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65章

作者:疯神狂想

先前陈文哲说的历史演变的角度区分,而真正制作起来,则是根据梅瓶的口部、颈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征,将梅瓶器型分为十类样式群。

比如是以折沿凸环小口为标志,流行于隋代至明代。

以小撇口或小侈口为标志,口唇以圆唇、卷唇为主,也有较薄的尖唇,颈部以束颈为主,所含样式从唐代到清代。

以盘口为标志,颈部包括无颈、束颈和柱颈,包含的样式从五代到明代,清代极少。

以横展平沿环口为标志,颈部以较长的柱颈为主,显得很秀气,主要见于北宋中期至金、西夏。

以梯形小环口为标志,颈部分为无颈、束颈、短柱颈。

最早的样式见于辽代早期的北方辽境。

中原地区在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不久传到南方,金代是最兴盛的时期,元代主要流行于北方,至明代衰落。

以直口为标志,唇部分为圆、方,柱颈由短变长,流行于北宋中期至明清。

以出节小口为标志,颈部包括束颈和柱颈,在最流行的南宋,颈部多呈上细下粗的短柱颈,包含样式从北宋末期到清代,但各朝代间看不到连贯脉络。

其他的还有辽晚期至元代的鸡腿瓶,主要流行于辽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均为小口,口内沿转折方硬,瓶身在辽代晚期极为高大、瘦长,金、元时期逐渐变矮变瘦。

最后的是以腹部和足部间呈现明确向内转折的饼形足和圈足为标志,瓶身因此极少有S形轮廓线的变化。

而以丰体的卵形、茧型、筒形、楔形等形状为主。

口颈部均为小口、短颈,囊括了多种口形。

包含样式始建于五代和辽早期,以北宋时期最多,南宋到元明均有流行。

这种样式的梅瓶,与人们一般印象中的梅瓶是“最不像”的。

但实际上也有梅瓶的本体性功能,基本满足梅瓶的小口、短颈、长身的基本特征。

根据这些样式,每一种器型,就是每一种历史时期的特殊标志。

其实制作起来也没什么难度,因为在这些样式划分中,口部、颈部是主要依据,瓶身只是辅助依据。

口部、颈部的特征比较明显,而瓶身特征具有相对性。

绝大多数梅瓶的肩、腹、胫三个部位的形体转折,都是连贯、流畅的圆转形式。

即使转折关系足够明确,也因含蓄、微妙的轮廓变化而显现出极大的相对性。

如同样是“修腹”,随着瓶体最大腹径的宽窄变化,而导致瓶身比例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体态。

又如,宽肩是梅瓶的一个流行特点,在它与下腹、胫足部的粗细变化对比中也是相对的。

所以,任何一点微小的差距,都是不同的时代特色。

如果不懂这些,想要做仿古瓷,做出来的东西,懂行的一眼就看出哪里不对。

当然,这一次陈文哲做出十种样式的梅瓶,也不可能全部做成汝窑青釉梅瓶,他也只能根据各种样式的不同,来选择适合的釉料、釉色。

所以,这里面有青釉梅瓶,也有粉彩梅瓶、铜红釉梅瓶,甚至还有白釉、绿釉、霁蓝釉梅瓶。

就因为每次做一种器型,往往都能引出很多不同时代的经典,所以陈文哲准备的釉料、矿石、高岭土等等,越来越齐全。

现在可以说,他想要做什么,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原材料。

做完了梅瓶,陈文哲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默状态。

梅瓶有始终样式,那么瓶子呢?

从古到今,在陶瓷之中,瓶子各式各样,可以说有无数种变种,可其中最为经典的好像也就十来种。

其中的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所以,传世的汝窑器之中,也有胆瓶。

第1107章 十大经典

胆瓶,据说来源于佛教徒平时所用的水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观音瓶,现代学者以其形状如悬胆,而名之胆瓶。

胆瓶一般都是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

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

这种瓶子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朝野各界所追捧,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

现知传世宋代汝窑胆瓶仅两件,分别收藏于弯弯故宫博物院和英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

弯弯故宫博物院这件北宋汝窑青瓷胆瓶,原本为清宫旧藏。

其口沿和底足,分别镶嵌了铜质鎏金的镶铜扣。

底面中心的釉层去掉了一圈,并且涂有褐色的墨汁,中间的黄色瓷胎隐隐露出。

这件汝窑瓷器上,看不到所谓的芝麻钉支烧痕迹,这很可能是倒扣着烧的,这一点从口沿向前铜扣就能看出来。

这样的瓷器,虽然器身算是略有瑕疵,但是它仍然不失为汝窑瓷器中的精品。

这样的瓶子,自然是源远流长。

早在宋代,胆瓶就被引人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

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

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

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

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就是因为这,胆瓶成为国内传承之中的十大经典瓷瓶之一。

陈文哲能想到他,肯定不止是因为这一点,而是因为他通过汝窑青釉胆瓶,想到了太多经典胆瓶。

比如黑陶镂空胆瓶,这是一种少见的黑釉陶器。

龙山文化是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随后各地都发现了和龙山文化时代相当的,以灰陶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被分别命名为各种类型的龙山文化。

主要分部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所以黑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国华夏民族最早期的人类文明之一!

从此之后,历史当中出现了很多窑口,都是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

比如同大窑,它不止是烧制黑釉器物,同大窑烧制的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其他还有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

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

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烧制黑釉的名窑很多,烧制的好的更多,但是能留存下来的不多。

其中能传到现在的胆瓶,经典的还算有一些,比如最简单的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胆瓶。

这种器形端正秀美,胎体细腻,釉质润泽。

全器以缠枝花卉纹为主题,辅以海水波涛纹、变形花卉纹、如意云头纹、仰莲瓣纹及卷草纹等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富丽堂皇。

青花发色鲜艳,绘画流畅精细,为乾隆朝宫廷陈设佳器,传世甚少。

传世少,陈文哲就算想要收藏,也肯定买不到。

这就不是有钱能办到的,所以他就只能靠技术来办到。

准备好材料,直接做了一只胆瓶,上青花釉,就得到一件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胆瓶。

乾隆青花釉对他来说没有问题,缠枝花卉纹他不知道做了多少,自然也没问题,至于胆瓶的器型,也不过是很像是玉壶春瓶、赏瓶等器型的样子,做起来也没难度。

甚至他都可以直接使用拉胚技术,一次成型。

只不过这样太麻烦,还不如使用接胎技术,分段制作。

不管用什么方法,胆瓶的器胚做起来都不难。

做了大量器胚,自然要用起来,此时各种釉料,就再次起作用了。

所以,接下来陈文哲又稍微提升了一点点难度,仿制了一件清凤穿花双耳胆瓶。

这就是一只釉面有纹,配有双耳的胆瓶。

相比普通胆瓶,器型稍微复杂了一些,也就是纹饰复杂了点,又多了两只耳朵。

做这样的瓷器,也不过是陈文哲求新求变道路上的一点点试探。

瓷器仿制到陈文哲现在的份上,他追求的已经不是高仿、精仿,而是创新。

但是,历代以来的瓷器制造者们,可谓是把所有道路都走了一遍,他想要创新,走出自己的道路,真的很难。

所以,到了现代,很多瓷器匠人,在器型方面创新的时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不能创烧出新器型,就标新立异,甚至是弄得十分怪异。

实用器就不用想了,能用的瓷器,古人全都做了。

而你能创造出来的瓷器,就连观赏器,都必须要求怪。

正常、正经一些的创新瓷器,根本就不用想。

在生活、观赏,甚至是享受方面,现代人真还不能说比古人更有追求。

所以,现在想要创新,就只能在工艺,或者是釉色之上想办法。

就只能做一些古代没有的现代物品,比如手机外壳。

这个一些大的手机厂商,已经试探着做了,而且是做的高端瓷器手机。

比如青花瓷、珐琅彩、釉里红等等,这些要是做成手机外壳,就真的是奢侈品。

创新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现在陈文哲也只能是试探着做一下。

他只能是一步步,慢慢的来。

所以,现在他都是发散思维,想到什么做什么,如果能在这些的基础上,有点提升,就算很不错。

此时他制作胆瓶,自然也不是单纯的制作这个器型。

他想要通过一种经典瓷瓶器型,来完善自己的一些想法,万一突然间有新的、好的想法呢?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