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75章

作者:疯神狂想

现在他在仿商绢简、仿青铜陶鼎,镂空花瓶、浮雕瓶、笔洗、笔筒、葫芦、香炉、烟壶、挂盘等。

这些器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简洁酣畅,古朴典雅。

当然,也可以弄得繁复一些,比如坯体刻花采用红雕、浅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

也可以多加纹饰,而这种薄胎瓷器,其上的纹饰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如松、竹、梅、菊、牡丹、鸟、蝶、鱼、虫等。

甚至可以汲取了剪纸、木雕、刺绣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做出更加漂亮的样式。

诸如双层套的大肚子香炉,镂空浮雕十分精致。

还有腹部刻有龙凤呈祥浅雕图案的“龙凤瓶”,整个瓶体都是云型镂空图案,两侧有立体比龙对卧,恰好为瓶的双耳,构思让人叫绝。

现在毕竟不是古代,陈文哲可以接触到的信息,不算隋侯之珠,他也能通过其他渠道,学到很多技术。

现代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研古创新。

所以现在一些陶瓷企业,在制作、烧制等方面,都较前人有了发展与创新。

陈文哲知道的,在制作上采用轮制与、模制、印坏、灌浆、手塑等方法;

在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画等;

可以说融古老制陶工艺与现代美术、工艺于一体;

在做出各种器型之后,最后是烧制。

而这一步,一般采用高温密封窑烟渗碳之法,这跟烧制金砖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陈文哲也有经验,而且经验还很丰富,毕竟这是少数他亲自上过手的经验。

在这最后一步,他肯定能做的更好。

比如根据不同要求,他可以分别让陶瓷表面,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

接连几窑都烧制成功,让陈文哲自信心开始爆棚。

有了合格的蛋壳陶,再挂上一层釉,不就是蛋壳瓷了吗?

相比蛋壳陶,还是蛋壳瓷更加漂亮,这才是陈文哲所追求的。

而这一次学习制作薄胎瓷,陈文哲很奇怪的发现,隋侯之珠内的传承知识,居然是现代的技术最多。

深入研究了一下,陈文哲发现,以蛋壳瓷技术来说,还是现代人的技术更加厉害。

在这一点上,古代人真没法跟现代人比。

陈文哲按部就班,从古到今,所有相关薄胎瓷的技艺,他都要学习。

稍微查看了一下,他就知道宋代之时的薄瓷技术最少。

那时的技术可以说是基础,明清之时迎来大发展,但是,薄胎瓷真正的技艺巅峰,却是在新华夏成立之后。

这一点跟中华红瓷器差不多,都是现代工艺比古代工艺要高的多。

薄胎瓷器亦称“脱胎瓷”、“蛋壳瓷”,真正算起来,应该是起源于明代。

北宋至明代出现的影青瓷,滋润细腻,已具有透明感,是生产薄胎瓷的重要基础。

到了清代,薄胎瓷工艺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产品“薄如蝉翼”,装饰画面,还出现了珐琅彩和粉彩两种,构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康熙粉彩十二月名花杯,雍正珐琅彩梅花盌。

而制作薄胎瓷,有好几个名窑。

像是陈文哲之前接触过的景镇窑口,还有德化白瓷窑口,一直到现在都在烧制薄胎瓷。

陈文哲也没想到,他这一次学习蛋壳瓷的制作,居然还能学到两大名窑的工艺。

首先是德化工艺,其中的代表作是德化白瓷茶器,直到现在还颇受茶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作品制作,采用现存量稀少的德化纯原矿高岭土。

历经配料、拉坯、利坯(修坯)到打磨、烧制等四十多道工序,百余次手工修坯,分两到三次烧制,才可完成。

德化薄胎瓷的制作以薄为美,以透明为美,因此制作要求极高,难度极大,尤以利坯最为精细。

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

因瓷质过薄,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想制作出完美的薄胎杯着实不易。

一刀下去,在呼吸之间,做到无心的境界,胎壁才能修得流畅,薄得传神。

虽然制作困难,但是烧成后,轻如浮云,只不过最终成品率仅为5%左右。

其中德化白瓷的蝉翼系列·薄胎茶器,白度达到德化高白瓷的最高白度88.8度,成品杯体厚度只有0.5mm。

第1122章 不见胎骨

德化窑出的蝉翼系列薄胎茶杯,在光照之下,如蝉翼般细腻纹理丝毫毕现,茶水在其中自由流淌,给观者以自由畅达之感。

在这里,一件瓷器的薄度,不仅反映制瓷工艺的水准,而且也是决定瓷器艺术价值的因素之一。

在这种艺术珍品之上,古今不是问题,也不是真正价值所在。

真正能体现一件作品价值的,肯定是其工艺,其次才是历史。

要知道一件薄胎瓷,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这还不一定能够烧制成功。

如果是一件大型产品,仅绘画就需要2-7个月。

只是这些工本,就让它们的价值极高,就不要说还要附加艺术价值。

这些薄胎瓷器,只要制作成功,就是极为珍贵的工艺品。

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也是书画艺术与瓷器艺术结合的典范。

而这么顶级的技术,景镇那边自然也不会放过。

所以,薄胎瓷也是景镇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

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其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

景镇制作的薄胎瓷,其实跟德化窑制作的差不多。

只不过偏重不同,德化是白瓷,在薄胎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白如玉。

而景镇这边就不同了,它制作的蛋壳瓷各方面都很好,也更加知名。

景镇制作薄胎瓷器的历史悠久,早在北宋,这里就开始了制作,其瓷“体薄而润”。

明代之时,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所制“卵幕杯”,“只恐风吹去”。

清代,薄胎瓷器达到更高水平,其瓷“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

新华夏成立后,景镇制作薄胎瓷器的技艺,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所制产品,薄度更薄,亮度更亮,造型更美。

尤其是近几年中,为使该产品锦上添花,生产薄胎瓷器的重点厂之一——艺术瓷厂,集中了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分别在成型和粉彩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薄胎瓷器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过去只能生产小件产品,现在能够生产大件产品了。

过去,薄胎瓷器一般是单面彩绘,现在发展成为双面彩绘。

这样以来,瓷胎内外两层的装饰纹样,对着光看去,像彩去追月,若隐若现,披光含雾,似画中有画,动中有静。

过去生产品种只有40余种,现在增加到了上百种。

过去只能少量生产,现在能够大量生产了。

产品质量,现在更为精良。

当然,就算是现在在景镇那边,制作薄胎瓷器也是一种特种工艺,不是谁都可以制作的。

制作时,要精选原料,经过严格的精制后,用手工拉成粗坯。

再用各色工具,将厚度为十余毫米左右的粗坯,精修至蛋壳那样薄,入窑焙烧成即成。

以景镇那边的标准,也只有胎体厚度在1mm以内的瓷器,才能叫蛋壳瓷。

薄胎瓷精品的薄度,只有0.5毫米到1毫米之间,迎光处可以清晰地看见背面的图案花纹。

所以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

其中的经典肯之前已经说过,有青花、粉彩等类型。

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称青花薄胎瓷;

描绘有粉彩纹样,称粉彩薄胎瓷。

不管制作哪一种,都必须要有合适的器胚,这一点要比烧制蛋壳陶还要更进一步。

要知道,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

其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

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

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在坯料中和氧化镁在釉料中的含量。

有了这种技术,肯定更加方便加工器胚,其中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

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

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关键。

在修胚这一道工序之上,全靠工人娴熟的技巧。

最后经过百余次的反复,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

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功败,稍不留神,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最后才能成功。

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器胚完成,也就是修胚完成之后,不是直接上釉。

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

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

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