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86章

作者:疯神狂想

华北油滴釉不易流动,烧成后碗口不会脱釉,聚釉现象也不明显。

最后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类似田泥干后的裂纹。

这是因为包裹团,是由许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

而华北油滴斑点内无沟纹,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匀聚集在气泡周围。

斑点内有无沟纹,是区别两类油滴的根本标志。

不管两类油滴的大小、形状、疏密、色彩等特征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形成机理会从斑点内沟纹显露出来。

从艺术价值来讲,建盏油滴的价值远远高于华北油滴,这是毋庸置疑的行情。

从华北油滴的烧成机理可知,华北油滴的烧成温度范围较窄,窑温过高,斑点就散开,窑温过低,气泡又难破灭。

而且华北油滴受器型影响较大,就是在器形凹处,气泡不易破灭,烧后经常会留下泡痕。

从曜变碗内的斑点,也可看出斑纹消失的速度很快。

消失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而了解了这一切,都可以帮助陈文哲事先油滴窑变,也就是曜变。

当然,现代公认的曜变盏仿品没有出现,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仿品。

现代的一些曜变盏仿品,有些斑点较清晰,有些斑点较模糊,有些部位就没有斑点。

所以曜变斑纹的形成,就象夜幕中姹紫嫣红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续时间很短。

如果这个动态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迹象就保留下来,否则就成了黑釉盏。

曜变斑点周围的光晕,正是二价铁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变色现象。

由上可知,判断真假曜变,只要从斑纹的分布状态分析,就不难辨别。

曜变斑落差最大,在碗外几乎没有,在碗内分布也没有规律。

斑纹在很小的范围内就存在消失的危机,从清晰与不清晰对比可看出来,连变灰的机会都没有。

可以给人“一步之遥,就是深渊”的警示,可谓是“玄之又玄”。

曜变斑在普通光线下,没有多少惊人之处,它就象没有生命迹象的荒野上的一些枯草。

但是,有了光线的照射、折射,它就会立即散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变得完全不同。

这就是建盏的神奇,或者准确的说,这是建盏曜变的神奇。

一件东西,从古到今一直被人追捧,肯定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建盏就当之无愧的是一种国宝,这一点不止是霓虹人认,我们国人也认!

第1138章 蓝为罕,滴为贵,丝为妙

估计很多对建盏不了解,或者是对于烧制技艺完全不懂得朋友,不知道建盏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美丽。

千度一下吧,只有见过建盏、流霞盏的,才真正知道他的美丽,就算只是在网上看看图片,也足以让你惊叹古人的鬼斧神工。

看过之后,你肯定要惊叹,古人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要说古人,就算是看过大批古代、现代研究文献的建盏匠人,也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很多人看建盏烧制的技术文献,就如同看天书。

其实就是做盏的来师傅们,很多也是看不懂的。

一方面是专业水平欠缺,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但是又难以文字或语言表达。

这是目前建盏匠人学识普遍不高造成的独有现象,不像很多紫砂师傅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传承。

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一些建窑的技术论述,还是很有意义的。

曜变的形成机理,就是一个概率事件,难度之大,如同买彩票中大奖。

就算匠人们知道这个机理了,要实现这个效果,那真的是靠运气。

这也恰是曜变盏,为何至今无人可以烧制出来的原因。

那么曜变天目无法大量烧制,难点是什么?

众所周知,曜变作为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的建盏中一个珍稀名贵品种。

可很少有人知道,曜变盏的烧制技艺之难,几近于古代蜀道,难于上青天。

就是这么难的一种全凭天意出现的小茶碗,现代人却攻克了其烧制技术。

陈文哲不得不感叹,要真论烧制瓷器,还是现代的一些大师更加厉害。

而在这里,他也很佩服国外的一些收藏家、博物馆。

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人的,人家就敢高价收藏国内大师的一些精品作品。

不用想,若干年之后,这些精品瓷器又是一种让国人瞠目的收藏在国外的珍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能说国人目光短浅,只不过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或者是底蕴还没跟上国外的步伐。

“没想到,又要白嫖几位大师的手艺!”

隋侯之珠内部,记录这三家几代人复烧建盏的记录。

一家烧制的是兔毫盏,一家烧制曜变盏了,还有就是烧制天目盏了。

这些都属于建盏,而且都属于建盏中的精品,其中兔毫盏最为普通,油滴、曜变,或者更进一步的曜变天目最难。

学习,自然是从简单的开始,一步步,循序渐进,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掌握一种新知识。

陈文哲自然也是这样来,所以他没有着急学习烧制要变天目,而是开始学习曜变,或者说是窑变之中的兔毫盏。

不要以为兔毫盏不如窑变天目出名,也不要以为兔毫盏不如曜变天目盏之前就小看它。

这种东西,也需要跟谁比。

不说其他,只是说兔毫盏的价值,它的价格不如曜变天目盏,主要是因为曜变天目盏实在是太过稀少。

当然,制作困难,肯定就传世稀少,价格自然就高。

但是,兔毫盏之中的精品就容易制作了?这也是一种窑变盏。

刚开始陈文哲试手烧制的,有油滴也有兔毫,但是没有精品。

比如说兔毫,最珍贵的还是金银蓝兔毫盏,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运气。

当然,如果有技术,那就可以定向烧制,但是这需要学习。

所以,想要一件精品建盏,必须要深研其中的技术。

这才是所有建盏,包括兔毫盏都比较珍惜,价格比较贵的原因。

比如2021年6月保利春拍中,藤田家族世传的建窑兔毫盏,经过5日拍卖鏖战,最后圆满落幕。

曾跻身建盏拍卖排行榜第三的这只宋代建窑兔毫盏,最终以以1750万元价格成交,加佣金共计折合人民币2015万人民币。

这只盏盏形周正,口沿有金釦,胎厚扎实,施满釉,釉色莹润。

盏内斑纹巧夺天工、虹彩耀目,内外皆有清晰兔毫斑纹。

银蓝兔毫在不同角度光线下,大放异彩。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藏品,也很难寻得几件可以与其比肩的兔毫盏。

都知道,建窑初创于晚唐五代,在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鼎盛。

兔毫盏,是宋代建窑产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茶盏。

它不仅常出现于宋代文人的茶诗茗词中,连两宋茶书也多以之为尊。

宋徽宗更是在《大观茶论》中对兔毫盏不吝赞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作为建窑代表兔毫盏,虽然烧制的数量众多,但是其中的精品有多难找?

宋代兔毫盏在建窑建盏的体系中,产量是有一定规模的。

一方面,宋代大量的诗词作者,在诗词句中但凡描述点茶雅事,无不说兔毫盏,说明这些诗词作者常使用兔毫盏。

另一方面,目前存世的建盏中,在国内及世界各大博物馆,尤其是霓虹的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兔毫盏相对数量都比较大。

与此同时,在民间收藏界,也大量收藏有兔毫盏。

在建盏遗址地,兔毫纹盏碎片也大量出土。

这几大现象,验证了宋代兔毫盏的数量,相对较为可观。

所以才能保证市场供应,也才能满足大家的喜爱。

但是供销关系在当时低下的生产能力下,肯定是供小于求。

宋代兔毫盏虽然有着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

业界流传着宋代兔毫盏的成品率,为万分一的概率,这其实不准确。

如果说,宋代兔毫的精品率是万分一,则较为准确。

也就是说,难以烧制的是兔毫盏中的精品。

宋代建盏成品率虽然较低,但是每一窑的生产量,往往能达数万件之多。

尤其是南宋时期,技术完全已经成熟,烧制的兔毫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兔毫,而是银毫、蓝毫。

在兔毫盏的各类釉色斑纹中,银兔毫类斑纹是最为珍贵难得的,其中的烧制难度也是最大的。

兔毫盏中,兔毫疏密有致、边界清晰、有三维立体效果、色彩银蓝为佳。

同一只盏兔毫斑纹会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甚至不同地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也可能斑纹有别样过渡,才会更有层次、立体感。

正所谓:蓝为罕,滴为贵,丝为妙。

第1139章 华而不炫、贵而不显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建盏釉色,还是以经典的“兔毫”、“油滴”、“曜变”这三大类为主。

这些建盏代表性的釉色,依旧是最吸人眼球的,所谓经典永不过时,大概说的就是如此。

兔毫不像曜变和油滴那样稀少和特殊,却能成为建盏的标志性纹理,自然它的道理。

其中的精品兔毫盏,也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