠内部,找到了一件清乾隆嘉庆时期,制陶名家葛明祥大师造的作品,这是一件钧瓷翠毛蓝釉大卷缸。

他没有查到现代高仿翠毛蓝的大师,没想到却找到了清代的高仿大师。

这位葛明祥,是清代制陶家。

在宜兴窑烧制陶瓷,创作活动于乾隆(1736-1795)间。

他与弟弟葛源祥,都善制炉均釉。

他们制作的作品,呈蓝色翠毛釉,底部有葛明祥或葛源祥三字印章款,称之为“宜钧”。

他们的作品,向来为国内外藏家所珍爱,其作品曾参加伦敦博览会并获奖。

特别是小鬼子,更为喜爱葛窑之釉色;

类似作品,曾经在大坂市立美术馆举办的《清朝工艺之美》展览会中展出。

作为宜兴窑的一个代表门类,他们的作品十分珍贵。

所以,凡有葛明祥、葛源祥镌刻字印者,都为名贵之器。

再说炉钧釉,这是清代雍正时期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此类作品被视为紫砂器中的贵重品类。

清人《南窑笔记》载:“炉均(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

清唐英《陶成纪事》云:“清顺治、康熙前皆不见炉均制器,雍正至乾隆年间有东窑与宜兴挂釉。在木炭围绕中烧成之均釉名曰:‘炉均’,属低温铅釉,约800度左右。

先将紫砂壶‘本烧’成品,再行以上釉,洒釉色彩丰富,以铅白釉与铜、钴发色,花纹流淌变化过之,属双挂釉,秀丽淡雅。”

炉钧釉以铜、钴等元素为呈色剂,釉呈红、蓝、紫、青等色,釉面自然垂淌,相互熔融,形成彩斑或条纹,釉质或光润。

陈文哲找到的这件大卷缸,为一紫砂胎色釉的卷缸。

这只大缸高32cm,上口径43cm,底直径31cm。

要制作这样大气的文房物件实属不易,所以更加少见。

这一件器物是蓝色翠毛釉,流淌自然,其繁密斑纹,光泽涵蕴,尽显典雅清幽之态。

这样的东西,不说它是不是名人制作的名贵之器,只是它的外表特征,就能让看到的人珍惜。

“闲着没事,就做一只大缸,拉胚就不要想了,就用盘泥条的方法,慢慢的做吧!”

意外发现了这么一只大缸,让陈文哲有了制作大型瓷器的想法。

大型瓷器之中,也就是大缸的器型最简单了。

当然,陈文哲还没有忘了现在的重点,他正做着清三代的瓷器呢!

所以,这件仿康熙翠毛蓝的作品,也就只能是利用闲暇之时的琐碎时间,慢慢的做。

到了此时,宝石蓝,翠毛蓝,他已经研究的差不多。

毕竟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只要烧制成功一次,之后调配好明珠料,就可以一直烧制成功。

康熙时期的瓷器,除了翠毛蓝,其他瓷器也比较容易做,只要他想,就可以顺手做一批。

接下来,他应该开始仿雍正的精品瓷器了。

要知道,雍正虽然在位只有十几年,但是他的艺术成就,却超过康熙,胜过乾隆。

所以,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巅峰,就是雍正瓷!

清三代之中雍正瓷器为最,那么雍正瓷器之中最经典的又是什么呢?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除开勤勉政事以外,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审美趣味,也令人称赞。

尤其是雍正时期的瓷器,简直堪称屹立于审美巅峰的奇迹。

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单色釉高贵彩瓷风雅。

此种审美趣味与工艺美术运动,甚至包括其后的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思潮十分之类似。

不过,雍正皇帝生活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远早于西方的艺术审美革命思潮。

雍正瓷器的釉色还是比较特殊的,比如十二色单色釉菊瓣盘。

雍正皇帝性格严谨有序,审美趣味极高,据说素雅高贵的单色釉(颜色釉),正是他最喜欢的瓷器品类。

雍正年间的单色釉瓷器,轻巧纤细,且注意构图,有密集有留白,甚至还有规律的几何形韵律纹饰。

雍正在位期间最常见的单色釉釉色,应该是红釉、黄釉和青釉。

红釉是在康熙时期进行改制烧至巅峰的品类,黄釉和蓝釉,则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审美趣味。

还有,雍正时期,粉彩十分鼎盛。

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

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绚烂和堆砌,雍正时期的彩瓷图案,明显有收敛之态。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