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62章

作者:疯神狂想

青花玲珑瓷、象生瓷雕、仿古铜、竹木、漆器等特种工艺瓷,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年间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

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

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

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当然,康熙年间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

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

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

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等。

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

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

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

而到乾隆时期,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

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

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

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

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到了乾隆时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

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

这些工艺到底有过好,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陈文哲因为全都制作过,所以十分清楚。

比如其中的名品“古月轩”珍瓷,这是一种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它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

制作过程也很不简单,这种瓷器是从景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就。

可以说,这三朝,已经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华。

涉及到的釉色真不少,其中的精品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这是康熙时期的精品。

当然,康熙的翠毛蓝、宝石蓝,更是特殊,毕竟更加少见。

还有康熙时期主要颜色有,像是红、黄、绿、紫、蓝、黑等釉色,都值得提一笔。

特别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很少用青花,所以康熙青花就更加少见。

少用,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用。

在之后,就是雍正时期,这一时期使用的釉色就更多。

雍正、薄胎瓷是经典,其次就是“粉彩”“斗彩”“青花”等“颜色釉”。

而颜色釉中的代表,就是十二色单釉菊瓣盘。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釉色像是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都在这一时期成就辉煌。

最后才是乾隆,其中粉彩是巅峰,再就是转心瓶。

还有,他继承了康熙、乾隆时期的艺术成就,所以在这一时期,各种艺术成就集于一身,他什么都能做。

如果要真仿制清朝的各种名瓷,不说整个清朝,就算只是清三代,也足够陈文哲仿的。

清代的瓷器品种,实在是太多,所以,陈文哲就打算选择其中的精品瓷器,每样制作几件就算了。

这么一想,其实也不用做太多,首先肯定要做翠毛蓝和宝石蓝瓷器,这可是蓝色中的经典啊!

先说翠毛蓝,这可真不是普通瓷器,因为康熙翠毛蓝,被称之为青花瓷器之中的巅峰。

青花瓷可以说是最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种瓷器,到元朝走向成熟。

明朝是青花瓷的一个繁盛时期,但真正的巅峰是在清朝的,确切的说是清朝康熙年间。

之所以说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是历代的巅峰,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名为翠毛蓝的青花瓷。

翠毛蓝使用的是国产南云的珠明料,在整个国产青料里,珠明料属于上品。

然而想要烧制出翠毛蓝,即便是珠明料也需要精心筛选。

还要用先进的煅烧法加工,如此才有可能烧出翠毛色,也就是翠毛蓝。

根据景镇老艺人的描述,翠毛蓝是“窑神爷”的赏赐,能否烧出来完全碰运气。

现代社会对翠毛蓝的烧制,也曾做出过总结。

认为翠毛蓝,是窑温比较高的时候“烧飞”的结果。

但这种说法,更偏向于理论层次。

人们按照同样的温度多次烧制,并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

翠毛蓝的烧制哪怕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不可知的因素,人们在瓷器的探索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翠毛蓝青花瓷烧制难度大,所以留存于世的并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此类青花瓷,受到追捧的原因。

当然,除了数量方面的问题,翠毛蓝在色泽上本身也极富魅力。

第1248章 青花之神品

康熙翠毛蓝青花,不似宣德青花的晶莹艳丽,与成化青花的玲珑秀奇,也存在差别。

这种翠毛蓝,更不似乾隆青花的造型新奇,而是具有其独特亮丽青翠的光泽。

翠毛蓝这种青花瓷器中发色,向来被赞誉者称之为的青花之神品,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它既有别于永宣苏料发色的大气磅礴,也不同于成化平等青料发色的淡雅俊秀。

既不象嘉靖回青料发色那般的幽静深沉,也和乾隆青花平和稳定、雍容华贵的风格迥异。

翠毛蓝呈现出了一种神奇的、接近于我国画中墨色在宣纸上渲染的效果。

蓝色的色阶也成多个阶梯,甚至可以把绘画中的皴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皴法是什么呢?这是国画表现技法之一。

能够把皴法表现的淋漓尽致,那又意味着什么呢?到底表现出什么样的效果?

要想知道这一点,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皴法!

这个皴法虽然是绘画的基本技法之一,但是却很不简单。

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这就是皴法。

皴法种类有很多,而且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

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

之后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

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笔运行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种程式化的皴擦方法与名称。

皴法一般分为锤头皴、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等很多技法。

要是全部描述出来,还有很多,比如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

只是从此,也应该看出,这种技法的表现形式,有点复杂。

清·郑绩,就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

《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

而清朝的王概,列举皴法有十五种之多。

从皴法的形态方面,可归纳出基本的造新要素。

即点皴、线皴和面皴。

点皴主要包括雨点皴、豆瓣皴、丁头皴。

线皴主要有长短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卷云皴、牛毛皴。

面皴主要有大小斧劈皴、刮乱皴、乱柴皴。

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

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

在中国画的山水画中,皴法的出现,标志着的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

随着国画的不断发展,千百年以来皴法,已经从基本技法,演化成了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

它不仅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还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

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师法自然造化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形式。

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地位。

就是这么一种技法,却可以用简单的一种青花发色,表现出来。

从此可以想像出来,当时意外烧制出翠毛蓝之后的那种欣喜。

只是使用一种颜色,通过发色,就能够表现出复杂的国画意境,这还不能让人惊喜?

寥寥几笔彩绘,就可以表现出国画山水、人物意境,这肯定让人惊喜。

但是这一切,肯定都离不开呈色剂。

不能特殊的呈色,青花还是那个青花,怎么可能成为翠毛蓝?

所以青花常有,而翠毛蓝状态的青花,却是不常见。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