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14章

作者:疯神狂想

原来陈文哲就知道有这么一件大型瓷器,因为他实在是太有名了。

康熙大帝嘛,万寿尊、千叟宴、百鹿图什么的,流传甚广。

可是知道它,并不是太了解它,因为连怎么制作这么一件瓷器,他都摸不到门道。

主要是不清楚,那一万个寿字到底是怎么写的。

要是真的制作这么一件器物,书写的麻烦在哪?这一切说起来还跟千叟宴有关!

如此耗时费力的青花瓷万寿尊,除了给献给皇帝,估计没有人会去制造。

也只有真正制作起来,才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康熙六十大寿时,正值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强民富,天下一片繁荣景象。

故此,在众大臣的安排之下,准备为康熙举办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大寿宴——千叟宴。

康熙想要邀请天下65岁以上了老人,赴宴同庆,一来践行孝道,二来安抚天下人之心。

既然是过大寿,肯定就少不了寿礼。

因此这些贰臣们,操碎心了!

究竟什么样的寿礼,才能让康熙皇帝眼前一亮呢?这是大臣们日思夜想的一大难题!

大臣们一商议,决定制作一件青花瓷尊,不过一定要是独一无二的。

于是就准备在青花瓷上写字,究竟写什么字最合适呢?

大臣们思来想去,最后写下了一个“寿”字。

这样还不算完,还要求在青花瓷尊上全都写满寿字,而且必须是不一样的写法。

按照当时的制瓷水平,烧制青花瓷尊没有什么难度。

可是要用不同的寿字填满,就显得极其困难了。

首先,大臣们在纸上模拟写寿字,然后由工匠誊抄在青花瓷的素胚上。

这一步可就关键了,一笔一划都不能错,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哪怕是最后一个字写错了一笔,都要全部打碎重来。

即便是成功的写满了寿字,接着在烧制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情况。

比如温度不合适,导致青花瓷,或笔墨的颜色深浅不同,这时就依然需要打碎重来。

这一点在粉彩百鹿尊上,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粉彩的发色,只要有一种不行,甚至是哪一笔不行,那整件瓷器就废了。

最后,不管是粉彩的百鹿尊,还是青花的万寿尊,都成功的烧制出来了。

但是,运输到京城也是问题,毕竟按照到的运输条件,在路上颠碎几个也都是正常的。

好在这些我大清的忠臣们有妙招,他们一开始就召集了大量的工匠,先让他们日夜不息的练习写“寿”字,直到最后能一口气全部默写出来,以避免在素胚上犯错。

然后是烧制,要求工匠一次性烧制几十件,然后从其中挑出最好的一件,送到京城。

大臣们验收合格之后,则选择出其中的2件,一件作为寿礼,一件作为备份,以免出现什么纰漏。

而其余的成品则全部打碎,直到在康熙大寿上献出一件后,才将备份的另外一件打碎,让其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青花瓷尊。

康熙看到青花瓷尊后惊喜不已,更是被它恢弘的外观所震撼,因为这真是一个大家伙。

如此上等的青花瓷尊,能烧制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况且还写满了密密麻麻,各不相同的寿字。

康熙皇帝龙颜大悦,便问大臣青花瓷尊上有多少个寿字。

大臣们无不自豪的回答,有9999个寿字,外加一个万字,寓意着万寿无疆。

康熙皇帝听大臣这样一说,便随即赐了个名字,即“万寿尊”。

后来康熙还打趣的说:“这一万个寿字,恐怕没人能数的清楚吧?”

果真还让康熙皇帝说准了,因为在清朝灭亡之后,文物专家们在整理清宫旧藏时,偶然发现了这件举世无双的万寿尊。

当专家们经过一番清洗之后,也被它给震撼到了。

通体全是真、草、隶、篆等,不同文字形式书写的寿字。

纵横成行,排列得整整齐齐。

而且字体的大小,也都随着器物本身的弧度有所变化,显得自然和谐,宛若天成一般。

不过专家们就纳闷了,真的有9999个寿字吗?

于是专家们便开始数数,可是一连数了几天都没有数对。

不是多就是少,没一次数了9999个。

即便了换了好几个专家来数,也还是没人能数对。

于是,专家们最后借助计算机,先对它进行了一番红外扫描,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处理。

最后得出来的数字刚好是9999,一连几次都没有误差。

如今被扫描过的这件珍贵的万寿尊,收藏在故宫博物馆,而不是金陵的那一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像是康熙青花万寿大尊这样的珍宝重器,虽然说是只能保留一件,但是最终的结果,肯定不可能把其他烧制的成品打碎,因为谁都知道这是宝贝。

不说其他附加价值,只是一个烧制成本,就足以让它成为重宝!

所以,就算是告诉康熙,他的那件是唯一的一件,其他也会被藏起来,而不是打碎。

而后来出现的六件万寿尊这个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因为现在不止是金陵博物馆中有一件,故宫博物馆中也有一件一模一样的。

甚至还有一件曾经上拍过,那是在2018年11月29日,香江万丽海景酒店举办的中汉拍卖2018秋拍上,霓虹一个家伙的旧藏——康熙青花万寿大尊,以6600万港元落槌。

据说,此件拍品也是景镇御窑厂,为康熙六十大寿而烧造。

因通体饰有整整一万个“寿”意字,跟故宫、金陵那边的“万寿尊”一模一样。

再加上通高、口径、腹径、足径的尺寸都一样,所以同样的造型雄浑大气,健硕沉稳。

据说两个壮汉都难以搬动,这样的瓷器在康熙御瓷中绝无仅有,也是明清御窑史上罕见的重器。

就算是现代人想要仿制,也十分困难。

因为这样的大器、重器,仿制的工本费用很高,一般人没有这个资本。

第1180章 让你抄都抄不好

耗费大量资本,还有时间,最终还有很大的可能仿制不好。

这样康熙青花万寿大尊这样的重器,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来说,就没有仿制的必要。

因为就算是成功仿制出这样一件重器,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还很有可能,会仿制不出好的效果,所以仿制它有点得不偿失。

当然,如同陈文哲这样手艺高超的另算。

因为陈文哲有信心一两次就烧制成功,而其他人就不太可能达到这种高烧成几率。

烧制青花万寿尊很难,所以一次肯定不可能烧制一件,甚至都不可能是三四件,因为谁也不知道最终能烧制成功几件。

据专家反复对比、辨识,发现这件上拍的万寿尊,其上的寿字跟另外两件最有名的相比,十分相似,甚至是一样。

它也主要由1000个不同的字或字形构成,且按一定规律各书写10遍。

字与字形都是源于古体籀篆,或取自钟鼎铭文,或来自巧思妙想和艺术创造。

还有这些字均为青花,典雅纯正,蓝艳欲滴,观之如饮甘饴;

字体统一篆书,古雅流畅,生动宛转。

或像鸟虫,或如图案,或似符咒,变化万端,不拘一格,蔚为大观。

这样的单件字数最多的古代瓷器,目前全世界发现存有六件完整器。

除拍品外,故宫博物院、金陵博物院、大海龙美术馆、香江中文大学文物馆、漂亮国有一位收藏家,各存有一件。

虽然是这样,但是这些万寿尊每一件都弥足珍贵。

还是那句话,就算那些忠臣们告诉康熙,他的那件是唯一,剩下的备胎也可不能敲碎。

到了现在,根据一些专家推测,当时应该烧制了9件,暗合“九鼎”之说。

鼎是古代立国之重器,象征政权,春秋时楚庄王曾“问鼎中原”,意欲夺取天下。

有意思的是,在圆明园遗址、平安大街、卢沟桥附近,曾出土过三块万寿尊残瓷片。

专家研究认为,这三块残片,分属不同的三件万寿尊。

最重要的是,这三块残片与以上存世的6件,恰好合为“九鼎”。

了解了这么多,经梳理,陈文哲已经能把握住这些万寿尊的特征。

通体有规律地排列,一万个“寿”及“寿”意字。

以“寿”字为主,间以与“寿”字紧密关联或指代吉祥、会意象形的组合字。

如万、十仟、千秋、万寿、三皇等。

一万个字,布局巧妙,在器身上规整排列。

横看75列,每列130字;纵观130行,每行75字,计9750字;

顶部盘口两圈,每圈77字,外口沿和足圈各48字,计250字,合一万字。

字形大小随器身位置而变化,密如蚁聚,却又井然有序。

知道很多字体是怎么创造来的,还知道怎么排列。

在制作好的器型之上,按照大小比例分隔开来,正好书写一万个字,就可以正式开工。

这一切,安排的明明白白,十分巧妙。

如果是让陈文哲现在自己制作,他也肯定要仔细计算,仔细推演。

而就算是现在萧规曹随,他按部就班的跟着葫芦画瓢,也画的是十分的小心翼翼。

遥想当年,那些景镇的工匠面对如此大器,谋篇布局,精巧安排,不敢有一丝一毫马虎。

最终将一万个字勾画得如许精妙,排列得如许精当,这种伟大的工匠精神,的确令人叹服!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